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章
空的妙用

一般人只知道“有”的好处,不知道“无”的用处。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名词//

辐:辐条,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木条。毂: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可以插入车轴。埏埴:用水和土和成泥巴;其中埏为和,埴为土。牖:窗户。

//翻译//

三十根辐条共同撑起一个车毂,因为轮子中间是空的,才有了车的作用。和土成泥,制成器皿,因为器皿中间是空的,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成房屋,因为房子中间是空的,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能够带给人便利,“无”才能发挥作用。

//解释//

轮子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没有轮子,当代人类的交通速度和生产力都无法想象。然而当欧洲人在15世纪第一次来到美洲,发现印第安人居然不会使用轮子来运输的时候,立即明白这个地方的文明程度之低下,于是开始了疯狂的掠夺和征服。这些按下不表,《道德经》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为什么这么伟大的发明中间却是空的?

老子说,不只是轮子,像容器、房间都是同样的道理,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中间是满的,反而没法用了。“有”只是有利,“无”才是有用。所以中国文字中的“利用”一词,是《道德经》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一个例证。

关于“利”和“用”的关系,再来举个例子。比如纸张本是用来写字的,如果上面已经写满了字,就不能继续写了,必须是白纸才能写字。一张白纸,如果我们不拿来写字,就只是一张纸而已;当王羲之在纸上写了《兰亭集序》,这张纸便成了天下至宝,所以说“有之以为利”;但这张纸成为至宝之后,还能拿来写字、吸水、印书吗?不能了。所以“有了”以后,往往也就没了用处,纸上“无”字,才是有用的。

再如我们搬进新居时,往往会纠结一个问题,房子里摆多少家具合适呢?有家具才叫家,没有只能叫作空间,但是家具堆得多了就成了仓库,我们会说都没有下脚的地方。所以“无立锥之地”,既可以说地方小,也可以说地方虽大,却没有可用的空间。所以我们既要有家具来利用,又要有空间来使用,找到这个平衡并不容易。刚搬进新房子时,总觉得空空荡荡,家具不足,缺少人气;后来家具堆积,添丁进口,又觉得空间狭小,行动局促。所以“有之以为利”,与“无之以为用”之间要达到平衡,真的需要一点智慧。

再比如一个人完全不读书学习,在今天肯定很难找到工作——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受过一定的技能训练的,这就是“有之以为利”。但有的时候,我们又不希望新员工已经有太多工作经验和固定的工作习惯,因为这样的员工比较难培训,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原来的习惯改过来;反而是没有经验的新员工更加善于学习,适应性更强。所以说“一张白纸”最大的好处,就是有无数的可能性,这就是“无之以为用”。

我们还看到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学霸级人物,在大学里顺风顺水,到了职场却不见得有多成功,往往是因为他学到的知识太多了,总觉得这些知识能解决一切问题,放不下身段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表现出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低的问题。这种状态就叫作“自满”。对于知识,尽管“有之以为利”,还要懂得“无之以为用”,要能够将书本上学来的死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在工作中。不管你的知识有多丰富,运用时要先让自己的内心放空,这种状态叫作“虚心”;知识先放到一边,而去悉心考察实际情况,深入问题的方方面面,抓住核心,再去思考应用哪些知识来解决这个具体问题。我们有一句名言,叫作“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是因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再如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对学历越高的应聘者,越要考察他是否虚心低调,头脑灵活;如果他表现得自信满满,自以为是,大言不惭,这样的同学应该多读读《道德经》。

一切知识都是死的,只有运用知识的人是活的,怕就怕死知识不能活用,知识与人就会两失其用,相当于都死掉了。苏格拉底一直讲自己的无知,他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后人大多不理解,其实只有以《道德经》的视角才能勘破其中玄机:他说的是从学霸变成哲人的关键心法。学富五车的学霸,必须把心空掉,在任何问题面前处于“什么都不知道”的状态,才能深入问题的本质,以“无之”的角度,才能运用所有的知识,即“无之以为用”。就如《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学太极拳,必须先把学过的招式全部忘掉,在与敌人对战时才能够发挥太极的精髓。可惜大多数人没有老子的思维方式,很难理解其中的哲理。《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有与苏格拉底很近似的话,到时可以再来分析。

《道德经》前面一直在讲有、无相互转化:有无相生。这一章教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不是有就好,无就不好。“有”有其利,“无”有其用,在有和无的转化之间,我们要时刻把握合适的度——进退有度,才能善于利用,达到物尽其利、人尽其用的境界。

这是一个人应该掌握的大智慧。大多数人认为越多越好,越少越不好。而《道德经》让人类多了一个看待世界的角度:也要看到越多越不好,越少越好。人类观察世界的角度增加了,其智慧自然会上升一个层级。下一章会讲到《道德经》乃至中国古典文化对人类自我修养的一个很有特点的要求:简单。

//提炼要点//

“空”和“无”也许看上去没有用,其实它们最有用。“有”和“多”看上去是最好的,实际上可能是有害的。人们懂了“空”和“无”的用处,就会更有智慧。 VWW2Wq2JFZeQQxY9gtCIV0kuro10UPx8pjt9zunkuHe+t79uWmfLbaWSyq2oxDn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