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陷入失眠的原因

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分析清楚引发问题的原因。美国知名睡眠学者亚瑟·斯皮尔曼教授(Arthur J. Spielman)于1987年提出失眠的三因素原因分析模型。三因素指的是易感因素、诱发因素和维持因素。

◎易感因素

易感因素一般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生物因素指的是精神和身体高度敏感或者先天性睡眠生成系统功能低下,一般来自遗传。

心理因素代表忧虑或过度思考的倾向。

社会因素,在理论上很少受重视,包括与床伴的睡眠时间不同步或由于社会/工作压力导致的不规律作息等。

◎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突然出现的事件,与患者本身的易感因素叠加到一起,导致短暂性失眠问题。与易感因素一样,急性失眠的诱发因素也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躯体疾病和损伤,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失眠。

心理因素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如某个精神刺激事件。

社会因素指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使原先的睡眠规律突然改变或中断,如晚上照顾婴儿。

◎维持因素

维持因素指个体为了应付短暂性失眠、获得更多的睡眠而采用的各种不良应对策略,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通过多躺保证多睡的错误行为,以及过分关注和固着于解决具体症状的错误认知。

易感因素和诱发因素显而易见,都很好理解,维持因素一般是大家最感兴趣的部分。笔者曾写过一篇名为《陷入失眠的真正原因》的文章,是笔者公众号里阅读量最高的一篇。

维持因素主要包括晚上过早卧床,早上迟迟不起床,白天总是试图小睡,在床上做很多与睡眠无关的事,还有日间各种萎靡行为等。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失眠以后,由于过度关注睡眠和着急入睡,围绕失眠做很多正常人不会做的行为或失眠补偿措施。这些行为虽然符合失眠人的直觉,却使失眠维持了下去。

除了错误行为,还有一个重要的维持因素就是主观上过分关注和固着于解决具体症状的错误认知。

失眠的人一般天生比较敏感,多思多虑(易感因素),受某个精神刺激(诱发因素)就会出现短暂的急性失眠。

这种失眠体验非常糟糕,让人很想摆脱,并且想赶紧好好睡一觉以获得身体的放松和舒爽。除了失眠本身带来的躯体不适,失眠者还会担忧继续失眠下去的后果,比如担心失眠对日常工作学习的负面影响、对身体健康的重大伤害,尤其上网自查以后更加放大了这种担忧,导致恐慌。同时,失眠者想赶快恢复自然睡眠,然后就总是试图证明自己有睡好的能力。

凡此种种原因,让失眠者对睡眠提高了要求,把睡得好和睡得快当作一个短期内必须攻克的任务。所以,他在每次入睡的时候就更加关注入睡过程,总是在想自己是不是睡着了、是不是醒了、睡着多久了、睡得怎么样,认为只有随时想睡就睡,这样才算是真正康复了。否则,自己就还是个失眠的人,就得想办法去解决。

一旦经过反复多次验证都不成功,失眠者就开始恐慌了,急性子和追求完美的人情绪波动会非常巨大。为了赶紧完成克服失眠的任务,他们更加关注睡眠,不断研究入睡方法,时刻在想自己怎么才能顺利入睡、走出泥潭。即使有时候忙别的事情暂时忘记了思考失眠,可一旦想起来,就又陷入紧张和恐慌的状态中。

有的人通过努力,学习了一些所谓的技巧,暂时能够睡好(很可能是太困了),但还是不放心,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睡好了。所以,失眠者总想着验证自己真的睡好了,只有充分验证了自己的睡眠没问题,才敢放心大胆地不去关心。于是,又开始为当天晚上或者未来几天的睡眠担忧,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睡好,然后大概率就又重新陷入了失眠。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人能够完成这种验证,这种验证本身就是入睡的焦虑情绪阻碍。我们为了验证自己克服了失眠而给自己制造心理压力,对睡眠提出过高的要求,躺在床上没有睡意就努力让自己放松,故意压制和克服阻碍入睡的焦虑情绪。这些做法让我们变得不正常,过多地关注睡眠,每次睡觉的时候都有一根弦在绷着,在监测自己的睡眠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安心入睡呢?我们的大脑又如何不处于警觉状态呢?

当局者迷,深处失眠当中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想着努力验证自己的睡眠是不是彻底恢复了。而越去关心越去验证,失眠就越严重,结果就一直陷在这个泥潭里不能自拔。随着紧绷的情绪和焦虑状态日积月累,各种身体症状就出现了,如头晕目眩、心动过速、消化不良、注意力不集中、头脑不清醒、身体盗汗……所以,失眠和因此产生的焦虑症状都来自自我培养。

上述说的各种情况,让失眠者的大脑在入睡时要么处于执行任务状态,要么保持警觉状态,要么处于克服焦虑情绪的思想斗争中,还要经历悲伤和沮丧的情绪,使大脑一直很觉醒、很兴奋,这也就不难解释我们为什么失眠了。大脑一直觉醒,身心一直紧绷,持续提心吊胆,心都没在肚子里,怎么可能睡好呢?

笔者身边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笔者宿舍的一位同学有咽炎,晚上睡觉时总是发出清嗓子的声音。突然有一天,可能是由于身体透支、压力过大等原因,同宿舍的另一位同学被这种声音扰乱了入睡,导致一整晚没睡好。接下去的几天,这个没睡好的同学在入睡的时候就一直盯着有咽炎的同学,看他是不是还要发出清嗓子的声音干扰自己入睡。结果不出所料,这位失眠的同学越竖着耳朵去听这种声音,也就越容易听到。因为他总是在监测这个声音是不是影响自己入睡,所以更加重了对睡眠的刺激,让自己陷入了恐慌中。从此这个清嗓子的声音就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觉得这个声音不除,自己的睡眠就好不了了,自此陷入循环,导致与舍友的关系急转直下,甚至为此大打出手。

这里还要特别指出,上述案例即使换到一个很好的睡眠环境中,没有了外界的干扰源,睡眠也不一定能够恢复正常,很可能会延续那种入睡时候的精神紧张和监测状态。对入睡过程过分关注会导致快要入睡的时候总有个“恶魔”跑出来,形成所谓的睡眠障碍。其实,这就是短暂性失眠在自己的错误行为和认知的培养下,逐渐发展为长期慢性失眠的过程。失眠的这份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懂。 N5dTI5GHSqPIeupQ6NlgdbjBWEPLDeX9XJWvjminw92qXaRCKjVWsvLkz/5Y+Br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