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 多尔衮的六项弊政

回头再来看这些弊政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六条。

1 颁布圈地令

先后发生三次。第一次在公元1644年底,多尔衮下令将北京附近各州县的无主荒田,以及死于战乱的明朝皇亲贵族与太监等留下的田地,分给诸王、勋贵和八旗将士。

第二次在1645年秋冬之交,将之前规定的执行范围扩大到近京三五百里内的河间、滦州、遵化、顺德府,山东济南府、德州、临清,江苏徐州,山西潞安府、平阳府、蒲州等地,用来拨给驻扎的八旗兵。

第三次在公元1647年春,范围在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州县。

前后三次圈地,涉及土地达十六万余顷,称“旗地”。在这过程中,名义上是圈占无主荒地或明朝官庄,但执行时常常把熟地硬说是荒地,把民地硬指为官庄,把私田硬说成无主。同时“凡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圈一室,则庐舍场圃,悉皆屯有”,往往使百姓倾家荡产、无以为生。这导致大量汉人被迫流落他乡或沦为满洲人的农奴。

这项弊政前后持续25年,到1669年才下令停止。

2 颁布剃发令

公元1644年夏,多尔衮颁布了剃发令,强令中原男子必须依满洲习俗剃发,否则将被列为“逆命之寇”。

清廷和多尔衮之所以在发式问题上如此较真,一方面是民族歧视和迷信武力,另一方面也有深谋远虑。

早在皇太极时期,他就曾经总结了以前契丹、女真入主中原“数世之后,皆成汉俗”的历史教训,认为“汉化”是灭族要因。为此,皇太极要求满洲人必须保持骑射、辫子和服饰传统。这在后来成为清廷“祖训”,子孙务必要贯彻执行。

此外,改换发式、衣冠可以让天下皆成“同类”,避免汉人想起“华夷之辨”和“亡国之痛”。

然而对汉族而言,发式、衣冠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凝结着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一旦持剪刀,剪我半头秃”“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由此引发了惊人血案,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达到几十万。

3 颁布投充法

公元1645年春,多尔衮颁布投充法,允许八旗官民招收贫民为奴,可以役使和买卖。

然而在执行时,满洲贵族才不管对象是否是贫民,只要有需求,就去任意逼迫汉人为奴。随着这种现象日益严重,汉族百姓人心惶惶,引发巨大骚动,极大地激化了满汉矛盾。

4 颁布逃人法

清兵入关后,很多汉人被俘后沦为奴隶,加上因投充法产生的奴仆,他们由于忍受不了虐待而大批逃亡。于是在1645年春,多尔衮颁布逃人法,下令:

第一,对逃跑的奴仆严厉惩罚,将逃人鞭一百之后归还原主;

第二,凡窝藏逃跑奴仆的人,本人处死,财产没收;

第三,罪及邻居和地方官员。

结果人人自危,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加深了百姓的灾难。

5 颁布“禁关令”

1644年,多尔衮下令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

清初,满洲人倾族入关后,东北人口更加稀少。清廷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实行了封禁。

6 屠城

在清朝军队征服中原的过程中,大肆屠杀敢于抵抗的城乡民众。其中诸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还有江阴、昆山、嘉兴、常熟、苏州、海宁、广州、赣州、湘潭、大同、四川等地的大屠杀不绝于史册。

这些屠杀惨绝人寰,只能激起汉人的民族仇恨!

正是由于多尔衮的上述六大错误决策,激化了满汉民族矛盾,客观上造成了公元1650年底三大抗清力量几乎同时崛起!多尔衮也至死都没有看到他率领的清朝八旗子弟统一中国。 3SAWEVctdhHq9nAMr4mXTdEYYhgLU+yg//gMjTJWKA3lwG6kUXeR7pGkZzzJnh/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