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上善若水

越低调,越能接近事物的本质,就越容易成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

最高的智慧,就像水那样。水善于利于万物而不争名位,处于大家都讨厌的低位,所以几乎达到“道”的境界。居住,还是在地面上好;用心,还是深远好;施与,应该怀仁爱之心;说话,应该言而有信;行政,要治理得井井有条;事业,要发挥效能;行动,要抓准时机。因为顺势而为,不去争功夺利,所以不会犯错误。

//解释//

我2004年背完《道德经》以后,在和朋友们谈话的时候经常引用这部书,很多人都说自己特别喜欢《上善若水》这一章,几乎每一个认真读过《道德经》的人,都对这一章有深刻的印象,这固然说明本章在《道德经》中的重要性,但也是因为很多人本来就喜欢水。比如孔子曾经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他老人家明显是乐水的,我们都记得那句画面感超强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位得道的尊者在水一方,衣袂飘举,感叹人生短暂,闻耳边水声潺潺,看川上光影交错,令人遐想。不过我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直不感冒,因为我确确实实更喜欢山一些,而有些怕水,不但绝不游泳,而且下雨即逃,难道我不是智者吗?直到研究《易经》和八字才明白,按照古典的《易经》和八字理论,水代表智慧,所以孔子讲“智者乐水”,老子讲“上善若水”,其实有深刻的原因。

不争如水领导力

水具备的特点如下:无色、无味、无形,周流不滞,滋养万物,能载舟覆舟,人往高处走,水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结果,是一代一代走向死亡;水往低处流的结果,是永不消亡。也许你不知道,地球上的水在大约46亿年前地球刚刚诞生时就已经存在了,这一点从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中存有堆积岩,就能得到证实。神奇的水,是生命的象征,所以人类使用外星生命探测器,判断某个行星上是否有生命,第一标准就是看上面有没有水。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为什么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水只是利于万物,不去争功,就好像公司里的优秀员工,默默地做事情,不会总是跳出来摆功劳。这是《道德经》里第二次提到“不争”,后面又六次提到“不争”。现代人提倡竞争,老子提倡“不争”,是老子错了吗?难道他不知道争可以带来利益吗?他当然知道!争可以得些蝇头小利,但是老子更知道合作共赢才是天下的大利益。

水的个性就在于往低处流,“处众人之所恶”,众人都是喜欢往高处走的。老子说“故几于道”,水第一不争,第二处在下方,几乎达到“道”的标准。现代人一听就蒙了,这不是不思进取、堕落消极吗?怎么就是道的高度呢?“道”就是不作为吗?

为什么说《道德经》是人类的救星?我们知道大科学家都预言人类必将毁灭自己,因为人类一直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民族和国家之间谁也不服谁,穷奢极欲,穷兵黩武,斗富、斗智、好勇斗狠。有的国家想做世界领袖,却被讥讽为世界警察,因为武力并不能带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再说凭什么你来做世界领袖呢?你要做,我也要做,都要做领袖,就得先干掉竞争对手。这样一来,世界领袖先成为一个世界杀手,谁不服就打谁,这是领导力吗?这是暴力。领导应是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群众自然跟着你走。水往低处流又如何?只要有滋养万物的价值,即使是往高处走的最骄傲的人类,也不得不住在水源旁边,这不就是水的魅力所在吗?

老子接着讲了:“居住,还是在地面上好;用心,还是深远好;施与,应该怀仁爱之心;说话,应该言而有信;行政,要治理得井井有条;事业,要发挥效能;行动,要抓准时机。因为顺势而为,不去争功夺利,所以不会犯错误。”

高超的领导不图名利,就可以像水那样顺势而为,只做有价值的事。他的关注点不在于怎样获得虚名浮利,而在于怎样把事情做到最好、最恰当、最有效。中国的传统智慧是什么?“居善地”,居住,最好在地面上,而现代人住在高楼里;“心善渊”,心思,最好深远悠长,现代人却崇尚心直口快;“与善仁”,给予,最好怀仁爱之心,而现代人想得更多的是怎么获利;“言善信”,说话,最好有信用,现代人多是说过就忘了;“正善治”,一定要把单位治理好,而现代人是结果导向,对过程完全不在乎;“事善能”,做事要发挥特长、做出效果,而现代人随便跨界,质量糟、效果差;“动善时”,春种秋收,晨钟暮鼓,而现代人熬夜熬得生物钟都乱了。“夫唯不争,故无尤”,不要争抢,不可以硬来,争抢和硬来的结果,不是善,不是恰到好处,不是上善若水的境界,注定要吞下失败的苦果。

高处不胜寒

《道德经》一向倡导符合规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境界,极其反对通过强硬的手段,用暴力迅速达到目标。前者是智慧,后者是危险。

比如,现代人崇尚登山,这在老子眼里就是疯子的举动。登山成为一项体育项目,一般被认为源于18世纪后半叶的阿尔卑斯山区。1786年8月8日一名医生M.G.帕卡尔和一名水晶石匠人J.巴尔玛首次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海拔超过4800米的勃朗峰。后来,人们把登山运动称为“阿尔卑斯运动”。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登山装备器材的改进,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开始向高峰群聚的亚洲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区进军。首先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挑战的是英国登山队。他们从1921年至1938年沿中国一侧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了七次攀登未果,最后改走尼泊尔王国一侧,并于1953年5月29日登顶成功。20世纪50年代,在上述亚洲高大山峰地区,人类登山探险运动掀起热潮。十年间,相继有法国、英国、奥地利、意大利、瑞士、日本、美国、波兰等国的登山队或运动员登上了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中的12座。

直到今天,珠峰登顶的死亡率仍有8%—9%。为了攀登珠峰,登山者往往需要训练三年以上,登山的直接费用高达7万美元。在7000米以上高点,登山者的身体开始受到严峻的考验,很多人会遇到天气、身体、交通等问题,那是决定生死的时刻。其实这时只要登山者放弃登顶的计划,就能够保住性命。

但是绝大多数人不肯放弃几年的准备、几个月的训练和几十万的费用,决定用生命来做一次冒险。人往高处走,有的死在了登顶的路上。如果登山者学过《道德经》的“上善若水”,懂得“夫唯不争,故无尤”的道理,能在这个生死关头勇敢地选择放弃,那才是真的大智慧啊!读到后面第五十章,你会发现老子根本就是觉得登山这种事,明摆着是去找死的行为。世界上很多优秀的登山家,最后都死在山上。就算这次不死,只要登山的次数足够多,不知道见好就收,早晚也是个死。这个道理,我们在第九章“功遂身退”中可以看得更清楚。

//提炼要点//

1.有智慧的人要学习水的低调;

2.说话做事扎扎实实,做好细节,不争名夺利,就不会遭遇失败;

3.学会放弃,是最高的智慧。 puyGmSjCG4p8O4+AujZmqc/5Vv1hI0gZgQC7MD31FPquG/FWSEKrpa85/OlLHmH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