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人的需求与情绪的谐调统
——关系

前面我们讲过,情绪是为需要转化需求服务的,并进一步为产生行为服务的,因此需要和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章详细引申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产生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需要与情绪的统一性

一、需要 需求 情绪统一关系:

情绪的“设置”是这样的:当满足了需要或是有利于满足需要,就有激悦情绪,相反则沮丧情绪。这样,人们就有了需要和追求满足需要积极情绪,避免沮丧负面情绪的心理诉求。人们有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的各种需要,但人们往往是冲着获得快乐与避免沮丧为目的,也就是由对满足人们的需要、需求为目的,兼有为追求快乐的心理诉求的需求为目标。所以,使得物质需要与情绪需要变为一体,也就是既满足人必要的需要外,还得到快乐情绪满足。这样把情绪和需要就统一起来形成需求。情绪的意义是督促和鼓励人进行满足需要的行为发生,需要是根本目的,情绪是手段和措施。这样需求和情绪也就统一在一起。

譬如,人需要食物,没有食物,会被饿死的。那么,人必须需要食物,这是人们生存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食物,人是会具有很难过的负面情绪,人往往不是因会仅仅被饿死,才找进吃食的,而是因为,避免承受因饥饿带来很难受的痛苦情绪和因为生存的需要不能被满足产生的负面恐惧情绪,并在进食时,可以获得非常愉悦的饮食情绪体验而进食的。人在特别饥饿的时候,只要是食物,都一般很美味,这就是人自身对于需求迫切性,做出调整体验情绪的。可见,不但有相互配合意义统一关系,还有自我调整加强统一意义存在的。

这就是,情绪与需要的对应有因果关系及主次关系,这是需要与情绪的基本逻辑关系,属于情绪与需要的第一层面统一关系,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也不是说,人得到了需求,才会产生情绪,只要具有有利于促使事物向满足需要的方向发展趋势要素,人就会产生兴奋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沮丧情绪。这就是前面论述过的,事物状态和事物状态变化后对于产生情绪的作用,前者依靠感觉系统完成,后者依靠认识思维完成。这也是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划分界限。人只要感知和认识到事物,具备了满足人的需求状态特征,或者发展变化趋势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状态特征,这些事物状态特征隐喻体现着具有能满足需求事物的特征和逻辑关系,人就会产生情绪体验的。这里的满足需求发展趋势,就意味着对于需求满足产生有利条件或者说具有价值,所以会产生满足需求期望和遐想,就会产生激悦情绪,对这种趋势的遐想,本身就是对人的满足需求心理体现。这是需求与情绪另一层次统一关系体现。

这里的感知和认识到事物具有满足需求价值,指的是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感知发现事物具备满足事物需求的特征,直接可以用意识判断其具有满足需求的能力;另一个层次,是通过意识领域的理论和逻辑推理预测出事物状态具有经过改变后具有满足需求的价值。

第一个层次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次,第一个层面,事物的特性表现为直接可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个层面,是事物特征预示着或者说隐喻着事物未来变化后具有满足需求的价值。

人们认识事物特征具有满足需求的可能,这一能力来源于天生生物功能。譬如,人们看见水,自然知道水是可以饮用的,喝水会产生愉悦情绪,这一对水特性的认识,是不需要学习,是人们天然具有的。我们在沙漠里找水,沙漠的沙具有变得潮湿现象,这一特征体现着这里可能存在水源。那么,我们对沙漠这一特征的认识,就会使得人们发现沙漠区域这一特征价值,水资源的预测使人们对这一特征充满着满足需求价值的认可。虽然没有直接见到水源,但沙漠的这一特征现象使得沙漠具有满足水需求的价值,具有水源的可能性,或者说具有水源的趋势条件。这一特征的认识需要思维分析而得到,使认识思维的结果获得价值。从而对于这一特征现象产生激悦情绪,会产生的情绪不是水源直接感知特征,而是间接特征。

这样,认识概念就有了产生的基础,认识就是辨认与识别,辨认与识别需求的判断标准,就是事物显现出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由人的生物感知功能自然形成的,是人们天生具备的,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复杂的认识判断,发现事物是否具备需求价值。这样认识就从生物对事物的直接感观判断,提升到利用思维判断来完成需求价值(思维判断的形成在下一章讲述)。

事物具备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价值,人就会兴奋快乐,这是需要与情绪关系的第二层次的统一关系。譬如,我们都喜欢金钱,但它不能直接满足人的需求,它预示着可以凭其拥有,获得满足各种需求,它是获得需求的一种条件,虽然得到金钱没有使人直接得到物质需求,它是满足的物质需求的条件,所以会兴奋会愉悦。这一层次体现为一种满足人的需求趋势条件,是满足需求方向发展的有利因素。为什么说仅是一种趋势呢,因为有钱,不一定能买到所需要的东西,仅是一种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由于人们在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事物满足人们的需求通常会伴随事物的一些关联特征,这些关联特征有些是必然的,有些是伴随的并非必然,必然联系是事物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事物必然会具有某些特征,伴随特征是因为种种原因事物具有一些特征总是或者概率频次发生高,或者主观因素等使人们意识到某些事物特征与满足需求价值相关,使得这些特征直接反映着事物具有满足需求的价值作用,在心理上形成固有的反应模式而产生情绪,这是事物特征代表着满足需要与对应情绪间建立起联动反映,这一层需要与情绪的统一关系,属于第三层次关系。

事物外在特征隐喻反映体现着事物具有满足需要价值作用,这样这些特征就会刺激需求个体产生相应情绪,这也是需要与情绪第三层次的统一关系体现,这一关系建立在感知和认识基础上,建立在对于感知到事物特征或认识到事物特征,这些事物特征具有代表和体现或者说预示着具有满足需求的价值作用,这些价值作用成为个体一种心理期望,也就是心理期望事物具有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因为可以产生对应情绪,所以变为一种心理需求。

事物具有的某些特征,在经过感觉系统确认后具有满足需求的能力,或者经过一系列变化后具有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样这些特征就和满足需求能力建立起联动关系,成为判断是否具有满足需求能力的依据,这些联动会经过生物的反射条件与情绪生物反应相联系,形成条件反射(认识产生的过程,认识在第四章讲述)。再次地遇到这样特征或者相近特征,就预示着事物具有满足需求的能力或者说具有满足需求价值,均会产生情绪反应。也就是这些特征直接可以产生情绪反应,但有可能不具备满足需求的效果能力,仅是具有可利用的价值,这样就抛弃了实质的满足需要功用,而仅仅是对于特征具有满足需求趋向性这一趋势特性产生情绪反应,就将满足需要和情绪分离,这一现象就是事物特征与情绪关系,这种事物特性与情绪间建立的关系就是一种隐喻关系。它们之间没有直接明了的关系,是通过满足需求价值做“桥梁”建立的,但又不一定反映具有需求的真实满足价值,只能是代表和体现着这种逻辑关系,所以逻辑关系不成立,只能是一种隐喻关系。并且在这种隐喻关系下会促使产生联想和想象现象构建较为完整与完美的事物景象,进一步扩展情绪反应,使情绪趋于向诱导性方向发展。

又譬如,看到红色,它就会给你温暖的感觉,虽然红色本身没有被感知具有相当的温度表现,但它特征预示着火的颜色特征体现,给人带来温暖的情绪体验。因为生火可以取暖,火的颜色与红色属于近色,虽然没有直接感知到温暖的感觉,这一颜色特征它隐喻反映着满足人们对温暖的需求,所以产生温暖愉悦的情绪。其他的冷色调其原理同暖色调作用原理,也是这样体现出来的。它们都隐喻着事物特征体现满足需求和情绪的关系。这一点有美术常识的人都懂得。

这一层次仅是体现了能够满足需求的事物特征,并非真正可以产生满足需求的实际作用效果,仅是迎合了人们的一种对事物特征心理诉求的需求。

这一隐喻关系体现在需求的各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对于需要都有对应的特征生理产生情绪的机制存在。

譬如,前面讲过地对事物的感知产生激悦情绪,这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人具有的贪欲,就是对于具有作用力量的特性事物具有加强满足需求的情绪反应;反映在第三层次需求,个体发展需要,会对于具有激昂、加强、加快等特性事物特征,于是这个隐喻提高能力增强的需求,就会产生激悦的情绪;反映在第四个层次,异性吸引情绪、怜悯、同情弱者、友谊等这些情绪,就是对其他个体满足自己需求价值特性事物会产生这些情绪,对于反映出相伴、助力等特征的个体关系特征,均会产生友谊等情绪。如,在孤独的野外,我们看见两棵距离不远的树,就会产生相应的友好情绪,其实树之间并不存在情绪的问题,与人的情绪也应无关;反映在第五层次,方法需求,事物具有规律、节奏、简单、简约等特征产生出相应的激悦情绪,因为它预示着容易产生和掌握事物规律,是对于形成方法具有有利的局面,对于方法的形成与执行具有价值;反映在第六层次,完整与完美型需求层次,对于事物反映出对完整与完美特性,对于协调、和谐、恰当、全面、整体等特征会产生激悦情绪。

对事物这些特征产生情绪是人类生理自然具备的功能,并非后天产生,对于其他认识性的需求的发现,并产生情绪的机制,均是在这一基础上复合而来的,再在此基础上产生隐喻关系。

二、美与丑概念及实质:

上述说明了一种需要与情绪的隐喻关系,事物具有某些特性要素隐喻着具有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的价值。其实,美与丑这一心理现象,就是在这样的隐喻需求与情绪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在此基础上给美与丑下一个定义就是:事物的要素特征具有体现与代表着需求与情绪间的第三层次逻辑关系,即情绪与事物特征间的隐喻关系,从而使事物特征被识别后,隐喻体现事物具有或者不具有满足需求的价值,这种价值逻辑关系与心理上已建立的特征与情绪逻辑关系相符时,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现象,这就是美的现象,也就是说事物具有美的属性,相反就是丑的属性。

这样,事物要素特性和情绪就建立起一种对应关系,只要人们感受到和认识到这些特性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这就是美与丑现象产生的根本原理。我们把具有要素特征事物,被感受到而产生激悦情绪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美,这种感受或者认识到事物特性产生激悦情绪的机理,就叫美的产生原理,产生美的现象反映的逻辑关系,也就是把这要素特性与情绪间形成逻辑关系,称为美的基本逻辑关系。

特性要素与情绪逻辑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下面分析:

人有先天的和后天识别满足自身需要的事物的逻辑特性,它们对应产生相应的愉悦情绪,心理性形成固定事物特性与情绪之间联动模式反应关系,身体自身在满足这些需要时,或者意识到这些满足需要要素存在时,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反应,这就是美心理现象的实质。也可以形象生动地说,是可以“闻到”那种具有满足需求事物特征的“味道”,进行遐想而产生对应愉悦情绪的。产生兴奋情绪,这就像我们闻到香味,就隐喻着存在美食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功用一样,当得到满足这种隐喻需求特征体现时,就会进行联想和想象,虚拟构建出美的形象和意境,就会兴奋,就会体验到一种无名的快乐,这些需求应该就是对于美的需求的实质解释。

先天的就是指人们由于生物自身需要天生“设置的”满足需要要素特性与情绪关系,由生理决定的,后天认识到的,指的是由后天人的意识认识到事物特征隐喻具有可满足的需要的逻辑关系,后者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美的感受实地是上隐喻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需要与情绪关系,在条件反射激发作用下,产生情绪体验。这样,美的层次基础就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天然生物生理功能基础上识别的事物特性反应需要与情绪关系,它是天生的,是灵性的本能体现,我们把这叫先天性美。另一个是,后天发现的能够满足需要事物特征价值后,建立的需要与情绪关系,经过多层次的特性变换而得到的非先天认可基本特性与满足需求价值之间的关系,它是灵性本能的拓展,具有由经验决定的性质,我们把它叫作后天性美。先天性美是基础,它一般属于基本需求构成,暗藏于人的心理,比较稳固与根深蒂固的,是所有人类共同具备的(后面十二章第七节附有盲聋美国作家海伦的情况可以说明这一点)。后天性美是在先天基础上发展来的,经过学习建立起来,然后贮存于人的心理,一般不是非常稳定,是可以改变的,某一方面对美的感受,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相同的,感受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具备同样的水平的,因此感受种类是多样的,层次是参差不齐的,一般属于由非基本需求构成。后天是为提升先天需要的需求服务的,先天的是本能,是潜意识的组成部分。

以欣赏女性为例说明,看到美女会喜欢她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先天的需要与情绪关系的反应:作为男性欣赏女性,她是女人,具有女性特征的可以满足异性的需求,女性特征越明显就越美,这是先天的需要与情绪层次关系体现,这种关系是生理形成的,是稳固的,不存在大局局面会有根本性改变的。

其次,是后天认识建立满足需求事物特性与情绪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后天由于认识产生的需要与情绪关系,美女就是更能在各方面提升各层次满足对异性需求的程度。如,美女的皮肤很好,又白又嫩,这一特征体现,它代表什么意思,就是诱惑力,肤色白隐喻洁净,没有脏的感觉,为男女接近需要创造所需条件。所以,这一特征点是助力男女接近需要的,光洁特征体现代表干净、健康和素养,预示这些条件满足亲近她,将没有心理障碍,谁也不愿意接近脏的东西,因为脏的东西特征隐喻会给人们带来恶臭感、不健康和疾病。所以,对女性的就有这些方面素养的基本心理需求,干净整洁是这一心理需求特征的体现,这是后天认识产生的建立的需要与情绪层面的关系。女人的温柔,就是一种美。这是在以男人为主导的社会里,或者做爱以男人为主导进行的方面的需要,女人是以被控制的对象作为做爱的需要,这样温柔作为其形象,是具备了她容易接近特性,隐喻容易满足男人对异性易于服从和控制的性特征心理需求,她是容易被男人的需求驾驭,而易于充分满足需求的特征体现。再者,还有女性天性是母亲,需要对孩子有耐心,温柔是女性体现的男人对女人需要心理特征体现,同时还是作为母亲应具备条件需要特征体现,那就会产生美好的情绪,也就是我们感到柔性之美,是这一情绪体验之实质。如果她尖刻,易于挑刺,男人就不会喜欢她的,因为她不容易满足男性对女性特性的心理需求。所以,这些柔性美女的特征就更加加强男人对女人的性需求,就是对女性的方方面面的理想要求。女人看美女也是美的原因是,美女不仅是反映男人性需求特征的体现,它还有男女共同地对人事物具备满足需求特征体现,这一层次是后天形成的需要与情绪关系。譬如,皮肤光滑细腻,那是健康和干净的体现,是男女心理的共同期望需求。在这里,性和母性是先天的需求与情绪关系体现,健康干净是后天需求与情绪关系体验。为什么麻子脸女人不美,那些麻子外在特征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干净,不光洁,但也不是真的不干净,但它是不干净事物的特征体现,不属于人们希望状态,对皮肤黝黑的女人也是一样感觉体验。

后天性形成的需要与情绪的关系,可以随人的认识不同而改变,既然可以改变,当然这种关系都是相对的。如,世界上有以黑色为美的民族和人群,那是人们心理希望肤色黑,黑是健康的标志。所以美女特征是依据它在人们心中的期望的吻合产物,不同的人欣赏不同的美女,与它们的隐藏的心理期望特征有关系,这也是潜意识的表现。

我国唐朝为什么以体肥女人为美,那是因为在过去物质极度困乏的社会里,大部分女人因为营养缺乏,就会不健康,不健康的女人也不可能发胖,营养好的女人,才是健康的,体态才会变为肥胖,所以内心希望女人体型肥胖,寓意着她的富有及健康,她是富有及健康的形象特征体现。再说唐朝时,兴盛阶段是崇尚富足的,体型肥胖女人肯定生活条件优越,也是人们对于富足价值认识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体型肥胖的女人丰满,使男人在拥抱女人时有柔软的舒服感,不像体型瘦的女人的给人感觉是垫刺的难受感,从而会产生的负面情绪。

这些需要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是隐喻的,不是直白的,可以因这特性的体现使人们的想象丰富发挥,从而产生无穷情绪愉悦。因此,艺术家画笔下的美女都是有肉感的肥女人;今天人们喜欢瘦女人,是因为不存在吃不饱,吃得过多营养过剩,才不健康,再也不隐喻健康,反而是隐喻其不喜运动而懒惰的结果,没有活力而笨拙的特征体现,不是人们希望的特征状态,这些都是后天认识产生建立的需要与情绪关系,是可以随着认识的改变而改变的。但对异性的吸引生理特征引起的情绪永远不会变。

同理,女人都喜欢高大男人,身体健硕,有这几个层面的特征体现:①它隐喻了男人的健康特征体现;②在做爱行为进行过程中,男人的体力充足,在女人被动的情况下,以男人体力为主的做爱过程,是女人很好满足性行为需要特征体现,因此会产生更为激悦地做爱情绪体验,更为享受;③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可以代表以体力为主要标志的劳动能力,使它们获得物质需求更有保障,以及女人受到安全保需要,使女人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有安全感,所以男人的身材高大特征是一种美。

同样,分为先天的和后天的需要与情绪关系的反应关系。

三、需要和情绪构成需求二者间地位关系:

情绪与需要不但有直接因果关系,还有间接因果关系,也就是隐喻关系,但不管怎样都是统一关系。

人类能够满足需要就会产生快乐的,就是满足不同的需求会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满足程度不同,情绪体验的强度不同,这也是需求与情绪统一的体现。

需要和情绪组成需求它们的地位关系,以需要为主导,情绪根本意义在于服务于需要产生需求与实现,是对需要的肯定和支持表现,同时,它们的主次地位是一种相对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人们可以同时满足人们对物质需求与情绪需要两个目的,但这两个目的是在原本意义上有主次之分的,物质需要是主导,情绪需要是副产品。情绪享受满足是为需求满足而设置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位次的。

