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铜雀春深:邺城

千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幻,让城市的命运兴衰无常,许多历史上的名都大邑,如今都褪去了光芒,寂然无声。

这座城市曾为六朝古都,如今却湮没在冀豫两省交界处的田野之间,甚至连它的名字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都已显得陌生。如果不是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维护,站在这片平整的华北平原之上,你很难想象这里昔日的雄伟和辉煌。

它就是邺城。

中轴之城

在太行山东麓有一处平原地带,这里北望燕赵,南通中原,处于南北大通道之中。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孙女女修之子大业被封在这里,此地遂得名为“邺”。春秋时,齐桓公九合诸侯,“筑五鹿、中牟、邺、盖、牡丘以卫诸夏之地”,邺城始兴。战国初年,魏文侯以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到任破除了“河伯娶妇”的迷信,开凿十二条水渠,引漳河之水浇灌良田,一县大治,魏国遂雄踞列国之中。

两汉,邺县为魏郡治所。东汉末年,冀州州治由高邑(今河北柏乡北)迁至邺县。邺城从此迅速壮大起来,成为黄河以北的政治中心。

光和七年(184年)轰动天下的黄巾起义爆发,张角最初的计划就是将荆州、扬州而来的数万人聚集在邺城,在此举事,只因事机泄露才改变计划。初平二年(191年),渤海太守袁绍逼走冀州牧韩馥,豪夺冀州,在邺城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中心,天下名士纷纷归附。袁绍一时间鹰扬河朔、傲视群雄。

然而,官渡一战,袁绍一统天下的大梦被曹操击了个粉碎。不久袁绍病逝,曹操趁袁氏二子不和,向袁家经营多年的冀州发起进攻。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引大军将邺城团团围住,猛烈攻打,但邺城在审配的防守下坚固如磐。这场惨烈的围城战一直打了六个月,曹操先后动用了筑土山、挖长堑、引漳水灌城等各种手段,城中饿死者过半。最终,审配侄审荣开城投降,曹操终于攻克了这座河北重镇。

曹操自起兵以来,其政治中心经过多次变迁。起初,曹操被袁绍举为东郡太守,驻东武阳(今山东莘县南)。领兖州牧后,曹操又治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县,将主营西迁豫州颍川。攻克邺城后,曹操承袭了袁绍的政治遗产,将邺城打造成自己一统河北、兼取天下的“大本营”。

曹操首先向汉献帝交还兖州牧,领冀州牧,取得了名正言顺经营冀州的身份,随后亲自部署、规划和营造邺城。七十多年后,西晋才子左思在其《魏都赋》中这样描述曹操兴建邺城的场景:

爰初自臻,言占其良。谋龟谋筮,亦既允臧。修其郛郭,缮其城隍。经始之制,牢笼百田。画雍豫之居,写八都之宇。鉴茅茨于陶唐,察卑宫于夏禹。古公草创,而高门有闶;宣王中兴,而筑室百堵。兼圣哲之轨,并文质之状。商丰约而折中,准当年而为量。思重爻,摹大壮。览荀卿,采萧相。僝拱木于林衡,授全模于梓匠。

曹操所建邺城,即考古工作者在河北临漳县邺城镇发掘之邺北城遗址。如今,古城遗址几乎全部埋于地下,经过勘探挖掘,可知邺北城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2400—2620米,南北长1700米,城墙系夯土筑成,宽15—18米,这些与《水经注·浊漳水》所记载的“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基本吻合。

邺北城兴建时并非国都,因此规模上比汉魏洛阳城要小,但它的建成却带来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三大革命性的变革:

一是单一宫制。此前的秦咸阳城、西汉长安城、东汉洛阳城均为多宫制,宫城区域占到了整个都城的三分之二以上,这样,不仅宫内人员在诸宫之间往来极为不便,而且宫城将大量的平民排挤到城外居住,不利于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邺城采用单一宫制,宫殿区集中在北部的中央,位于金明门、建春门之间东西大道的北边。

