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帝都兴衰:洛阳

从汉末到晋初,洛阳城经历了一百年的命运跌宕。这座伴随了东汉王朝繁华的国都曾被董卓付之一炬,又在魏晋定鼎之时涅槃重生。汉魏晋三代帝王走马灯似的在这座城市中流转,蔡邕、钟繇、何晏、王弼、嵇康、左思、陆机等文化名流承继着这座城市的文脉,十常侍、何进、董卓、曹操、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等一批又一批的野心家在这座城市里留下生存与死亡的印记。

洛阳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忠实地将汉末三国的风起云卷记录下来。洛阳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参与者,三国这台历史大戏由洛阳而始,至洛阳而终,而另一段乱世又悄然在这里埋下了伏笔。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叹息,是千千万万来洛阳怀古之人的心声。

洛阳前史

洛阳,因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洛水源出秦岭东部,循秦岭、崤山、熊耳山山间一路向东,与伊水汇合后至巩义东北汇入黄河,浇灌出了一片平整肥沃的土壤,称为伊洛盆地。它北以邙山、黄河为隔,南以熊耳山、伏牛山、嵩山等秦岭东部余脉为屏障,东西的出口极为狭窄,而腹地自成一体,进可攻,退可守,山水环绕,可谓是天赐之地。自文明肇始以来,这里就成为王朝定都的首选之处。

位于洛阳市区以东三十公里的偃师区翟镇镇二里头村,发现了距今3500—3800年的都城遗址,被学者们视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有学者推断其与文献中的“夏都斟鄩”可能有密切的关系。在二里头东北方向不远,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商朝国都“西亳”遗址。

◎洛阳五大都城,张珍绘

周灭商后,周公旦在伊洛盆地兴建成周城,以拱卫宗周,控制东方诸国。西周末年,周平王迁都成周,更名洛邑。洛邑作为周王都达五百余年,直至周为秦所灭。秦封吕不韦洛阳十万户。吕不韦在周洛邑基础上扩建城池,达到了东西六里、南北九里的规模,俗称“九六城”。秦统一天下后,洛阳为三川郡治所,李斯之子李由即为三川郡守。汉初,刘邦曾短暂都洛阳,后来听从娄敬、张良等人的建议以长安为国都。洛阳则与邯郸、临淄、宛、成都“列备五都”,地位仅次于长安。

新莽末年,长安为赤眉军所摧残,光武帝刘秀遂定都洛阳,是为东汉。东汉奉行“五德终始说”,刘秀以汉为火德,火忌水,于是将“洛”去“水”而加“隹”,改洛阳为雒阳。不过到了曹丕称帝后,他又以魏为土德,取“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将雒阳改回洛阳。(本书为求行文一致,在论及汉魏洛阳城时统一写作“洛阳”。)

东汉洛阳城

东汉在秦、西汉洛阳城基础上建设国都,新洛阳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四面共设城门十二座,由城门校尉与司马等官掌管,各门设侯一人。

东城垣三门,由北向南依次为:上东门、中东门、耗门(望京门)。

西城垣三门,由北向南依次为:上西门、雍门、广阳门。

北城垣二门,由西向东依次为:夏门、谷门。

南城垣四门,由西向东依次为:津阳门、宣阳门、平城门、开阳门。

平城门是正南门,不置侯,设南屯司马,是诸门最尊,皇帝车驾多由此门进出。

东汉洛阳城在布局上承袭西汉长安城,仍实行多宫制,宫殿主要有南北二宫,以中东门大街为界。

南宫是皇帝议政与接见外宾、举行重要典礼仪式之所,四面有门,以四方之神相称,即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苍龙门,西为白虎门。南宫宫殿约有三十余座,基本循五条纵轴排列,其中却非殿、崇德殿、中德殿、千秋万岁殿和平朔殿位于中轴之上,其余有明光殿、宣室殿、承福殿、嘉德殿、玉堂殿、宣德殿、建德殿等。《三国演义》开篇汉灵帝被大青蛇惊吓的温德殿就在南宫。云台位于南宫内西侧,汉明帝令人在此绘制二十八名开国功臣的画像,史称“云台二十八将”。云台之后的兰台是皇家图书档案馆。东观位于南宫内东侧,是官方修撰史书之所,东汉官修国史《汉记》即修撰于此,因此又称《东观汉记》。

