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玄之又玄

大道难言,要想把“道”是什么讲明白,就要从“有”和“无”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关系讲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道”是能够表述的,但无法用普通的方法来表述。“道的名相”是可以描述的,但无法用一般的方法来描述。“无”形容的是天地万物还没有开始的状态,“有”描述的是后来万物生发的状态。所以经常处在“无”的状态,就能观察事物潜在的规律性。同时常常从“有”的状态,来观察事物的来龙去脉。“有”和“无”,两者的名称不同,但是来源相同,我们把这两者都叫作“玄”。“玄之又玄”,是开启所有宇宙人生奥妙的大门。

//解释//

因为“道”很不容易讲明白,所以没法用一般的方法来讲。“名可名,非常名”,还是在说“道”不容易用外在的形象或者表现来讲(刚刚翻译作“道的名相”),因为本来大道无形。就像上量子物理学的课,谁能用一句话描述宇宙吗?或者讲宏观经济学,谁能用一句话讲清楚未来二十年的宏观经济呢?大的概念和整体性的概念都不容易讲。所以老子和读者都面对一个两难问题:“道”实在是太重要了,老子一定要讲,读者一定要读,因为这个概念是解决宇宙人生问题的金钥匙;“道”却又太玄妙了,老子实在不太容易表述,读者也真的不容易读懂,因为这样含义深邃的概念无法一言以蔽之。难道老子就不讲了,读者就不学了?如果老子这么容易被难倒,老子就不是老子了。

三教的共同选择:有和无

老子深谙“道”的精髓,所以马上就运用了“道”的一个原理:不是直击目标,而是通过迂回包抄、各个击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既然没法直接讲,老子选择用“道”的两种状态来形容:“无”与“有”。这个表述和佛教的《心经》非常像。为什么讲《道德经》要扯上佛法呢?因为大道都是相通的,佛家的宇宙真理同样难以表述,所以《心经》讲佛法,也从“色不异空”开始。《心经》里的“色”,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物质,或者有形象的事物”,相当于《道德经》里的“有”,《心经》里的“空”就是“没有形象的事物或者规律”,相当于《道德经》里的“无”。在不懂“道”的人看来,有和无是对立的,而《道德经》和《心经》的观点一样,认为这两者只是“道”的不同状态而已,并且二者可以互相转化。无独有偶,《易经》的主题也是日月之间、阴阳之间的转化。看来道家、佛家、儒家的经典,都会从“有无”“色空”“阴阳”的关系这同一个点来切入,其中有什么玄机呢?后面我们会逐步深入来讨论其中的原理。

这里来看老子怎么说:“无”形容的是天地万物还没有开始的状态,“有”描述的是后来万物生发的状态。所以经常处在“无”的状态,就能观察事物潜在的规律性。同时常常从“有”的状态,来观察事物的来龙去脉。

中国人一说起传统文化,很容易提到四个字:博大精深。其实换个说法,就是“晦涩难懂”。不幸的是,大家第一次接触《道德经》正文,就遭遇了最难理解的一个概念:“无”。不学《道德经》的人就比较省事,直接把“无”当作“没有”就行了。但我们要学《道德经》,就要费一点劲,在老子这儿“无”有好多种含义,其反义词“有”也有对应的多种意思。本书的使命之一,就是把古人的无价之宝,用通俗的语言和现代人的思维介绍给读者。为什么说《道德经》是无价之宝呢?因为在普通人那里“无”就是没有,但是在老子这里,“无”中可以产生万物。就好比在普通人眼中,股市大跌是一种灾难,但它在股神眼中,是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一样。所以老子就像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一样,拥有无边的“法力”。在《道德经》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事是绝对的坏事,没有任何情况不可以利用,甚至坏事就是好事,逆境就是顺境。如果本书的读者能坚持把八十一章看完,一定能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的思想,以老子异于常人、充满智慧的视角,体察一个全新的世界。

那么老子用一个“无”,能折腾出什么名堂呢?

