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有关正念的理论。当时国外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正念对抑郁症以及某些慢性疾病有积极的治疗效果。正念源于禅修。我很好奇,心理学有这么多流派,西方的学者为什么还要从遥远而古老的东方文化中去寻求治疗方法?正念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于是我从《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这本书开始,去了解有关正念的理论,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书中的练习。

我发现即使自己没有患抑郁症,这些理论和练习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改变了我观察自我的角度,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活在当下。于是我想进一步学习,试图对“正念”进行溯源。

我开始关注抑郁,是在大学毕业后,那时我的好友正在经历抑郁。她试图通过书籍去了解抑郁,却因为找到的书都比较枯燥、难懂而放弃。她说:“心理学的书好像是为专家准备的,可我不想做学术研究,我只想简单地知道自己怎么了,该怎么办。”

她的话让我有所触动。在我学心理学的过程中,可能受小时候喜欢童话、连环画的影响,有时我脑中会自动浮现一些画面,或者我会为理解某一个理论,给自己编一段小故事。于是我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像画连环画一样,来阐述有关抑郁的内容?

在一次跟林良华老师的聊天过程中,我跟他描述了我脑中的画面,他肯定了它们可以形成一本书的想法。于是我开始动笔写这本书。

这本书从构思到完结,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故,我感受到了内在的痛苦。于是,我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自己——把自己作为实验和深入观察的对象,试图更细腻、更真实地去还原内心的感受。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我的体内也有“抑郁基因”。而伴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更强烈地感觉到,抑郁是一种人类固有的情绪,我们都有患抑郁症的可能,书中有对此的展开说明。

这本书我修改了很多个版本,希望尽我有限的能力,在简单易读和专业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我希望能够说清楚抑郁的理论,试图营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最终此书以漫画的形式,通过主人公小月的视角,来讲述她抑郁时的感受,以及她对防止抑郁复发的探寻之路。

本书的主人公名为小月,这是她给自己取的名字,月亮寓意一种美好的状态,一种远离抑郁的幸福生活。她觉得自己是一个追寻月亮的人。

小月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有些悲观,她常常怀疑,抑郁是否真的存在不复发的可能?她觉得这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似乎难以企及。

另一方面,她又非常期待预防抑郁复发的方法是有效的。同时非常渴望能够长久地拥有安宁和幸福。这种期待与渴望推动着她走上防止抑郁复发的探寻之路。她的原型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抑郁群体的一个缩影。本书试图通过小月的经历,去再现抑郁者的心路历程。

无论是曾经经历抑郁,还是正在经历抑郁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心有很多相似的疑问。例如:我为什么会忍不住往某个方向想?我的本意是解决问题,为什么结果却越想越痛苦?为什么我在抑郁时感受不到美好?为什么抑郁时,思维会不受控制?导致抑郁的思维从何而来?如何让美好重新进入内心?什么力量可以最大程度地消弭抑郁?我在日常生活中该怎么做才能预防抑郁的复发?……

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些疑问,我对抑郁症患者关心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提炼、排序,使之更有逻辑、更成体系,以便我能够清楚阐述抑郁的机制,即抑郁复发是什么、为什么抑郁会复发以及抑郁复发时我们该怎么办。

为此书中引入了一个老师的角色——觉老师。本书内容,就是通过小月和觉老师的问答来推进的。其中,觉老师的“觉”意为觉知,这是正念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文中会进行详细描述。

为了让理论更通俗易懂,觉老师会采用比喻的方式来回答问题。

他把我们的内心比作“一条河流”;把思维比作“一条小船”;把意识比作“船长”;把抑郁比作“河流上的凶兽”;把远离抑郁比作“上岸”;他把内心世界发生的事,编成了一个故事。

小月的提问,就好像一个个引子,引出河流上的故事。心理学上称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为“隐喻”。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思维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以上的各种比喻并不十分准确。但它们的存在可以方便读者理解。

觉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会穿插抑郁的具体案例。第一,这可以让读者能更轻松地理解抑郁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防止抑郁复发的原理与操作技术等相关知识。第二,这可以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练习,来预防抑郁的复发。

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抑郁的人,做这些练习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练习其实是一种对内心的锻炼,它可以让我们的内心更坚韧。书中会对其原理进行说明。

但在抑郁症比较严重的时候,这种自我练习是很难起效的,因为在心潮激荡或者极度压抑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被情绪淹没。我建议您在这种时候寻求专业人士进行帮助。

最后,我想对书名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赶走那头叫抑郁的凶兽》中的“赶走”,并不是要将抑郁完全驱逐出内心,因为抑郁是没有办法被彻底消灭的。这里的“赶走”指的是一种有距离的共存。或者可以理解为:我们体内都有抑郁的底色,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让它尽量不要发展到成为抑郁症的程度。

这本书能够完成,要特别感谢林良华老师。从这本书只是一个想法开始,他就和我一起讨论书的内容,并提供了很多的参考资料。直到这本书完结,每次修改,他都给予了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每次遇到困难,他都予以帮助。也要感谢帮我阅读初稿的朋友——屠坤丽、俞莹桦和钱梦霞,感谢她们反馈给我宝贵的修改意见。还要感谢我的亲密伙伴程靖,谢谢他一路以来的支持和鼓励。 dwYkuqsJ4LxSoCjOd2KorEa1EQACHdMAgKwbkKxck/VFEzUl/PTaJ4CLu6Vh3FY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