◎东汉洛阳城平面图,张珍绘

北宫的轴线向西偏倚一些,南北宫之间有空中架设的三条复道通行,天子走中道,官员走左右两道,十步一卫,两宫相距七里。汉末袁绍等诛杀宦官,张让、段珪等挟持少帝、陈留王及何太后从南宫逃至北宫,走的就是这条复道。由于复道架于空中,袁绍等无法拦截。尚书卢植手执长戈,于复道之下怒斥宦官。段珪惊恐之间放开何太后,何太后从复道窗口跳下逃脱。

北宫修建于明帝永平三年(60年),为皇帝及后宫起居之所,后逐渐代替南宫成为政治中心。北宫四门亦以朱雀、玄武、苍龙、白虎命名。汉章帝时著名的白虎观会议即在北宫白虎门内举行。北宫有温饬殿、安福殿、和欢殿、德阳殿、宣明殿、平洪殿等宫殿。主殿德阳殿极其宏大。《汉仪》载:“德阳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坛。激沼水于殿下,画屋朱梁,玉阶金柱,刻镂作宫掖之好。厕以青翡翠。一柱三带,韬以赤缇。”兰台令史李尤曾作《德阳殿赋》,赋中可以看出德阳殿有水池、竹林,果园里还种了葡萄、橘子、柚子、桃子,连鸿雁都被吸引来这里栖息,可谓极尽奢华。

洛阳城东北角是太仓和武库的所在地,东南角有司空府、司徒府、太尉府。城东部靠近上东门和中东门的地带,是贵族住宅区,有步广里、永和里,董卓就曾住在这里。平民则住在城外。洛阳还有三大商业区,分别是金市(城内上西门与雍门之间)、马市(城外中东门与耗门之间)、南市(南城墙外)。此外,城内外还修有供皇帝与贵族游玩的濯龙园、上林苑、芳林园、平乐苑等皇家游乐场所。

在洛阳南城墙外,建有皇家礼制建筑“三雍”:明堂、辟雍和灵台。明堂是天子祭祀祖先之所,辟雍是天子行礼乐、宣德化之所,灵台是皇家天文观测台,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设计的浑天仪、地动仪就安放在灵台。“三雍”之侧是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汉灵帝时的《熹平石经》和曹魏《正始石经》均刊立于此处。城西雍门外三里,有汉明帝时所建白马寺,是官方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

汉章帝时,隐士梁鸿路过洛阳,登上北邙山俯瞰整座城市,在感叹都城壮丽的同时,也为帝王家如此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而叹息,于是作了一首《五噫歌》: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洛阳作为东汉帝都一百六十余年,见证着帝国从繁荣走向衰败。黄巾起义时,起义军将领马元义甚至潜入洛阳城内,买通宫内宦官为内应,试图谋害灵帝,只因叛徒告密才失败。灵帝深感京师不安全,令大将军何进于洛阳周围设置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置八关都尉,以拱卫京师。四年后,灵帝又在城内置西园三军及典军、助军,以保护皇宫安全。西园军设八校尉,其中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

然而西园军不仅没有保护京师,还开启了洛阳城毁灭的序幕。汉灵帝一死,宦官与外戚即发生火并,宦官杀大将军何进,袁绍、曹操等率兵围皇宫,烧殿宇,诛宦官,洛阳一时大乱。随后董卓进京擅权,关东联军来讨。董卓挟持汉献帝迁往长安,不仅将洛阳城付之一炬,还大肆挖掘洛阳周边帝陵,盗窃珍宝。一时间,煌煌帝都化为废墟,“城内扫地殄尽”。直到六年以后汉献帝东归,所见到的洛阳城依旧是一片焦土,堂堂天子居然只能委身住在当年挟持他的中常侍赵忠故宅。跟随的官员只能靠在残垣断壁之下的柴火堆里歇脚。粮食断绝,尚书郎以下的官员都得去野外捡谷子吃,有的甚至活活饿死,或为兵匪所杀。

