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的这首赞诗,让赵云大战长坂坡的英勇身姿跃然纸上,赵子龙从此成为万千读者心中的偶像。
长坂坡之战可以视为赤壁之战的前奏序曲。建安十三年(208年)秋七月,曹操亲自统率大军十余万南下征服荆州。大军还没到,荆州牧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时屯樊城,得知刘琮投降的消息时,曹操大军已至宛县,增筑城防御敌显然已经来不及了。诸葛亮建议刘备径直攻打刘琮,抢先夺取襄阳,但刘备说:“吾不忍也。”刘备决定向南撤退到长江沿岸的江陵(今湖北荆州)。刘备南逃途中,襄樊两地十余万百姓出城追随刘备,拖慢了刘备的行军速度,一天只能行十余里。刘备不忍弃之。
曹操自然不会允许刘备坐大,他亲自率领五千精锐骑兵,以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的速度疾行猛追,终于在当阳长坂将刘备追上。刘备一行人数虽多,但多是平民,能够作战的士兵很少,很快就被曹军击溃。刘备不得不丢弃了自己的家眷,与随从数十骑仓皇逃命。
赵云长坂坡救主就发生在这时。当时赵云为刘备主管骑兵,刘备大败,许多人向北投曹军而去,有人看见赵云也向北去,怀疑他也变了节。刘备不信,说:“子龙不弃我走。”不一会儿,赵云怀抱着刘备幼子阿斗,保护着甘夫人,回到刘备的身边。史书中并未记载赵云在曹营中七进七出、斩将杀敌的情节,这显然是《三国演义》的艺术处理。实际上,长坂坡之战赵云可能并未与敌军交手,而是凭借智慧和胆略,利用乱军为掩护,巧妙而隐蔽地将甘夫人和阿斗护送回刘备身边。当然,这也并不影响赵云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长坂坡形势图,张珍绘
相比“赵云大战长坂坡”,“张飞大喝当阳桥”更为接近历史。《三国志·张飞传》载,刘备派张飞率领二十名骑兵断后,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大吼:“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没有一人敢于向前,刘备因此得以逃脱。至于吓得夏侯杰肝胆俱裂、撞死马下,吼得当阳桥下水倒流,自然是艺术夸张了。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的故事为后人广为传颂,长坂坡遗址也成为人们追慕英雄、感怀历史之地。
◎当阳长坂坡“长坂雄风”碑,黎云帆摄
长坂坡遗址所在地主要有两说,一说在今湖北当阳市区。明万历十年(1582年),当地人士曾刻有“长阪雄风”石碑一座,清乾隆年间重刻。1936年,当阳县长熊杏圃与当地驻军团长王禹九协力兴建长坂坡公园(今当阳市长坂路99号),以彰先民尚武精神。抗日战争时期,“长阪雄风”石碑为日寇劫掠。抗战胜利后,1947年当阳县长胡次平重制石碑,保存至今。1979年,当阳复建长坂坡公园,公园外立有一尊赵子龙单骑救主塑像,已成为城市地标。
当阳市东北坝陵村据传是当年张飞据水退曹兵之处,由于河水改道,沮水已南移,当阳桥也不复存在,今存有雍正九年(1731年)陕西富平县人张芄所立石碑一座,上刻“张翼德横矛处”六字。
另一说认为,东汉当阳县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境内,按地图所示,荆门也正处于襄阳至江陵之间的平坦大道上,故长坂坡遗址在今湖北荆门市掇刀区一带。掇刀区之名,亦来自关羽屯兵练军、刀掇巨石的传说。今掇刀区有长坂坡路、长坂坡社区,但古战场已无觅处,仅有传说中的关羽“上马墩”“饮马槽”等遗迹。
◎当阳张翼德横矛处,杨锦摄
◎当阳长坂坡,黎云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