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俄狄浦斯王》:悲剧人物的性格缺陷与知识盲区

今天,人们经常从“性格缺陷”来理解悲剧人物的“错误”,例如“贪婪”“野心”“残忍”“自私”“优柔寡断”等。这样的理解总是会有道德不良和失败的含义,成为一种“天生的毛病”或“人性的弱点”。

其实,“错误”这个词最初并没有这样的道德贬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古典学教授朱尔斯·布罗迪(Jules Brody)指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错误”是一个道德中性词,指的是“脱靶”“没有直达目标”,引申的意思就是,到达的不是原来的目的地,出了差错。这里面并没有道德失败的意思。“错误”可以指因为无知或蒙昧而做出不正确的辨别或判断,或者是因为某种原因,事情失败了,没有成功。

因为无知或蒙昧犯错误,还是因为不善或无德犯错误,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亚里士多德说的“hamartia”,英文翻译一般是“error”,也就是“无知之过”或“理智错误”,而非“道德过错”或“性格的缺陷”。但是,这个词确实也可以指“缺陷”(flaw),甚至也可以指“罪恶”(sin)。

今天,许多人都是从“性格缺陷”或“悲剧性格”去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错误”,因为这样便于与“悲剧洗涤”联系在一起。悲剧性格让观众对人物感到怜悯和恐惧,于是会在人性的层面上引发对悲剧性人物的同情和认同。如果悲剧性人物有性格缺陷,我们就会为他的不幸感到惋惜和怜悯。同时,通过目睹悲剧性人物由于性格缺陷而遭受苦难,我们也会担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性格弱点,同样的命运也可能降临到我们自己头上。人物的悲剧性格经常有道德启发的作用,能鼓励人们通过消除可能造成人生悲剧的缺陷来改善命运。

西方文学经典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Hamlet )中,哈姆雷特王子的性格缺陷决定他的悲惨失败。他天生的毛病就是优柔寡断,无法下定决心去面对困境,结果破坏了与母亲的关系,导致恋人奥菲利娅在沮丧中自杀,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几乎害死所有与他有关的人。莎士比亚的同时代戏剧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Doctor Faustus )里,浮士德的悲剧性缺陷是他狂妄的野心。尽管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但他还是用鲜血签订合同,将自己的灵魂卖给路西法(Lucifer),为的是满足自己的野心——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最终的力量和无限的快乐。最后,魔鬼将他的灵魂带到地狱,他遭受永恒的诅咒。

那么,俄狄浦斯的悲剧性格又是什么?这个问题更为恰当的问法也许应该是,俄狄浦斯犯下的是什么“错误”?

也许可以说,俄狄浦斯的性格中有一个天生的毛病——他急躁、固执、刚愎自用、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天生的毛病”可以理解为人物自己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并且几乎就是一个人的宿命。俄狄浦斯这样天生的性格毛病,注定他不会有好结局。

但是,这并不足以解释俄狄浦斯所犯的“错误”。弑父娶母的大错,如果要追究道义责任,那也是他父母的责任。当他还在襁褓里的时候,父母得知未来要发生那些骇人听闻的事情,就派仆人把这孩子杀死。仆人出于恻隐之心没有杀死孩子,而是把他送给一个人家,他才得以长大成人。要是他父母当年把他留在身边抚养长大,他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自然不会发生神谕里所说的祸事。或者,我们甚至可以把俄狄浦斯的悲剧错误归咎于那位本应该把他杀死的仆人。

直接犯下弑父娶母大错的毕竟是俄狄浦斯自己,如果说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担责任,那么他到底该为此担多大的责任?