“无”的六重玄义

通过第一章的这几句话,读者可以大概懂得老子的大意,是说“无”和“有”是两种对立的状态,“无”是最初的,“有”是后来出现的;“无”是虚的、无形的,“有”是实的、有形的;“无”代表不确定和变化,“有”代表确定和不变;“无”代表规律,“有”代表应用。以上四种“无”的状态,就是《道德经》中“无”引申出的四层含义,加上本义“一无所有”和最后的“至有为无”,共有六种不同含义,分别列举如下:

一、代表一无所有。这个容易理解。

二、代表宇宙和万物的初始状态。这时虽然没有形态,但不能说万事万物没有开始酝酿。

三、代表没有具体形态或形象的状态。例如空气是无色、无臭、无味、无形的,但不能说空气不存在。

四、代表计划没有确定,事情还没有结果,或者评价没有定论,事情还有很多变数,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没有方案,不一定真的没有一个候选方案,也许是候选方案太多,不知道哪一个会胜出。

五、代表“无为”,指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不人为、不短视、不妄为,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实际上已是最好的做法。应用在生活中,比如对一件做不好的事情,不做就是做到最好。

六、代表无所不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这种无,是当一切都有了之后的那种无:比如,当我们有了面对一切的勇气,就无所畏惧;当我们拥有了世间一切,就无所欲求;当我们拥有解决一切问题的智慧,就无所疑惑。这种无,就是“至有为无”。

以上六种无,在整本《道德经》中都会用到。大家现在刚刚读第一章,记不住这么多也没关系,老子后面慢慢都会讲到。初学者只要知道两点即可:

1.“无”不是没有,而是与“有”相对的一种状态。就好比《易经》中“阴”和“阳”的概念,可以把“无”当作“阴”,“有”当作“阳”,基本就能理解两者相对的意思。

2.不要认为“有”和“无”只有对立的关系,其实在中国文化中,矛盾双方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宇宙万物的起源是“无”,其逐渐演变的结果,必然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变成“有”的状态;但一切事物经过生老病死,最终消于无形,最后又归于“无”。所以中国哲学当中的“有”和“无”,并不是真正的对立。什么是真正的对立呢?在西方文化中,如果某种事物是一块百炼钢,它就不可能是绕指柔。但在中国文化中,百炼钢就可以是绕指柔——我们的文化就是一柄柔韧的宝剑,可以摧锋陷坚,也能够以柔克刚,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随意而变。所以不夸张地说,掌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们就掌握了改造人生和社会的秘密武器。

《道德经》里的“无”和“有”是互相转化、互相依存的。可以将两者的关系比喻为开关。“开”和“关”虽然是对立的状态,但两者不是有我没你、彼此排斥的,而是和谐共存的:选择了其中一个状态,另一个状态虽然被暂时关闭,但随时处于候选中。实际上,用不了多久,就一定会变成另一种状态,所以两种状态没有高下之分,完全平等,互为条件,互相转化。

“常无”与“常有”的妙用

老子为什么要用“无”和“有”将宇宙人生的状态分成两类呢?他认为,一切人类活动都可以应用这种分类法来找到解决的方案。具体怎么去做呢?我们来举个例子。

比如牛顿,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应该怎么办呢?当然不是去买一本《道德经》,老子不会说出牛顿定律的,不过牛顿定律的发现过程,却完全符合《道德经》的规律。因为要发现物质运动的力学原理,牛顿肯定需要站在“常无”的角度来观察规律性,站在“常有”的状态来验证结论。打个比方,“常无”的状态就像物理定律,而“常有”的状态就像科学实验。比如F=ma,作用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这个规律是从“无”的角度提出来的,这里并没有说是张三用力还是张飞用力,质量是勺子的质量还是锤子的质量,加速度是4米每平方秒还是4千米每平方秒,这里“常无”提出的是一种不涉及任何具体情况的规律性,是否正确、怎样应用、有什么特殊情况通通不管,就是一个提法、一个定律、一个假说、一个设想、一种理论,怎样才知道这个“常无”得到的妙理对不对?必须靠“常有”来检验,必须找张三或者张飞过来,把勺子或者锤子的加速度设定为4米每平方秒或者4千米每平方秒,通过做实验,才能证明“常无”提出的定律是否真的有效。

