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七章
最高的管理技巧

最高的管理技巧,是顺应管理的规律和基层的心理,把成绩归功于下属和基层。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名词//

太上:最高。

//翻译//

最高水平的管理者,下面仅仅知道有这么个人而已。第二等的,下级亲近他、赞誉他。第三等的,下级害怕他。第四等的,下级骂他。做领导的不能取信于民,人们就不相信领导了。最可贵的是能让老百姓自己说:做事成功,都是我们自己的功劳,水到渠成,顺应自然。

//解释//

这一章的确讲出了最高的管理技巧,没有深厚管理素养的管理者是无法理解的,没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管理者即使想象出最高的管理境界,自己也是无法做到的。这一段话,综合了管理技巧、人生经验、人际智慧、哲学思想、个人修养、心理学,这些道理,没有经过长期实践的人是悟不出来的,没有智慧的人是讲不出来的,没有广大胸怀的人是应用不了的。我们一点一点地讲,读者眼前能够理解的就理解,理解不了的先记着,留待将来理解。

管理效率不是宣传出来的

第一句“太上,下知有之”,最高的管理(者),下面仅仅知道有而已,不知老子指的是“知道有这个管理”,还是指“知道有这个管理的人”,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仅仅知道而已”。意思是,好的管理者不在于名气有多大、声望有多高,只要有管理技能,任何人都可以去做,做好管理工作是一个管理者的本分,而管理者借职位的便利来宣传自己,就有以权谋私之嫌。有一些管理者会借自己的职位权力,狂拉个人关系,希望人人对自己感恩,其实这与个人崇拜是同样性质,既是无聊的,也是无用的,一旦下台,难免人走茶凉。

还有的领导喜欢宣传自己有多优秀、多明智,认为这样有助于树立个人威信,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如果领导喜欢吹捧自己,整个组织都在想办法投领导所好,只提优点不提缺点,只能歌功颂德,不能居安思危。用不了多久,组织里就充斥着无能而喜欢溜须拍马的平庸之辈,官僚主义盛行,组织的战斗力上不去,组织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不能传递到决策层,不知不觉中,组织就会陷入重重的困境,逐渐失去生机和活力。

相反,如果做领导的人谦虚低调,懂得把功劳和荣誉让给下属,会不会让自己名声受损,让组织士气低落呢?恰恰相反,这样的领导才是激发团队活力的高手。试想你如果是一个团队的中坚力量,你是希望自己做出成绩、获得奖励,还是希望自己永远徒劳无功、为他人做嫁衣裳?你遇到哪种领导会更加拼搏进取地工作?是把所有下级的功劳都归于自己的领导呢,还是把所有功劳都无私地归于一线干将的领导?答案不言而喻。明智的管理者明白,只有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所以放下身段、激发团队潜能,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因此请大家记住,真正优秀的领导不是一天到晚强调自己有多优秀,而是小心翼翼地把自己藏起来,突出一线的干将和核心的业务,让其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是因为管理的效率高低,取决于组织的效率高低。我们知道,任何组织的资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一个组织要想高效运作,必须剔除消耗组织资源的因素。管理高手在发起一个管理动作之前,都会问自己和管理层其他成员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么做有效吗?能提高管理效率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呢?这样看来,让每个员工记住领导是个伟人,实在浪费效率到了极点。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员工的精力是有限的,大家脑子里能记住的东西是有限的,让大家研究、讨论、描述、背诵领导的光荣事迹,赞叹领导的光辉形象,固然可以让领导开心,但问题是,工资已经发了,该干的活还没有干,该生产的产品还在原料车间没有成形,赚不来钱企业就亏损,组织就没有存在意义了,最后大家一起失业。

明智的管理者会让管理层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讨论业绩的提升、政策的制定上,让员工把有限的精力放到对业务的精益求精上,尽量不拿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来打扰他们,真有空闲的话,让他们去学习充个电,哪怕放几天假休息一下,也比占用时间来讨论领导有多英明更有意义。如果领导人能够创造一个高效、轻松的工作环境,员工们自然心情舒畅,会发自内心地拥护他们的领导。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大家心里想的恐怕只是干活赚钱,过上好日子,只要企业激励制度到位,大家自然会努力工作,至于领导伟大与否,除了领导自己觉得重要,下级未必觉得那么重要。

所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管理层定好制度规范,准备好资源,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管理层分工合作,配合默契,秩序井然,为员工把负担降到最低,没事不去打扰员工,开展自由而高效的工作。员工甚至感觉不到自己在接受管理,因为每件事都在计划当中,每个问题都以最合理的方式得到解决,每个成员都知道的确有个管理层,但基本上不需要找他们,每件工作就都可以做好了,这就叫作“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一章所讲的最高境界,不就是第二章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吗?业绩做好了,领导出来和下级争功,又算什么好领导呢?第九章的结尾句说“功遂身退,天之道”!领导做好规划,下面做好执行,而好的领导会把功劳归于下级,因为基层最辛苦,领导已经有很多名誉和很高地位了,如果还去跟下级抢这点名望,不是很low(低级)吗?所以真正牛的领导,遇到困难会冲在前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则要“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一个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不会在意有多少人传颂他的伟大故事,只在意自己的管理是否达到了最高境界。

个人崇拜的七宗罪

那么管理的次一等境界呢?“其次,亲而誉之”,有一批人对管理者歌功颂德。一般人认为这个境界是最高的,其实行家一看就知道,其中问题很多,至少有七宗罪:

1.领导一定是个骄傲的人。记住,即使下级是自发地歌颂领导,领导也不见得是伟人,一般来说,是下级看出来领导喜欢被人歌颂,才会去干这么肉麻的事。古人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领导不喜欢被人吹捧,哪会有人费力不讨好地“亲而誉之”?