按照剧中的神谕,他命中有此一劫,无论性格中有无急躁和固执的缺点,他都会犯下弑父娶母的大错,他是在不知情的状态下犯下大错的。虽然他犯了错,但那毕竟不是他的罪或恶。他或许应该受到一些惩罚,但总不至于像剧中那样残酷:父母都死在他的手里,他弄瞎自己的眼睛,而且还要祸害两个无辜女儿的一生。他对女儿们悲叹道:

我为你们痛哭,因为,我看不见你们了,

一想起你们日后辛酸的生活——

人们会使你们过的——我就难受。

你们能参加什么市民集会什么节日庆典

不哭着回家,而不能分享快乐?

等你们到了结婚年龄,我的女儿呀,

有哪个男人肯冒险使自己遭受那种

对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同样可怕的辱骂?

什么不幸少得了?“你们的父亲杀了

他的父亲,把种子撒在生身母亲那里,

从自己出生的地方生了你们。”

你们会挨这样的骂,谁还会娶你们呢?

啊,孩子们,没有人会的。你们显然

只有不结婚,不生育,枯萎而死了。(《俄狄浦斯王》,第1487—1502行)

弑父娶母顶多不过是俄狄浦斯的无知之过,但他却受到如此残酷的惩罚,这是为什么?是不是他还犯下了什么别的更严重的“错误”?

正如先知对他说的,你不应该想要去知道你不该知道的事情,追究真相必须适可而止。俄狄浦斯因为猜破斯芬克斯之谜而被世人传颂为智者,他以为这世间一切未能明白的事情都是一个有谜底的谜,但这是一个迷思,因为这世界还有很多没有谜底的秘密和隐私。

人的生活和生命中都存在许多奥秘,人要学会与这样的奥秘和解,懂得如何在“过去”中为它们找到安置之所。如果你真以为自己特别聪明,什么事情都一定要探明究竟,也就难免“聪明反被聪明误”。避免这么做,那才是真正的智慧。俄狄浦斯不明白这个道理,这是他的“错误”。

这看起来和我们常说的“追求真理”的理想有点矛盾。但是要知道,“真理”并不是人生智慧的全部,人生智慧还包括“妥协”的美德,或者说是“谨慎”和“见机行事”的美德。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什么样的事,这是一种实践理性,和纯粹理性不大一样。比如,在夫妻关系里,两个人结婚前都有自己的“秘密”,如果愿意坦诚相待,那当然很好;但是那些不愿意说的,如果硬逼着把所有细节都说得一清二楚,恐怕反而会破坏夫妻的感情。政治也是一样,议会协商不是靠“真理”来决定的,而是需要把唯一真理放在一边,然后进行“妥协”。不要以为每一个谜都有谜底,或者揭开谜底就一定是好事,这就是《俄狄浦斯王》带给我们的人生智慧。

到这里为止,我们一直在把《俄狄浦斯王》当一个“罪与罚”式的惩戒故事来阅读。但是我们还可以让眼界再开阔一点,从中感悟一些悲剧性智慧。

什么是悲剧性智慧?就是知晓并接受残酷的现实——你希望那个现实不是真的,但不幸那就是真的。

我们在读埃斯库罗斯的《复仇女神》时说到过萨特的《苍蝇》一剧,这两部剧用的是同一个神话题材。在萨特《苍蝇》中,俄瑞斯忒斯洗刷了阿格斯城邦的集体罪孽,这是他选择的行动。但是,他不但没有得到阿格斯人民的感激,反而招来怨恨。这部剧为我们揭示的就是一个悲剧性的智慧、一个残酷的现实:人并不是天生就爱自由,人甚至害怕和憎恨自由。爱自由的人劝导或帮助别人爱自由,是一件危险的事。自由是有代价的,谁若是真的爱自由,就有义务帮助别人也爱自由,即便危险,也在所不辞。危险是自由的代价,他不能不承受这个代价。

我们也可以从俄狄浦斯的苦难遭遇中获得一种悲剧性智慧,那就是,你想探究的真相必须是把自己包含在内的真相。当这个真相被探明、被揭示的时候,不管多么沉重、多么不堪,你都必须面对它、接受它。这样来阅读《俄狄浦斯王》,它就不再是一部“罪与罚”的惩戒戏剧,而成为一种关于人的自我认识和觉醒的启蒙。