二是功能分区。随着单一宫制的实行,城市分区更为合理。城北部突出政治功能,中央是宫殿区和办公衙署,西侧为皇家园林铜爵园及兼具卫戍与休闲功能的邺城三台,东侧为贵族居住的戚里。城南部突出经济和日常生活功能,平民根据里坊划分居住,有永平里、思忠里、吉阳里等。

三是中轴对称。考古发现,早在商代,我国城市规划就开始有了中轴对称的意识。两汉长安城、洛阳城的宫殿布局有轴线可循,但整座城市的规划依旧比较零散,轴线对城市格局影响较弱。而从曹魏邺北城的考古复原中可以看出,宫城的正殿文昌殿以及其正南方向的两道门端门、止车门处于一条南北轴线上,而这条轴线继续向南延伸,又与外城正南门中阳门相连,由此呈现出一条贯穿整座城市、恰好位于中央的南北轴线。邺北城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整座城市规划出现中轴线的实例,它对后来曹魏、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明清北邺城不仅是曹魏的政治中心,也是军事基地。曹操在邺城部署了自己的中军,他以邺城为基点,西征高干于壶关,东破袁谭于南皮,北讨乌桓于柳城,完成了对河北的统一。随后他又在邺城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军,为一统天下做准备。曹操还开挖了长明沟,将城北的漳河引入邺城,穿城而过,向东注入洹水,又重修白沟河,沟通了自漳水通向黄河的漕运水道。这样,邺城虽然位置偏北,却能够通过水运与中原相连,交通大为便捷。因而史书记载中常有“公还邺”的记录,即曹操每一次征讨结束,都要率领中军回到邺城进行休整和待命。

◎曹魏邺城平面图,张珍绘

京城乃至日本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的规划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邺城因此也被誉为“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之典范”。

魏武之基

在曹操的经营之下,邺城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曹操占领冀州后,开始有规模地向邺城及其周边的魏郡辖地迁徙居民,以充实人口。这其中除了普通百姓,还有世代为兵的“士家”。当士兵在前线冲锋陷阵时,他们的家属都被安置在邺城居住,实际上充当着人质的角色。如果士兵有叛逃的行为,留在后方的家属则将遭受连坐之刑。至魏黄初时,邺城士家已有万家。在邺城为质的还有许多将领、豪族的家眷。豪族出身的大将李典曾将宗族部曲三千余家“自请愿徙诣魏郡”。出身草寇的大将臧霸也“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马腾受封为卫尉后,也徙其全家到邺城居住,仅将马超留在关西。后来马超反曹,马腾一家被曹操处死于邺城。

可见,建安九年(204年)以后,曹魏的统治中心已经由许都北移至邺城,史学家称其为“霸府”。这种权臣与皇帝不同城,形式权力中心与实际权力中心相分离的特殊形态,让皇权进一步架空,为后来的汉魏禅代扫清了障碍。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将河内郡的荡阴、朝歌、林虑,东郡的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郡的瘿陶、曲周、南和,广平郡的任城,赵国的襄国、邯郸、易阳共计十四个县划拨给魏郡,让魏郡的版图扩大了一倍。次年,曹操又通过复立九州的方式,将幽州、并州和司州的河东、河内郡都并入冀州。为魏郡和冀州“增肥”后,曹操迫使汉献帝册封自己为魏公,以冀州十郡为魏公国的封地。三年后,曹操又晋升为魏王。曹操在邺城立宗庙,置尚书、侍中、六卿等官职及行政机构。可以说,曹操在邺城已经做好了汉魏禅代的所有准备工作。

到黄初元年(220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邺城作为曹魏政权中心已经整整十六年。曹丕定都洛阳,对魏郡进行削弱,割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但邺城仍为曹魏五都之一,是河北的政治中心。略具讽刺意味的是,司马氏当政后,将曹魏宗室全部迁往邺城软禁,以防其作乱。魏末帝曹奂被废后,也被迫迁往邺城居住,在此度过余生。邺城孕育了曹魏的兴盛,也见证了曹魏的倾颓。

