孝庄皇太后,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12岁时嫁给了比她大21岁的皇太极。皇太极死后,她5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
一个是30岁出头的寡妇,一个是只知玩耍的幼童,孤儿寡母,怎样才能撑起战火纷飞中的大清江山?因此顺治虽名为皇帝,但当时实际执掌朝中军政大权的是睿亲王多尔衮。
孝庄皇太后像
而多尔衮作为顺治皇帝的叔叔、摄政王,在清军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屡建战功。他手握重兵,说一不二,甚至把皇帝玉玺也带入自己府内使用,以代统天下。
可以说小皇帝顺治随时有被废掉的危险。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孝庄皇太后为了保住儿子顺治皇帝的天子宝座,才委身于小叔子多尔衮。
至于是她主动情愿,还是多尔衮威胁逼迫?是哪年哪月开始结秦晋之好?是只同居,还是举行过正式婚庆大典?这些反而都是次要的了。作为政治婚姻,当事人在乎的不是形式。
所以即便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也不是普通人理解的“妇德有亏”,而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得已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是巩固皇权的一种政治手段。后来的结果表明,此举稳住了权倾朝野的多尔衮,稳固了幼年顺治的皇位,更稳定了刚刚入关还在开拓中的大清江山。
“太后下嫁”一个重要证据是多尔衮的称号“皇父摄政王”。因为只有娶了皇帝的母亲,才有可能改称“皇父”。
但这个称谓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公元1644年,多尔衮还称“叔父摄政王”;1645年,改称“皇叔父摄政王”;1648年,顺治皇帝下诏,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
这个过程恰恰反映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的婚姻是从由隐秘到公开,逐渐为天下臣民所认可接受的。
多尔衮的“皇父摄政王”是史学家一致公认的事实。遍阅清宫档案,当时的朝廷公文中已这样直接称呼。
而且当时的朝鲜也注意到这一情况,在公元1649年的《李朝实录》中,特地记载,上曰:“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臣下回答:“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上曰:“然则二帝矣。”
作为邦外属国,连朝鲜国王都发现称“皇父”与“二帝”无异,大清朝难道会在如此重大问题上犯糊涂?且当时清廷正在推崇儒教,广纳天下饱学之士,绝不会轻易授天下以笑柄。可见“皇父”一词确已明诏天下,“一朝二帝”是既成事实。
公元1650年12月31日,38岁的多尔衮病死。不久朝廷清算他的种种罪行,平坟鞭尸,枭首泄恨。在当时公布的罪状中,“自称皇父摄政王”是最重要的一条。在历数其罪状的诏书中,还有一条大罪是“亲到皇宫内院”。很明显,这是斥责他淫乱后宫。这当与太后有关。
一种关于“太后下嫁”的说法是:公元1649年,多尔衮的王妃病死,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随即举行了正式的婚庆大典。于是“太后下嫁”作为天下最大的绯闻迅速传播开来。关于这点,与孝庄太后同时代的抗清人士张煌言的诗就是直接证据。
诗的名称叫作《建夷宫词》,一共十首,极尽嬉笑怒骂、讥刺嘲讽之能事,从衣饰、住处、食物、坐骑、信仰、娱乐、文字、习惯直到习俗等方面,将满洲人与汉人作比较,贬损前者,彰显后者的优越。其中与太后下嫁相关的是第七、第八两首。
第七首: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第八首:掖庭又说册阏氏,妙选孀闺足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诗中又是“合卺尊”,又是“太后婚”,百官庆贺、喜盈宫门,太后的寿酒变成了婚宴的喜酒,简直就是一幅生动的写真图。
作为当时抗清的杰出人物,作者张煌言应该在清朝最高统治者身边安插有间谍,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很清楚。并且,对其内部的所谓丑恶现象——实际上是汉族上层人士看不惯的现象——竭尽全力加以挖苦讽刺之能事,这才符合作者当时的想法。
按清朝早期丧葬制度,皇后无论死在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要与皇帝同葬陵穴。而孝庄太后竟葬在了遵化的清东陵风水墙外,未与太宗皇太极合葬于沈阳昭陵。于是“太后下嫁”说认为,这是她因改嫁而无颜到阴间再见皇太极。
关于孝庄的丧葬,还有这样一则野史传说:75岁的孝庄死后,接祖制要运到关外昭陵入葬。当装有孝庄遗体的棺材途经东陵地段时,突然沉重异常,128名杠夫被压得眼冒金星、寸步难行,只好就地停放。当夜,时任皇帝康熙梦见祖母孝庄,老太后说:“我决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于是,孝庄便安葬在东陵了。
与之相佐证的则是正史记载:孝庄生前曾叮嘱康熙,“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附近安,我心始无遗。”
由此可推断,孝庄太后当时下嫁,虽出于政治目的,但随着汉化的加深,不论是她本人,还是她的孙子康熙,均难免有慊于心。这应当是康熙未将祖母与祖父合葬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孝庄最终留下遗嘱,死后不再走近皇太极的根本原因。
至于遗嘱中所说“卑不动尊”则是托词。因为就在1649年夏天,皇太极的孝端文皇后死去,第二年仍葬入昭陵。同样是先帝后妃,别人死后能合葬,孝庄有什么不能的?
康熙则对祖母的想法心有灵犀,但又觉得将她单独下葬实在没有先例,于是把这个难题就留给了儿子雍正皇帝。结果孝庄太后的棺材在东陵地面上一直停放了38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才建陵安葬。
还需说明的是,清东陵安葬的5位皇帝、14位皇后、136位嫔妃都在风水墙内,唯独孝庄在风水墙外。有人说,太后下嫁对爱新觉罗皇家来说是一件丢尽脸面的丑事,所以把她葬在陵区大门之外,罚她永远为子孙后代看守陵门。这当然是野史上的解释。据考证,风水墙内是清东陵陵区,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而风水墙外的孝庄昭西陵,名义上与皇太极昭陵是一个体系,但被一道风水墙分割为两个陵区。这也是别具匠心了!
相传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的婚礼盛况空前,当时京师除了一两个自命清流者外,多传为佳话,同瞻盛典。
为此皇帝也下诏:“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周室懿亲,元勋贵胄,其身份容貌,皆为国中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
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后,包括顺治小皇帝在内的整个爱新觉罗家族都受到了巨大影响。多尔衮、孝庄和小皇帝之间,特别是继父子之间将如何相处?
事实上,多尔衮与小皇帝很快就结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