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每种行为都有行为“对象”

孩子那些不恰当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幕后推手”

说说我当小学教师时的事情吧。

有段时间隔壁班突然变得很混乱。上课时,不仅能听到老师的高声训斥,甚至偶尔还有踹墙的声音。尤其有一个孩子(学生A)非常不好管理,最后全班都被搞得非常涣散,没有一点凝聚力。

后来,隔壁班的老师都变得不爱说话了,总是一个人发呆。他原本是个非常温柔和蔼的人,却变得非常易怒,都不怎么跟我们聊天了(他是一位比我年长很多,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再后来,这位老师就很少来学校了,最后办理了病退。

在找到合适的老师之前,学校要求我给这个班代课。

因为之前总听到老师的高声训斥、学生的大声吵闹,甚至是凿墙、踹墙的声音,所以第一次去代课的时候,我一边琢磨着“会出现多糟糕的状况”,一边小心翼翼地走进了教室。

而实际情况和想象的大不一样。的确,他们没有做到全程安静听讲,但问题学生A出乎意料地听话,上课的时候还很积极,总是举手回答问题。

那孩子举手的时候甚至站起来,生怕我看不见,这不正说明他想表达看法,有想被老师关注的强烈愿望吗?就好像在说“看这边!我在努力学习呢”,正好表达了他“想让人看到,想被人认可”的迫切心情。

第二天,我刚从自己班下课,一打开教室门,学生A就站在门口。

“有事吗?”我问道。他什么也没说,害羞地看着我。

“如果你愿意,跟我们班一起玩投球吧!”我邀请他。A同学看起来非常开心,跟着我去了操场。加入游戏的A同学玩得很尽兴,眼中都带着光,笑得特别灿烂。

后来,我接触到了阿德勒心理学,也渐渐理解了A同学为什么会对班主任那么反感,还不断在课堂上捣乱。

没有天生叛逆的孩子,而导致孩子叛逆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孩子身边的大人——给他巨大压力的人”。

阿德勒心理学讲过,人与人相处,必须考虑到“性格”问题(严格来讲,在阿德勒心理学中并不叫“性格”,不过为了好理解,我们暂且这么说)。

有一类孩子,在学校表现得非常好,听话守纪律,但一回到家就变得特别叛逆,处处与父母作对。这其实只是孩子在做出具体行为(是听话还是叛逆)的时候会选择对象(老师还是父母)罢了。

我们大人在社会交往中也是一样,在老公、孩子、朋友、领导、父母面前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换位思考一下,在交流中,对方的态度是不是也影响着我们的自信和干劲呢?

很多时候,自信就来源于交往对象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这些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能就豁然开朗了。能让对方敞开心扉的人,一定是不论什么时候都鼓励他向前看并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尊重的人吧。

如果我们能对孩子做到这些——经常鼓励、减少干涉、给予足够的信任和空间,大概也能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亲子关系吧!让我们一起努力与孩子们快乐、融洽地享受生活吧!

从相信孩子开始做起吧

如果我们总是不信任孩子,会有什么后果呢?

我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不提醒你就记不住吗”这样的话,家长整天操心孩子的事,给孩子提各种要求,还总怨孩子做不好。

孩子总是被命令、被指责,渐渐就会丧失信心,对整天给他下命令的人也没有了尊敬和依赖(转而开始反抗)。

如果我们相信孩子,不包办、不代替,静静地观察、守护他们,即使现在还有些事情做不好,相信他们也会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成长。

信任孩子的家长,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永远是坚强的后盾,会永远支持他们。静静地做个旁观者,不去束缚孩子,让孩子遇到问题自己解决。这样一来,孩子养成自己想、自己做的习惯,一旦完成什么任务,他们会非常有成就感,慢慢地,孩子的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

漫画中,刚开始,妈妈深雪也总在勇太犯错误的时候批评指责他。后来,她接受了别人的建议,开始调整自己,转而关注孩子能做好的事情,勇太也逐渐有了干劲。再后来,深雪发现勇太“能做好的”或者“努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越来越多,也开始慢慢放手、静静旁观。勇太有了被信任的感觉,行为举止有了很大变化。

给大家一个建议,当你想让孩子做什么(或者不要做什么)的时候,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尝试一下拜托他们、请他们帮忙的口吻,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要说“快把这里收拾干净”,换成这样试试——“能帮我收拾一下这里吗?”“要是能把这里收拾干净就帮我大忙了!”这样一来,孩子立刻就会觉得“原来我这么重要啊”,立刻就感受到父母的信任,然后开始努力做事,不愿意辜负这份信任。

当然,并不是说要一味顺着孩子,重点是要给孩子选择权,让他感觉“被尊重”,觉得自己“很重要”。

相信孩子就是给他们自信

信任——只有在有证据支撑的情况下才相信(基本上不相信)。信赖——无条件的信任(不需要证据)。

我们希望孩子们具有独立思考、主动做事的能力,而如何激发这种力量,就全凭父母的本事了。

绫子小贴士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叛逆,只有导致孩子出现叛逆行为的家长!

专栏 孩子的叛逆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

在第21页中,我们介绍了“孩子不听话的目的是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的关注可以让孩子有存在感。

孩子的叛逆行为(不恰当的行为)可以分为4个阶段。与其紧盯着孩子的这些行为,不如花时间了解一下这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孩子:为了获得关注而故意捣乱,如搞恶作剧等。家长感受:焦虑。

第二阶段 孩子:得不到关注,开始向家长发出“挑战”,如不听话、顶嘴等。家长感受:生气。

第三阶段 孩子:不再是单纯的“挑战”,开始萌发“复仇”的心理,如对家人使用暴力、恶语相向、损坏物品等。家长感受:伤心。

第四阶段 孩子:“复仇”都觉得累了,整日无精打采。家长感受:想放弃。

孩子首先会搞出些动静引起关注,让自己有存在感(第一阶段)。比如,搞点恶作剧,做些容易引起关注的事情(包括鼓动听话的孩子)。孩子一旦这么做,一定会引来父母的关注、批评等,亲子关系开始变得紧张。

亲子关系变化后,孩子就开始跟家长展开“权力斗争”(第二阶段)。孩子为保全自由空间跟家长“斗争”,比如开始反抗。孩子一旦不听话、顶嘴,家长就会发火,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

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孩子开始想以“复仇”的形式保全自由空间(第三阶段)。他们不仅开始直接与父母对抗,还会通过伤害别人、破坏物品等行为间接让父母伤心。比如,做一些让父母难堪的事情,偷东西让学校或警察找父母麻烦。

到了父母无法控制的最终阶段,孩子表现为“生无可恋”的无力感,这样来争取自由空间。孩子什么事也不做,不跟人交流,喜欢独处,不去学校上学,甚至直接把自己封闭起来。而家长也心力交瘁,放弃了孩子。

当然,到了第四阶段,再想让孩子恢复,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更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是有解决办法的,请家长们安心,把眼光放长远,朝着痊愈努力前进)。

重要的是,在此之前(第一阶段)我们就要努力修复出现裂痕的亲子关系。

请家长们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小错误。在本书第一章,我们介绍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请你多关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从而帮孩子建立自信。而且,越是容易犯错误的孩子,越需要建立自信。不论大小,请让你的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吧!给孩子设定一个小目标,不跟其他孩子比较,捕捉孩子的努力和点滴进步。 Igh76bD6pnQrU9cCH7/5x148hsPMudxBWi4Ir8YttLMgIBYzEfniW+T35JjmrJ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