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入关以后,他很清楚,要夺取这个天下,就要化解矛盾,就要争取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支持。实际上他也清楚,只是不知道“统一战线”这个名词,但是对于这个词他是很理解的。他要采取措施,要赢得明朝的地主阶级对他的支持拥护,怎么办呢?他发表了一篇长篇演讲:“夫国家之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得之于明朝也。兵以义动,为乃报君父之仇。”这个国家能定鼎中原,是从闯王李自成那儿夺过来的,大清跟明朝没有任何冲突,我们进入中原就是为你们报君父之仇的。随后为崇祯皇帝发丧出殡,成功招抚了一大批明宗室人员。他的这个措施也成功地达到分化汉族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一目的,汉族地主阶级纷纷投降于他。
清廷入关后需要大批官员,当时唯一快速有效的途径是吸收明朝官员归附。
在清军进京后,多尔衮立即下令,“故明内阁部院诸臣,以原官同满洲官一体办理”,实际上是一揽子包下了在京明官,概不追究他们“从逆”大顺的“前科”。多铎攻克南京后,把沿途招降的372名前明文武官吏按级别任用。洪承畴在总督江南军务后,曾一次向朝廷推荐149名旧官任职,多尔衮亦照单全收。
多尔衮此举是为适应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施行统治的明智之举。这样急于补缺,难免把明朝旧弊带进新朝来,但也恰是此政策,令清兵颇得汉人协助,此后为平定全国而在华北、西北的军事行动,几乎通行无阻。
除了整顿官吏、任用旧人外,多尔衮也注意选用新人。他自称:“别的聪明我不能,这知人一事,我也颇用功夫。”所以甫一入北京,就多次下诏在各地征聘“山泽遗贤”。
清军入关后,范文程也上疏:“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多尔衮接受了他的意见。
1644年,清廷“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并于次年在实际上恢复了科举。
1646年到1649年的三次会试中,朝廷共录取进士1100人。其中首科进士里后来出了4位大学士、8位尚书、15位侍郎、3位督抚,还有都察院副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内院学士等6位高官。其余人才也很快充实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衙门,成为新朝的骨干力量。
多尔衮采取的一项重大军事决策是创建绿营。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
一是八旗兵力太少,不足以控制全国。当时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和打胜八旗4个部分。满洲八旗是努尔哈赤建立,其他3个部分均为皇太极时期建立。
这四个部分的八旗(共32旗)兵力总共约二十万人。其中,守卫京师的京营和其他地方驻防各占一半左右。京营旗兵驻扎在京城四周,主要负责保卫皇宫和首都,主力是骁骑营、步军营和护军营。驻防八旗则分驻各省要冲。
二是妥善处置降兵。当时在各地还存在着约六十万明朝降兵。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妥善安置,将会造成巨大动荡,给清廷统治全国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
出于上述两方面考虑,多尔衮迅速下令:在除满洲地区以外的地方,改编明朝降卒与招募汉人而成的地方军,使用绿旗,故名绿营或绿旗兵。
绿营分陆营和水师两个兵种,各有马兵、步兵、守兵3个等级,总人数一般保持在六十万左右。驻军组织有标、协、营、汛4级。兵源开始实行招募制,后来转为世袭。除少数配合驻防八旗拱卫京师外,绝大部分都驻扎在各地。在京绿营统一由八旗步军统领;地方上的绿营由地方长官统领,最高军事长官是总督,没有总督的省份则是巡抚。操练和征战由提督和总兵负责。
公元1648年,多尔衮下令,准许满汉官民联姻。其实这里“汉族军民”仅指包括汉族官员在内的、拥有汉军八旗及其以上身份的人,并不是所有的汉人都可以与满洲军民联姻。
即便没有完全放开通婚,这项政策仍对消弭民族隔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