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北伐之志:祁山

魏青龙二年(234年),蜀丞相诸葛亮、吴帝孙权从西、东两线同时征伐曹魏。面对大军压境,群臣有些恐慌,甚至有人提议将防线后移,魏帝曹叡却颇为镇定地说:“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言下之意,只要守好合肥、襄阳、祁山这三条防线,敌军不管声势再大,都将被击退于城下。

曹叡所言绝非自吹自擂。三国鼎立之后,曹魏国力虽然远超蜀吴,却面临多线作战的压力,需要分兵布防。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蜀吴频繁北伐,而曹魏却呈现出防守的态势。得益于曹魏在合肥、襄阳、祁山三大防区的稳固防御,三国的国界线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

祁山位于陇南市礼县境内,东起盐官镇,西至大堡子山,横卧西汉水北侧,绵延二十五公里。《水经注》载:“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汉水迳其南。”这里的“汉水”并非如今的汉江,而是西汉水(嘉陵江的源流之一),其上游又称漾水。

早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便将首次北伐的目标放在祁山。

从汉中北入关中,需穿越秦岭天险,常规的选择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但正因为这是常规选项,曹魏方面早已在道口修筑城池,屯驻军马,严加防御。在秦岭谷地中行军原本就异常艰难,如果不能出奇制胜,那无异于白白送死。蜀汉大将魏延自请率领精兵五千,从褒中向东,取道子午谷,直插长安城下。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冒险,没有采纳,而是选择走相对平坦的祁山道,从西边施展一场战略迂回,先攻取陇西,再东下关中。

为了这一次北伐成功,诸葛亮做了周密的准备,他让赵云、邓芝从褒斜道北上做疑兵,牵制住曹真的主力。诸葛亮自己则率军从沔阳驻地出发,沿沮水至武兴(今陕西略阳),溯西汉水至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再由此北上祁山。如此舍近求远的路线,大大出乎魏国的预料,于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不战而降。消息传出,关中响震,曹魏朝野一片恐慌。然而,诸葛亮的战略优势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魏帝曹叡御驾亲征,坐镇长安,以右将军张郃统兵救援陇西。诸葛亮命马谡镇守街亭要道,但马谡却失了街亭,使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功亏一篑。

从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总共发动过五次北伐,以及指挥一次防守反击。所谓的“六出祁山”,实际上仅有第一次与第四次北伐是取道祁山道。第四次北伐发生在建兴九年(231年)春,此时魏大司马曹真有疾,魏主诏命司马懿督雍、凉二州诸军事,抵御诸葛亮,这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两军于上邽、卤城、祁山一带交战数次,蜀军始终占据主动,司马懿坚守不出,被诸将讥讽:“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不得已主动出击,却被蜀军杀得大败,丢弃铠甲兵器数以万计。然而,曹魏在祁山筑有坚城以为御蜀之用,魏将高刚、贾嗣、魏平等先后守卫此城,诸葛亮两出祁山,都围之而不能克,致使蜀军的后期补给线始终处在曹魏的威胁之中,这也让诸葛亮在陇右的作战即便取得战果,也很难长期维持。第四次北伐也终因粮草不继而退兵。

诸葛亮逝世后,其北伐大业由姜维继承。姜维本为天水人,熟识陇西地情,在他的数次北伐中,亦多向陇西、凉州出兵,但败多胜少,无甚建树。祁山脚下留下了蜀军将士一次又一次的叹息。

◎祁山形势图,张珍绘

祁山遗迹探访

从天水市驱车,沿十天高速向南约一小时,目所能见,一片宽阔的平川之上突起一座高数十丈的孤山,这就是诸葛亮曾经率军围攻的祁山堡。

由祁山堡西南门入,沿羊肠小道盘桓而上,可至山顶。山顶却是一片平坦之地,有两三千平方米,视野极好,四下景色尽收眼底。

祁山堡上建有武侯祠,清乾隆年间所修《直隶秦州新志·建置》说:“(祁山堡)东四十五里,与祁山不粘不连,平地突起一峰,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巉削,上平如席,其下为长道河,即诸葛武侯六出祁山时驻师之所。上有武侯祠,春秋祭焉。”祁山武侯祠今存殿宇、塑像、壁画、碑刻等多系明清建筑。庙宇一进三院,中轴线上主建筑有诸葛殿、关羽殿、起佛殿。两厢配有蜀汉文臣武将塑像长廊。

◎祁山堡,黎云帆摄 3kG11929y4fdoOySU/Ev6WeQ8NXjM2xWTV1aXXHwGqu7b2aXFi2wfIHsO30olg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