到了西晋末年,五胡南下,北方再度硝烟四起,邺城的战略位置又一次体现了出来。从十六国到南北朝,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五个王朝在邺城建都。东魏天平二年(535年),高欢在曹魏邺城基础上增筑南城,邺南城东西宽2800米,南北长约3460米,比邺北城大数倍,成为由宫城、内城、外郭城构成的三重结构都城。北齐时,邺城的辉煌达到了顶峰,在邺城遗址出土了大量北齐时佛教造像,发掘了佛寺塔基遗址,证明在北朝时期邺城的佛教十分兴盛,文化极度繁荣。

随着北齐为北周所灭,邺城的辉煌终于落幕。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隋公杨坚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下令将邺城焚毁,迁其民于安阳。这座辉煌的都城被埋于黄土之下,成为永恒的历史。

邺城三台

从1983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邺城考古工作队,对邺城遗址进行全面勘察、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邺城遗址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管这座曾经雄伟的城市已烟消云散,但它当年的“制高点”却残存着部分遗迹,这就是著名的邺城三台。

邺城三台,即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三座高台,位于邺城的西北角。据文献记载,三台先后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十八年(213年)、十九年(214年),南北而立,中间以浮桥相连。三台均高大巍峨,铜雀台高达十丈,金凤台、冰井台也有八丈之高。铜雀台上有屋101间,金凤台上有屋109间,冰井台上有屋140间,并设有冰室,室内有数口深达十五丈的深井,用来保存冰块、墨炭,以供居住在这里的曹氏贵戚们享用。对于三台的功能,学者们推测,一是为了供居住在这里的曹丕、曹植等曹氏贵族游览享乐,二是作为保卫邺城的军事堡垒与瞭望塔,三是为邺城进行战略物资储备,这里可能储藏了大量的粮食和军备,以备不时之需。

邺城三台的建成引发了当时和后世许多文学家的歌咏。曹操之子曹植有文采,但曹操一直怀疑他的诗作有人代笔。铜雀台落成当日,曹操大宴群臣,令诸子登台,现场作赋。曹植援笔立成,让曹操大为惊喜,这就是著名的《登台赋》: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左思《魏都赋》里这样赞颂邺城三台之伟:

飞陛方辇而径西,三台列峙以峥嵘。亢阳台于阴基,拟华山之削成。上累栋而重溜,下冰室而冱冥。

随着后世对曹操形象的贬损,铜雀台又成为曹操掠夺美女供自己享乐之地。唐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见在唐朝,曹操欲夺大乔、小乔藏于铜雀台的说法就已广泛流传。

虽然“铜雀春深锁二乔”于史无据,但铜雀台却留下了中国文学的一段浪漫时光。曹丕、曹植兄弟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经常在此组织友人宴饮、赋诗、游艺、清谈,一时间海内才子齐聚邺下,如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吴质、邯郸淳、繁钦、路粹、丁仪、丁廙、杨修、荀纬等,因为当时年号是建安,文学史上称这一现象为“建安文学”,或“邺下文学”。在他们的诗作中,经常出现他们聚会的场所——铜爵园(又称西园)。如曹丕《芙蓉池作》:“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曹植《公宴》:“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如今的三台遗址位于临漳县三台村之西,邺镇村之北。三台之中,位于最南的冰井台由于漳河改道,已经彻底为河水吞噬,居中的铜雀台破坏严重,仅存4—6米的夯土台基。保存比较完好的是最北的金凤台,台基南北120米,东西71米,高12米,台基西侧立面夯土陡峻,能够观察到约12厘米厚的夯层。

