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我大半生学语言、教语言,只知语言外在形式,不懂语言内在性能实质。退休后,带孩子学语言,培养孩子的讲话能力,有意外收获。孩子六七岁,能“出口成章”讲故事,能在《金色少年》杂志发表作品;10岁,能创作长篇故事;11岁,创作五万多字长篇故事《“冰岛”之旅》,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孩子学语言,投入不多,却有惊人收获。意外的惊喜,促使我对“语言”教学问题反思。

语言,不仅有“说”的“口语”、“写”的“书面语”,还有“想”的“脑语”。“想”,是大脑内部语言,是语言之根;“说”与“写”,是外部语言,是语言之末。只有会“想”,才能会“说”、会“写”;只有“想”得好,才能“说”得好、“写”得好。“脑语”,是语言源头。学习语言,从源头做起,符合语言规律,是顺其自然,可水到渠成。

事实证明,人人有大脑,人人有脑语。每个人的脑语,都有巨大潜能。脑语能力,是人性本能。语言能力,是自己练出来的,是脑语能力激发训练的结果。

比尔·盖茨说:“人与人的差别,就在脖子以上的部分。”这是对脑语重要性的形象表述。脑语能力,是一个人智能的核心、智慧的标志。没有超人的脑语智慧能力,比尔·盖茨怎能开创电脑普及的新时代?比尔·盖茨,不仅是电脑高手,更是脑语能力高手。

脑语能力,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思想智慧能力;是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人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能力。语言之根,在大脑;语言的本质核心,是脑语。

常言道:“慧于心而秀于口。”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可说明“口语”与“脑语”的内在关系,说明语言能力之根在脑语。

脑语,是思想工厂,是精神殿堂,是智慧源泉,是创新能源。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有万能的脑语。人生社会各种思想智慧与创造的奇迹,都源于脑语。

一个人严重残疾,不怕失去四肢、双眼,甚至不怕瘫痪,就怕大脑受伤,失去语言能力。肢体伤残再严重,只要脑语完好,照样可以做人做事,创造人生奇迹。只要激发脑语潜能,残疾人就可能比一般人更杰出、更优秀,更可能创造辉煌人生。海伦·凯勒和张海迪的人生事迹,就是典型实例。

人人有脑语,天天时时用脑语,睡觉做梦也离不开脑语。然而,许多人至今却不知脑语,不认脑语。《词典》没有“脑语”,学校不讲“脑语”;很少有人知道并承认“脑语”。

不承认脑语,并非脑语不存在。脑语,从人类形成时就有。亿万年来,脑语——“想”,一直伴随着人类。没有脑语,人类就不可能生存;没有脑语,就不会有人类。

不知脑语,并非人类没有脑语觉悟。古代先贤名家伟人,都是脑语能力的先知先觉者和成功实践应用者。

因为“脑语”无声无形、不易发现,所以古人把“心”当“脑语”。

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大意是:耳目没有思考功能,不能想清事物;心有思考功能,用“心”思考,就有收获;不用“心”思考,就不会有收获。孟子把“心”当思考器官。于是,“心之官则思”就成定论。字典、词典上许多带“心”字的成语,都把“心”当“思”或“思想”。

事实上,会“思”的不是“心”,只能是“脑语”。如:“心不在焉”,不是指“心脏”不在,而是指“思想”不在,没用脑语“思想”。“心甘情愿”,是说思想完全同意,与“心脏”无关。“心狠手辣”“心急如焚”“心旷神怡”“心领神会”“心满意足”“心明眼亮”“心平气和”“心无二用”“心有余悸”“心猿意马”“心悦诚服”“心直口快”“心中有数”“心中无数”等等,这些成语的“心”,都是指用“脑语”思考、思想,与心脏的“心”,毫无关系。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人们不相信“心”会“思考”,认为只有大脑才会思考。然而,时至今日,没有人承认“脑语”,尚未给“脑语”正名。人们不知“脑语”,又不得不运用“脑语”,于是便只好用“思维”来代替。这就是《现代汉语词典》把“思维”当“脑语”的背景和原因。

《现代汉语词典》对“思维”的解释是:1.【名】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2.【动】进行思维活动。

“思维”是大脑的组织机能,由140亿~150亿个脑细胞组成。多数专家认为,“思维”(名词),是语言的载体,离不开语言,不能单独活动。离开语言,“思维”毫无意义。《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者认为,“思维”是“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单独的“思维”,怎么会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这是把“思维”当“脑语”的明证。事实上,只有“思维”与语言嫁接变成“脑语”,才是“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才有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词典没有“脑语”、把“思维”当“脑语”,是造成许多人至今不知“脑语”并把“思维”当“脑语”的直接原因。