这就是“常无”和“常有”的辩证关系:没“无”就没“有”,没有定律被提出来,实验就没有方法和预期目标,做不出事情来;同样,没“有”的话,“无”也就没有了意义,好比只有理论而没有实验的证明和应用,理论只是空中楼阁,是自作多情。

有读者会想,老子这种“有”和“无”的讨论,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不但有关系,而且还有莫大的关系,甚至可能影响到你的命运前途,究竟是狼狈丧气,还是万事顺意。如果掌握了“常无”和“常有”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管理问题。我们举个例子:一个企业的服务水平不高,如果你是这家公司新任的客服总监,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论,只是一味多雇人来增加服务人手,多花钱来提高服务水平,早晚会造成企业入不敷出、亏损严重,最后自己落得个被炒鱿鱼的悲惨结局。反过来,如果你懂得《道德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道理,先从“无”的方面来梳理清楚:该企业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类型企业的服务水平应该达到什么要求,成本要控制在什么范围以内,服务的效果要达到什么标准。这些框架确定好了以后,就进入“有”的层面来实施了:具体的服务流程、人员安排、操作手册SOP、关键绩效指标KPI、检查标准、客户反馈等等。这样做出的改进方案一定让领导满意、客户开心,有实有虚、目标准确、兼顾效率。有理论有实践,你的事业自然前景光明,越干越有信心。

为什么复盘很重要

因此“无”并非空中楼阁,只有定下“无”的这一类原则性问题,才能够解决“有”的这一类具体问题。同样,“有”也极其重要,通过研究事情的真实情况和具体的工作场景,我们才能更好地摸清事物的规律,提高“无”这个层面的理论水平。举个例子,在管理上我们要懂得复盘:比如上文那个提升服务水平的项目,我们做了一个周期以后,要总结一下哪些地方改进明显,效率提升,哪些方面效果不佳、成本过高,这样把事情整个来龙去脉研究一遍,叫作“有”,目的是发现问题,从而修正下一轮的实施方案,反作用于“无”。通过复盘,我们可以找出当初制定方案的问题、对因果关系的错误假设,从而拿出更符合实际的一套方案。

有读者可能会问,“无”和“有”哪个更重要呢?实际上两者缺一不可,各有妙用。为什么“无”很重要?因为只有无形无相的道理可以用在其他事情上,一个有具象的东西,不能用在其他事情上。正因为只有这个“无”可以用在所有的事情上,所以才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啊!但是“有”也同样重要,如果只有“无”的理论而不能应用于实践,属于“空谈误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不能应用,“无”不就成了假货吗?所以要经常应用,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也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无”和“有”同样重要,就像老子下面紧接着说的一样。

“无”和“有”的玄机

老子下面说:“有”和“无”,两者的名称不同,但是来源相同,我们把这两者都叫作“玄”。“玄之又玄”,是开启所有宇宙人生奥妙的大门。

老子在《道德经》里,反复讲“无”和“有”之间的关系,其实整部书的核心,就是讲两者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尽管不同章节用的是不同的语词。比如第一章用的是“无”和“有”,第二章是“长”和“短”、“高”和“下”等等,第七十一章是“不知”和“知”,第七十八章用的是“柔”和“刚”,其实都在说一个事物之中的两个方面,即原文所说“同出而异名”,本质上是对立统一的。为什么呢?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无”,就没有“有”。每一对矛盾中一方的存在,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这一点我们在中学的辩证法中已经学过了。但是老子为什么把“无”和“有”都叫作“玄”呢?为什么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呢?不好理解。“无”听上去有点玄,“有”怎么也是玄?那么我们要先知道“玄”的字面意思。

“玄”的本意是黑色,引申义是深奥、微妙、看不透,这都是黑色的特征。就是好像知道,但又说不清的东西叫作“玄”。我们说这件事玄了,是说不会发生吗?其实是说我们看不透。完全不理解的事也不是玄,而是“你疯了吧?”玄,是说里面玄机、道理很深的意思。老子为什么说“无”和“有”都很深奥呢?

