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五章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得道的人,深藏不露。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qiǎng)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翻译//

古代的那些牛人,处事微妙、通达大道、深不可测。正因为这些人深不可测,所以只能用下面的比喻来描述:谨慎啊,就像冬天踩冰过河那样;警惕啊,就好像害怕四面的围攻;表情端正庄严啊,好像在别人那里做客一样;亲和力强大啊,能够让冰雪消融;淳朴啊,就像璞玉未雕琢的时候;心胸宽广啊,就像深山的幽谷;深奥啊,像浊水一样看不清。谁能让浑浊的变成清净的呢?只要安静地放一段时间,慢慢就清净了。谁能让安静的一直安静不动呢?时间久了,安静的必然会动起来。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不追求盈满了,因为只有不自满,才能不断抛弃缺点和过时的东西,获取新的成就。

牛人的世界你不懂

《道德经》里的“古”,不能理解成“过时的”“古老的”,而要通通理解为“过去的高手”“大咖”,比如“古人”要理解为“过去的牛人”,“古之善为士者”可理解为“过去得道的牛人”。老子和孔子的文章谈到古人,一般都是指古代的贤人、牛人,就像我们现在,负面的例子一般和朋友私下讲讲,正面的例子拿出来教育下一代。

老子在本章说,这些牛人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看不懂——“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你不觉得这些人太无趣了吗?其实不见得是这些人无趣,也许是你无趣呢?就好比一个教授和一个小学生也可以谈话,但两个人谈的根本就不是一样东西。我有时遇见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聊天时经常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对方口无遮拦、漏洞百出、毫无逻辑,还觉得自己挺对。我自己呢?不懂的东西不敢说,拿不准的不敢讲,说出来对第三方有影响的不敢讲,担心影响面比较大,因此经常被人家说得哑口无言,最后只能笑一笑,拍拍对方的肩膀,说:“你还挺有思想的啊。”我知道这样别人看来也许很无趣,但不这样又能怎样呢?

懂得敬畏,是牛人的共性

老子说,正是因为这些人你看不懂,所以我一定要给你们描述一下(其实老子也是觉得这些人你看不懂,所以很高明),他们是什么样呢?谨慎的样子,好像冬天要在冰上走过大河;警惕的样子,好像在提防四面的围攻。在老子的描述下,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在冰天雪地中踏冰渡河之人,此时两岸林中埋伏着千军万马,时刻可能杀出来。有这么可怕吗?其实上了档次的人,都是这样生活的。约1200年后,李白写下《行路难》,一样的可怜相:“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们知道李白不仅诗酒双绝,还是相当强大的剑客,少年时就仗剑天涯,笑傲江湖,哪想到他也会犹犹豫豫、不知所往呢?李白还算潇洒的,《史记》记载的孔子更惨,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其实真正的牛人都这样。因为没头脑的人根本不知道害怕,那叫作“无知者无畏”,而有心、有头脑的人什么样呢?就是什么都怕。用今天的话说是“敬畏”。因为智者心怀天下,所以敬畏就多;同时智慧的人懂得选择,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知道每一种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人生,所以更加敬畏;更因为成熟的人经过历练,知道成功很难、失败容易,所以更得小心应对。为了说明牛人的这种战战兢兢的心态,来看另外一个牛人:孔子。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南怀瑾这样解释这一段话:“这里所谓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人生如果没有可怕的,无所畏惧就完了……人生要找一个所怕的。孔子教我们要找畏惧,没有畏惧不行。”“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指的是那种轻狂、满不在乎的状态,说得好听点是敢于挑战权威,说得不好听,就是因为无知,所以无畏。

这里讲下古文和现代文中的一个不同点,《论语》中的“小人”并不是坏人,只是比不上“君子”而已,而“君子”的境界非常高,以当代人的修为,恐怕还是以“小人”为多。孔子曾经感叹:“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什么意思呢?圣人,我这辈子是看不到了,能看到君子就不错了。想想孔子眼中有几个君子呢?为什么孔子觉得君子难得一见呢?因为在他老人家眼中,君子的标准实在是不低。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君子的标准有三条,我自己也做不到:仁爱的人心无忧虑,智慧的人心无疑惑,勇敢的人心无恐惧。子贡马上说,师父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吗!想想这是多么高的标准啊!在孔子的时代,尽管天下王公贵族、饱学之士不可计数,然而真能做到这三条的又有谁呢?恐怕只有孔子本人了。

敬畏命运

不仅如此,孔子还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以这个为标准又要淘汰99%的君子候选人。我们想想,谁做到了“知命”?孔子在自己50岁的时候,韦编三绝,整理了《周易》,并写了《易传》,才敢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几个人能有这个本事呢?

有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认为知天命那么重要?为什么天命值得敬畏?为什么不知天命就不叫君子?不畏天命就是小人?天命,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命运。中国人讲命运,是把命和运分开来看的。“命”是自身的属性,比如男女、胖瘦、高矮、愚智、强弱、快慢等;而运则是环境和机遇。如果说生为姚明是命的话,活在今天的世界就是运。姚明能够成为篮球明星,这是命和运结合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如果姚明只有1.5米,那么他即使赶上体育商业化大潮也不可能成为篮球明星,却可能是一位体操运动员。如果2.26米的姚明生在忽必烈时代的蒙古草原,他也不可能是篮球运动员,应该会是个著名的巴图鲁(蒙古勇士的称谓)。再比如,高俅的球踢得特别好,靠这个技术他在宋代引起了皇帝的重视,官至太尉,也就是全国的最高军事长官,放在今天他最多得个中超联赛“最佳球员”。所以说,一个人不管他有什么能力和特点,这只是命运当中的“命”,假如得不到适合发展的时机和环境,也就是“运”不好,就无法发挥作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天命的重要性了。因为天命是“命”和“运”的结合,这就需要每个人充分认识自己的特长和短处,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上对未来发展的判断,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定位,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发展,以期人生价值得以实现。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年轻人选择大学专业,以及毕业后的择业。所以不只古人需要知天命,今天的人一样需要知天命,方可不虚度此生。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不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怎么能够成为君子呢?这样重大的人生问题,难道不值得敬畏吗?