譬如,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就是为了情感体验,精神需求目的是主导的,至于它能教会我们生活的方法,这一需求是次要的。我们吃美味的东西,本来作为人提供食物营养为目的,但有时不是为了满足主要提供营养需要,是为了享用美食的情绪体验需要。享用美食产生快乐成为主导目的。但,往往因为我们把这个目的搞反而得到了惩罚,就是只是考虑享用美食带来的快乐,造成我们营养不合理,就会造成肥胖,或营养不合适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把这个目的按正常为次序考虑,我们就考虑营养的合理搭配,把享用美食体验放到第二位,就会吃出健康。人们在吃药时,药味是很苦的,享受不到激悦情绪体验,但满足治病为目的的食物需要,就要抛弃享用情绪的思想。又比如,当人们很穷的时候,注重的是吃饱肚子,衣服穿得暖和一些,并不注重味美,衣服的华丽漂亮和款式的得体,它们是第二位的。当我们富有时,就更加注重吃得营养好而且注重味美,衣食无忧后,衣服会更加注重美观,这就转化了它们的主次。当我们非常富有的时候,这些需求都得到满足已不成任何问题时,就会注重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那就是人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类的需求,就是讲究个人对社会需求满足,往往是个人的素质——符合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素质。这时候精神需求地位更高,对个人的物质需求,就不再占据它的需求的主导地位了。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富豪,用大量的时间去做慈善,去为社会谋划事情,去做公益。那是因为它们的高层次需求,已经占据了他的主要需求位置,从而为获得人类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产生激悦情绪为目标。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裸捐,并声称他为其子留下最大的遗产是精神财富等等。这些都是将精神情绪享受提升到高于物质享受情绪的地位现象。大部分人没达到这一地步的条件,是不能理解这类富豪的。

如果从我们理论观点去理解,就容易得多了。这一点展示我们理论情绪与物质需求的位次转换,也就是通常说的精神与物质的位次转换。依据这样分析,可以获得理解这方面现象的智慧。

所以,需求与情绪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其一,情绪因满足与不满足需求而产生,需求是基础,情绪是结果;其二,情绪的体验与强度因满足需求的不同及程度而定;其三,需要是主导目的,情绪体验是“副产品”目的;其四,而这些作为目的构成要素地位,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主次作用地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二节 需要与情绪的对应统一价值关系

一、需要与情绪统一的价值原理:

人类需要和人类需求共同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动中,只是需要人们努力争取外界事物满足需要,就“设置”了情绪,驱使人们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活动获得需要,也就是需要产生人的行为来满足的需求。不需要通过人类努力自身调节身体状态就可获得的需要一般没有情绪设置。譬如,人的呼吸,空气是广泛自然存在的不需要去改造客观世界获得,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就没有设置情绪,但在非正常情况下设置对应情绪。当人处于缺氧的空间时,人就会感到难受,就有相应的情绪“设置”了,警示人们需要做出一定的行为措施。再譬如,人们在不渴的情况下,喝水并不是一种享受,在人们身体缺水时,喝水会有很好的情绪享受。这些状况促使人们采取措施改变目前不利状况,人们的身体直接产生需要,是“上帝”给予我们“设计”好的,一切需要付出行为努力,才能满足需要的需求,存在有与情绪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个不是以人的认识为转移的,这就是情绪对于需求的价值体现。

另外,只要认为对人们有利的事物,或者预计到未来事物发展将对人们有利,也就是对满足需求具有价值的,都会产生激悦的情绪,反之,不利于人们满足需求或造成削弱人们对于满足需求价值,就会产生沮丧情绪。这里的“有利”就是有价值,用我们研究的概念来说,就是具有满足人们的需求所需要的条件,有利程度和是否有利,这以人的认识不同而不同。依据有利程度或者说价值程度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产生情绪的价值是引导人们为之采取行动及措施,是需要人们付出的,这就认识判断产生情绪对的需求价值体现。由认识不同,会对不同行为产生不同情绪体验,这就是情绪对于行为需求的价值体现,这也就为人类的兴趣产生奠定基础,最终为不同的文化和精神形成奠定了基础。

可见,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产生情绪是天然的,不可改变的,人的非基本生理需要是以人的认识不同而改变的,但非基础需要是为人的基础生理需要服务的,它最终目的是以基础生理需要为导向的,这一点在以需求功能为基础对需求的层次性划分上是有最好的体现。

这些情绪反映事物满足需求的价值大小,会产生相对应情绪强度。如,丢失了金钱,要看相对于所占我们的收入比例大小,如果丢的金钱相对收入微不足道,就不会产生过分沮丧情绪,而且很快就会过去,如果相对较多,就会很难过,而且,可能持续的时间就会越长,这一点上是成正比的。这就是情绪强度大小和持续时间是需求对于人的需求价值大小和重要程度的反映,这也是情绪强度是对于需求价值的大小反映。

我们把通过人的本能生物功能和脑认识功能完成情绪与需要统一机理,事物满足需求的价值决定着情绪强度机理,统一叫做需要与情绪的统一价值原理。

二、思想认识产生价值的多样性特性造成丰富多样的需求:

由以上论述可知,需要与情绪统一为需求,除自身依据决定的需要与情绪关系,大部分需要与情绪的统一是依靠人是思想认识来完成的,人的认识思想又存在多样性,那么需要和情绪的统一形成需求就存在多样性。

人的认识为什么存在多样性?

由于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认识与思想就存在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存在正确与否的程度不同,存在认识的标准不同,存在各自目的与利益对于认识思想不同影响,存在判别正确性与否的目标标准不同,存在价值观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人是思想认识状况。这样,认识的事物满足需求价值就出现多样性特性,就会造成产生需求的多样性差异,使人们的需求也会产生多样性的方式。

依据价值这一特性来论述,存在人们的错误认识价值误导人们情绪情况,以便对以上观点理解。譬如,有些事是我们认为有利,但实际并不是一定有利,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这个会影响产生错觉的情绪,就是初期本该高兴的情绪,最终结果却让我们产生沮丧情绪的。有些事初期并不乐观,反而最后结果是满意的,是让人高兴的。这一点来说,就看我们的认识水平,必须具有一定知识和实际的调查研究能力,才能具有认识事物价值的水平,才不会产生错误的判断。比如,过去人们相信巫术,认为人得病是因为有鬼神左右,人们请巫术师驱鬼来治病,认为巫术师可以消除人们的病痛,所以人们相信巫术,对巫术产生兴趣,就产生对于巫术治病的需求。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同的文化,就因为人们对世界认识不一样,所以热衷于不同的信仰,对于不同的宗教信仰产生多样性认识需求。

这些文化思想都因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这个世界,因此,思想知识的局限性造成了文化的局限性。虽然如此,但由于人们的信仰,就给了人们莫大的快乐和慰藉,这一点也就成为各民族的精神支柱,从而填补了因落后,不能满足物质需求带来精神匮乏,给人以精神慰藉,所以在越落后地区,人们对宗教等文化的信仰越是信奉有加,虽然宗教有可能存在错误地对世界认识思想,但在精神方面仍然会给我们的精神需求带来曙光,因此还是可以满足这一种需求,所以也不能完全排斥宗教。作为现代人来说,人们只有信奉科学、热爱科学,以科学为精神食粮,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是真正正确的选择。

再譬如,人生价值观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每个人对于人生的认识不同,每个人对人生有不同的追求,所以每个人对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观的事物看法就不同,也就是实现人生观的需求不同,每个人因世界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也就是对有利与否的判断,因世界观不同而不同,就会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从而对同一事物的兴趣不同,造成人们不同的需求。

这些不同的多样性思想认识,包括错误的认识和不彻底的认识进行思想组合形成各异思想认识,都会产生多样性的思想认识需求。人的认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因不断地深入而发生改变,由不正确到正确,由不完整、不完美、不彻底到彻底而不断趋近于完美的认识,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与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无限多样的组合思想,需求就存在多变性和复杂的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会产生多样性的作用与价值,把这样一个多样性、丰富性和多变性产生原理,叫作需求的多样性产生原理。

三、产生文明文化精神的实质就是认识思想对于需要与情绪价值统一的体现:

人们认识到事物具有满足需求的价值,这样事物的价值就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的需求,这样就是满足需求过程中产生新需求的过程。有时,事物被赋予一定的地位价值后,事物就具有一定的满足需求的功能,这一被赋予的功能价值是主观被赋予的,是建立在事物的客观基础上的,是和客观价值相关联的,这种关联关系有着不同层次的逻辑关系,这样两类需求就会在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基础上将需要和情绪统一在一起,形成新一层次需求,这一现象就是文明与文化产生新需求的机理过程。

①文明文化精神的概念:

对于事物的认识需要一定的认识水平,由于认识决定着对事物满足需求的价值认可,从而决定着情绪产生,再进一步影响到行为动机的形成,影响到行为及其需求的满足结果。所以,认识决定着一连串的问题,从情绪到行为,再到行为的发生和满足需求的程度结果问题。可见认识的重要性,它会引起一连串的不同变化。人们对事物具有了认识能力,就会产生发现利用事物来完成满足需求的目的,要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就需要一套完整认识体系,这样就会产生相应的思想。

这样,由认识到思想,就有了完整的概念形成过程解释(认识的概念与概念产生在下一章将要讲述)。

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知与识别,思想是利用认识完成应用的系列指导理论。这样就把认识和思想的概念区别开来了,并把它们统一起来。人们依据对于事物的认识形成的思想,就会发现满足需求的方法途径,再通过社会活动进行组织完成这一任务,社会活动的组织依然要依靠人类对于自身与外界事物的认识来完成的。

如,我们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什么这样讲,因为马列主义指的是马列对于社会本质及社会发展规律理论,是一种认识理论体系,而毛泽东思想指的是,毛泽东领导的集体对于马列所揭示的社会理论认识后,依据中国国情研究和创造出一系列的运用方法理论体系,社会理论是客观的,是不变的,而方法要随着实际情况而变,所以理论是不断深入地接近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规律的揭示,而方法是依据实际情况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创造的。

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一系列由认识成果产生和发现的事物具有形成满足需要的方法、途径价值的认识,将这些认识成果“贯穿”在一起构成的方法思想体系,这种现象就叫文明,这些思想体系叫文明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其产生与推进方法作用价值叫文明作用价值。

也就是,文明是事物满足需要方法价值的成果思想认识体系,它对于产生和发现满足需要的方法具有价值,主要是为满足需要服务的。

由于社会的需要和需求,在社会活动中对于在实践过程中,依据认识成果产生与发现具有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满足社会需求作用的价值意义的认识,将这些价值认识“贯穿”形成的方法思想体系,这样的思想体系就叫文化思想。文化思想在社会活动中能发挥社会性作用的价值,这些价值被人们主观地认识到,并需要被群体所接受,这些文化思想具有推进与赋予社会活动价值意义的作用,这些作用就叫文化作用。

所以,文明是一种具有由认识产生与发现方法价值作用思想体系,文化是一种具有产生与发现社会活动心理价值思想体系,文化由于是服务于社会活动价值,就会成为被群体所广泛接受的价值,这一点是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情绪与满足需要价值统一关系由两方面来完成:一方面,由生物自身的功能来确认完成,另一方面,由认识与思想来完成。

生物功能完成的统一这一关系主要体现是,基本需求与情绪的关系,思想认识统一这一关系主要体现是,非基本需求与情绪关系。

譬如,火的发现与运用。人们发现森林发生大火后,被烧死的动物,食用起来非常易爵且美味,于是人们认识了火,学会了用火,对于火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掌握一定的用火方法,于是人们产生了对熟食的需求,发现与提升了新需求,还制作出其他新的熟食。这样一来,对于火的认识就产生了新的需求和对火的扩大运用结果产生满足人们对满足需求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这一系列对于火的认识与对于火的运用方法思想组成,这就是人类熟食饮食文明出现和产生过程。

食盐本身在人类初期,是用不着的,由于发现食盐加入食物中使食物更美味,就产生了对食盐的新需求,作为最原始的调料,并且不断地发展了许多种调料,人们不但有了新需求,还挖掘出满足人类满足美味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于是乎饮食文明方式就产生了。

譬如,由于西方和我国对于生水与熟水认识不同,西方许多国家的人是饮生水的,我们中国人是饮熟水的,这是两种认识不同,就形成两种文明,在两种民族之间形成两种饮水文明的差异。

有了文明思想认识就发现了事物满足需要方法的价值,对事物就会产生情绪,就会形成需求,将需要与情绪统一在一起,就会产生思想认识对于发现和创造需求价值,就是文明价值。由于文明指的是对于事物的认识思想体系,是对于事物的客观认识总结,所以,文明价值对于方法的产生与发展具有较大价值意义,是产生方法需求和满足方法需求的体现。

对已具有发现需求的,产生需要和情绪统一价值的思想认识,再应用的文明思想认识进行需求的创造与发现,人们需要组织从事社会活动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就会在社会活动中发现与创造一些事物来促进社会活动的,这样事物就具有促进和改善社会活动价值,在社会活动中自主主观地赋予事物被需要价值地位,为了使得这一价值观充分地发挥作用,使得被需要事物价值在主观价值上被提高或者削弱,从而使得对事物情绪强度发生改变,在这一基础上再把需要和情绪重新进行统一形成需求。这样在文明基础上,对于促进社会活动需要价值充分地发挥作用,通过主观要素对其价值地位重新认定,从形成新的需求,并被群体广泛接受的现象,就是文化作用表现。或者可以换句话来讲,具有文明价值的思想认识和主观价值认可共同产生的情绪被统一于一种需求,被群体广泛接受和运用的现象,就是文化现象。这种文明思想与主观认识思想就构成文明文化思想。文化思想对于社会活动目的的形成具有价值意义。(认识思想确立的需要价值+情绪=文明需求认识思想确立的需要价值+主观赋予的需要价值+情绪=文化需求)

由于思想认识加上主观要素可以产生需求,因此具有对应情绪,对于产生情绪追求,就对于行为会产生获取满足需求的行为动机,这一思想认识针对具有产生行为动机价值和具有提高行为效率素质要素,这一现象就是精神现象,这一思想认识的价值就叫精神价值,把具有这一价值的思想认识就叫精神思想认识。精神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对于产生动机的价值和提高行为效率具有价值的要素。具有提高行为的价值要素有客观和主观的要素,主观的要素就是认识思想,客观因素包括方法、条件和个体素质。譬如,物质条件,掌握的方法及程度,个体的身体素质提供能的动作执行力等。

认识与主观思想对于事物具有满足需求价值发现,就是说,认识思想对于满足需求与发现需求具有价值作用。这些价值形成的群体化认可,并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具有促进和指导社会活动现象,就是文化作用现象,这些认识思想就是文化思想。

这类对事物的价值认识思想,往往是人们主观赋予事物的,并为群体所接受,并根植于群体心理,又由于主观认识思想具有错与对、水平高与低和认识范围大与小、完整与否等复杂的多样性,所以,一般文化带有群众性强烈的主观性成分,并且存在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因此文化是需要文明不断地促进其进步和发展的。

主观成分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所决定:1.认识的局限性,由于人们认识是受水平限制,是人们产生主观的认识结果;2.受某种学说思想或者其他事物认识的影响;3.受主观意愿的影响;4.受主观情绪的影响;5.受人们赋予事物满足需求价值影响左右(这一点就是人们依据需要对于文化进行创造的过程体现)。

因此,文明、文化、精神这些认识思想统一的需要与情绪的关系是复杂的和多样的,他们对于方法需求、行为需求及社会需求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会在后续会继续论述。

为了简要说明以上文明、文化与精神的概念及三者关系,我们举奥运火炬传递的例子来说明:

奥林匹克火炬接力跑,就起源于古雅典,这种百姓祭月活动中的一种宗教仪式。在夏至那一天,到雅典朝圣宙斯的信徒通过赛跑的方式决定点燃祭坛上圣火的人选,胜利者获得授权从大祭司手中接过火炬,来点燃祭坛上的圣火。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778年,在第一个被人所知的奥运会上,一个叫卡拉波斯的人,曾赢得了这场赛跑,并获此殊荣点燃了圣火。

现代奥林匹克火炬接力是,先在希腊奥林匹亚山上的赫拉神庙取得火种并点燃火炬,然后采用接力的形式将火炬从神庙传到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雅典,最后传递到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并在奥运会开幕时,将奥运会主会场的火炬点燃。

由于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交替举办,所以奥林匹克圣火每隔两年便会重新点燃一次。在古老的奥林匹亚城举行的传统仪式上,一位女祭司在圣女的协助下,点燃圣火。女祭司借助一个抛物柱面反射镜采集太阳光点燃火炬。当圣火燃起后,女祭司将高高举起火炬,然后庄严地将其置入位于赫拉神庙遗迹之前的黏土坛内。圣火将被传递给第一位火炬传递使者,他所持的火炬是由奥运会主办城市精心设计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独一无二的火炬。

每届奥运会组委会负责设计与众不同的火炬,然后制造火炬传递所需的足够数量的火炬。圣火从一个城市传递到另一个城市,直至到达主办城市的奥林匹克体育场。

奥运火炬传播仪式是一种象征意义,把这一象征意义价值赋予这一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思想的作用。火的燃烧现象,从本质上讲就是燃料在空气中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它能够点燃其他易燃物,具有不断传播性,它可以发光发热,给人以光明和热力的感觉,这是认识思想对于这自然现象的认识,是文明认识思想的表现。从这一角度出发,在任何地方火都具有这样的性质,不论谁点着,用什么方式点燃,它都可以引燃传播下去,它的燃烧从根本上与奥运没有直接关系。但火,它被人们赋予了宗教和精神思想的象征意义,代表奥运精神,那就必须在雅典点燃,并且要由圣女点燃,而且使用太阳热力点燃,代表其纯洁和神圣,接力的人一定是获胜者,传向奥运举办城市,象征雅典开创的奥运精神有胜利者传向举办城市和全世界各地。由于人们依据认识到的火的特性被赋予了这一社会活动象征意义,又依据认识到火的燃烧规律创造出具体这一活动方式,也就是通过文明认识思想产生的方式完成文化赋予的象征价值意义社会活动,如果没有被赋予这一活动精神思想的象征价值意义,这样的活动将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活动由于被赋予了价值,所以在完成这一活动就会被赋予满足人们弘扬奥运精神心理需求价值,对社会的体育事业进步具有重要精神作用意义,这是人类社会需要的一种精神思想象征。这样人们就有了火炬传递活动的目的,人们在组织完成这一社会活动中的所有行为就被目的统一在一起,均会因此产生了激悦情绪,这些情绪转化为行为的驱动力,推动组织行为发生与的个体间行为配合,是一种产生精神力量作用。这样,文化、文明及精神三者就在社会活动中被统一了,它们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发生关系,文化处于统领地位,价值赋予出自文明的思想认识,精神来源于文化形成的需求目的。