因为“无”不是简单的没有,“无”中可以生“有”。“有”也不是一成不变,“有”到了最兴旺的时候就开始化“无”,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只不过没有智慧的人看不懂。《道德经》是一部帮助我们开发智慧的书,我们也不必急着在第一章就看得很透彻,还有八十章会反复讲这个道理。也许老子想,既然后面还有很多笔墨,这里就不多做解释,只用一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简单粗暴地结束了第一章。有心人可以看明白老子的潜台词。

注意:老子的“玄之又玄”,讲的是无中生有、化有为无这两种意思。为什么呢?老子说了,“有”和“无”都叫作“玄”,所以“玄之又玄”中的两个“玄”必然是不同的意思,一个是“无”,另一个是“有”。如果第一个“玄”是“无”,那么“玄之又玄”就是指“无中生有”;如果第一个“玄”是“有”,“玄之又玄”就是指“化有为无”。“无中生有”和“化有为无”这两件事反复交替作用,就是一切宇宙现象的根源,所以老子说是“众妙之门”。有人也许觉得老子这话有些言过其实,事实上一点都不夸张。有道行的人就是知道怎么无中生有,也知道怎么举重若轻、消弭灾祸于无形之中。

“无中生有”与“化有为无”

什么是“无中生有”“化有为无”?用金融行业来举例。

先说无中生有。比如风险投资,其实赚钱的逻辑很简单,首先找到一个好的创意,然后成立一家企业,如果赚到钱就一起笑,赔了钱则一起死。但是有钱的人没有创意,有创意的人没有钱,怎么办?假设这个生意需要1000万,三年能赚一个亿,我们就把三年以后的1个亿中的1300万拿出来(假设年化资金成本10%的话,三年后的1300万贴现到现在刚好值1000万),兑换成现在的1000万借给创业者,三年后大家一起分剩下的8700万(10000万-1300万=8700万)。未来的钱换算成现在的钱,这不就是“无中生有”吗?这种把金钱从未来搬运到现在的思路,不是无中生有,又是什么呢?

那化有为无呢?我们知道金融行业的投资到时间一定要退出的,不退出就不是你的钱,股票或者房价涨了三倍,算是赚到了吗?除非变现,否则再值钱的财产的价格也可能会跌下来。有了也会没有,所以懂得《道德经》的人头脑一直是清醒的,知道第三十章说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的道理,翻译成白话就是:一切都会完蛋,困难也会消失,不利会变成有利,好事会没,坏事也会没,然后好事还会变坏事,坏事还会变好事,这样生生化化的规律,不是“玄之又玄”吗?掌握了这套理论,对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功夫,也就懂了。当然,明白字面意思容易,熟练运用这个道理可并不简单!

比如我管理新东方学校,就是无中生有。钱能生钱、时间管理、客户预期管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预算管理、流程管理、签字授权管理、组织架构管理、会议流程管理、人力效率的提升、班容量扩展,都可以运用“无中生有”的道理。至于如何把“化有为无”应用到管理当中,则是更加高级的学问,要研究怎样做事可以达到目的,表面却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做一样,这需要管理者做决策时特别有分寸,做到凡事不过度、人力不透支、做事不过分,组织里的每个人工作起来都觉得特别舒服和愉快,也就是孔子所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化有为无”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这一章的难懂,在于大家很难理解“有”和“无”之间的互相转化,这也是《道德经》最深奥难懂的地方。老子当然懂得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所以第二章就由比较容易理解的地方来讲:美丑和善恶都不是绝对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提炼要点//

大道无法简单地表述,要从“无”和“有”的关系说起。“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起源。无中生有,化有为无,这两种现象的无穷作用,就是宇宙万有的奥妙所在。 BGIt+BksVtpvBW3Zp0BqZ+1rA4RmC6gpMlYgQNGZFNz99mQ7mtFU0GmUXgyMiW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