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皇太极在总结宁远、宁锦和北京三次战役得失后,开始重视新式武器——红衣大炮。
《清太宗实录》中关于察哈尔部归降的记载
公元1631年春,后金在沈阳成功仿制出第一批大炮,取名“天佑助威大将军”。这是八旗成军后在兵器上的划时代革新。为此,皇太极还专门设置“重军”,装备重型火炮装备。
此后,明清双方在火炮配置上已经对等,但清军依然有强大的骑兵优势。皇太极借此纠正了父亲努尔哈赤晚年的战略失误。他死后谥号“文”,恰恰说明了其功业特质。
公元1639年,皇太极开始在辽西部署与明军决战。
清军先是围困了锦州,守将祖大寿告急。于是明崇祯帝派洪承畴为总督,率马步军十三万来解锦州之围。
洪承畴的战略是“步步为营,且战且守,待敌自困,一战解围”。明清双方在公元1641年夏初战于松山。清军失利,伤亡颇多,皇太极接到战报后带病亲征。
行军途中,皇太极鼻子流血不止,用碗接着继续赶路,昼夜兼行500余里赶赴松山。随后他布下伏兵切断明军退路,又破坏其粮道、洗劫其存粮,在桥梁和高地设伏击敌,在大路列阵切断敌军、分割包围,终于获得大胜。
据《清太宗实录》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骆驼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洪承畴兵败退守松山城,随后城破被俘。这时明朝以为他殉国了,专门设祭褒扬,结果又得知他降清,闹了个大笑话。
回望明清两军对战近30年,成败主要在萨尔浒和松锦两场战役。萨尔浒之战后,双方攻守易位,后金获得主动;松锦之战后,明军尽失辽东,在关外已无险可守,清军由此转入战略进攻,直至定鼎燕京、入主中原。
然而就在皇太极志得意满,正要再建新功时,却天不假年。
盛京皇宫大政殿内宝座
公元1643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初九),皇太极遽然驾崩,倒在了定鼎燕京、升座紫禁城的梦想途中,享年51岁。
他的死结束了大清的山海关外时代,开启了统一全国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