为了简明了解这三者的概念,我们简要描述其概念:文明是人们发现和认识事物后,找到满足需求的方法,对于满足需求具有价值作用的思想认识;文化是依据社会的需要,主观给予事物一定的价值地位;精神则是对于促进行为的动机产生与发生具有价值的认识思想和方法思想综合。文明是反映客观的,文化是反映主观的,精神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表现。

②需求中的情绪与需要地位关系:

本章第一节中明确了需求中情绪与需要的地位关系,在这里结合文化、文明和精神的概念进一步进行论述。

需求是由情绪和需要组成的,在实现满足过程中,而这对于人们的诉求不同,有时以需要为主要目标,有时以情绪的获得为主要目标,总之,如果把需求的完整实现,看作百分之百的目标实现,二者在实现过程中所占总目标的心理需要所占百分比不一样。这样对于事物满足需求会有不同的要求和选择,在实现过程中也会对行为的选择产生一定影响。这样,由于的主观诉求就会对需要的价值有主观上的评判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情绪与需要的地位发生变化。对于文明来说肯定是没有影响的,因为文明产生的需求不考虑主观的成分,对参与进来的文化产生的需求就会受到文化思想的影响,使得二者的地位发生变化,使得需求有多种变样。在这样的文化价值与文明价值共同作用下,将原本意义需求进行了一定程度地改变,使得这一需求发生文明与文化成分的参与,使人们对于事物的态度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人们对事物精神意志。

如,法国人喜欢浪漫,把任何事情都赋予浪漫的激情价值,这样就形成了法国浪漫文化特色,在一切活动中把激悦情绪需要地位大大地提高,生活中的每一事都会赋予浪漫的文化元素。相反的日、德民族文化,他们注重需要的价值,淡化与降低情绪价值,所以他们做事认真,刻板,精细,一板一眼,不具备灵活性和不苟言笑,没有幽默感!这些变化会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观,在行事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风格,过度的改变会严重地改变人们的精神观念。譬如对于精神的改变,具有乐观的人群,面对失败总是乐观的对待,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不大会受到挫败感的伤害,而影响继续努力的精神,相反就不一样,过分注重需要的地位,使得失败后一蹶不振。我们经常会规劝失败后的别人,不要注重过分的成败,就是一种将需要价值对于满足需要的地位弱化,从而获得从痛苦中的情中解脱出来。

思想与认识价值被认可后会产生对应的情绪,将其娱乐价值需要变为需求,这类需求就是对文化娱乐需求。譬如,我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进行的这种文化活动。所以先进文化,不但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还有满足情绪娱乐作用。当然,纯享乐为首要地位的腐朽落后文化思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负面作用,娱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危害是更大!

所以,在需求中需要和情绪二者的地位关系,应在文明和需要的文化作用下形成正确地位关系。

③文明与文化地位与精神关系:

由于人类思想认识在不断进步的,认识就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人群的认识会有差异,所以文化是由于人们对世界事物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带有主观性认识差异,从而使事物对于满足需求和自身行为的价值产生差异,使得人们在对待世界事物有不同情绪反应和表现,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价值意义及不同认识思想体系,造成不同的兴趣爱好特性的社会价值认识思想类别,这些不同往往是不同群体间的认识不同所引起的。文化的民族特性就是民族的文化特色区别体现。

文化需求中存在带给人们的情绪成分,情绪的成分是主观诉求成分,就有娱乐成分的诉求,同时存在情绪促进行为的发生驱动作用,就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的作用。这样思想与认识的正确性就显得非常地关键,如果是错误认识与思想必然给人们带来错误的落后文明与文化,正确的认识与思想会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给人类发展指明方向,为人类幸福带来巨大的福祉!

认识与思想存在正确与否和完整与否的问题,科学的思想认识是经过逻辑推理和实践检验过的,是正确的保证,但还有一部分思想认识是没有经过逻辑的科学推理的,但被实践证明过的,有的是被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有一部分现阶段还不能被理论进行推理验证,但是正确的,再者正确与否是有不同的判定标准,所以正确与错误是相对的,有些正确与否是不完全的,有些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有时会相互转化的。这样思想认识的正确性就分为两种,一种是前者叫科学的思想认识,后者叫相对经验思想认识。

由于科学知识产生对事物社会需求价值的认可与认知思想体系趋于正确性和科学性具有促进作用,这样的文明价值就具有科学价值,把这样的文明称为科学文明。文明的概念不强调具有群体性,所以科学文明不一定能形成群体化,从而形成科学文化,但对于群体文化具有促进作用,科学文化具有客观性,具有先进性,具有正确性和科学性,具有排除主观性的歪曲客观性作用。

由于一部分正确的思想认识不是科学的,但是是经验的证明正确的,所以文明和文化不能都要求是彻底科学化的。

文明与文化思想其价值被认可后,成为人类的一种需要,由于被认可会产生对应的情绪,将其价值需要变为价值需求,这类需求就是文明和文化需求。

文化讲究是主观赋予事物满足需求的价值,而文明是事物客观价值的体现,主观和客观是一对矛盾,所以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一对矛盾关系,二者存在于认识事物价值中,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在社会发展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偏废,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地向前发展。一方的走极端,会给另一方造成极大的伤害,从而影响社会进步与发展。二者关系的和谐程度反映在人的精神层面,二者协调发展,精神就会大放异彩,为社会的进步展现精神动力。

下面举例说明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及相互关系,以便理解这两个概念。

比如,酒文化使人们对于酒及饮酒行为赋予的主观的看法和态度,然后依据此,在饮酒中会对酒的饮用方式和饮酒的意义产生一类的价值认识,并赋予这类行为中,由于这一价值是人们赋予的,就会使同一类认可价值的人群产生激悦情绪。这一点,一般与喝酒的科学价值观认识不同,甚至是具有相反的价值观,这个赋予的价值观它不是科学价值观,科学的价值观是一成不变的,是生硬的,文化价值观是主观的,是灵活的,是可以改变的。但,二者又相互影响,喝酒过多不利于身体健康,这是文明的认知结论,也在不断地改变这酒文化赋予的价值,从而改变饮酒行为习惯,但从根本上是非常难得的,酒文化不可能改变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的价值观会被酒文化慢慢地吸收,使得酒文化发生一定程度地改变,促使酒文化继续发展变化。酒文化所赋予的价值,也可以给人们带来激悦情绪,也是建立在情绪为目的的基础上的。酒文明不断地改变着酒的成分和提高着酒的质量,依据酒对身体影响科学知识,科学提倡文明饮酒方式,使得酒文明对于酒文化产生改进与发展,对于酒文明具有对于要素酒文化进行改良与改进作用。譬如,人们的劝酒文化要素,文明饮酒要求人们适量饮酒,文化饮酒要求人们多饮酒,一醉方休。文明要求饮酒方式必然会对人们的文化要求饮酒方式态度有所改变作用,必然会使人们认识到过量饮酒的危害,会在劝酒文化方面有所收敛,这是必然趋势!

又由于文化特性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但文明是可以改善这一局限性和主观性的,使得人类的认识趋于统一性和同一性,所以随着人类认同趋于一致性,文化特色将进一步大同化。既然大同化,文化特色将进一步有消失的趋势,大同世界将进一步同化,不断地走向人类共同的认识理念,走向人类的大团结共同体,走向文化的大同化。人类的这一趋势将是势不可挡的:走向文化同一,走向行为统一,走向和谐统一,走向幸福同一。文化统一就是对世界的认知同一,行为统一就是在认知统一的基础上行为配合协调一致的统一,幸福同一就是在共同的稳定认知价值基础上的情绪稳定的同一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不断地认识各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不断地改进与发展,使得以文明为基础的文化趋于大同化。

趋同化是一种趋势,异化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为了产生新的奇异性和新鲜性情绪,为了完整与完美情绪的获得,可以对旧文化进行改造,赋予事物创新的价值意义,以便获得满足情绪需求价值,或者由于文明的发展创造出新的需要价值,对这些新的需要价值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满足需要价值,进一步利用这些新的组合需要价值,再赋予主观的文化价值,这样,不同的人群就会创造出各异的文明价值基础上文化价值。

譬如,婚礼,各民族、各阶层等,会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打造出各种文化特色的婚礼。各地有各地的讲究,各地有各地利用有现代物质文明手段,可以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万花婚礼世界,甚至于一个婚礼公司依据文化价值创造出一个婚礼公司的文化活动模式,这些模式当然是建立在文明的基础上的。

在这里有行为统一与认知和情绪的同一意义是:同一,指的是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统一,指的是内容和形式上不尽相同,但意义目标上是协调一致的;异化,就是差异化的发展,也就是文化有异化发展的趋势。同化与异化,二者是一对矛盾,不同时期所占的主导地位不同,它们依据矛盾论的观点所展示着规律发展和变化。

譬如,中西方在面子需求上的认识差异,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不同。中国人的面子文化,把满足面子需要地位看得非常重要,超越了面子的实际应有的价值,其实只是对面子价值认识的偏颇性价值造成的,是主观价值影响的体现,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软肋和弊端,又由于主观的影响造成不正确的和局限性的面子观念。这一特性是中国人这个群体心理特性,应予以正确地对待改进,就可以弘扬我中华文化有利一面,克服与克制不利的一面。其实,面子是别人承认自我价值的体现与自信是自己承认自我价值的体现,我们的特点是偏重于别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而西方国家偏重的是自我价值的认可体现。我们的“礼仪”就是为这种“虚无”的价值体现而产生的,对别人的理解有些是因面子而产生的,讲究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服从群体的价值观,从而取得群体认可,生怕自我价值与别人不同,不被别人认可,往往人云亦云,故弄玄虚,缺乏创新性,固步自封,不求与众不同,但求遵从公众所认可的先辈经验,并以先辈经验认定自我行为价值,使人的创新受到严重制约。而西方人群以自信价值为主导,为一个人的精神价值核心,强调了自由和人权,以遵从自我认可价值行为为中心,重视创新,注重与众不同,注重价值实践验证自我价值,往往我行我素。

所以,西方的科学及社会的发展具有强调个人的价值色彩,强调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体现,对于创新与创造具有较高的有利文化价值,这也就是西方的科技发展方面先进于我们在文化层次的根源性原因体现。

但,由于人主观思想不存在绝对的错与对,中国的文化也不是没有优势,任何事物都一分为二地看,我们尊重别人,与别人协同发展,具有团结精神和仁爱精神,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具有温良的民族特性,不损害别人,不与别人比高低,讲求以礼待人,讲求平等互利,讲求给别人面子,讲求尊重别人,讲究中庸思想,讲求协同发展,这些都会促使社会组织的团结,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

对于面子的价值认识属于文明范畴的体现,是认识对于事物特性的认识价值,这些认识在被群体接受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以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事方式,这些方式就是文化层面的体现。文明体现得是认识价值,文化体现的是在主观思想因素影响下对事物状态和运行规律特性价值认识,是应用层次的特性。过分地抬高面子价值,这样就体现为文明和文化的冲突体现,文化成分价值高于文明成分价值,这种面子观就是不正确的主观认识思想被群体化广泛接受形成的文化,这种主观的思想来自儒家思想。而文明可以修正文化的这一偏颇性,从而才可以取得文化的进步。所以,中国人对于面子价值的态度是重于文化轻文明,而西方国家是重文明轻文化,是一种对事物文化与文明各占的主导地位成分比重不同的体现。

用我们古代阴阳学说来讲,阴属虚,阳属实,主观为虚,客观为阳。中国人性格属虚,西洋人性格属阳。中国人不善于向外扩张侵略,善于家和万事兴,善于静,善于因循守旧,善于讲团结,西方人争强好斗,善于扩张、善于竞争,善于创新,强调个性,不遵从集体,善于搞团团伙伙等等。

这样就将用科学逻辑、阴阳思想,哲学的矛盾论思想原理,把文明与文化地位关系描述清楚,统一在一起。其协调不协调反映为在精神作用的强弱表现效果上来衡量,这样把文明、文化、精神三者关系地位就统一在一起了。它们的关系就反映了需求目的、方法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反映着这三类需求之间的关系。

四、思想认识产生价值对于人类进步与发展价值作用分析:

下面依据需求和情绪的统一价值原理和需求的多样性原理讨论几个概念的本质,以便对这一原理的认识和应用体现,同时也是对以上原理的举例说明:

1.产生兴趣的本质:情趣是人们具有提高需求及需求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配套的情绪,也就是低层次需求对应配套的情绪。这一需求属于需求的第二层次需求,其中的本层次基本需求内容,天然对应着正反两个方面的情绪,正面情绪也就是兴趣的情绪,相反是得不到满足的情绪是腻味情绪和厌烦情绪,本层次需求的非基本需求,是通过认识确认事物具有提高需求价值,就会产生相应的激悦情绪,反之感知后,就不感兴趣,或者索然寡味的感觉情绪。

在这里产生情趣有先天性人的本性和后天性认识产生,这样将情趣分为先天性的情趣和后天性的认识情趣,这些情趣对于行为产生驱动力作用的现象叫兴趣,兴趣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兴趣。如,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好奇之心,对事物具有探索发现事物价值的行为,均属于先天性情趣的作用产生的先天性兴趣表现,它不需要后天培养,是人的一种本能。后天性情趣和兴趣是可以通过认识事物满足需求的价值产生,所以是后天可以培养的。

这样认识思想就会发现与创造事物具有提升需求的价值作用,就会使人们产生对事物的情趣,最后产生探究事物兴趣,这样对于后天性的兴趣可以给一个定义:

后天兴趣就是,人们因为认识到事物具有对满足人们需求的价值特性,从而对事物产生积极情绪,这一情变为行为的驱动力,驱使人们研究事物的行为发生,这种引起行为动机增强的现象,就是后天兴趣。由于先天性兴趣是每一个人基本具有的,可能因生物功能不同会具有程度不同的区别,这也就是一个人天生获得智力及智力思维能力区别的原因。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后天思想的作用,先天性引起具有稳定性,我们不做深入研究,以后所述情趣,主要指后天性的,可见,要对事物产生后天兴趣关键是,发现事物对满足人们需求的价值。这一价值是人们研究探索事物的驱动力,是研究探索行为的动机产生的根源性驱动力。这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产生的情绪应用于行为动机的驱动力上面,是一种精神现象体现。

人们天然具有好奇心,也就是天生具有追求与探索方法的动机,这是人们产生方法需求的根本动因,也就是产生方法需求的基本需求,属于第五个层次需求的基本需求部分。如,孩童的兴趣之心,孩童有着孩童的好奇心,越是表现执着追问的孩子,这一方面越具有天赋,是一个成为有智者的标志,就是这种基本需求的体现。在此基础上采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扩展兴趣其范围和程度,就属于第五个层次方法需求层次的非基本需求部分。我们要着重介绍这一部分,它是显示思想价值的表现。前者是生理决定的后者是先天培养的,是对于前者的补充与发展。

那么,要培养学习兴趣,就要使人们真正地体验到它的价值,不是只是讲道理,要去体验的,因为有体验才有情绪产生表现,才能产生动力。要体验就需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就是在实践中发现事物的价值,而产生激悦情绪,诱导人们对事物未来继续发现新的满足需求价值产生给予期望,期望进一步会产生新奇感和完美感情绪产生价值,这些激悦情绪的体验会深刻地诱导对于事物的研究行为的驱动力产生,这也就是教育培养兴趣,不能离开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因为反复的实践活动才会形成一个人为定的探索行为模式,才会变为像基本需求心理一样的作用行为模式。行为模式的形成是依靠大量的练习和训练反复作用于生理,必须有体验产生情绪作为行为动机,才会促使这一行为的不断发生,才会形成一种固定习惯行为模式后。显然,在童年行为的模式更容易形成,所以培养一个人的探索精神要从童年的幼童开始,切莫错过大好机遇!

譬如,记得我小时候,看过一个关于老师教育不认真学习的孩子节目:一个孩子不好好学习,喜欢玩火车模型,因为他爸是开火车的。老师没直接对他进行说教,没有进行关于学习有多重要意义的抽象说教。

老师说:“我和你一起玩”

老师问学生:“到下一站距离是多少,车速是多少?”

