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致良知”,讲“心学”的科学途径,是“心学”的理论精华

王阳明讲:“知善知恶是良知”“人人有良知”。他又讲:“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千古贤贤”重“良知”,视“良知”为“骨血”。“千古贤贤”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知良知”“行良知”“传良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就是“知良知、行良知”,就是“相信良知、激发良知、弘扬良知”。

“致良知”理论,是阳明心学研究与应用的科学途径,是阳明心学的“骨血精华”。“致良知”,是解决各种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它使阳明心学理论变得更完整、更有用、更强大,堪称阳明心学之总纲。王阳明对“致良知”理论也十分得意。他曾对别人讲,自己的工作就是“致良知”,不管到哪里、不管做什么,都是在“致良知”。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不少人慕名前来求学。当时写下一篇《教条示龙场诸生》,提出教育弟子“四件事”: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这是研究王阳明“心学”的真传秘诀、科学途径,也是“致良知”的重点和总纲。

(一)立志

王阳明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心学”是研究做人的学问,“立志”是做人的头等大事。王阳明认为,“立志”就要立大志,“做圣人”。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这样的问题。老师很快坚定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王阳明严肃而郑重地对老师说:“我以为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人。”王阳明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他自己就是“立志”的典范。

王阳明认为,人不立志,什么事也办不成。立什么样志,成什么样人。志存高远,立志贵专。立志做圣人,就能成圣人。

(二)勤学

王阳明讲:“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立志”,是“为学”的动力;“为学”的“立志”的行动。王阳明认为,“勤学”,是通向“立志”的第一通道。要“立志做圣人”,必须“勤学”,只能靠“勤学”。“勤学”,也是做人、修身、成才的唯一通道。怎样做人、做什么样人、如何成才、怎样成才,都必须“勤学”,只能靠“勤学”。

王阳明招收弟子条件,“不贵聪慧,而贵谦勤”。

研究“心学”和做人,不能靠小聪明,更不能傲慢,必须靠真诚、谦逊。

王阳明讲:“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现处,只是一个真诚恻坦,便是他本体。故致良知之真诚恻坦以事亲,便是孝;致良知之真诚恻坦以事兄,便是悌;致良知之真诚恻坦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坦。”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自然显现的地方,就是“真诚”。“真诚”,就是“良知”,就是“良知”的本体。

王阳明讲:“人生大病,在一‘傲’字。”“处朋友,务相下则益,相上则损。”“相下”,指谦逊;“相上”,指高傲。“谦逊”,是做人第一美德,是做人最高智慧。“高傲”,会自以为是、伤人害人、为所欲为,违背人性“良知”,是做人第一大病,是人生最大祸根。

王阳明有个弟子王艮,原来个性强悍,有高傲毛病。一次,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见到什么?”王艮惊讶地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接着说:“你看到满街都是圣人,满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这说明,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只要改掉高傲毛病,能“致良知”,就可“做圣人”。

王阳明认为,“真诚、谦逊”是做人“良知”、人性本色;“致良知”,就必须坚持践行“真诚、谦逊”。

“真诚、谦逊”,只能靠“勤学”,靠修炼,靠“事上磨”、世上练。只有“真诚、谦逊、勤学”,才符合脑语人性“良知”、符合脑语规律,才能做好人,“做圣人”。

(三)改过

王阳明讲:“不贵于无过,而贵于改过。”

这是对人生成才规律与“改过”重要意义的科学深刻见解。

俗语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圣人也会犯错,也须改过。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能知过、喜改过,勇于改过。孔子经常讲,自己也有缺点错误。陆九渊说:“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闻过则喜”,听别人指出错误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治病救人;“知过不讳”,知道自己有错误不隐瞒,因为这是弃旧图新;“改过不惮”,改正自己错误很勇敢,因为这是勇往直前。这是君子圣人知错“改过”的共同理念与作风。

“喜闻过”“不讳过”“勇于改过”,就是“致良知”。

只要“喜闻过”“不讳过”“勇于改过”,做人就能修身正己,止于至善,就能做君子,做圣人。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君子知“改过”、能“改过”、善“改过”的典范,也是脑语“致良知”的典范。