曹魏洛阳城

随着曹操迁献帝都许县,又设霸府于邺城,洛阳度过了一段沉寂期。但曹操是个念旧的人,他一生征战南北,纵横天下,位极人臣,却没有忘记洛阳是自己走上政治舞台的起点。

二十岁那年,曹操被举孝廉,为选部尚书梁鹄、尚书右丞司马防举荐为洛阳北部尉。天子脚下,达官显贵众多,治理难度极大。但曹操上任后就命手下打造了几十支“五色棒”,放置在城门左右,凡是犯法之人,无论有多大的背景,一律用“五色棒”棒杀。不久,深受灵帝宠爱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反宵禁令,深夜出行,曹操当即将其处死。那些平素里骄横跋扈的豪强们一个个都收敛了起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已经六十五岁的曹操再一次率大军来到洛阳。《曹瞒传》记录了一个细节:“王更脩治北部尉廨,令过于旧。”他专程来到自己当年做洛阳北部尉的衙署,看到这里已经破落不堪,就令人重新修葺一番。四十多年过去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曹操重修北部尉廨,犹如擦拭着洛阳城身上被岁月层累的灰尘,这座故都开始重泛光辉。史载,曹操让工人砍伐濯龙园的大树,用来修建建始殿。可见,曹操晚年已经开始着手重建洛阳,有意还都洛阳。但天不假年,三个月后,南征返回的曹操一病不起,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庚子病逝于洛阳。仕于斯,终于斯,曹操的人生在洛阳完成了一道轮回。

◎曹魏洛阳城平面图,张珍绘

曹操未了的心愿由曹丕赓续。是年,曹丕代汉称帝,并于十二月正式迁都洛阳。“立石表,西界宜阳,北循太行,东北界阳平,南循鲁阳,东界郯,为中都之地。”向天下昭示魏承汉的正统地位。

曹魏洛阳城在东汉洛阳城基础上重建,城垣规模没有太大变化。城门仍为十二座,但名称有异。西垣三门,从南到北依次为广阳门、西明门、阊阖门;北垣二门,从西至东依次为大夏门、广莫门;东垣三门,从北至南依次为建春门、东阳门、清明门;南垣四门,自东至西依次为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城门大都为二层城楼,门外有双阙,城墙上每隔百步修建一座楼橹。

洛阳城营建之初,曹丕暂住在东汉洛阳城北宫,以建始殿为正殿朝会群臣。建始殿之北有门,曰承明门,供朝臣入朝进出。曹植曾来洛阳朝见曹丕,回封国路上作《赠白马王彪》,首句“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中“承明庐”指的就是这里。曹丕时期,洛阳城已经修筑了凌云台、嘉福殿、崇华殿、九华台、灵芝池等建筑和景观,但曹丕享国不长便崩逝,嗣位的魏明帝曹叡前期忙于应付蜀、吴的北伐,无暇顾及宫室建设。待到诸葛亮病故,自感大患已除的明帝遂着手大修洛阳宫。

据考古工作者对汉魏洛阳城的勘察推测,魏明帝大修洛阳城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从多宫制向单一宫制的转化。曹魏洛阳城的宫城以东汉洛阳城北宫为基础,主殿为太极殿,是皇帝举办大型朝会等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它建在高大的二层台上,面阔十二间,正面设左右两个升殿的踏步,殿内设有金铜柱四根。太极殿两侧有东堂、西堂,东堂是皇帝日常处理朝政、召见群臣的地方,西堂是皇帝日常起居之所。太极殿与东堂、西堂一字并列,这种布局一直延续到隋代。

太极殿北有式乾殿,为皇帝正殿。式乾殿北有昭阳殿,为皇后正殿。这些殿堂各自都有四门和廊庑围绕而成的巨大宫院。轴线两侧还有建始殿、崇华殿、嘉福殿等。太极殿向南通往宫城正南门阊阖门,阊阖门向南通往外城正南门宣阳门,宣阳门外正南方向的委粟山建有皇家祭天的圜丘。由此形成了一条贯穿圜丘、外城正门、宫城正门及主要宫殿的中轴线,这种城市规划中轴线的观念明显承袭自曹魏邺城,这也是该观念首次应用于帝制王朝国都。

曹魏洛阳城承袭邺城的另一个表现在金墉城的修建。魏明帝于洛阳城西北角建金墉城,它背靠邙山高地,处于全城地势最高的地方,在此可俯瞰洛阳城。金墉城的修建是加强宫城防御的重要措施之一。无论是它的功能还是位置,都能够明显看出对邺城三台的模仿。悲哀的是,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金墉城不仅没有成为保护都城的城堡,反而成为历次宫廷斗争中囚禁皇族成员的监牢。魏废帝曹芳、曹奂,晋废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羊献容等都曾是这里的“囚徒”,金墉城和英国伦敦塔一样,见证着帝国辉煌背后的阴影。