然后,又问:“到下一站需要多长时间到达?”。

他算不来。

老师又说:“那可不行呀,时间计算不好,可要撞车的呀。”

学生认识到要开好火车,还得学好物理和数学,发现了数学及物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价值,从而激发了对数学及物理学习兴趣。这样的老师相对于只知道说教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他抓住了兴趣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发现知识的真正价值。

2.产生以苦为乐的精神实质:要做出一定的事业成绩,必须有吃苦的精神,这就认识到吃苦精神对于成功的重要价值,从而吃苦精神就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会产生认可的激悦情绪,就变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

人的行为分为基本行为和非基本行为,对于灵性生物的人类来讲,大部分是非基本行为,在发生行为时没有生理天然配备的激悦活或接受情绪,一般均会产生负面情绪,需要克服惰性来完成,这就需要精神,精神的产生要依靠对于行为价值的认识产生,同时需要克服惰性来完成。人们对于这种克服惰性意义的价值认识就会产生激悦情绪,就会产生以苦为乐的精神价值观。以苦为乐,也就是认识到,“经过辛苦的努力,才会取得成功”,是将会赢得对事物发展向着利于人们需求的方向发展必要条件,从而形成艰苦奋斗的认识思想,从而认识到坚信成功的努力工作,对于成功价值必要性,这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产生的根源,它是人们一种精神需求表现。它不是人们暂时得不到满足情绪低落,暂时的辛苦带来不悦情绪体验,而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辛苦是将来得到满足需要的必经之路,发现辛勤努力对于满足成功需求的价值,所以虽然努力的过程很辛苦,但非常乐观。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对未来自信把握能力,是积极向上精神的表现,也是情绪对认识价值的肯定作用,就是对事物未来价值有利的认识,和对于把控事物向着有利方向发展,辛苦努力是其必然的条件的认识价值,所以才能赋予辛苦行为以苦为乐情绪。以苦为乐为人们为坚持奋斗行为提供了充分的动力,使得行为的动机性效果大大增强,有利于人们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3.产生面子的实质:再说面子话题,面子其实质是人们基本心理需求里的需要,是第一位的需要,面子带来的情绪需要是第二位的。什么是面子?人们不是认为,有利于满足需求的事物能给自己带来好的情绪吗?那么,一个人如果有能力获得满足自己需求或满足社会需求,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对个人和人类社会需求具有满足需求的价值,当然就说明自己具有满足需求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个人的能力上,这种能力的被他人或者社会认可现象就是面子。

自己对自己具有价值,当然自己会产生自己对自己的积极情绪。自己具有对社会有用价值:一方面意味着自己可以凭自己价值从社会上获得满足自己的需求,自己会得到满足需要,就会获得激悦情绪;另外,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并因此获得社会的认可,满足社会的需要本身就可以产生激悦情绪,在此基础上继续获得自己的需要,这样两个价值均会产生相应的激悦情绪,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以,面子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对自己有利,对于自己的认可,会给自己带来激悦情绪,这一现象就是人的面子的实质,也就是对于自己能力和重要价值意义的认可,也就成为一种自我价值认可的需要。只有这一价值自己、他人和社会获得认可,就会形成心理上的良性循环,所以被自己、他人和社会认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文化重视后两者,西方国家重视前者,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面子问题上的差异。这一种是区别也反映着需要和情绪在需求中的地位差异。

所以,个人得到赞扬,就是别人对自己能力及价值肯定,当然有面子了,换句话说,面子就是对于自己价值的肯定,从而其逻辑就是对自己满足需求有利,就会产生相应的激悦情绪。

当然对于主观人生价值认识不同,就会对面子的要求不同。有的人不知耻,就是其主观价值观与社会群体不同,反社会的需求成为它的认可价值观,就会变得不道德,甚至走向反人类和反人性的道路上去。譬如,那些恐怖主义,就是他们不考虑社会需求价值,他们的人生观是扭曲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有社会共同承认的面子。

有些人太爱面子,以至于徒有虚名,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把情绪和需要组成需求的主次价值关系搞反了,使其本末倒置的结果。

人们的最终情绪体验来自人类自身需要与情绪的对应设置,以及对事物满足人们需求价值的认识与期望;通过生理建立的需要与情绪对应关系是刚性的,通过认识建立的需要与情绪关系是弹性的;这样人们就会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后,将人们的认识获得快乐追求作为人们生活追求目标;情绪体验的需求价值是手段,需要价值是目的;情绪体验需求的价值是实现需要的动力;需要是情绪需求的结果,它的价值是因它的存在而创造了快乐,使人们享受快乐;文明、文化与精神的发展在人类满足物质需求与情绪需求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节 人的基本需要与基本情绪的统一关系

人的需求首先是生理需求,有吃喝拉撒睡以及繁衍后代的所需,当然,这些需求会产生许多方方面面次级的需求,直接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的,叫基本需求,满足这些需求会产生对应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叫基本情绪体验,也叫低级情绪体验。

比如,食物包括饮品,要好的味道,要是温度适宜的,是卫生的,是营养丰富的,色泽美观的等,睡眠当然也是要求舒适的温度,安定的环境等,为完成生育的需要,需要异性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异性要符合自己的各方面喜爱的要求等。美食给我们美味的享受,睡眠为缓解释放困乏的痛苦,睡眠后给身体带来舒适的精神情绪等,异性带来性地相互吸引情绪享受等,这些都是生理性的需求带来的情绪,异性间的爱就是对应满足性需求情绪体验。无法独立幼小的孩子对成人的依赖需求,这个需求是大人对孩子照顾等等,因此就有爱子之心的情绪体验,子有恋母的情绪体验。成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其起源于幼儿需要,从而在人类的情绪设置中,就有了无私的父母对孩子爱子情绪配套设置。这一情绪是基本情绪,在此情绪下产生了对孩子的无私奉献行为,这种行为就成了父母的一种需求,特别表现为在母亲一方,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求。

人们对于这些需求事物的需要,通过感受器官对其特性的感知来产生对应的情绪,也就是说,这些事物被感觉器官感知后,依据感知状况产生相应的情绪,这是情绪依据需要的第一层次关系需求建立的需要和情绪关系,就是需要和情绪的第一种对应关系情形。在此基础上,有这些感知产生的对事物特性的认识,明确着事物特征与对应着满足需要的关系,依据这些事物特性也会产生对应的情绪,这样这些事物特性会和情绪关联起来,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也就体现了情绪产生机理的第二种情形,也就是需要和情绪的第二层次关系,是认识建立产生情绪的初端,也就是美现象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效果的实质。(本章第一节内容)

依据这些需求都有对应的情绪体验,是生理级的基础性需求和为生理基础性需求直接服务的需求,需求可以将基础性的生理需求分为两个层次,基本需求可以依据第二章基本需求概念,将基本需求分为基本生理需求和非基本生理需求,这些需求是人类所有需求的最为原始基础性需求,下面分别阐述其这两类需求所具备对应情绪体验:

一、基本生理需求中的需要和情绪的关系:

(一)生理基本需求的第一层次要素性需求生理性基本需求

生理性基本需求,是保障生理正常存在与繁衍后代需要的具备条件及对应的情绪体验。

主要以感觉刺激基础上产生的情绪,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由生理所决定,是存在于生理机理中的,是生理机能的一种根本表现。

可以将生理基础需求分为以下两个层次,吃,喝,啦,撒,睡,行,性,育为第一层次,以保障生理活动顺利进行的认知需要为第二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生理需求,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性需求。主要以生理正常活动为基础的需要对应的情绪: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吃、喝是对应饮食品的需要,对应的情绪是食品的味道引起情绪,认为味道即一种情绪体验,味觉是情绪的一种体验表现形式,它可通过口舌和鼻子获得体验。需要的具体食品成分满足生理以外,还需要辨别食品的特性予以成分确认,这个特性的区别由味觉和嗅觉来完成。各种类食物具有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是区别食品对应情绪的体验特性的,同时区分食品主要成分的功能。

譬如,糖是甜的,它是人类基本的基础能量需要对应的生理需求,是能量满足的情绪体验,油脂类是香的,它是人们贮存能量的需要,对应满足需求情绪体验,食盐是咸的,醋是酸的等等各色食物不同的味道,是需要对不同需求食品种类的判断和满足需求对应情绪体验;这些味觉产生的感知一方面判断食品的成分,另一方面,依据味道判断需要适度性产生对应情绪。当然相反的情况,味觉对于人不需要或者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具有相应的痛苦情绪体验,譬如,人的排泄物,人们就会厌恶,那一般是臭味或者恶心的情绪体验,对于发霉变质的食物,人们就恶心吃不下去,过度烧焦食物是苦的。人们吃的药是人为食物,一般它是苦的,因为它不是人类生理原始认可食物,它是在人的身体有问题时,给予的人为的食物。对于菌类有害的病菌一般产生恶臭味,对于有益菌,则是一种美味。又譬如,人们吃的酱是有益菌发酵来的,那就成为人们的美味,酒和醋美味产生也同样道理。对于不适合喝酒的人,就会对酒有不适的味道,就有不适的情绪体验。当然,也许有少许物质有异样的表现。当这些有用食物过量进食时,就会产生不适的感觉情绪。比如,饭食中盐或醋过多,人们就不会产生好的味道情绪体验,过度的甜食人们也会产生负面厌恶情绪,这就是对于需求过量的抵御感觉情绪体验。体现了生理功能对于食品需要与情绪的统一。

第二方面,睡眠、排泄、排汗等生理代谢需要,它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基础需要,正常活动过程都有对应的情绪体验。睡眠非常之舒服,但过度或者得不到睡眠机会,就会非常的难受的情绪体验。

第三方面,人们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需求,都有相应的情绪体验,譬如,合适的温度、湿度具有非常舒服地体验,严寒,潮湿,闷热,干燥等不利环境,会感到极为不适感觉情绪体验。

第四方面,人的运动、动作、行为需要,需要移动自己以及外物,以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是完成所有生存活动的必要条件,是行为的需要。如,行走,人们用双腿来完成这一需求,对应的情绪体验主要体现在人们用交通工具代替步行,人在行驶车上,会有一种极为爽快地满足情绪体验,因为它满足了人的运动需要。

第五方面,社会性生理性基本需求。人类需求其他个体配合自己,满足其生理需求,人们之间的友谊,孤立的人的孤独感等等情绪对应,这些基本社会性和生理性基本需求对应的情绪体验。人们的行为配合完成生理性需求,行为的发生就是一种生理活动,之间的配合就是生理需要的满足需求配合,就会形成一种需求,这些行为被赋予了一定的情绪。如,为了繁殖后代对应的异性需求,使得异性之间具有异性相吸引美好情绪体验,人们在性活动中具有激悦做爱情绪体验。

这些都是基础性的需要及情绪产生的根源意义,这些都是有人的生理功能“配置”好的,依据人的生理性需要进行情绪“配置”。具体每一种基本需求对应着一种对应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类需求与情绪的关系,它主要是为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并有各色不同的体验,以便人们对于需求的区分与识别;对于过分满足需求实际就是不再需要,就会有抵御情绪的反应。

属于生理基本需求的第一层次需求,是最原始的需求表现,是灵魂宗旨的直接反应和表现。

第二层次,保障生存安全和生理活动正常性的生理需求。保障生理活动为基础的需要,是来自对外界认识的需要的生理功能。外界要素对人的感官进行刺激,对其刺激有特性表现得产生情绪反应。主要是人们还有对声音和光基本需要,从而就有对应的听觉的体验情绪和对于光线色彩基本需要,从而就有对应的产生视觉和听觉体验情绪,视觉与听觉形成的声音和影像特性感受,也会产生是相应情绪,是基本情绪来源的又一种体现形式。

为产生视觉人们需要光线,人的视觉使人们看清这个世界状态,为人的基本生理生存服务,它是判断世界事物状态的基础,是避险趋利最为直接手段,所以需要光线,它是为人的生存直接服务的外界物质世界特性,但也对这个需要要素也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各色颜色和强度适度特性有最基本要求,符合这样要求对应情绪就愉悦。

光线明亮会给人一种愉悦情绪体验的感觉,刺眼的明亮和昏暗会给人一种极其不舒服的情绪体验,不同的光线颜色及亮度会对应不同情绪体验。各色颜色综合地反映着外界的物质世界状态特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声音也是一样的,声音也是人们生存的必要需求,声音可以判断我们的处境场所是否安全,避免躲避风险意义非常重大,也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传递信息需要。人们对声音音色和强弱需要具有要求,满足这一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的对应情绪体验,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它是人的基本需求。声音也是同理,反映这样的关系,声音的频率和强度合适(例如,A调的频率规定为440赫兹)会产生愉悦情绪就是最好体现。巨大的声响和微弱的声音都会给人造成不悦的情绪体验,这也是人的基本需求下的基本情绪。我们听到好听的声音或音乐,我们就会有好的情绪,听到噪声或者强度过强声音,会对人的生理造成伤害,就会情绪烦躁不悦表现。人们对于明亮、柔和光线、合理搭配的色彩及美景,都会产生愉悦的心境,反之对于过强刺激的光线和色彩会对人们造成危害,以及幽暗杂乱的色彩都没有好的情绪体验。

譬如,我们对不同颜色和不同的强度颜色都用不同的情绪体验,声音也是对不同的音色和轻重都有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一点对于学音乐和学美术的人们会有深刻体会。声音和色彩有多种多样,当然有优美声音和优美的色彩,也有不入耳,不养目的色彩,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多样性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当然入耳与养眼判断,都依据人对声音和色彩的度需要是否符合人的需求而定的。

这些特性均会引起一定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的产生是生理依据对声音和光线的基本要求“配置”而产生的,属于生理性功能决定的。属于生理功能决定的,就必然存在人与人间的差异,有的对于色彩或者声音特别敏感,对不同的声音或色彩细微差异都可以觉察出来,并随之产生情绪的变化差异区别会被敏感地觉察出来,这类人具有天生对于色彩和声音敏感,他们一般就具有美术和音乐天赋,是艺术人才的体现,他们的这种敏感超出一般人。

但这一点需要与情绪的关系构成的是基本需求,是普遍存在于人类每一个人心里的,构成基本的情绪反应,所以音乐与美术是全人类共通性的情感表达方式,虽然语言不同,文化不同,但这一艺术形式产生的美是最基本的情绪表达,全人类具有自然互通性和共赏性。

这一层次是对第一层次生理需求的提高需求,就是说属于生理立本需求的第二层次需求。

(二)生理基本需求的第二层次要素性需求生理健康需求

生理能力需要对应着的是健康需求。这一层次为上述各个能力良好状态对应的情绪,该情绪为健康状态带来的愉悦情绪和由于不健康带来的障碍性沮丧情绪组成。这是对于生理需求和生理保障性需求的需求。这一层次是为了保障需求满足的进行需求,特别是确保行为的进行,也就是说行为的需求产生保障。这类需求是天然被赋予了一定的价值,配套有天然的情绪。人的身体健康这种行为能力就强,人们就会产生对应的精力充沛的激悦情绪,相反就会萎靡不振,情绪沮丧,行动能力就会差,保障满足需求的能力就差。这一层虽然是保障层面需求,但是生理直接的需求表现,是以上所有的需求满足的综合性需求表现,是被直接赋予生理的情绪反应的。

这一层次应该属于第三层次需求,是自身发展需求表现。

二、非基本生理需求中的需要和情绪的关系:

这一类非基本性生理需求和上一类的基本生理需求的需求区别是什么?基本生理需求是依据感觉器官感知到的事物特性具有满足需求能力,直接在感觉器官作用下产生天然配套情绪,使得生理需要变为生理需求,而本非基本生理需求是依据事物特性与满足需求的关系产生的天然配套情绪,将特性事物的需要变为需求。事物特性是依据感觉器官感知到的信息进行信息提取或者信息关联产生的满足需求的价值判断产生的情绪体现。这两种都是天然具备的特征与情绪关系,一个比较直接,一个比较间接,是在感知器官获得的基本特征信息基础上重组形成的新的信息特征。这也就是反映出的需要和情绪的前两种关系(本章第一节内容)。

(一)社会性基本生理需求

就是人们对于生存和繁衍后代需要外界配合协助的需求,就是与他人建立的关系需要所对应产生的情绪体验。这个不是刺激生理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但是它是相关生理配合下产生需要的,再通过生理判别其满足需求价值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也就是说有生理需求,还需要和其他生理功能配合确认完成判断后,产生情绪的,这样情绪将需要才会主动变为需求的。就是生理有需要,但要有生理功能进行确认,方可产生情绪,是介于基本生理需求与非基本需求之间的一种需要和情绪的。

这里社会性生理需求和上述的生理基础需求不同,属于非基本生理的社会性需求,它们同属于社会性需求层次的基本需求。这里的需求是人们非基本需求,就是不直接服务生理的需求,是间接服务于生理需求,并不是纯粹的非基本需求。如,我们需求异性,进行交配,这是基础的生理需求,但为了为这一生理需求的实现,人们具有亲近异性的需要,需要视角产生的异性外貌特征进行提取,显示出异性的第二特征,从而产生异性相吸的情绪,这一情绪与特征的对应关系是天生具有的,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是服务于异性接近的为目的的。人具有孤独感,只要人们能相处,对方具有友善的特征信息,得不到对方的帮助,依然会感到人与人之间存在亲近感的情绪,它是服务于人与人接近的情绪。这些都与直接为人们直接生理发生服务无关,但为生理发生关系提供了帮助,是一种间接关系,所以和上一层次论述的社会需求关系不在同一层次上,这一层次需要生理功能确认和认可,才会发生关系。

人们对于异性具有天然的相吸引的情绪体验,但,假如一个在黑暗中,看不清男女时候,就是不能辨识第二特征,一般是不会产生异性相吸的情绪。当一个人失散多年的孩子,重新地出现在其面前时,不认识他,就不会对他产生父爱或者母爱的情绪体验,但若有确认,你即刻会产生这样的情绪体验等等,都需要认识的配合确认,才可以激发出天性的需要对应的基本情绪。这一社会性的需要是一种半生理与半认识价值产生的需求层次,介于生理与认识之间的需求层次。

这一特性的表现是为完成满足需求,要将内心的需求和他人认可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满足相互需要社会性需求的任务。如果没有独立个体他人的认可,与别人发生相互满足需求关系显然是不合适的,是有可能产生矛盾的,所以需要相互的确认认可,这样就将事物状态和行为需要分开来,进行完成满足需求过程。

在这里设置的情绪有两个层面功能:一方面为完成将事物需要变为需求而产生对应情绪,另一方面将实现满足需要的行为需要变为行为的需求产生相应情绪,为产生行为的动机服务,都有对应的设置情绪体验给予支撑。就是说一个是将事物状态的需要变为需求,另一个层面是将行为需要变为行的需求。这也反映着由基本需求向非基本需求的过渡阶段特点。

譬如,父母不但爱自己孩子,有情绪体验,还有亲近其他孩子的行为情绪体验,男女之间有爱慕之情绪,将男女的需要变为需求,还有相互体贴,相互关心,相互拥抱等亲昵等行为实施过程的情绪体验。

