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哲学家之间的对局

向往真理的意志还将使我们冒更大的风险,这著名的真,此前所有哲学家如此敬重的真:这向往真理的意志给我们带来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啊!多么奇怪、糟糕、模棱两可的问题!这种情形已经有年头了——但又像是刚刚开始?

——《善恶的彼岸》,
第一章:哲学家的偏见,第1节

首先,未来的哲学家会在某些习以为常的成见之外另辟蹊径。尼采说,斯宾诺莎利用公众的轻信故弄玄虚,而康德则是个伪君子。你觉得这么说太狠了?站稳了,还有别的呢。“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纯粹理性批判》 已经是呆小症的先兆”,在《敌基督者》第47节 中尼采就是这么写的!

这些哲学家对待成见的批判态度与尼采相比毫不逊色,尼采为什么要如此猛烈地批判这些哲学家?例如,康德在其“知性准则” 中,已经格外强调 必须通过“独立思考”来克服成见 。然而,在尼采看来,康德本人都没能做到独立思考。康德坚信理性在哲学中起到了统领作用,他利用类别划分,妄图鲁莽地将哲学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这样一位哲学家,在我们的尼采眼中,定然是漏洞百出的。康德的理性批判里满是历史价值观的痕迹:在批评迷信时,康德将真理视为一种构造、一种抽象,将其视为道德积淀的结晶,而这样的真理想要囊括一切,作为普世法则指导我们的行动。康德所谓的“真理”有着光鲜的外表,可内里却早已被偷换掉(正是因为这种偷换概念的行为,才让康德被尼采冠以“伪君子”的辛辣称号)。

人们说,康德是“捣碎一切的人”(某些人喜欢用德语称呼他为“Alleszermalmer”)。尼采回答说,很好,那为什么不再进一步呢?让我们彻底摆脱这种形而上学的残余吧!让我们以毁灭回击毁灭我们的人吧!这里的“残余”,指的就是“知性”。正因如此,斯宾诺莎(这位尽管并非笛卡尔派,但也相当理性主义,在《伦理学》中毫不犹豫地采用了几何学方法论证)也在所难免地受到了尼采的攻击。这还没完呢!在尼采看来,主张知性的哲学家主要表现出三重错误:牛顿认为自己可以参透神的智慧;伏尔泰希望知识、幸福和道德能够统一;斯宾诺莎则想要摆脱人之恶欲。 当然,继续深入研究,我们还会发现尼采的批判并不局限于这些面孔。

尼采认为, 哲学家们在承认真理首先是他们自己的真理,即他们诠释的结果时是盲目的。他们觉得自己是自由的灵魂,但依然相信真理。 所以,康德的天才终归向呆小症倾斜了:他的理性的确充满光辉,但他那些在生理学范畴中的信念却阴暗无比。康德先生啊,你的理性的确是一颗成熟的果实,但它却萌芽于由历史决定的土壤之上,生长于某种特定道德观念的光合作用之下。尼采试图建立理性哲学背后的历史体系:关于康德、叔本华的疲倦,也关于柏拉图的掌控欲。

尼采批判这些哲学家时,重点关注的是他们所谓的“理性”,即他们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理性。尼采怀疑的恰恰是这种普世性。 他向我们揭示了理性的生理发展过程。在我们的幻想中,正是理性让我们产生为我们所珍视的“个人价值观”。事实上,这些个人价值观对我们来说可能完全是陌生的。

勇敢怀疑!

面对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要害怕,勇敢质疑。

→像尼采一样思考

哲学家们做的事,一方面是在捍卫某些价值观,另一方面是在打击其他价值观,仅此而已。而他们所捍卫的,正是自己的价值观!尼采呢,他知道,必须逐一拷问每一种价值观的根源。为什么不仔细审视一下你眼中最重要的那些常见的价值观(包括好的和坏的)呢?然后,再仔细筛选自己的价值观,无论是让你不信任的不良价值观,还是一直以来让你大步向前的优良价值观。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价值观应该被尽数抛弃。初期的远观、审视将被证明是极有成效的做法。

个性化路线

你不仅想驱走不良的思维习惯,还想与日常生活中的坏习惯做斗争?

你可能会对第5章感兴趣 :警惕自己的习惯

你想了解尼采如何揭示我们价值观的历史特征?

请前往第10章 :关于道德的谱系学研究 YxmxWGrPpEXIKeOWZfiA0cDOol8PZZERXg0k8TA6h+gp0FXqOOXDG6bT2azYyGt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