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一直是明朝的属国,自14世纪末建立李氏王朝后亦维持亲善。作为明朝全辽战略体系中的重要一员,是控制东北地区女真势力的排头兵。
明朝与朝鲜在联合抗击日本侵略后关系更加密切。努尔哈赤崛起后,明朝便在萨尔浒等战役中征发朝鲜军队助战。从后金攻略辽河以东地区并向西辽河拓展开始,朝鲜就成了后顾之忧。因此,皇太极制定了先征朝鲜,再全力攻明朝的总体战略。
公元1627年春,皇太极派大贝勒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率兵大举进攻朝鲜。朝鲜武备久废,不到半月就丢掉了平壤,国王李倧带着妻、子远避江华岛并遣使求和。阿敏至江华与李倧签订和约,但随后翻脸,纵兵掠夺三日,大发横财后离开。
皇太极并没有追究。他此举在军事上是为了打击朝鲜,令其不敢轻易骚扰自己后方;政治上逼迫其疏远明朝,将来在金明交战中能助金或中立;经济上抢粮以解燃眉之急。何况当时的主要目标是与明朝争夺辽东,对朝鲜只能见好就收。但这次双方达成的实际上是“兄弟之盟”,不如皇太极的预期。
皇太极像
反观朝鲜,则仍幻想明朝能帮自己抵御后金的侵略,因此战败后不愿屈服。他们对和约敷衍了事;继续对明朝称臣,提供车船粮马助战;还积极防御后金国,对后金遣还逃人等要求虚与委蛇。
于是皇太极要求朝鲜正式与明朝绝交。但李倧公然宣称:“敝邦之于明朝,君臣分义甚重,若贵国要我负明,则宁以国毙,断不敢从!”
对此,皇太极选择暂时忍耐。因为辽东袁崇焕才是此时的心腹大患。
公元1626年春,努尔哈赤兵败宁远。皇太极当时也在场,目睹了这场八旗成军后最大的败仗。努尔哈赤因此而死,皇太极自然要为父报仇!
为此他策动了宁锦之战,却在1627年夏战败。此后,皇太极就一直视袁崇焕为进兵中原的最大障碍。
1629年冬,皇太极选择“围魏救赵”,亲率大军绕过山海关直扑北京,逼袁崇焕回师“勤王”,再趁机实施“反间计”。
这时明廷重新任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他曾提醒朝廷,辽东防守坚固、蓟镇一带空虚,但朝廷置若罔闻。结果皇太极果然见机而来。袁崇焕得知后只能仓促率领九千骑兵日夜兼程驰援。
袁崇焕赶到北京广渠门外驻守,粮草无继、装备不整,仍然身先士卒,衣甲被射成了刺猬也不下火线,终于取得广渠门和左安门两次大胜,成功救下京师。
皇太极见时机成熟,就模仿《三国演义》“蒋干盗书”陷害袁崇焕。他先派人散布谣言,说袁崇焕纵敌而保存自己力量。随后将抓来的明廷杨姓太监关在营帐里,再密遣明廷降将鲍承先在帐外偷偷对杨太监说:“我们要撤兵了,这是大汗的主意。大汗与袁崇焕有密约。要不了几天,他就投降了。”最后故意将杨太监放回,借他之口传谣言给明廷崇祯皇帝。
崇祯帝信以为真,便于公元1630年1月13日(农历十二月初一),以议军饷为名诱捕袁崇焕,并于9月22日(农历八月十六日)将其绑赴西市凌迟处死。
时人曾“鲜活”地记载了袁崇焕被凌迟的真实细节过程:“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浓浓血腥溢于字里行间,读来不免令人肌肤悚然生寒。
由此可见皇太极的“反间计”大获成功,使明朝上下人人深信不疑。
袁崇焕死后,“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1634年,皇太极实现了长驱直入中原的梦想,亲率大军蹂躏了宣府、大同一带。
中原攻略至此暂告一段落。回过头来说蒙古。
明清之际,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其中漠南蒙古位于明朝和后金之间,并与明朝有攻守同盟。其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是成吉思汗后裔,势力强大,自称“全蒙古大汗”。明廷遂以重金联结林丹汗共同抗金。
在努尔哈赤时代,漠南蒙古以东各部落大多归附后金,只有察哈尔部坚持抵抗。皇太极即位后三次向西用兵,为的就是降服林丹汗。
公元1628年,皇太极趁漠南蒙古诸部不和,拉拢林丹汗的反对者们结盟,亲率大军征讨,在敖木伦一带大胜,俘获11000余人后乘胜追至兴安岭。1632年,皇太极长途奔袭归化,迫使林丹汗丢下数万民众和十数万牲畜后连夜逃遁,察哈尔部土崩瓦解,林丹汗最后病死。1635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等人率军三征察哈尔,林丹汗的儿子率部归降。
至此,后金历经20余年,终于彻底收服了漠南蒙古。
这时,皇太极意外获得了传国玉玺。他大喜过望,认为这是“一统万年之瑞”,获得上天认可,于是亲自拜天并告祭太祖努尔哈赤福陵。
随后,皇太极迅速决定: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称号“大汗”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