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知行合一”,讲“心学”的实践原则,是“心学”的理论特色

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王阳明讲:“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关系,主要讲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他认为“知”,指道德良知,“行”,指道德行动。“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功夫不可分。只有“知”,没有“行”,就不是真“知”。

王阳明认为:“知善知恶是良知”,人人都有“良知”,都知善知恶。“良知”包括“行”,必须有行动。他曾举例讲,“孝悌”是“良知”,见到父母有“孝行”,能“孝敬”,才算知“孝”。如无“孝”之“行”,就是不知“孝”,就没有“良知”。

“知行合一”,就是言行一致,就是想到做到、说到做到。这是真诚做人,是做真人、好人的底线原则。

“知行合一”说,是对传统“知行”分离观点的直接批判,是王阳明对做人方略与做人规律的创新观点。

儒家学派董仲舒等,一向认为,各种经典知识,都是先“知”后“行”。以为,不“知”就不能“行”;“知、行”是两大截,是两回事。于是,有人认为“知难”,有人主张“行难”。人们经常讨论,是“知难”还是“行难”,使做人做事问题变得难而又难,复杂难解,莫衷一是。“知行分离”观点,违背脑语良知,违背脑语做真人、做好人规律,是导致空讲理论、言行不一、做人虚伪的理论根源。古今中外许多空头理论家、两面派与各种精致的个人主义者,做人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都与践行“知行分离”的理论观点有关。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主张“知必行”,有“良知”必须有“行动”,第一次使做真人、做好人,变得既科学有效,又简单容易。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不改初衷、光明磊落,这是真诚做人的君子之风。“知行合一”“认识与实践结合”,这符合脑语知情意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也符合一切事物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是好人、圣人的共同品行特性。

王阳明是“知行合一”原则的创建者,也是“知行合一”原则的忠实实践者。他从小立志“做圣人”,老师感到吃惊,父亲以为他狂妄自大。但,在漫漫人生路上,不管到哪里,不管遇到多么大艰险、经历多大的挫折、遭受多大苦难,他言行一致,不改初衷。他坚持“事上磨”、世上练,矢志不渝,终于练就一颗高尚的“心”,成为世人敬佩的“心学”圣人。

毛泽东视王阳明为精神“传教之人”,《心之力》《实践论》就是他践行阳明“心学”的理论佳作。毛泽东把阳明“心学”归纳为两条:“一在贵我,一在通今。”他曾讲:“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者唯我;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唯目前。”

“贵我”,就是践行王阳明“心即理”学说,相信自己心力,依靠自己脑语能力;“通今”,就是践行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毛泽东认为,“山河大地”,什么都不可靠,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的“心力”,靠自己脑语能力;“前古后今”,什么都不能用,也用不上,只能用自己的言行,只能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正因为毛泽东精通王阳明“心学”理论,才会对“心学”精髓有“贵我”“通今”的精到体会,才会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革命气概,才会有领导中国人推翻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的、惊天动地的智慧和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借鉴了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与毛泽东《心之力》《实践论》思想的胜利。

“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方略原则,也是一切正义事业胜利的法宝武器。 pVdbkw7bNuQ2YOpbYqsjyCFYGX42p3cfsMwgWcF1yZV8mTKn2185rPs7un0ZEg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