魏明帝除了大兴土木兴建宫室,还派人从长安迁金人、铜驼、承露盘等各种前朝珍品于洛阳,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一对汉武帝时的铜驼,相传是当年汉武帝为了纪念张骞开通西域而特意铸造的。魏明帝把这对铜驼安放在了阊阖门与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两侧,在铜驼之后,依次排放着铜马、铜龙、铜龟、辟邪、麒麟、天禄等。这条大街后来就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铜驼大街。

魏明帝原本是少见的明君贤主,但他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耗费巨资修建宫室,让他在历史上毁誉参半。史载当时整个洛阳城的兴建盛况:“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许多农民因为修建宫殿而耽误了农时。朝臣高堂隆、杨阜等人多次苦谏,明帝虽然态度宽和,但从来不听。

可惜明帝花了这样大手笔修建都城,却没有享受多久,就于三十六岁早逝。此后三少帝失政,司马氏代魏建立晋朝,仍定都洛阳。但西晋统一不久,就接连经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洛阳为匈奴所破,大批民众南迁,洛阳再度沦为战场。直到北魏时期,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洛阳再度振兴。孝文帝在曹魏洛阳城基础上又增筑了外城,使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洛阳著名的龙门石窟、永宁寺塔都是在北魏时期修建的。然而,随着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洛阳又一次遭受战火摧残。天平元年(534年),东魏权臣高欢挟皇帝迁都邺城,大拆洛阳宫殿,迁徙民众赴邺。至此,从东汉至北魏持续五百多年的汉魏洛阳城彻底沦为丘墟。

汉魏洛阳城遗址

汉魏洛阳城遗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区东十五公里。1954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调查发掘团对汉魏洛阳城遗址进行初步勘察,认为“北魏宫城在洛阳城的正中”,城中央的“南北高起的地带,是宫城城垣和殿基的遗址”。1962年至197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对汉魏洛阳城进行全面勘探和发掘,基本上确定了太极殿、阊阖门、铜驼街的位置与规模。

2001年至2002年,考古工作者对阊阖门进行发掘,全面揭露出城门台基、门前左右双阙、阙间广场及城门两侧院落的部分遗迹。考古工作者发现,阊阖门遗址是两层叠压的,上面是北魏时期,下面是曹魏时期的。经过发掘,又逐渐摸清了阊阖门的构造,它由双阙和城门建筑组成,双阙筑在宫城南墙缺口两端,长宽均为29米,是一对子母阙。阊阖门坐落在东西向大型长方形台基上,东西长44.5米,南北长24.4米。城门有三个门道,是一座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的殿堂式建筑。

此后,考古工作者陆续发掘出太极殿遗址、铜驼大街遗址、内城东墙遗址、永宁寺塔基遗址等,使汉魏洛阳城尤其是北魏城址的平面格局更为清晰。经实测,整个遗址包括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东墙残长约3900米,西墙残长约3400米,北墙全长2700米,南墙因为洛河向北改道,被完全冲毁了,经复原有2460米。四边城墙加起来总长度约为13000米,规模非常庞大。1961年,汉魏洛阳城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境内二十二处遗产点之一。

如今,在这片被田埂包裹着的古城遗址上,考古人员的工作仍在继续,阊阖门、太极殿、永宁寺塔基已经初现轮廓,它们或许只是个土坑、土坡、夯土堆,但踏上这片土地,举目四望,你依旧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这座城市昔日的盛景,以及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幕幕历史剧。

◎汉魏洛阳城航拍图(由上至下依次为端门、东城垣、西城垣),夏口文举摄

◎汉魏洛阳城铜驼大街航拍(由北向南),夏口文举摄

◎汉魏洛阳城东北角,赵前宽摄

◎几何纹方砖(左图)

东汉,洛阳偃师汉魏城南太学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并供图

◎双界格云纹瓦当(中图)

东汉,汉魏洛阳故城内城西部出土,洛阳博物馆藏并供图

◎陶狗(右图)

三国魏,1956年洛阳市涧西区矿山厂曹魏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并供图

◎铁帷帐架

三国魏,1956年洛阳市涧西区矿山厂曹魏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并供图

该墓为明券的砖室墓,全墓由墓道、甬道、墓室、耳室组成,发掘时其墓室结构保存完好,随葬品较为丰富。铁帷帐架上发现有“正始八年八月”铭文,正始八年为公元247年,是魏帝曹芳在位时期,也是曹爽与司马懿激烈争权之时。该墓现已迁移至洛阳古墓博物馆保存展示。 b8V3lMMfDfvwHIbJAo0CdcVSKMTa50yW/b7FqSogYqu8qUGRBNCyQ8ih57bWQt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