又如,失恋往往是一方失去一方的行为关怀,失去了对方爱自己的行为需求,造成的沮丧情绪,但不能说,他失去了对对方的心理需要产生的情绪变化,他仍然爱着对方,见到对方依然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但没有了相互恋爱行为体现。因为种种原因,为了爱对方有时选择不和对方谈恋爱,怕不现实的恋爱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得不到的沮丧情绪,只是保持心里喜欢对方情绪,这种情况的根源性原因解释就是:只有相互满足需要的情绪体验,没有满足相互行为需要的情绪体验,如果要有行为的情绪体验,就必须对方同意认可才可,这就是上面提到的建立社会性需求关系,必须对方认可才完成相互满足行为需求。就是说对对方的气质和长相有满足自己心理需求,这是生理异性间基本需求,但不要求对方进行配合,如果要求都另一方配合,和对方建立婚姻或者恋爱关系,就成为社会性需求。这就是这两个层面需求的不同的本质。这样,就把爱一个人和喜欢一个人的本质解释清楚了,爱是建立在喜欢的基础上的,爱是行为需要,喜欢没有行为参与,只是对对方的一种符合自己心理需要标准,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这一点也就证明了,以上的两个层面共同产生情绪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生理产生的需要层次,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层面确定的情绪,第一个层次是生理需要产生情绪,第二个层面是行为需要产生的情绪,这一层次需要认识判断后,才可以发生。

一般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遵循这一原理,也有人与人基本的善意基础上需要他人的相互配合完成,才可以建立行为上的配合,生物产生情绪特性能力,在这方面为进一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合作奠定了基础。

为了实现将相互配合需要变为需求,人们对于具有相互呼应的事物特点,会产生对应的激悦情绪,对于展现出相互助力特点的事物,都会产生相应激悦情绪,对于呼唤没有反应和不能表现出灵动性的事物特点,就会产生沮丧情绪。这是生理依据事物特性做出的天然反应,无需学习和认识判断就会产生的,就将具有这类特性需要的事物变为需求事物,进一步扩展了这类需求范围。如,我们某些事物进行实验,总是没反应,情绪是低落的,如果有反应,情绪就会变得激悦,不管这个反应能不能帮助到我们,总是有反应和没反应情绪差异非常的大。这一点在音乐中也表现得明显,多种乐器反应为相互呼应的状态特点,就会产生音乐的激悦情绪,这一点在下一节分析音乐情绪享受中会继续阐述其原理。

这属于需求层次的最高层次第四层次需求表现。

(二)生理对于方法的需求

人们需要一定的行为完成人们的基本需求,行为这一生理活动是间接完成生理活动服务的。如,人们需要食物,人们就有吃东西的基本生理活动方式来完成这一需求。吃东西行为的发生,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不直接满足食物的,是间接地为满足这需求服务的。所以方法是行为发生的程序化进程控制机制,行为的发生是为了保障满足需求服务的,方法是为满足行为的高效顺利进行服务的,所以方法的需要是满足生理需求服务的需求。为了产生这些方法需求,将方法赋予一定的情绪,将方法需要变为需求。

人天生的会吃东西,走路也是生长发育的必然结果,不需要学习的,但对于容易实现的行为会产生激悦情绪的,对于难以实现的行为会产生低落情绪的,这些判别会依据人们的感性感觉器官感觉到的事物特性产生的,所以是一种感觉生理器官直接产生的生理反应,产生对应情绪将方法需要变为方法需求的。

人们需要方法简介有效,需要进行方法的组织与判断,这就需要事物易于识别和判断,这是人们对方法需求的特性需要,要这一点转变为需求需要配套一定的情绪,因此,对于事物的具有规律性和直白性特性的点具有激越情绪配套。对于省心省力具有的特性和特性易于掌控的特性均具有激越情绪。这一点,对于解释出音的乐节奏感会产生激悦情绪的道理大有裨益,人们对于形象化的表达特点具有激悦情绪感,也是对解释美术和音乐产生激悦美感的基础是有助的,在后续还会延伸继续分析,以便以此为契机进行继续理解音乐美术产生激悦情绪的实质。这些都是反映天然对于事物特性产生激悦情绪和沮丧情绪的生理机制的,是生理的反应机制,是将这需要特性变为特性需求,所以是生理产生基本保障性需求的范畴,属于非基本生理需求。

这属于需求层次的最高层次第五层次需求表现。

(三)人们对于各类生理需求均有无限追求十全十美的需要产生的需求

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众多,层次性也众多,需要的方法也众多,人们需要将这些需求都能够满足,而且是在其满足过程中需要他们之间和谐相处,完美结合在一起,达到完整与完美的满足需求,这就成为一种需要。为了以上的需求被充分的满足,服务于各类需求,使得各类需求被完整与完美的满足需要,针对这需求需要产生了人们追求完整与完美情结。人们就对于完整与完美产生对应的情绪,对具有这样的事物特性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这种配合特点表现出激悦情绪,相反就会产生沮丧的情绪,这样就把这一需要变为一种需求。人们有的是贪欲和无限追求美好情绪是因为这一需要匹配情绪,人们总是因为需要不能被充分满足而产生遗憾的情绪,这都是为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满足服务的,使得基本需求不断地达到完整与完美,因此属于非基本的基本生理情绪。如,人对于完整的事物,或者说表现出功能性完整的特点,就会产生激悦情绪,对于事物间配合恰当,和谐,不冲突特点会产生激悦情绪,这些事物特征的判断都是依靠感觉器官感觉到的特性综合出的新特性。这一点在艺术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后续会进行继续论述。

这属于需求层次的最高层次第六层次需求表现。

人们的基本需求多样性和情绪多样性,但都是对应着相应的需要,反映出这一基本需求的具体性,为我们丰富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奠定了基础。情绪对需要具有相配套适度性,反映为这一层次需求的有限性。

这几个层次需求也是有关系的,低层次需求为高层次需求服务,高层次需求是底层得到被满足保障和前提条件。这样就把基本需求按照需求的六个层次顺序做了深入细致的阐述,为了满足和提升这几类的需求,就会产生许多在此基础上的非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的情绪,但最终都是为基本需求及基本情绪服务的,为了阐述清楚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的区别及其它们的关系,下面论述非基本需求与非基本情绪间的关系。

第四节 非基本需要与非基本情绪的统一关系

人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上面将需求分为六个层次,其中每一层次都分为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也就是说每一层需求都有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构成,非基本需求是建立在基本需求之上,非基本需求是为基本需求服务的。非基本需要因认识产生其满足基本需求的价值,于是将非基本需要变为基本需求。

非基本需要通过认识事物,具有满足其需要的价值产生的情绪为非基本情绪,基本情绪决定于生理需要,这一层次情绪较低级情绪,而非基本情绪决定于认识到满足需要的价值,这一层次的情绪体验叫高级情绪体验。

由于认识产生后会存在认识产生的效益不同,也就是对于认识到的思想能够预见其未来价值意义不同,或者由于意义相对的存在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或者由于知识体现和文化素养的不同使得对于价值判断的标准不同,或者由于经验影响造成价值产生程度不同,或者由于心理素质影响情绪的产生效果不同,总归情绪表现为多样性,由于原因复杂使得情绪呈现为多姿多彩的状态,但分为正负两个方面,也因人群的相近性会出现方向性一致的情绪表现,使得这一对情绪有所共同性和共融性,特别是人性所决定的价值观使得这些情绪从总体上讲存在基本的共享性和共融性,非基本需求是在基本需求上产生的,是基本需求的看展与提升,基本情绪是稳定和表现为固化模式的,因此非基本需求是在此基础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表现,其对应的情绪也是在基本情绪基础上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因为所有非基本需求有着共同的基本需求基础。

由于非基本需求与基本需求间关系会导致非基本情绪和基本情绪所处关系,同时还存在于同一层次需求内部与层次之间关系,为了清晰地反映这些统一性关系,下面通过实际的分析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间的关系与基本情绪与非基本情绪关系,其分析顺序按照需求层次关系的顺序进行,从彰显出其与需求层次间的关系。

(一)举例说明和论述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区别:

基本需求与基本情绪需求关系和非基本需求与非基本情绪关系之间的区别与关系,下面可以分析异性相吸与爱情和音乐美术与其对应产生情绪体验间的实质关系表现来说明。

下面先以异性相互需求关系来分析来说明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的区别,及非基本需求与非基本情绪的层次关系,通过需要与情绪的产生关系,使得需要变为需求,遵从灵魂的宗旨,阐述其间的关系。

第一需求层次面,满足人的生殖繁衍后代的需要与需求是基础性需求:

异性生殖的必要性:①人的生育保障需要与需求,人类繁殖后代任务比较繁重,单一的个体无法完成,因为在孕育阶段的食物取得,及安全护卫,对于孕育生命任务,单独个体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所以需要将其任务有两个个体协作来完成,这样就需要两个个体之间的配合需要;②人的优育需要与需求,异性生殖的遗传是具有优势的:双方的遗传基因组合会有组合出多样功能的基因组合,可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进行进化,创新出新的生物功能(体现组合契合效能原理,个体组合可以组合出多样功能的个体,在本书第六章第一节有论述,可以阅后理解这一点),有利于下一代的优势基因变异产生的可能,这一点是遗传学已证明的。所以,把繁衍后代任务分解到两个个体配合完成,具有有利于优质的后代产生和变异,这就需要多代不断地进行基因重组,这就需要异性进行配合完成。因此,需要异性个体进行性交行为完成,异性的结合需要也是灵魂的这一宗旨性指向性需要体现——发展后代、创造和繁荣后代的生物功能。

异性需要和需求:异性繁殖是生物的需要,是生物通过多样性组合产生生存与强大进化的动力,是繁衍后代增进生存能力,确保生物种类演进《组合契合效能原理》作用的体现,是符合灵性的宗旨目标的,因此异性需要变为异性需求,被配置以强烈的异性相互吸引的激悦情绪。

有了上述这些需要,生育——大自然造化出的生育生理功能,把生育功能分解到两个个体上去分担,就有了男女之分,为了使他们能够紧密配合完成这一任务,个体就会对于异性有需要配合的需要,这种需要变为需求,个体之间才会积极地配合完成,这样“上帝”就赋予他们异性相吸引的情绪体验,把他们之间相互需要变成为需求,而且是比较强烈,以至于任何一个个体一生不能脱离男女关系约束。异性互为吸引是为完成配合生殖给予情绪体验“设置”,仅有这一点只是基本完成了异性相悦这一任务的基础,也就是完成了将基本需要变为基本需求,是基本需求与基本情绪的关系(第四层次社会性需求),仅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他们之间还得有性行为上的配合,也就是进行性交配,就赋予了做爱性行为本能情绪体验,将这一性交配行为需要变为性交配行为需求。而且能为异性付出行为,也会产生相应的激悦情绪,就是具有满足异性相互配合需要的价值行为,体现为价值需要与情绪的关系,这些都是人的本能,这也属于基本需求与基本情绪的对应关系,但属于社会性基本需求,对于异性的爱慕之需求,体现为异性特征之间产生的情绪机理,也就是需要与情绪间的隐喻关系产生的情绪,也就是美的情绪体验表现,属于生理基本型需求产生美的情绪体验。除此之外,还有男女之间其他方面差异特性所引起的性吸引表现,如,男女的声音、体态等,第二性特征等均被赋予相互吸引的情绪配置。

但仅依靠男女异性相吸还是不够的,男女之间还存在着诸多的人为认识的男女差异价值以配合男女间的性吸引,如,男女的发型差异,男女间的服饰特性差异,男女音色差异基础上的撒娇,就是在声音差异特性上的人为性吸引价值,是人为创造男女需求情绪,属于第一层次的非基本需求对应的非基本情绪表现。

在情绪方面体现为异性相吸和交配行为过程的激悦情绪,其目的就是要男女之间相互吸引,相互接近使得男女最后发生关系,完成生育目标任务;男女之间性需求是基础,不论什么时候都会产生出相互吸引现象,相互吸引就是情绪的表现,有这些情绪的表现就将男女之需要变为需求。

第二个需求层次面,人们需求是要质量和程度不断提高的,对于男女之间需要不断地提升其相互关系的稳固性,要求质量和程度的提高,因此要求两性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这种需要表现为女人的爱美之心不断地打扮自己,给对方以新鲜感觉,男人具有不断成熟给对方以成熟感觉。所以女人天生爱打扮,不断地变换花样,男人的老到和成熟使得女人有接近其感觉,这些都是天然具备的心理,属于男女之间相互性吸引的提升阶段,属于基本需求对应的基本情绪表现。这就是为什么女人喜欢比自己大的男人,男人喜欢会打扮的女人。

所以要求男的帅气,帅气不仅是五官端正,更重要的是气质,气质是后天形成的,女的漂亮等为代表的异性优势特征需求,女性通过多样变化的服饰提升原本意义的新鲜感,是有第二层面的需求的体现,因此,就对男女双方有更高性区别方面要求,以求获得满足更为完美的匹配和更为持久激情需求。

这一层面体现为提升男女关系的,第二性生理性特征体现产生的情绪基础上加强的而行特征的显示与显示效果,使得男女第二性特征的情绪更加激悦,即男人味与女人味情绪体验,是为提高男女的相互吸引需要而设置的情绪,它的积极意义就是促使男女不断地接近,不断地接近这种情绪就愈加强烈,促使男女之间的情绪提升。如,女人的服饰肯定是为了表现女人的第二性特征,女人的胸肯定是要隆起,屁股是翘起的,腰是细腰等等,才有女人味,男人是身材高大的,健壮体现等等才具有男人味道,才会产生吸引,使男女产生激悦情绪,这些都是人为在基本需求基础上创造非基本需求,男人味与女人味是综合多种性特征基础上的人为价值观体现。其情绪为基本情绪基础上的情绪。当然服饰的感受会因人而异,因为文化和审美观价值不同而产生的情绪不同,这就是非基本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表现。

这一层次需求对应的情绪使人总是处于不能满足于现状的情绪状态,它督促人们不断地提高需求的质量。所以人们总是觉得不够满足,就有知足常乐之说,让人自我知足。其实这一情绪是鼓励人不断进取和进步的情绪,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虽然是负面情绪,但又对需要的升级和对情绪的升华有着积极作用,对于人的行为有积极意义。通俗地讲,就是“好了还想好”的心理实质,于是乎就产生改变这一情绪的行为创造非基本需求来改变这一心理状态。

也就是为什么男女总是觉得别人的配偶比自己的好!是因为男女之间缺乏了新鲜感,使得两性满足需求产生不满足感,所以男女要变着花样地吸引异性,也就是对于情绪的提高表现,就会展现出不断提高的需求心理。

第三层需求层次面,对于需求满足能力提升和增强需求的需要和需求:也就对双方身体健康,性能力等,为代表提高第一二层次能力需求的需求,它是体现第三层面的基本需求与基本情绪,也就是为基本需求提高提出新的需求。譬如,对男人的身强力壮需要,是为性活动提供基础需要,为生存取得物质能力需要,为保障安全,为后代获得健康基因需要服务,要求女性健康,漂亮、贤惠等,这些生理需求条件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满足第一与第二需求能力保障服务的。所以,男女处都会追求健康,追求外貌气质、个人的社会能力,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能力,是第三层面发展之需求,它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异性间相互吸引不可缺少的需求。这就体现为第三个层面需求,一部分为生理基本需求,一部分为社会性的基本需求。

生理性的性需求对应的情绪方面,体现为对男人和女人身体的健康、身体的体形和长相美特征产生出来的爱慕和欣赏之激悦情绪。

社会性需求对应的情绪方面,体现为男人与女人应具有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能力及其气质产生的对应情绪。

这一需求对应的荣誉感、成就价值感的情绪,也就是通俗讲的面子,它积极意义是鼓励人们不断地提高自我能力和提高自我价值,相反人会有自卑感情绪体现。

人们通过面子的维护,通过气质的表现,通过社交能力的展现,通过聪慧与智慧的体现这些人为的能力展现与展示突出体现人的个体能力,使对方产生敬仰与爱慕之情绪产生,这些都是满足非基本需求表现的男女相互吸引的激悦情绪,使得非基本需要变为非基本需求。

对于对象的优越自己就会感到骄傲和喜悦之情,就是情绪的表现,对于异性的进步与发展就会展现出对于异性进步追求的需求,所以谈对象就有相互促进进步的需求意义,缺乏这有益的谈恋爱是失败的,是不能走向完整与完美方向的满足低层次需求的表现。

第四需求层次面,二者关系及与社会其他人的关系处理素质需要,这是社会性需求的表现。男女之间有天然的相互关心与关照需求,男女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天然存在,不需要什么理由,它是社会性基本需求的满足的表现。男人和女人总是喜欢的在一起,就是什么也不做也会感到一种无名的愉悦情绪,这就是男女之间需要相互结合发生关系的社会性需要前提条件。“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是这种社会基本需求情绪的体现,将男女结合的需要变为男女需求的表现,属于社会性基本需求的体现。

要具备这些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层次的基本需求条件,即确保这些基本条件的实现需要的他人及社会的配合,就是对于满足需求具备的要素价值需求,如,男人的忠诚,社交要求,女性温柔,通情达理等是社会性的需求,社交能力能为双方在社会上获得生育和生活帮助。生殖所需要物质都需要别人的配合等需求,都是为基本需求质量提高和双方感情关系稳固提高提供可能的,而产生的非基本需求,体现第四层次非基本需求,对应的情绪属于非基本需求对应非基本情绪。

对于婚姻的产生是为这些基本需求服务,它将男女结合人为的法律关系结合在一起,使得从法律层面处理两人关系和与他人关系具有了依据,极大地增强男女的稳定关系,它是非基本需求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谈恋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实践考验,就是对与非基本需求方面的考察与验证。

这一需求对应的情绪就是爱情、友谊、亲情、和善等对应情绪,它帮助人们之间建立和谐关系,有利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与配合,其相反是敌对关系,就是憎恨、嫉妒、仇恨等负面情绪。这是社会性需求的非基本需求与非基本情绪关系表现。

