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前言

自我效能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2021)最早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经过20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他在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一书,对自我效能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班杜拉的论著中,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和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信念(self-efficacy beliefs)、自我效能知觉(perceived self-efficacy)及效能信念(efficacy beliefs)等术语交替使用的,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因此,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这一理论中,班杜拉特别强调人是行动的动因(agent),特别强调人所具有的动因作用(agency),即人的能动性。因此,他认为个体与环境,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人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又影响、形成他的社会环境。自我效能感就是人对自己作为动因的能力信念,它控制着人们自身的思想和行动,并通过它控制着人们所处的环境条件。所以,自我效能是自我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动力因素。在本书中,班杜拉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并根据这一思想对自我效能的性质、结构、来源、自我效能感在个体一生中的发展、自我效能感起作用的途径和过程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同时,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思想扩展到集体,分析了集体效能感在学校、社区、各种社会机构的成就,以至国家政治活动中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它和人类实践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关系。班杜拉除了对自我效能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外,还非常关注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自我效能》的近一半内容是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总结,阐述自我效能感在学校教育、提高健康水平、临床治疗、职业活动、管理和体育运动等领域的功能。

不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应用问题,作者都以实证研究的结果作为论证的基础。书中介绍了大量实验研究的材料。这些实验在方法上也具有特色,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都相当严格,研究结果可确切地分离出自我效能和其他相关因素在行为成就中的作用。建议读者对此也加以注意。

该书是一本自我效能感的专著,但它涉及归因、动机、目标、期望等许多有关人的心理特性和行为的理论问题。因此,该书可供所有对人的心理特性与行为问题感兴趣的心理学工作者和其他专业的学者阅读。在书的应用部分,作者不仅阐述了自我效能在各个实践领域的作用,而且广泛地阐述了如何解决各实践领域中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对各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如教师、教练、社区工作者、临床工作者、管理人员、各级领导等)如何做好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都有参考价值。

该书的翻译是集体完成的。中文版序,第三、四、五、六、九章由李凌翻译;序,第一、七、八、十章由井世洁翻译;第二、十一章由缪小春、张小林翻译;缪小春和李凌译出了主题索引。译稿经缪小春统一审校。该书内容广泛,除心理学外,还涉及哲学、教育、医学、社会、政治、管理、体育等许多学科和领域的概念及理论。书的文字也有相当难度。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我们试图在忠于原著(包括作者的文字风格)、准确表达原著内容意义的基础上,尽力使译文便于我国读者阅读。但由于专业、英语和中文水平的限制,我们未能完全如愿。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刘俊升和单敏月帮助我们完成部分译稿的打印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彭呈军为书稿的翻译和出版付出大量精力,在此向他表示深切谢意。

缪小春
2021年盛夏 zQuALLDb66DsMGJg7crcuYQUTsZ3J3c+ffxuAngVNZxyTrz9zApETkelRQTp0X2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