在金凤台下还存有83米长的洞道,可供游人于其中穿行。据传,此为曹操时期转军洞的残存,原通道长约6公里,可以从邺城之内秘密将军队转至城外讲武城。无独有偶,据考古发掘,邺城的确曾设计有一座潜伏城门,位于南墙垣凤阳门东侧400米处,通道宽3米,高约3.7米,从城内一直通向城外,现存有地面路土、砖砌墙壁、券顶、门槛石、门槛砖和排水暗沟等遗迹,建筑年代推测为三国曹魏时期。这种潜伏城门在中国古代都城中尚属孤例。

◎金凤台遗址,成长摄

◎邺城曹操像,成长摄

◎青石螭首

汉魏,1986年临漳邺城铜雀台遗址南侧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藏,成长摄

螭首是古代高台建筑使用的构件,一般用于台基顶部、围栏下部,属于石质围栏的重要部件。这件青石螭首全长191厘米,前半部雕刻成龙头形状,圆目双睁,大口龇咧,造型夸张,线条富有动感。

◎文字刻石残块

汉魏,1984年临漳邺城金凤台遗址东侧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藏,成长摄

可辨认的文字为:“台东面北头第四……南北长六丈三尺……大者如四五斗……”书体为汉隶,推测为曹操时期筑城遗存。

◎讲武城遗址,成长摄

讲武城遗址位于磁县讲武城镇讲武城村,处于邺城三台的正西方,距离仅五公里。《汉书·地理志》《水经注》载邺城有武城。曹操占据邺城后,曾在此练兵习武。唐代之后,古城废弃。宋代以后,即有讲武城之说。

考古发掘显示,讲武城遗址文化堆积较厚,上为东汉文化层,下为战国文化层,出土有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和豆、罐、盆等生活用品,从遗物上看,此城是战国至汉代古城。因南部被漳河冲毁,讲武城遗址仅存东墙和西墙的部分残段,东墙残存200米,西墙尚存920米,墙址残高2至9米,上宽6.5米,墙基宽为17至26米。讲武城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奂墓,成长摄

曹奂是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原名璜,封常道乡公。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弑曹髦,立曹奂为傀儡皇帝。曹奂在位仅六年,即为司马炎所废,降为陈留王,居于邺城,卒于晋太安元年(302年),时年五十八岁,谥元皇帝。

在临漳县习文乡赵彭城村西南的田埂上,有一座高大的封土堆,北距邺城三台遗址约5公里。当地据明清县志记载,将此处认作曹奂之墓。河北省一度还将曹奂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2002年邺城考古队经过勘探发掘证实,这座封土堆并非曹奂墓,而是东魏北齐时期的大型佛寺遗址。

笔者探访时看到,原封土堆前曹奂墓“省保”碑已被撤除,另立了邺城遗址“国保”碑,这是考古研究者对传说遗迹进行纠错的一个生动案例。

◎甄妃墓,成长摄

甄妃,即魏文帝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汉太保甄邯之后。甄氏初嫁袁绍子袁熙。曹操克邺城后,甄氏为曹丕纳为妻,生魏明帝曹叡及东乡公主。曹丕称帝后,宠郭氏,对甄氏感情冷淡。黄初二年(221年)六月,甄氏为曹丕赐死,葬于邺。明帝即位后,思念生母,追谥文昭皇后,立庙以祀。甄氏貌美善良,有才情,但命运坎坷,引得后世许多人同情。

甄妃墓位于安阳市北关区柏庄乡西灵芝村,与邺城相距不远。据史载,甄氏初葬于邺,太和四年(230年)十一月,魏明帝派甄氏之侄、虎贲中郎将兼太尉甄像,持节赴邺城,将甄氏以皇后之礼改葬朝阳陵。因此,今灵芝村的甄妃墓究竟是迁葬之前的旧墓,还是迁葬之后的朝阳陵,尚无法判断。笔者探访时看到,因为年久失修,再加上不断遭到人为破坏,甄妃墓仅存2米高、周长20余米的封土一座,杂树丛生,一片萧索,与甄氏的命运一样凄凉。

甄妃墓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82wcdujqfFu9NRpt62m6Jh2bpgM0abqIfvnerPImW7h29wwenOojUP6Ub/NLbov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