2.领导一定占用了下属的时间,给他们讲自己的伟大事迹,否则上面的事情下面怎么那么清楚?

3.领导一定给下级很多机会来表达崇拜之情,并给予他们很多暗示,自己欢迎他们的赞颂。

4.最要命的是,领导一定把下级的功劳据为己有了,因为领导就算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自己去执行每一项决策。

5.被抢了功劳的下级有口难辩,积极性受到打击,要么心生不满而跳槽,要么从此消极怠工而颓废。

6.管理层其他成员一样得不到荣誉和功劳,对领导心生羡慕嫉妒恨——既然他一个人牛,干脆大家就袖手旁观,这样民主决策的团队变成了一言堂,决策能力大大下降。

7.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国人常常盖棺论定,因为活人一息尚存,必然要犯错误。所以通常不会给活人以太高评价。管理者一旦被神化,其犯错误的平台往往迅速提高,犯错误的影响力——不,破坏力——迅速变大,一个人的错误决策可能会酿成大错,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

“其次,畏之”。能够让人“亲而誉之”的领导还得有点小能力呢,这种令人“畏之”的领导,恐怕个人能力也成问题了。以我所见,喜欢吓唬人的领导,无非这么几种:

1.能力弱,所以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子来吓唬人,其实是怕人接近,被人揭了老底。

2.自己都想不明白有什么本事来做领导,所以要装成一个狠角色,就是成语“色厉内荏”形容的那类人。

3.经常做出错误决策,自然失败多、成功少,每次失败都要找替罪羊帮他背黑锅,下级也明白,早晚轮到自己倒霉,随时准备慷慨就义,摊上这种上级谁不怕呀?

4.做工作不知道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只知道蛮干硬上,遇到阻力就拼命压迫下级,这种人我们叫作“任务型领导”,往往大家累得要死,业绩也不好。员工看到这种领导就双腿战栗,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任务永远完不成,实在是“臣妾做不到啊!”。这样的领导,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在少数。

“其次,侮之”。再次一点的领导,要被下属欺负或者谩骂了。唉,真是凄惨啊!当个领导被下属欺负谩骂,不能说是下属太坏,实在是领导无能啊!大家想,在我们这样尊重领导的社会,一个领导但凡有点本领,有点关怀下属之心,也不至于挨打受骂啊。下属多数属于息事宁人的类型,让下面这样反对,说明这个领导完全不能控制局面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简单说,下面已经不信任这个领导了,因为他说话不算数。朝令夕改,下面怎么做呢?轻诺寡信,必然众叛亲离。一个单位的领导若是这样的能力和人品,我们就知道选拔和任命的程序已经出了问题,这种人是不应该被放到领导岗位上的。

领导力的分层规律

想提升领导力的读者要注意了,这一章谈了四类领导风格,水平从高到低,回顾一下找找规律:越是牛的领导,越是淡化自己,注重实效,不给下级增加负担,分享功劳和名誉,功遂身退,这几条不正是《道德经》反复强调的“道”的原则吗!而越是没本事的领导,越是好大喜功,刷存在感,强制下级,独吞荣誉,言行不一,不正是《道德经》最反对的“道”的反面吗!《道德经》就是这么犀利透彻的一部书,像一面照妖镜,把任何一种人、任何一类事情放到“道”的原则下来观察,高下立判,无所遁形。管理者本来就是为众人服务的,如果这个岗位上的人管理的目的只是自己出名得利,众人凭什么要追随他呢?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同时具备高超的管理技能和优秀领导者的品质,前者叫作“道”,后者叫作“德”。这是《道德经》中较为清晰地论述管理素质的一章,希望读者认真体会,有所收获。

本章还有一个启示:一般人会认为,那些“亲而誉之”的领导要比“下知有之”的领导优秀得多,而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却恰恰相反。普通人只能看到表面现象,而表面现象与事情真相往往大相径庭。我们要“得道”,必须经历这种观念被颠覆的过程。下一章又是震撼我们三观的一章,请看第十八章:不仁不义。

//提炼要点//

越是高超的管理者,越能够用“道”来管理,润物细无声,下级有成就感;越是不会管的管理者,越是搞个人崇拜,劳民伤财,遭到下级的反对和唾弃。是否懂得管理之“道”,是其中的关键。 tc4/CHGwjuK0koaC5T+uRMvDWEu6VA4CwE5rQcDbPvGpBsF+yGDGpQjM8qoQRb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