这样的自我认识和觉醒并不是俄狄浦斯心甘情愿的,他一直在回避那个其实已经从他的内心意识中冒出来的真相。他指责克瑞翁收买了先知说谎,因为他不愿意接受先知告诉他的真相。他焦急地等待牧羊人来告诉他一个他知道等不来的好消息,但是他已经停不下来了,无可奈何地被一步步带到自我认识和觉醒的那一刻。俄狄浦斯有这种迟疑和不情愿,是人之常情,我们自己也会这样,所以他的遭遇才如此强烈地唤起我们的怜悯和恐惧。

索福克勒斯在《俄狄浦斯王》中要说什么?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要说的是,与没有知识相比,有知识更好。如果是这样,那么俄狄浦斯探究真相的固执本身,就不能算是他的“性格弱点”或“悲剧性格”。他和苏格拉底一样,是一个执着于求知,而不愿意生活在无知之中的人。当底比斯的人民向他诉说灾祸的时候,他对他们说:“我已经知道了你们的悲苦。”(《俄狄浦斯王》,第58行)面对探究真相的重重困难,他发誓要重新开始,一定要把真相查个水落石出。当那个可怕的真相快要浮出水面的时候,他的态度更加坚决:

既已经掌握了这样的线索,再不查清楚

我的身世,就太不应该。(第1058—1059行)

王后哀求他:“我求求你,别这样。”但他一口回绝:“我不会听信你,不把这事查清楚的。”(第1065行)“要发生的事情就让它发生吧!我要弄清楚我的家世。”(第1076—1077行)

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上,《俄狄浦斯王》与《旧约·创世记》里的情况迥然不同。在后者中,上帝禁止人类偷食知识之树上的果实,但《俄狄浦斯王》里的神谕却要求找到杀害老国王的凶手。神明对知识的态度在苏格拉底那里也可以看到。苏格拉底说过,他探究真理,是因为德尔斐神谕的启示。神谕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苏格拉底认为那是神谕给他出的一道待解之谜,所以他才要去探究,弄明神谕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看到,在古希腊的世界里,即使神明是主宰,人仍然需要自己探求知识,探求知识是一种美德。那么,人可以拥有的应该拥有的是什么样的知识?什么应该包含在这样的知识中?知识的目的又是什么?一直到今天,这些仍然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也许也是一个没有谜底的谜。

在《俄狄浦斯王》里我们看到,拥有知识显然并不是无所不知,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人要知道自己知识的局限——这本身就是人应该有的知识,而这个知识俄狄浦斯开始是没有的。他的局限在于,他所要探究的真相只是关于别人的真相。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也在这个真相之中,甚至这就是他自己的真相。

这种不包含知者自己在内的求知经常是讽刺性的,也不可能兑现求知的承诺。譬如,承诺要追究腐败的人不从自己做起;承诺要敞开思想的人却把自己包裹在一层层的秘密之中;要求别人说真话,自己却一直在撒谎。即便他从别人那里挖出了他想挖的东西,也还是离真知和真理十分遥远。

俄狄浦斯开始也是这样。开始缉凶的时候,他的眼睛越盯着别人,探究真相的承诺就越空洞。他真正的知识是从他知道自己就是那个凶手时开始的,他没有为自己过去的行为寻找借口,没有把自己的责任推给神谕,他承担全部的责任。这个时候,他兑现了对底比斯人民的承诺。

承诺是一种分量极重的人类行为,唯有人才能有承诺,承诺和守信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做出承诺时要知道它的分量和可能为之付出的代价,这也是每个人应有的知识。 6Rp4lCcKoVOownlMIogPK4uR1kt9rFKMvRbBvDFPAC0vyTXihO/VHV3bChJKtm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