第五需求层次面,为了这一稳定的关系深化与可靠,需要人们采取一定的方法措施。男女间有着相互了解和相互接近的好奇心,为确保男女的生殖繁育,为了获得以上的需求,进一步还要有一定的方法保障,男女之间有排他的情绪表现,是为实现男女关系的稳定需要的方法,这是方法的基本需求属于第五层次的基本需求情绪表现,男女关系的稳固要靠方法去保障其关系的稳定和不断地升级,如需要婚姻来保障其关系稳定,即就有男女需要不断地改善和发展结合关系的方法,这些方法是人们通过认识人为创造的,这是第五个层次非基本需求表现需求,属于非基本需求与非基本情绪,对爱人的所有感情就体现为非基本需求;

如,两个人保持关系稳定可以通过婚姻制度方式来确立,两个人正常相处关系需要各种法律制度、道德等方法的约束,需要相处方法,这些都需要合理去解决的,去创造和谐的关系,需要创造出新的方法,这些是对方法的一种需要,是一种基本需求。

这层面需求对应的情绪是新奇、新鲜、激进、激悦、鼓舞、稳定等对应的情绪,相反是厌烦、低落、躁动等情绪,是对于方法的需要表现。

所以,爱情需要不断地保养,需要不断给对方新的一面,需要不断稳固和加强这一关系,需要动心思去创造方法的。

第六需求层次面,对于异性关系的完整性与完美性的需求。

前面我们讲过完整与完美追求是一种趋势追求,并非绝对的完整与完美。

情人之间总是美化自己的恋爱对象,这是天然的追求完整与完美需求的潜意识表现,另一方面对象总想改变对方使其符合自己的心理要求,这也是潜意识追求完整与完美的表现,这一心理就产生了追求完整与完美需求,是男女关系完整与完美的基本需求表现。这种心理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情绪就是激悦满意和不满意。

以上各层面的这些需求会要求聚集于一个人身上,它们对各方面要求,除基本需求明确因素以外,由于他们认识程度不同,会产生差异性认识,这些不同需求在个体心理需求上会产生差异性,在一个人身上不同搭配形成一个人特殊特色,这些特色又千差万别,形成千差万别情绪体验。这些方方面面需求特性聚集在一个人身上,当对方组合这些特色表现正好满足了另一方的心理需求时,就会在对方心里产生情绪共鸣,这就是对异性产生爱慕喜欢之情绪体验,当异性双方相互产生了这样极为珍贵的情绪体验,这里是说珍贵是因为组合的多样性,不容易达到匹配共鸣的程度(契合程度),当这种情况是双方双向都产生共鸣时候,就产生出爱情,这是满足男女之间完整与完美需求情绪表现,所以爱情是对应的男女完美性的情绪体验。这些是第六层次的基本需求表现。

建立家庭是对于爱情完美性的认可与稳定,不能仅依靠爱情的完整与完美基本需求维持,婚姻是男女关系的非基本需求,婚姻为人们提供了繁衍后代和所有关于家庭的关系需求,要追求完整与完美的婚姻,还需处理好各层次非基本需求关系,它是满足人的需要和需求的有关方方面面,是对男女关系趋于稳定完美与完整需求的体现,就需要处理好各种需求关系,创造多种满足需求的方式,要完美与完整地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智慧能力创造出智慧的方法来解决。这是第六层次完整与完美性的非基本需求需要体现。

依据组合契合效能原理,爱情要全面达到完整与完美地契合程度是不容易。所以,这些方面往往是不完美的,也可能是不完全和谐的,两个人之间的需求有时是矛盾的,每个人需求需要改善,就产生了相关的婚姻法等确保男女各自行为的公正、和谐、自由等法律和道德需求,这就是第六层次的对公正、和谐等需求,是追求不断完美之趋势之需求,由于该层次需求是在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要求的非基本需求,所以属于高级需求或者高层次需求,属于对于智慧的需求。

所以完整与完美的婚姻是不能真正地实现的,它只是一种不断趋于完整与完美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依靠智慧进行不断地采取有效方法和途径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完美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世界上可能存在完整与完美的爱情,但是这个肯定是暂时的,也是自认为的完整与完美,因为事物都在变化和改变过程中,需要趋于追求完整与完美的婚姻趋势的智慧确保不断地趋于完整与完美的进步动态趋势中获得完整与完美的激悦情绪是现实的和可靠的。这就是建立在完整与完美爱情的基本需求基础上的追求完整与完美非基本需求所起的完善与补充作用。

性欲是生理性基本需求,爱情属于高层次基本需求,爱情是由基本的低层次到高层次基本需求完整与完美性表现,而且是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婚姻属于社会性的非基本需求,而异性相吸是基本需求,也都是社会性基本性需求的是基础。

所以,婚姻一定有两个人之间的异性爱慕感情,有基本需求的爱情的婚姻是趋于完美与完整的婚姻,相对其他个体对婚姻来讲,没有爱情的婚姻不是完整与完美的婚姻。因为爱情婚姻为两性关系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它把男女之间关系的所有需求层次全部包括在内,是一种整体性的完美体现。如果离开爱情婚姻就不可能完整与完美,因为非基本性需求是为基本需求服务的,没有爱情就不能有完整的基本需求,非基本需求也就无法使其达到对基本需求更为完整与完美地实现,但相对于个体自身可以追求趋于完整与完美的趋势,享受追求完整与完美心态的激悦情绪,从而追求自己的完整与完美婚姻。

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在婚姻问题上往往会犯的错误:认为有爱情就是完整与完美的婚姻的错觉错误之处,他们忽视了非基本需求地对基本需求的补充与完善的重要性,结果会走向婚姻失败。不论爱情的完整与完美程度如何,自己的智慧努力都是达到自己完整与完美婚姻的法宝。婚姻不能与别人比较只能安心做自己的努力!不要以为具有较为完美的爱情就能具有完美的婚姻,需要努力的智慧追求!

这层面需要对应的情绪是完美、美妙、骄傲、自满等情绪,负面情绪是遗憾、谦虚、虚心等情绪体验。

再来分析音乐和美术作品,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情况。下面深入解析其六个层面内在根源性需求与情绪关系,音乐与美术属于美学现象范畴,因此,所谓的需要与情绪的关系为事物特性与情绪间隐喻关系,也就是关于事物具有的某些特征隐喻体现着满足需求的能力体现,同时,也是其他类似直白事物特征所体现表达复杂的非基本情绪的体现分析举例:

音乐与美术欣赏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需要与情绪的关系,音乐与美术有声音和色彩直接满足人们的感官对于声音与色彩需求,以及采用声音和色彩组成构成单元,表现出能满足需求的事物特征,这些特征是具有满足需求能力体现,会产生出激悦情绪,然后依据这些表现特征由想象和联想的发挥,产生与构建完整与完美的事物虚拟特征意境,去体现完美与完整美特征,从而产生一种完整与完美的想象事物,进而产生激悦的高级情绪,最后由于音乐与美术体现着由于各层面满足需要与情绪的逻辑关系,对应在人们心理产生各层次和多样激悦情绪,这些情绪间会相互配合,相互提携,形成一种激悦情绪氛围,用于人们对激悦情绪享受。下面分析各层面需要与情绪产生的过程和实质。

第一个层面,满足基本需求的体现,直接利用适度的音色和色彩特质满足人们天生地对声音和色彩特色需要,通过满足人们对适度声音和色彩光线需要,产生对应的激悦情绪,来满足人们的情绪需求。就是上述所述的人们有对于适度光和声音基本需要,会产生对应的愉悦情绪。合理的光线和声音的基本需求与基本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所以声音和色彩首先是合适人们接受范围的,也就是声音和光线要强度和色调要适度,声音才会有好听的基础,色彩才有美感基础。音乐和美术来说,采用悦耳声音的乐器和悦目色彩,这一点是最创作基本的要求,所以这一基本要求就决定着,它们会给感受者带来激悦的情绪。通俗一些讲,声音与色彩必须适度符合生理需要的基本强度、音色和色调特征音质与色彩,这一基础性要求,在此基础上才会有好的音乐与美术基础。

总之,声音音色和光线强度符合柔和,色彩清晰等特性愈符合人们的生理需要要求的程度,满足这种需求的程度就愈高,从而就会产生相应的激悦情绪的激悦程度就越高。所以,各种乐器的音色和图画的色彩都有相应要求,都不是随意地采用的。

第二个层面,提升需求,对第一层次基础需求提升之需求体现,通过多种音色和色彩搭配,实现对其中的各单音色和单色彩的渲染和对比,突出和加强各单音色和色彩特色效果,从而提升其满足需要的程度效果。就是各种乐器和色彩之间搭配为相互呼应的配合状态,一种单一的声音或者色彩得到和其他音色和色彩进行对比和呼应,从而强调显示出各自音色和色彩的特性,从产生提升对应的音色和色彩效果,进一步可以提升每一种声音和色彩的满足需要特殊效果,从而提升满足这一需求的满足程度,从而提升对应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提升满足需求过程,是属于对于相对基本需求的提升方法,也就是对于基本需求满足程度提升的需要体现。

人的感官的感觉本身是一种效果性的感知,所以可以通过比较和重复,就可以提高和显现出效果差异,从而提高单一的没有对比的感知效果,而重复对于特性具有强调作用,显示出其对感知效果的明显提升作用(人的感知效果在下一章将要讲述,可以阅后再反过来理解)。也就是将是一种陪衬烘托的效果,将较差的以较好的放在一起,更显得好的更好的效果,这是一种艺术手法体现。歌曲经常会用重复性的词和调加强音乐的美感效果。

第三个层面,个体发展需求体现,音乐和美术作品表现的手法是多样的,但具有表现进步,表现发展之主题,都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否则不会给人们带来激悦情绪的,就不是好的作品。从音乐与美术的表现手法上讲,也是配合这一主题思想的。音乐和美术作品中经常存在高潮,代表着取得进步后取得辉煌带来情绪体验,是一种体现取得进步卓越成绩的激奋情绪。同以上重复对于主题的展现具有强调作用,从而使人们分清主次,也有情绪的坚持性作用对于推进高潮具有画龙点睛的和毅力的展现过程,特别是多次重复这一作用更为明显。歌曲中多次重复此语调,就是这用这种原理的体现艺术手法。

作品采用音调和色彩及它们的组合体现要具有积极、激悦、上进、悠扬、高亢、高昂、奋斗、坚持、毅力、攀登等对于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品质特征,也就是这些精神特质对于发展是具有价值的,这样的体现采用音质和色彩形象化的方式体现,直白明了,将抽象的精神特质形象化方法表达,便于适合群体接受心理,会因为满足发展的需要特征,而产生广泛共鸣的激悦情绪。

人们为什么反对音乐的靡靡之音,就因为其不具备给人以力量之感,给人以催人奋进之感、不具备进步的思想特质表现。但音乐的靡靡之音,作为给人一种情绪化享受是可以的,仅此而已,不具备第三层面的发展进步之趋势给人的上进、勇敢、努力、攀登之情绪享受。但它不是体现颓废、感伤的、消磨意志的、无助的、不给人希望特征价值体现作品!这些作品只能给人以情绪的宣泄,给人一种压抑情绪宣泄后随之带来轻松情绪体验,相当于找到一种情绪宣泄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产生轻松激悦的情绪。

如果音乐和美术作品缺乏这一层次需求的,就是不完美的作品,但不是没有意义的作品,是一无是处的作品。

第四个层面,社会协助性需求:就是各种音乐的各种乐器声音和美术的各种色彩表现为相互呼应的配合的状态,一种单一的声音或者色彩,有孤掌难鸣之感,很难表达什么意思,构成形成什么多样形态,需要和其他音符与色彩组合,共同完成,它们之间会体现合作的关系,会显示出合作一致,各自发挥自己的效用,最后组合出某种特色与特性创造的表达(符合组合契合效能原理,在下章有组合契合效能原理讲述,阅后可以回头理解)。社会性需求就是人与人相互搭配来完成一种目的任务,所以这一点隐喻着这一特点,是人们社会性需要的特点,会产生相应激悦情绪。

这些组合成体现的韵律的特点,韵律是和谐的特征体现,体现为一种相互关爱与照顾,相互协调协作的友情特色特点关系。和谐是友谊和事物为了实现较好目的需要是相互配合适度特性(组合契合效能原理的表现的契合特征),而强调显示出相互配合的社会性需求需要的相互协调关系作特点,对应的和谐、友好情绪体验。

这一层次属于基本需求层面,属于第四层次的社会性需求层面体现;

第五层面,对于方法之需求:人们天然具有好奇心,也就是天生具有追求与探索方法的动机,这是人们产生方法需求的根本动因,也就是产生方法需求的基本需求,如,孩童的兴趣之心,就是这种基本需求的体现。有节律就是有和谐规律的特性体现,事物具有规律预示着事物易被人们认识,是人们产生易于掌控事物方法的需要特征体现,不像无规律事物一般使人难于认识和掌控,不容易形成控制事物的方法。从而,发现事物规律特性就成为人们对方法层面需要之心理期望。在欣赏音乐过程中人们对节奏、韵律的组成事物特色感受,这些特性使人们产生相应激悦情绪。

音乐美术采用想象化和直白的方式表达着某种思想特点,是直观的和形象的,是一种直白和想象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高效、简捷是智力方法优劣的判定标准,好的方法当然是人们的需要,会对应产生激悦情绪。

属于满足第五层次方法需求层次体现。

第六个层面,完整性与完美性之需求:音乐和美术要求有完整的篇章结构,整体的协调和完美的构思,才会产生完美完整的音乐和美术产品,艺术作品要求构思完整,不可是残缺不完整的,不管怎样的艺术创作都要有完整的逻辑。不管音乐还是美术作品都应该具有这样的基本要求,由此会给人们产生完整之激悦情绪。

和谐寓意着相互配合巧妙适当,是人们改变世界过程中组合事物,所必需的事物与事物间特性关系需要,是完美的特性体现,是秩序、得当、公平等整体的完美性层面目的需求。这样要求满足以上多层次需求之间和谐关系也是完美性体现,因此,这一满足心理需求也可以产生相应完美、美妙愉悦情绪。

需求完整了,并且完美了,整个需求也就完成了,这是人们对需求的最终目标要求。美又是体现各层次需求与对应情绪统一协调关系的,体现满足各层次的需求与对应关系,也就是完美。完美就是完成美的整个需求过程,所以美情绪走到这一层次也就完成了其使命。事物特征的美又可以引导和触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思维,可进一步构筑成为想象的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依据完整与完美的思维近势的驱动力,完成自由的组合和填补作品的不足,因而完整与完美的无穷想象和联想使人们产生激悦的情绪。

需要完整与完美地解决各层次需求和需求矛盾,需要智慧的方法,所这一层次是一种智慧的需求产生的激悦情绪。

属于满足第六层次需求的体现。

这就解释了音乐和美术,为人们带来美的情绪体验基本原理,为此人们产生了音乐和美术产品,来满足人们这一方面需求,它是采用基本需求与基本情绪的基础上创建的非基本需求与情绪体验的。如果我们给音乐配一个词和解释,将其纳入音乐和美术中,就是认为加入的非基本特征需求事物特征,将其音乐美术表达的隐喻关系明了化,是非基本需求加入其中,当然音乐本身也可以利用认识和群体共识价值事物特性表现为隐喻关系的情绪表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纯音乐可以冲破通向世界,是音乐运用的是基本需求产生情绪,这是全人类共享性的,而带有一定文化意义的音乐美术在异国可能不能激起激悦情绪的原因,不能被群体所欣赏。换句话说就是以基本需求产生的基本情绪表现的作品人类具有共享性强的特点,非基本需求产生的情绪表现为主的作品不具备较强的共享性。

这些过程的分析与对比,可以对于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对应产生的情绪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对应的情绪特性区别总结与社会发展趋势原理:

①基本需求具有局限性,对应的基本情绪体验比较强烈而具体,情绪体验比较精细,而且比较直观,具有客观性,非基本情绪可以扩展,情绪不够细腻,处于模糊状态,不够直观,不容易描述和表达,具有主观性,以主观意识的判断结果为依据而产生,所以存在不确定性,就是具有弹性。

由于基本需求是由生理机能所决定的,生理接收基本需求是有限的,人的感觉器官感知世界是有限的,而非基本需求是由认识所决定的,认识无限的,这个无限是内容和深度上的无限性,所以需求有限与无限先决定着情绪的有限与无限。譬如,我们感觉的气候温度,舒适就会成型应的激悦情绪,这一范围是有限的,温度太低和太高都会伤及生理功能,超过一定范围将不能感觉。如,视觉和听觉接受光线和声音都是一定的狭小区间,如味觉和感觉均是有限的。这一点是客观的,不会随意变动,感觉也是稳定的,感觉直观,不存在似是而非的特性。而人们的认识将大大扩充人的感觉系统范围,如,X射线相片,把本看不见的物相变为看得见的,超声波把听不见的声音变为听得见的声音等等,而对于这一扩展的应用范围无限放大,其价值会不断地升级和提高,所以产生的非基本需求服务与基本需求范围和程度是无限的,由此产生的情绪也是无限的,其特点是情绪不够具体而是认为的模糊的,很难描述清楚。再如,而一个人的好坏,就不是人们直接可以通过感觉系统感觉到的,需要对这个人作出认识性的判断,而这个判断又是复杂的,不是简单就可以确定,有可能有时觉得好,有时觉得不好,判断得出好与坏的程度也会不同,好与坏也是相对的,会随着对这个人的深入了解而发生变化的,也与判断者的主观因素与有关,对这个人感情也不像直接的感觉产生的情绪那样,可以直接说得清楚,它的客观性经常会受到主观认识而改变。

温度的舒服感情绪与其他诸如味觉、听觉等情绪有着强烈和清晰的区分,不可随意变化和调整而非基本需求产生的激越情绪就不那么清晰和可以随着认识和主观变化影响价值变化而发生变化。

②基本需求比较单一,具有局限性,而非基本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层次也是多层次的,非基本需求产生的对应非基本情绪也是多变性,所以其情绪体验也比较复杂。