中国人不知、不认“脑语”,似乎外国人也不用、不认“脑语”。

近年,澳大利亚保罗·哈林顿论著《秘密》,在世界各国畅销。其实,此书所讲“秘密”,就是人脑内部语言——“脑语”。请看《秘密》(青少年版)扉页对“秘密”的简介:“你想知道一个秘密吗?这就是横扫世界、改变人类命运的秘密;这就是唤醒你梦想,助你美梦成真的秘密;这就是让你更有力量,让你过美好生活的秘密;这就是给21世纪青少年关于环境、学校及生活的秘密。如果你有梦想,有不为人知的抱负,有热切希望的目标,却不知如何实现——这本《秘密》(青少年版)正是为你而写。《秘密》让全世界数千万人知道如何实现梦想,改变命运,而你也做得到。这个秘密给你力量,让你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去做任何你想做的,或使用任何你想拥有的。不管财富、成功、美好的人际关系、更健康的身体和自尊,任何你所渴望的,都完全能够实现。”

以上,都是讲《秘密》的重要意义与功能,尚未涉及到底什么是“秘密”。书中,“秘密揭晓——这个大秘密是什么?”一节,直接强调“这个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并说:“你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吸引来的。你吸引了发生在你身上的所有事物。每一件小事,无论多好多坏,都跟你有关。你有思想的力量做到这些。无论你想什么,都会发生。只要知道这个秘密,健康、财富、成功、人际关系、幸福、自由和爱的奇迹,对你而言是唾手可得。”

作者强调,“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就是指“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吸引来的”。但这“吸引力法则”到底是什么?是什么法则,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作者并未完全说明。

在最后的解释——“你有思想的力量做到这些。无论你想什么,都会发生”,才涉及“脑语”的内涵“想”。实际上,作者所说的“秘密”“吸引力法则”,就是“想”。“想”就是“脑语”。因为只有“脑语”,才是人们至今尚未发现的“秘密”;只有“脑语”“想”,才会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脑语”的知、情、意能力,不仅有“吸引力”,还有“辐射力”,更有无比强大的“创造力”。“脑语”是“百宝箱”“万能机”,只有“脑语”,才会具有“无论你想什么,都会发生”的魅力与魔力。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是“人人都有巨大潜能”。这种潜能就是“脑语”潜能。每个人的“脑语”都是一座金矿。脑科学研究证明,人脑的一百五十亿个神经元,每秒可接受十亿比特的信息(“比特”是信息单位)。即使只接受其中的1%,人的一生也可记住一京比特的信息。“一京是多少?是一百亿的一百万倍。用个形象的比喻,人脑的信息容量,比国家图书馆还要大上百倍。”(见尹文刚《神奇的大脑——大脑潜能开发手册》第8页)

一位科学家说,一个人可轻而易举地学会四十种语言,学会几十所大学的所有专业课程。许多科学家都说,爱因斯坦、爱迪生的大脑潜能使用,都不超过10%。

哈佛大学詹姆斯说:“和我们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我们只是处在半醒状态。现在,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心资源的很小一部分。人类现在还只是生活在自身潜能远远没有开发的狭小天地中。”(见尹文刚《神奇的大脑——大脑潜能开发手册》第8页)

脑语,是人的思想智慧能力,是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人做人做事必备的思想智慧能力。

脑语,是人的生命活力、精神动力,与个人成才、事业成功、民族振兴、国家富强,都有直接关系。开发脑语潜能,是个人、民族、国家的希望所在。

脑语研究,有益于儿童早期教育。儿童智慧潜能,在脑语。一位早教专家说,每个正常婴儿,只要多开发1%的智慧潜能,就会成为杰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脑语研究,可为儿童脑语智慧潜能开发提供科学理论根据。

脑语研究,有益于语文教学改革。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重文轻语”、舍本逐末,违反语言内在规律,少慢差费。从语言源头出发,强化脑语训练,可有效培养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语言能力。脑语研究,可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科学方向。

脑语研究,有益于每个人做人做事。不知脑语、不认脑语、不懂脑语规律,做人做事只能跟着感觉走,在黑暗中摸索。研究脑语,了解脑语的性质、特点和应用规律,可提高做人做事的自觉性、科学性,真正认识自我、提高做人做事的科学效率和社会效益。

语言重要,是不争的事实。脑语能力重要,人人都能感觉到、感受到。问题是,不为脑语正名,就难以实事求是地揭示语言的性质、特点、内涵及应用规律;不对脑语本体进行深入研究,就不可能揭开人的思想智慧——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的神秘面纱。

“脑语”研究,是一个新课题。《脑语》一书,旨在抛砖引玉,为“脑语”正名铺路搭桥,筑巢引凤。如能引起专家、大家重视指正,则属万幸。

衷心期待更多专家关心“脑语”研究,重视开发脑语潜能,从而推动语言研究,提高人的价值,造福人类社会!

作者
2019年6月15日于开封书香名邸 SK34UB81NeS5NswpBZ+XWaR12bB7O04oJaNrh37u9PQ0g8oFepF0YLYvm4mLCTq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