(四)责善

王阳明讲:“忠告而善道也。”

“责善”,是孟子提出的交友之道。王阳明认为,“责善”必须“忠告而善道”。

“责善”的目标在“善”,在于使人际关系好,达到你好、我好、大家好。达到“责善”目标的关键是:“忠告而善道”。只有“忠告”才能显“善意”,只有“善道”才会有“善果”。这是对孟子“责善”理念精妙而精准的发挥。

所谓“忠告”,就是有好心,有良知;所谓“善道”,就是重讲话方式,重讲话效果。即使好心规劝别人,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接受能力。要善解人意,要保护别人自尊,使对方“有所感而无所怒”。王阳明曾告诫弟子:“谏师之道,直而不在于犯,而婉不在于隐耳。”他强调,批评老师,可直言不讳,但不要冒犯无礼;要委婉温和,但不可隐瞒遮掩。这就是“忠告而善道”。“忠告而善道”,正是王阳明“致良知”与人交往的思想智慧和语言艺术。

王阳明听说,有个和尚在寺庙静坐了三年,“不视不语”。他走进寺庙,绕着和尚转了几圈儿,冷不防大声喝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和尚被惊动,“啊呀”一声,睁大眼睛看着王阳明。王阳明问和尚:“家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问:“想家吗?”和尚不语,一片沉默。面对王阳明的关心,和尚愧疚地说:“怎能不想念呀!”接着,王阳明劝他:“既然想念老母,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和尚终于决定,回家去看望老母。

王阳明一番善解人意的“致良知”交谈,既化解了和尚思念老母之苦,也化解了老母思念儿子之苦。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一个罪大恶极的盗贼,顽固不化,执迷不悟。王阳明亲自审问。盗贼一见王阳明就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衣服脱了,我们随便聊聊。”盗贼说:“脱就脱。”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太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盗贼说:“光着膀子是常事儿,没什么大不了的!”王阳明接着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苟,岂不更自由!”此时,盗贼急忙摆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怕脱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呐!你有良知,不是一无是处啊!”

王阳明这一席话,大大激发了盗匪改恶从善的良知。这就是王阳明“致良知”“忠告而善道”的威力。

王阳明“心学”,是研究做人做事能力的学问,是研究脑语特点及应用规律的学问。“心即理”理论,是讲脑语的性能特点:脑语是“天理良知”的载体,是“天理良知”的能力;“知行合一”理论,是讲脑语“天理良知”应用的实践原则;“致良知”理论,是讲“天理良知”应用的科学途径。

“良知”与“致良知”理论,是阳明“心学”理论的核心。王阳明认为:“人人有良知”“人人都可做圣人”,这符合人性特点,符合脑语特性和应用规律,是阳明“心学”的重点和亮点。

“良知”,是脑语的优秀品质、优良底色。脑语有“良知”,就有光明,就有生命力,就有正能量,就能照亮自己、照亮别人、照亮社会。王阳明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求”,就是告诫后人:只要脑语“光明”,就有生命力,就有正能量,就有强大智慧能力,就幸福安宁,无须“何求”!

脑语有无“良知”、能否“致良知”,是圣人与庸人、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的根本区别。只要脑语有良知,知良知、行良知,人人都会成为圣人、君子、好人。只要脑语有“良知”正能量,就会充满光明,就能照亮自己、照亮别人、照亮社会,就能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自阳明“心学”诞生以来,五百年间,“致良知”理论在国内外的吸引力、影响力,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毛泽东等名家伟人,就是大家公认的“心学”理论的拥护者、传承者、实践者。

阳明“心学”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在于,第一次明确揭示人性“良知”功能与做人做事的规律,科学而有效地激励人们做圣人、做君子、做好人。历史与事实证明:只要真正践行阳明“心学”理论,就能做圣人、做君子、做好人。这是社会事实,是生活规律,也是客观真理。这正是阳明“心学”理论的伟大意义、强大功能和重要价值所在。

2019年7月16日于武汉东湖 FeeW1L22rwjxdKpKVW50SwGdphh35MUnuqCb3oYTzPpcdqW9+qSMCh5Qm1BiSMP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