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章
如何放下

只明白应该放下,是不够的,要想真正放下,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修炼。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zhì)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疑为第五十一章错简重出)

//翻译//

身体和精神统一,能不分离吗?专心一致,心平气和,能像婴儿那样柔软吗?荡涤杂念而了了分明,能够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能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感官与外界沟通,能不能一心不乱,守静自在?洞晓天下一切,能不能不动心机?

//解释//

魂魄和身体能合而为一吗?不能的人,力不从心,过劳死。听说有大学生在网吧奋战三天三夜无眠无休,出来就一头栽倒在地上死掉的;听说有年轻人拼命加班,几年后突然发现得白血病的,为什么?就是精神和心念超过身体的极限了。现代科技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商业社会带来的对财富的追求,往往让人忘掉生命能量的极限,尤其会忘掉老祖宗的教诲,忘掉身体需要精神的滋养,精神需要身体的支撑。身心分离的结果,必然是魂销魄散,身心两灭。

人生是一场修炼

其实中国人早就创造出很多让人“载营魄抱一”的锻炼方法,比如六合拳、形意拳中的三体式站桩,这些武术都是基于这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以身心统一为训练的基本要求和最高境界。比如六合拳,六合分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指心、意、气三者相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手脚、肘膝、肩胯三者相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合一,即为六合。

我们如果经常这样锻炼,自然身轻体健、精力充沛。有时候不想运动,怎么办?老子的第二个锻炼法更妙:能不能专心于气息上,使自己身心柔顺,就像婴儿那样?练过瑜伽、打坐、数息、睡功、胎息功的人,应该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现代人休息不好,是因为白天事务繁杂,晚上回到家仍然在头脑里盘算不休,心烦的人一定气躁,所以“专气致柔”的修炼方法就十分有效。练习者首先身体放松,听着舒缓的音乐,放下一切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呼吸。用一念取代万念,是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道德经》后面多次谈到“一”的伟大功能。一念专注于呼吸之上,身体和意念都会柔软下来,慢慢恢复到婴儿的状态,这就是最好的休息。“婴儿”在这里是一个意象,代表人生最初始、最先天自然的状态。

更高的修炼功夫,在第三句话:能不能让心明如镜,朗照大千,毫无瑕疵?深入学习佛学的人,知道这是悟道的境界。这比“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又进了一层。刚刚讲的万念归于一念的训练方法,万千杂念汇成一念,万法归一,那么一归何处?修行人达到摒除一切杂念的境界之后,待时机成熟,将这最后一念也放下,当下回光一照,看到自性光明朗照大千,包罗万象,容纳宇宙一切。

有人会说,《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怎么说出了佛家的修行方法和修为境界呢?这是因为一般人有误解,把《道德经》和道家混为一谈。《道德经》是讲宇宙大道的,八十一章中的前三十七章是讲“道”的本体,古称《道经》,后四十四章讲“道”的用法,古称《德经》,合起来叫作《道德经》。佛家也是讲“道”的,过去佛教徒把修行成功叫作“成道”。《道德经》和佛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宇宙中最根本的规律,并把这个规律叫作“道”,因此对“道”有相似的认知和表达并不奇怪。至于后来道家的吐纳、导引、炼丹、符箓等等,就算有些《道德经》的影子,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回事了。

从小我的修炼到大我的修炼

老子又进一步讲:“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爱民治国,能不能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感官与外界沟通,能不能一心不乱,守静自在?洞晓天下一切,能不能不动心机?

从这里开始,老子对我们提高了要求。中国人的个人发展,都是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来的,如果一个人做不好自己,根本没有资格来管理别人;管不好自己的地盘,就没有资格来管理国家。所以儒家也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么一个有修为的人,自己修得无为之道,能不能用这种无为的大道来治国呢?

这是个大问题。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只有圣君才能无为而治。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蓬勃发展,都不是靠武力镇压、严刑峻法,而是靠顺应民心、顺应时势。圣君与暴君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把事情做好的美好愿望,而在于有没有把事情做好的功夫和水平,其中关键在于懂不懂“道”的原理,并应用于治国——如果能够做到,就叫作“无为而治”。比如文景之治,因为汉文帝、汉景帝都是通晓《道德经》的大家,以“道”治国,使得汉朝的国力从开国战争和七国之乱的衰退中迅速恢复,奠定了后来汉武帝驱逐匈奴的经济基础。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是问能不能做到感官与外界沟通,而一心不乱,守静自在。

这又讲到了修行的方法。心乱就是因为外界信息通过感官进入意识,从而引起思维不停活动,进而七情六欲混杂于心。因此佛家也讲“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感官为“六门”,产生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还有个难听的叫法——“六贼”,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感受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带来妄心烦恼。有一个俄罗斯笑话,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抱怨说,刚刚去医院破了财,因为一粒沙子进了妻子的眼睛。对方也抱怨说,你这算什么呀,我刚刚在大街上破了财,因为一件裘皮大衣进了妻子的眼睛。可见因为感官时刻与外界沟通,人们要保持心情的安定(即原文讲的“能为雌乎”),很不容易啊!

老子的下一个问题是:能不能洞晓天下一切,而不动心机?《道德经》讲的“无知”,是“无智”的通假,不是说没有知觉,也不是说没有智慧,而是说不玩小聪明!很多人习惯乱动心思,缺乏大智慧,美其名曰“关心国家大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却一塌糊涂,这种人很可惜,修身齐家都做不到,总想着去平天下,怎么可能做到呢?管理别人要从管理自己开始,管理自己要从管理自己的时间开始。这是中国先贤的观点,也是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的(参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时间管理上有一个诀窍,就是对材料的精心选择,必须先对信息来源做过滤,摒除无用信息之后,再对筛选后的信息做研究,才可以“闻一而知十”。要知道很多信息是以讹传讹而来,有智慧的人经过筛选思考,会发现驴唇不对马嘴,才不会上当。

《道德经》这里讲的就是最高明的时间管理方法。第四十七章说:“不需要出门,就能够了知天下事……;不需要向窗外看,就能够认知天道。越是向外驰求,对真理的认知反而越少。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出行,却能知道事情的本质……”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看,才是大智慧。不动小脑筋,不用小聪明,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可现实中很多人听风就是雨,乱动小聪明,孔子就很无奈地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大意是,一群人整天聚在一起,说起话来,不讲道义原则,胡吹乱侃,漫无边际,好逞能耍小聪明,对这种人很难进行教化!有人说孔子批评的其实是现代的头脑风暴,其实算不上,因为头脑风暴要求参与者挖空心思、殚精竭虑,而不是浮皮潦草、穷聊一通。当然如果这是以释放压力、消磨时间为目的,也没什么,不过按照孔子的标准,这种行为意义真的不大。人生有涯,哪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浪费啊!

总结一下。看本章的几个重点:无离、如婴儿、无疵、无为、为雌、无知,是否会觉得《道德经》软绵绵的,没有力气呢?难道我们不要做英雄吗?不要坚强吗?难道应该不思进取吗?如果这么问,就是还没有懂得“道”的原理。在“道”的世界,不是看谁胳膊粗力气大,而是看谁能笑到最后。不是“有”才有用,“无”在很多情况下,比“有”还有用。一般人只知道坚强伟大的意义,不懂得一无所有的妙处,下一章老子就做了绝妙的比喻,请看:空的妙用。

//提炼要点//

要注意保持身体健康,心思安定,气定神闲,精神旺足,智慧自然,无为而治,这才是有道者日常的修行功夫。 wBbUqeeC1dFp37dwhrYYInqBx/XV3RiSjNec/lzzYNWZp8DxVDTvb14MOWC29wn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