那么为什么不畏天命的就是“小人”呢?反过来想想,对自己的人生价值都不重视的人,怎么可能是个优秀的人呢?这样的人不尊重自己,也一定不会尊重别人。我有一个经验:凡是自己的时间管理有问题的管理者,部门的效率一定低,下面员工的抱怨之声一定很大,为什么呢?一个人对待别人的方式,其实与他对待自己的方式是差不多的。不尊重自己的人,不会尊重别人,那么不尊重自己时间的人,怎么可能尊重别人的时间?这样的人做领导,对部门工作没有轻重缓急的规划,不清楚什么事情今天做,什么事情明天做,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个员工都是救火队员,到处起火,到处救火,处理工作没有提前量,没有计划,没有预判,对危机没有防范措施,所以整天瞎忙,徒劳无功。

看来,想做一个高标准的人,并没有那么容易,要知天命,要懂得敬畏,要无忧无惑无惧,而现代科学是帮不了我们的,只有像《道德经》《论语》这样历经两千年而不朽的传世经典,才能给我们指出一条希望之路。遗憾的是,现代人天天忙着赚钱和享乐,既不知道反观内省,好好体察自身的“命”,也不知道仰望天空,思考一下天下的“运”,因为不知天命,人生很难有所成就。

回到《道德经》的原文,再次细读。懂得敬畏的牛人总是一副怂样,在世间行走,却摆出一副踩在薄冰上渡河的姿态,真是智慧越高越无用啊!“俨兮其若客”,是说牛人的表情永远是端正庄严的,好像在别人那里做客一样;“涣兮若冰之将释”,这人的亲和力强大啊,能够让冰雪消融;“敦兮其若朴”,这人很淳朴,就像璞玉未经雕琢之时;“旷兮其若谷”,这人心胸宽广,就像深山的幽谷。

这几句话好像都挺好听的,可下一句就有问题了——“混兮其若浊”,这人像浊水一样看不清。难道是说这个牛人脏?该怎么理解呢?有句话叫作“水至清则无鱼”,说明水浑浊有浑浊的妙处。以上对牛人的描述,有一个共同特征,牛人并不表现出很牛的样子,并不是毫无顾忌的、张扬的、兴奋的、昂扬的、志得意满的、大言不惭的、自恃清高的,而是小心翼翼的、谦虚的、有所保留的、亲和的、朴素的、有所欠缺的——有点像《论语》记载孔子的样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就是“涣兮若冰之将释”,“厉”就是“俨兮其若客”,“恭而安”与“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是同一类描述,都是指人朴实和谦虚的状态。为什么牛人都这么低调呢?老子马上就给出了原理。

静极则动,物极必反

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谁能让浑浊的变成清净的呢?只要安静地放一段时间,慢慢就清净了。谁能让安静的一直安静不动呢?时间久了,安静的必然会动起来。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不追求盈满了,因为只有不自满,才能不断抛弃缺点和过时的东西,获取新的成就。

不要小看这几句话。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与自己的思想很吻合,他将“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字幅挂于墙悬于壁,一派老子忠实信徒的模样。动的会静,静的会动,相当于道的“有”和“无”这两种状态互相转化。中国人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事物每个瞬间的状态都是静止的,但加之时间的维度,就会发现每种状态都会朝相反的状态转化。所以说“保此道者不欲盈”,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会追求“自满”的状态,不会张扬跋扈,而是虚怀若谷。为什么?很简单,满了就会向着不满的状态转化,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物极必反嘛!“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只有不“自满”,才能不断抛弃缺点和过时的东西,获取新的成就。这道理与第四章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是完全一致的。

牛人的启示

这一段虽然说的是“得道”的牛人,我们普通人也要重视其中的一个道理:事物是不断在对立的两极之间相互转化的。清能变浊,浊能变清;动极思静,静极思动。万事万物,莫不如此。牛人懂得凡事不要满,满了以后就是亏,就像月盈则亏;我们要懂得时刻看到事物的反面,情况糟时应看到将来翻身的机会,业绩好时必须警惕崩盘的风险,这才是“道”的境界。佛家有一个修为方法,就是用心眼去看反面:美女看成骷髅,粪坑看成净土;落难时做富贵想,得意时做困苦想,这样才能保持平常心。反过来,只知看正面和目前的状态,看不到反面和未来,就只是俗人一个,远远达不到道的高度。

得道之人是如此与众不同,他们是怎么修炼而成的呢?下面要讲他们的内功心法,请看第十六章:幸福是修炼出来的。

//提炼要点//

1.小心翼翼、懂得敬畏,才是得道之人;

2.物极必反,月盈则亏,所以要永保谦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LvbEE5/MAr7agZ1ACu7tiW7OLwaSOoUlqjJjKXXxpHQ/kkhYr/+DHPaF8e9fEx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