由于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而理性认识没有局限性,所以它们所决定的需求判断价值,产生的情绪会对应的出现这些特性。基本需求产生于感觉系统感知之后的配套情绪,是比较有限的,层次单一。而认识决定的非基本需求,种类繁多而复杂,知识层面的分类复杂,判断标准复杂,万事万物的种类本身就比较纷繁复杂多样,因此会产生满足需求价值的多样性分类,会对应地对这些纷繁复杂的事物产生纷繁复杂的情绪。

③基本情绪的局限性体现为没有扩展性,而非基本需求具有扩展性。

而决定这些特性的根本原因满足需求的种类特性。

譬如,吃块糖引起的激悦情绪强度就是那样子。但非基本需求是可以因认识的不同,对于某一具体的事发现的满足需求的价值认识不同,就有不同的强度,是随着认识价值的程度而定的。非基本需求具有扩展性也是由于认识的深入,情绪会在种类和强度上具有扩展性,具有可变性。所以也可时刻变化的,具有弹性,而基本需求满足需求意义价值决定于事物本身对于生理作用的大小,这些大小基本是固定,不随人,随时而改变。

④基本情绪具体性表现为情绪针对性强,而非基本性情绪不具备具体性,情绪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

关于针对性,基本需求产生的价值意义是具体,是相对于个体的意义,而非基本需求是以方法需求为基础的,以社会性为基础的,受社会价值影响加大,这样需求的意义是相对于群体的,非基本情绪之间有可能发生代换作用,由于种情绪有认识变化而发生变化,对事物的情况可以有一种情绪变为另一种情绪。

⑤低层次基本需求和情绪具备社会共享性程度不高,而高层次非基本需求和情绪具备社会性共享性程度高:

第一层次需求强调的是满足生理需求,满足生理需求是以实物为主体的,偏重于物质的需求,物质满足需求会被消耗掉或者重复使用是不能被同时使用的,所以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共享性,为追求个体生存资源,相互个体争夺性强;第二个层需求是对第一个层次需求的提高,是确保数量和质量的为主要目标,满足这一需求在于扩大事物价值和创造事物价值,也是要被消耗的产生物,但第一层次需求是生物性生理活动的需要,其满足程度是有限的,资源相对丰富后,为追求个体生存资源,相互个体争夺性缓解;第三层次需求是个体扩大需求范围和满足需求范围,这应是建立在第二层次基础上的需求,仍然对于个体是以消耗物质为主体的,所以共享性差,但物质充足情况下个体争夺性降低,个体物的需求虽然不可共享,但占有欲依然强烈,争夺性依然强烈。如,身体好,吃饭多,消耗多,力气大,创造事物价值多,但争夺能力也随之增强;第四层次需求强调社会性的需求,是弥补个体能力不足,解决个体局限性的问题一种最为原始的方法,属于方法需求的基础,因此具有共享性出现。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出现相互短缺弥补,争斗性不占主导地位,和谐协作相互帮助占主导地位;第四层次对于方法的寻求与探索需求,使得事物被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被充分地利用,这一阶段以方法为主导的需求,方法具有共享性,在社会的基础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物质资源需求得到极大的丰富与满足,人们对于知识和技术探索作为主导地位被广泛认可,争斗性就变得非常的弱小,谋求共享方法需求成为主旋律,但因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是需要付出物质资源的,物质资源是相对共享性差的需求,因此不能完全彻底的消除争斗性;第六层次需求是完整与完美需求层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将方法进行组合,形成复杂的解决问题的线路图来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这样需要制定战略和方法,需要社会的组织能力和物质资源的,就需要对人与物具有支配共享的支配权,这样将物质与人力进行共享支配,采用权力和文明进行共享行分配满足需求,这样争斗性基本消失,或者说基本不可能再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层需求的升级与满足能力得提高,将人类社会性资源的非共享地位逐步有主导地位降低,方法类需求由弱势地位走向强势地位,社会性的共享性趋势会逐步增强。

这样,方法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和被群体所接受,会产生社会性的巨大作用,所以具有共享性,不以一方的满足需求而影响另外个体的满足需要。如,掌握技术,技术需求是一个方法需求问题,可被任何人所掌握,一个人的掌握方法发挥效益,不影响另外其他个体继续掌握,它是具有一种社会性的共享性。

其满足需求产生的情绪与群体共享程度有关。这些满足需求的范围和意义决定于群体范围和应用范围,产生的效果也与满足时使用方法和正确程度有关,虽不具体针对某一部分人和事,在不同的应用对象上还存在不同的效果的问题,所以产生的情绪也是不针对某一种情绪。

非基本需求的社会性主要体现为社会性共享性,非基本需求的产生依靠认识,满足非基本需求依靠方法,方法的产生与发展依靠文明,方法问题为群体所接受,是可以扩大其满足社会上的多人共享,不像基本需求满足一方的需要,另一方就不能再次使用局限性。

譬如,我们的食品被消费了,一个人享用完,另一个人则就没有了,不可能再被消费,而方法大家可以同时用,智慧也是一样!社会友谊多人共享,一般不会发生直接冲突,一个好的建议,产生的效益可以使群体产生效益,激悦情绪也可以是群体性的共享,不会因一方的享用,而另一方被排斥!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会产生智慧促进省会需求层次的升级,促进满足需求的能力进步。

所以,基本需求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而非基本去求会带来社会的共享性,会带来公有制。由此可见,人类随着生产力的极大进步,基本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后,会由私有走向公有,走向人类的命运共同体,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就是人类解决共同问题的方法道路,是方法需求发展的需要。

需求具有了共享性,情绪当然也会具有共享性,这样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从需要到情绪均实现最大限度的统一。

低层次基本需求和情绪具备社会共享性程度不高,而高层次非基本需求和情绪具备社会性共享性程度高,我们把这一原理叫做社会需求发展趋势原理。

这样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需求针对个体需求意义重大,非基本需求针对群体意义重大;2.基本需求不具有共享性,而非基本需求具有共享性;3.基本需求具体、具有刚性,非基本需求具有扩展性,具有弹性,具有灵活性;4.非基本需求和基本需求不可相互转化,但非基本需求是为基本需求服务的,可以相互转化;5.基本需求比较单一,具有局限性,而非基本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和无限性;6.需求层次越低基本需求地位越重要,需求层次越高非基本需求层次地位越高。

对于复合型需求来讲,复合型需求对应的情绪更为复杂和多样,下面论述其特性和特征。

第五节 复合需要与复合情绪的统一关系

一、复合型需求与复合型情绪之间的关系:

(一)复合型需求的形成和情绪产生:

复合型需求就是将各种需求组合在一起,这个组合不是堆积,是有机组合,各需求之间有着各种客观的逻辑关系,存在着相互服务和合力为最终目的服务的关系,对应产生的情绪,也有着相互关系,这个情绪的对应关系是建立在满足需要事物的相互作用基础上的,情绪间存在依存、呼应、扶持、提高等为整体需求为目的的需求服务效果,情绪也存在这样整体逻辑情绪效果。满足各种需求的事物个体在满足过程中均会产生相应独立产生对应情绪(基本需求或非基本需求对应的情绪),这些情绪会产生复合性效果,这就是复合型需求与复合型情绪间的关系。复合型需求的完整性和完美性程度,对应地产生性的完整与完美的情绪体验。

人的需求是由客观事物来满足的,一种复合型需求组合综合地赋予复合性事物上。由于事物是客观的,人为事物是经过策划形成的,所以事物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会给人们带来较为广泛的需求满足,其综合水平决定着综合性情绪体验水平和特色。人们经过事物策划组合各种事物形成满足人们各种需求新事物,但虽然策划,也不能尽人们之全部所求,因为事物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逻辑的,不是能依据需要组合,想怎么组合就怎么组合,而必须依据事物结合的相互条件的客观规律进行组合,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使得事物在组合过程中相互契合在一起,才会使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满足需求的价值(可以阅读下第六章节的组合契合效能原理后反过来理解这一论述)。但,这些契合在一起的组合会随着各种技术手段的进步,而不断地趋于完善与完美之中。在这个完整与完美的进步过程中,人们对应的会产生趋于完整与完美激悦高级情绪。复合型需求满足需求是由多种需求组合成的,在完成满足需求方面存在完整性和完美性趋势程度问题,就存在产生对应的情绪存在完整与完美情绪激悦程度问题。

所以事物间的组合要达成契合的程度,需要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总结就会形成一定的文明与文化。而文明是将物类进行组合与谋划在一起主要作用逻辑。依据文明与文化主要用于事的谋划过程,将各种事的关系和作用,通过文化主导逻辑结合在一起,是事结合的主要逻辑。

显然这一组合过程产生和进步是艰难的,受种种客观要素的制约与约束,人们从中获得这种完整与完美情绪也是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一发展和进展过程中人们需要付出艰辛的创造过程和探索过程,需要肩负需多次反复的失败,接受无数次沮丧情绪的洗礼而后才会成功,但人们追求这一情绪享受又是执着和急迫的,为了满足人们趋于完整与完美的追求,人们通过虚拟世界的艺术手法来完成这一诉求。因此,艺术作品是这一需求的体现。对艺术作品的需求也是一种复合型性需求。

(二)满足复合型需求事物种类:

也就是说复合型需求一方面会通过每一事物来满足需求,还会通过复合型需求满足复合型需求,还会在其组建进程中具有趋于满足完整与完美的需求程度。这些过程中产生对应的情绪,来满足人们的情绪需求。

这样,满足人们复合型需求的事物就分为四类:第一类完全是客观世界自然形成的物;第二类,对第一类客观世界物进行改造,来满足人们的复合型需求;第三类,是人们通过策划设计组建的完全新物类体系来满足人们的复合型需求;第四类,对事的需要就是复合型需求(关于事的概念及规律在后面第九章论述);第五类,文艺作品或者自我幻想都是采用虚拟世界满足人们复合型需求。

第一类复合型需求,利用自然界万物的各方面具备的特性完成满足需求,可以一物多用。

这在落后年代较为普遍,因为人们的知识层次低,改造客观世界能力差,大量地使用原始物完成人们的多项需求。如,原始社会人们吃生食,住山洞,都是原始事物状态。

对于略作改造完成一物多用的功能事物比比皆是。

如,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男女关系,一个人有他的方方面面的条件,对于满足另外一个人的需求,会表现出多方面的情绪体验,总体上将会有一个总的情绪体验,这个总体体验就是一种满足复合型组合需求带来的情绪体验。找对象就是需要双方达到双方满意的需求综合完整与完美水平程度体现!人是不能随意改变其各方面的,它的许多方面由人的遗传所决定,人的能力和认识水平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重要性和满足程度,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情绪表现,最终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总体感情水平。这是属于第二类满足需求的事物。

对已策划完成多种事物组合完成复合型需求,更是人类科技发展进步的见证。

譬如,建筑有多重形式,有的是住宅、写字楼、办公大楼、医院、学校、车站等等,这些都属于复合型需求,它们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都由策划和设计进行组合。

其中都有一个最终目的的需求,但每个建筑都完成各自的多种需求功能,这些都是由各种基本需求组成的,但各自有一个中心目的需求,还许多分项需求,这些需求都和主要需求形成一定的关系,各分项需求是为主需求服务的,各分需求之间也存在相互配合的关系,或者为协调各需求之间的关系而存在的,有时还有一些分项需求是为配合其他目的服务的,也就是说复合型需求是为一个体系服务的,被一并考虑进入,但都是服从社会的大需求。

如,学校是为教学服务,还必须有为教学服务的教室、食堂、图书室、宿舍、厕所、游泳池等各种硬件设施,还有学校需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的软件,这些功能就是服务于完整性教学服务和提高教学效能需求服务的。但学校是为社会服务的,许多设计需要考虑满足公共社会需要。如,地理位置、学校规模的选择,需要符合规划布局,便利学生的上学,同时还可以为社会的避灾提供场所,服务于社会系统。这样合理的学校规模、位置、教学硬件配置等都会引起群体对于学校的情绪,满足这些需要综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对于学校满足需求的综合评价,还会形成对于非基本要求的其他系统服务,这些综合性的评价满足需求综合性完整与完美性,会产生相应的情绪,这些情绪的综合在一起会形成一种总体效应的情绪感觉,将这些需求综合起来,这就是对于一所学校的总的复合型需求评价。学校这一个群体,就是复合需求的事物组建全新事物体现,它统一满足了各种需求,各种需求在这一统一体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一所学校的完美与完整程度主要取决于规划和设计这些策划性的工作水平。

前三类事物满足复合型需求的逻辑,和后面讲的物态、自然物态到文明状态的逻辑相通。(可以阅读第九章第二节《物态的概念及发展》)

第四类,人们谋划各种社会活动,即事的运作来满足人们的多种性需求(第九章《事物形态与事的运作方法》)。

第五类,模拟、联想与想象创造的虚拟世界满足人们的多种知识和情绪体验需求,文艺作品或者自我幻想都是采用虚拟世界满足人们复合型需求。这一点主要是以文艺作品和科幻作品为主的需求。文艺作品在本届五问题有论述。

二、组合契合效能原理与复合型需求和复合型情绪的合成原理:

(一)组合契合效能原理与复合型需求和复合型情绪的合成原理

对于复合型事物是由具有满足多种需求的事物或者元素组成的,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其中包括主导性需求,复合型需求是为满足多种组合在一起的需要而诞生,这种组合在一起的需求共同作用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成为复合性需求。各自的成分需求在满足与不满足,满足程度不同,会产生出多样性的基本情绪和非基本情绪,这些情绪组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会使人们体验到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这种合成复杂的情绪体验就叫复合型情绪。

这样,就将多种需求事物特征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或者逻辑组合在一起,产生满足多样性需求功能的新生事物,这一原理就叫复合型需求合成原理,对应产生相应的情绪合成为一种新的复杂情绪,合成为一种复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情绪体验特色效果,这一原理称为复合型情绪合成原理。

这种复合形成的作用是一种新的作用,作用效能不是每个个体作用之和,它的效能大于这个之和,它们的组合是一种契合关系的组合,这一现象就是组合契合效能原理作用效果表现。依据组合契合效能原理,不单指多样性单一需求对应的单一情绪,它们合成为复杂的多样性复合型需求和复合型情绪,这些复合型需求满足人们的复合型需求,这种复合型情绪具有独特的情绪体验特色的现象,而是一种宇宙间的普遍适应规律性原理。这就是为什么将这一合成原理单独与上面复合型需求原理和复合型情绪合成原理列出,并在标题中放在这两个原理前列。这一原理将在第六章第一节中重点阐述,本节只是提及,是因为这一原理要体现两个作用,一个是形成方法意义的问题,另一个是效能意义,在这里只体现作用效能意义,只要理解这一原理的第二作用即可,因此只是提及,第一义的重要性及其原理的详细情况在第六章的方法问题中论述。

(二)各种需要和情绪间的契合逻辑关系:

这么多的需求复合在一起,既然是复合就说明它们不是简单地堆积在一起,它们之间是由具有相互关系的,这种关系肯定形成契合关系,依据需要的相互关系决定着情绪的相互关系,因为情绪是为满足需要服务的。

下面论述一下,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它们的关系体现。

多重需求都是人依据一定的原理进行组合到一起,共同完成以主导目的为基础的事物。所以,满足需求事物一般分为主次关系,协助关系,协同关系,加强关系,美化效果关系,保障关系,提高效率关系等等的为目的而存在和高效实现目的相互协作关系,同样的情绪也就存在着对应的这些关系,这就是复合型需求和复合型性情绪之间的对应关系。

依据以上的论述,情绪间会存在一定逻辑关系,提出以下几个关系规则。

再复杂一般都具有主导意义的情绪,主导意义的情绪是复杂情绪的主调,虽然有些主导意义的情绪相同,但由于其组成情绪的其他情绪的作用,使其具备不同的风味的情绪体验,使得同样主题情绪体验各有特色。

主导情绪与非主导情绪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大体应该是这样的几种情况:①为性质相同,体现互为提携的关系作用;②为性质不同,体现多姿多彩的、相互簇拥陪衬主导情绪的关系作用;③性质相反情绪,起到相互对比,对于主体情绪起到强调关系作用;④许多情绪汇集起到众星拱月加强主导情绪的关系作用;⑤没有主导情绪的,多样性情绪汇集对于产生追求多样性、新奇性以及完整性的效果起到特别情绪作用;⑥其他的情绪原理体现的情绪特征作用。其他的情绪原理见本书的第五章《情绪的需求》章节。

复合型情绪的体验原理:是创造一个主题情绪,其他情绪为其服务,或者没有主导情绪,其实质是选择新奇性、多样性、完整性及完美性情绪需求为主导情绪体验,这样虽然没有主导情绪,但有最高层次的情绪追求目标。

如,明快的情绪音乐主题,从乐器音色的选择,必须音质是明快的,音调是高昂的,节奏是欢快的,歌词是喜悦的,句子是简短的等特性,均为明快这一种情绪服务,各种基本事物特征均是满足这一需求的,相反,哀乐,音色是低沉的,节奏是缓慢的,词是悲哀的,各类情绪都指向同一方向。

譬如,有戏剧的作品,有悲剧的作品,它们都体现着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状态都有一个主题思想,对应着一种情绪体验。有体现甜蜜幸福生活的,就有甜蜜幸福的情绪体验,有悲剧教育人的会产生悲伤之情绪,作为各自围绕这一主题情绪展开,有的进行突出体现,有的进行反面衬托等等手法进行。对于新奇与全面多样性的作品比较少见,一般是描述纷繁复杂的世界,描述奇事怪事,新鲜事情均会给人以多样性和新奇性的情绪体验。如,各种科幻和神话故事的文学作品较多。

(三)组合契合效能原理与复合型需求和复合型情绪的合成原理应用举例说明:

这些论述原理应用在文学方面,利用复杂情绪合成的原理,将社会活动中的复杂情绪,通过描述复杂性的需求事物进行复合,从而产生出一种复杂性的情绪,这种情绪复合成功后,就会表现出有自我特性整体性情绪体验,这是对于复合型事物整体性情绪体验。每一种情绪都由基本情绪组成,基本情绪是人们共有的是相通的,读者得到多重的基本情绪体验后,会在心里依据情绪的合成原理自动合成这一情绪,将作家的情绪复制合成出来,从而达到作者与读者的心灵相通作用,这种能力与功力强弱,就成为一个作家文学功底深度衡量标准,这一原理揭示出文学作品写作手法原理实质。

组成各种复合型需求的各种需求,它们之间的关系上面已经讲述,是一种相互服务的关系,最终是一种为最终需求服务的关系。文学艺术家在虚构复合型需求时,要依据需求间的客观逻辑关系进行创造性的契合组合,要达到相应对应情绪复合出具有价值的特色情绪。所以,文学家的工作不是简单地依据需求间的关系将其组合,还需要进行加工,使得合成的情绪是满足人们对情绪完整与完美、情绪新奇性和多样性的需要,这就需要作家的创作技巧。产生满足需求事物间的关系是客观逻辑的关系,是生硬的、机械的、刚性的、客观特点,要进行生活的虚构,进行合理的取舍,进行差异化的处理等手段进行改造,但不能违背客观逻辑,又能体现组合出新奇的、自我需要的情绪意境,来表达一种创新性的情绪体验。虚拟事物不是一种纯需求间的合乎逻辑的组合,而是有着需求表达目的要求的需求组合。换句话说,就是以表达目的要求为导向,依据客观逻辑进行虚拟事物组合,形成的满足复合型需求的事物。

以前,我们衡量文学作品没有这一原理的支撑,仅依靠个人的各种感悟来衡量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水平高低,没有具体的文学标准,造成了衡量标准不够具体和标准,存在衡量标准的个性化感悟为标准的状况。此论述的意义,就是可以提示文学大家,以此原理为基础建立一定意义基础上的规范衡量标准,能被群体接受的衡量标准,彻底改变依靠文学大家感悟性、权威性的评判标准,造成的文学评定混乱,评判结果不能服众,影响文学声誉和发展状况。

三、复合型需求对应情绪的表达及体验方法:

而由各种需求组合在一起形成复合型需求,对应产生的复合型情绪就更为复杂与多样性。复合型需求是由多种基本需求与各种非基本需求,或者一种以上需求组合在一起的复杂需求,对应产生出合成情绪感受体验。而且这种感受会因人而异,难以描述多样感情体验。它的多样性,一般只有对整体情绪体验总的描述和各分项需求产生的对应分项情绪描述和对于趋于完整与完美程度的相应激悦情绪描述。

满足是一种整体的情绪体验,不满足是相反意义的情绪体验,作为复合型需求,当然存在复杂满意程度的多样性区别。复合型情绪其中各基本情绪都有关满足需要内容和程度相对应情绪体验,也有满足与不满足,对应的情绪体验也就有满意与不满意之分,同时存在复杂的情绪多样性体验。

在情绪的表达方式和途径基本上,有以下三个途径:1.人们可以通过别人的感受表现,获得人们的共同体验与通情感悟;2.利用描述组成复合情绪的各组成情绪描述,使接受者自己合成一种复合型情绪进行体验;3.也可以采用基本需求产生情绪体验效果接近于某种复合情绪的体验效果,来表达复合型情绪体验效果(也就是情绪具有的相近和相似性原理,参阅第五章第三节情绪原理中这一原理理解),用基本情绪去代替描述复合型情绪体验;4.可以对于满足程度,也就是满足的完整性与完美性自我体验,需要自己产生情绪得出结论;5.也可以将这种满足需要的程度和完整性与完美性进行指标性的约定,让人们依据指标去衡量这一程度,然后依据指标去定义满意程度产生激悦情绪,使群体具有情绪的共识性,使情绪具有共享性和互通性感受。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复合型需求与复合型情绪的关系及其表达。

譬如,对于事的方法运作,可能造成事的许多各方面复杂状况,会存在事的一些方面有满足需求的,一些方面不满足我们的需求,或者在满意和不满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地满足与不满足情绪体验,所以就会对事产生比较复杂的情绪表现。我们大部分的时候,只能说对事整体满意还是不满意作出判断。如果我们像评先进分子一样,对于一个个体进行综合性评价设定指标,然后对其满足需要进行指标量化,就对这一个体有一个综合客观地评价,这个评价就是这个人对于满足社会需求价值的量化,在人们心目中,这一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程度,会对这个人总体上产生相应的激悦情绪。这是一种科学方法,使得各种需求和情绪走向量化,这种量化过程往往是比较复杂的,由于人的主观性,往往难以进行标准的划分,制定的标准在个体中产生情绪反应也有差异,使这种标准化难以达到预想的状态。

但,情绪感受体验是一种效果性的体验感受,就会存在相近或者相似效果的情绪体验,这样就可以用人们通用情绪体验去描述未经历过情绪体验;同时,这些情绪体验都是在基本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这些情绪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主导基础情绪体验来表达与描述复合型需求状况,也可以利用产生类似情绪效果的其他容易被感悟相近事物的来表达其情绪体验。

譬如,利用基本情绪去描述复合性需求情绪体验。经常说甜蜜的生活,就是生活中的各种需求被高度满足的情绪体验,用人们都体验过的味觉的感知产生的情绪体验来描述。我们说,男女情感之间的“吃醋”情绪体验,就是描述得不到对方爱情,而被第三者代替的情绪体验。文学家描述人的情感体验,经常会描述对于多项具体基本需求的满足与否的情绪体验,往往描述人的情感体验无法描述,就会描述情景、场面来达到人的心理细微差异的情绪体验,这就是述景生情手法。我们对事的满意程度体验,可以通过叙述事的方方面面满足我们需要情况,让读者自己产生和合成对应情绪,来描述对事的总体满意程度的体验。

再譬如,音乐和美术举例,运用色彩和音色对应的基本情绪体验组成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基本情绪组合体验,来表达人们对生活情节等复合的需求情绪体验。我们看到电视剧、电影等文学作品都在中间配有音乐,来形象具体表达剧情环节,来达到感受情绪体验和心境效果。美术作品通过情境的描绘表达,组合心理需求情绪体验。作者有某种情绪体验比较复杂,不能直接表达给别人,就采用构思情景图画来表达其复杂的情绪体验,这个构思组成内容与各个部分的衔接,都是为表达其灵感产生的情绪体验。所以,需要理解作者情感,要通过较为复杂过程来表达,相对于基本情绪体验,不是那么直观和单一。这就是利用其他事物直接产生情绪体验描述相近事物的情绪体验方法体现。

每个人对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反应,都具有主导因素的同感悟情绪,但也因所处的环境,个人的心理素质,个人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其他因素情绪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会对于四季的情绪状态产生千差万别情绪感受。作者如果想在描述心态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笔墨去描述环境,描述自己心理的状态,描述作者自己的所处环境和所从事业状况等多个方面情绪要素,让读者自己依据面熟悉的环境状态,在心理合成其情绪状态进行感受,从而来读者对于作者完成情绪体验和感受,才可以完整地表现作者心境,使读者与作者处于同一心境状态,最后达到作者的抒情目的。这是利用描述一个需求满足程度,心理自动合成复杂的复合型情绪体验过程。

由于,不论多么复杂的情绪,都是有基本情绪组成的,基本情绪是每个人都具有共同体验,人们都对于情绪合成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才使文学作品具有了复杂心理表达手法。满足需求多种因素描写得越完整和越准确,就会在合成效果上越接近于完美与完整的反应,就使得复杂的合成需求产生对应的复杂情绪越趋于完美与完整,使得接受者更准确和完整地感受到复合型情绪体验。

有合成的情绪组成的和基本情绪多样化,情绪强度的宽范围化,使得合成的情绪体验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种类其繁多,情绪体验之新奇会非常之丰富。因此,一个人的心理体验是丰富的情绪宝库,有着无穷无尽之复杂状态。所以,一个好作家会不断地挖掘出具有创作之来源丰富原材料,会创造出无限多样的生活情感体验,会使读者不断地被带入一个全新、丰富生活体验之中,使读者领略各色生活之情绪体验,这就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伟大之处体现。

四、复合型原理在艺术上的应用:

进行文艺、艺术创作和景观设计类的艺术工作,可依据复杂性的复合需求与其情绪关系及原理,按如上关系思路进行组织创作,再加上运用美的形成原理,创造性地进行美化,最后形成满足人们需求的美化作品。这些作品实际上就是一个复合型需求,它克服了客观逻辑和客观事物生硬的表现,采用美的原理进行想象和联想手段,这个想象和联想会完成构建复合型需求事物,使人们满足需求向趋于完整与完美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逻辑要求进行满足复合性事物的策划与设计,组建和创新出的新事物,一方面要照顾客观事物各方面之间的客观逻辑,又要遵从情绪发展逻辑的需要,以情绪发展的需要为主导,以满足情绪发展为需要进行满足需要组建,这个组建过程要照顾客观逻辑。客观逻辑要求组建满足需要的事物特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遵从客观逻辑,以情绪组合与合成发展方向要求符合情绪逻辑,这两种逻辑的重要意义和所占地位的重要性会随着文学、艺术作品的题材、形式发生变化。

如诗歌,是不要求严格遵从客观逻辑的,对于客观逻辑要求弱化,以便强调情绪逻辑,对于小说、戏剧,特别是科幻、神话对于客观的逻辑是部分尊重,小说是基本两种逻辑处于平等地位,而报告文学、散文等则加强强调客观逻辑的地位,情绪逻辑弱化变为从属地位。

上述提到文学的作品,在虚构过程中,既要满足需求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又要服从情绪表达的逻辑要求,是一个双重逻辑要求。这样艺术作品在没有本理论的指导下,就只有依靠模仿和领悟的方式进行创作。艺术作品的教学工作,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只能将已经创造出的经典作品教给大家,大家一起来谈感受交流体验,去不断地去模仿和领悟其中之美的情绪体验,从中悟出创作技巧。有了我们的方法,从本质上说明了其原理和实质创作的过程,就会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论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从而为教学提供了方法和基础理论。

对于客观逻辑要求高的作品,各需求事物间的关系比较客观,不可以随意变更,就需要在组合结构的方法上去下功夫,使得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巧妙变化,以及在结构的组成上进行参与需求事物组成数量和程度上进行调整,使得多样性的变化创造为目的要求的变化,从而产生出满足需求的复合情绪体验要求。

如,美术的创作方法。一个画面,有一物的颜色,按照实际颜色可能与整体性的颜色不协调,影响到整体画面的协调性,从影响产生美的情绪体验。可对于这一物的颜色做出适当的调整,使颜色发生和实际差异性的变化。虽然颜色可能产生了差异,形状特性没变(当然,也可以根据协调性对形状做调整),使得整体体验协调舒适。物的空间特征也可因此要求进行调整,使得空间布局协调美观。有的物,故意地画得大一些或者小一些,都是情绪体验的要求对需要事物进行调整。作家写作构思意境,均依据这些规律进行巧妙安排,从而照顾到两种逻辑,和两种逻辑的协调性,这就可显示出创作水平和创作能力。

譬如,一个画家凡·高所画《向日葵》【16】(后附有凡·高画的向日葵作品),绝对不是按照一板一眼去画的,在基本的向日葵于特性表达基础上,采用加强的黄色,在黄色中具有黑蓝色点缀,所以它肯定不同于照相机所照的照片,他对颜色和形状或作适当的调整。可以说具有向日葵的基本特征,在处理后与整体画面形成相互呼应,就会给予人们朝气蓬勃的情绪,绝对是以激悦情绪为主导的进行调整,而又照顾到向日葵的基本客观形状和颜色特征,但这一特征逻辑是被适当地位弱化的,其目的是利用向日葵这一基本物特征为载体,表达一种激悦情绪。向日葵本身有向上精神象征意义,奔向阳光之意,这是主调,黄颜色本身就是可产生激扬激悦情绪的颜色,为了突出这一黄颜色的效果,采用黑色或者蓝色引起负面情绪的颜色做对比,黑色和蓝色为黄色相反色,但这一颜色不占主导色,何况在背景色为黄色的主旋律下,是面积比例很小的颜色,因此不会改变激扬的主旋律,仅起到衬托强调黄色的主导作用,显示出黄颜色的主导地位,在效果上个突出黄颜色,使得黄色产生对应激扬激悦情绪效果更为突出,还有一层情绪关系这样的,就克服了纯黄色带来的单调、孤立之感负面情绪,会产生多样性的激悦情绪之感,同时如果配合得当(组合契合原理体现)还会产生(合成)出新奇之感的情绪。这就是它们间的情绪逻辑关系。(感觉是一种效果性,所以需要比较手段来突出,在第四章对于感觉效果有定性描述,同时体现为第五章讲述的正负情绪的作用关系)

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等均是对生活的组合,在描写生活方面,对生活各方面的需求事物进行有机组合,然后达到产生表达这种组合的情绪体验,就是利用复合型原理进行创作,目的是一种生活的感情体验,这种感情体验,又反过来对于读者的实际生活产生影响,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功能性,也就是目的性。所以,这些作品的客观逻辑和情绪逻辑处于均等地位,不可偏废。如果强调情绪,弱化客观逻辑地位,给人以不真实之感,起不到让人信服作品效果,从撼动情绪表达效果,两个逻辑均遭受弱化严重效果。

而诗歌,则不同于上述文学题材作品,而主要强调文学水平和美化作用的题材,不强调生活实际逻辑思想的体现,它是利用作者和读者想象进行组合的一种方式,利用作者的情绪逻辑启示自由发挥,用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按照情绪原理进行自我需要的意境组合出虚拟的事物环境,而产生出一种复合型情绪体验,下面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诗歌就是这样一个原理的应用体现,小说、戏剧、电视剧等,均为描写生活类的文学作品,它遵从客观逻辑,依据客观逻辑去推理而去写,是感觉所描写的内容具有真实感,而诗的是含蓄的,不遵从客观逻辑,遵从逻辑是情绪逻辑,所以不能以叙事的方式去写诗,诗是作者把可以诱导性产生情绪词句进行要素贯穿起来,以便引导读者去开启想象和联想的思绪闸门,去进行无限的正面情绪意境遐想构建,从而获得美的完美性享受。所以,为了无拘束地想象产生,就必须把客观的具体的事物进行抽象化,去除具体描写,仅描述可以带动情绪的事物特性要素,并进行贯穿,看似东扯西扯的要素展现,其实是具有情绪逻辑贯穿要求的。这个贯穿组合在一起形成虚拟意境,这个虚拟意境就是一个复合的组合体,意境中的满足需要要素会对应产生激悦情绪,这些情绪就会进行情绪合理的合成,就会体现出复合型特色情绪体验。

所以,诗歌不得随意采用引起负面情绪要素,这样会削弱正面情绪效果,负面情绪只能用于衬托正面情绪,使正面情绪地位更强的情况下。如果是悲壮的诗歌,负面情绪要素可能需要加强,这一加强其实质是凸显正面情绪强大服务的,归根结底的还是需要正面的情绪去战胜负面情绪,必须采取尊重逻辑关系方法去整篇谋划,不得使负面情绪在空间上占主导位置,才可以显示出正义的力量。

这是诗的实质,至于韵律是好上加好作用,是将诗的外在形式进行“格式化”处理,使整体外貌美的特征和朗读的声音美感情绪也加入进来,并与内在的情绪起到相互作用和相互提携的作用,将其这些情绪成分也复合在诗产生情绪里边。但并非必要,因为它是外在的东西,其地位弱于内在的情绪,它不是主导情绪,它是为主导情绪服务。所以,写诗押韵和格式是次要的,文学表达情绪水平的能力是主要的,因为诗的目的是,以表达情绪满足情绪需求为目的的。

依据文化的特性,这些作品大量教化群体,使得以作者的生活观组建的复合型生活,这些生活的复合形式或者说是社会活动形式组成的复合需求,会产生一定的复合情绪,这些情绪给人们带来一种情绪享受,从而人们就认识和感受到了以一种先进文化理念为宗旨,设计出一种复合生活,这些复合型生活含有大量的满足需求事物,会产生出对应的激悦情绪,这些激悦情绪被群体感受和接受,并根植于群体心理,从而就接受了这一种文化,就会起到一种文化创造和传播作用。

这样,文学就可以解释为,以文字表达形式来对社会活动进行创造和传播,使其起到教化群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遵从文明反映的客观逻辑,显示与教育人们认识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共同结合过程中的主观发现满足需求价值作用,也就是文化的作用,这一创作就是新文化的创造与诞生过程。这样,具有先进的文学作品就会对读者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这就是文学水平的作用,文学家采用文学作品的文学手段能力,是采用复合型原理进行复合型需求的创造能力,表现为彰显情绪合成能力,创造的新奇性情绪能力和完整与完美性情绪满意程度能力,而文学作品提供满足实际需要,也就是满足实际需求,则是作家思想水平的体现。所以,作家不能只讲文学水平,而忽视最终的文学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的根本目的,文学水平就是方法问题,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

总之,由于复合型需求复杂性多样性,产生了相应的情绪的复杂多样性;复合型需求是也有层次之分的,情绪也就有多层次之分;它们都是由基本情绪和非基本情绪有机组合在一起,构成纷繁复杂而具有独特感情体验;复合型情绪可用基本情绪主调情绪体验去描述其复合型情绪体验,并可以被其他类似直白事物特征所体现表达的情绪;基本情绪和非基本情绪种类是有限的,复合型情绪是无限的,体验也是纷繁复杂的,其表达方法是对于参与各类的基本情绪进行描述,使接受者自己在心里合成复合情绪后,再去体验符合情绪;情绪体验也有其主题性需求或者新奇性和完整与完美型情绪体验需求;情绪之间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关系或者逻辑关系,这些关系由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或者逻辑关系决定。 5WsjG9F6CXpUhf2YSX/WphsBBRVRM7yo+8ALImnaETfKLPLgUZMZzKkTpn+ky0c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