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心即理”,讲“心学”特性,是“心学”的理论核心

孟子讲:“心之官则思。”

古人认为,“心”有思考功能,“心”是思考器官。王阳明认为,“心”不是“那块血肉”,是“视、听、言、动”的主宰。这是第一次对孟子观点的纠正。

“心”,指脑语;“心”的“视、听、言、动”,就是脑语活动。“视”,用眼睛看,是用脑语;“听”,用耳朵听,是用脑语;“言”,用嘴巴说话,是用脑语;“动”,用双手劳动,是用脑语。“心”不是思考器官,“脑语”才是思考的器官。每个人的“视、听、言、动”,都是脑语活动。没有脑语活动,就不可能有“视、听、言、动”。

王阳明,是“脑语”活动的理性自觉者。“视、听、言、动”,就是他对“脑语”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真切体验与科学界定。

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就是王阳明对“心”是“脑语”理据的全面解析。

“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之体”指“脑语”本体。这是讲,当“脑语”处于静止状态时,“无善无恶”,无所谓“善与恶”。“有善有恶心心之动”,“心之动”,指“脑语”思想活动。当“脑语”应用时,思想就“有善有恶”,能显示“善与恶”。这是讲脑语有两面性:脑语可“向善”,可“向恶”;可“行善”,亦可“作恶”。“知善知恶是良知”,是对脑语本能“良知”的界定,是讲“脑语”有“知善知恶”的能力;人人都有“良知”,人人“脑语”都有“致良知”的能力。“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讲脑语“致良知”的实践能力和使用价值。“脑语”可以“为善去恶”,“脑语”可“改善”人与事物,“脑语”可以使人间世界变得更美好。这“四句教”,是对王阳明对“脑语”性能特征的全面分析与概括总结。

王阳明“心即理”的理论价值在于:第一次明确,“脑语”就是“天理良知”的载体,就是认识与践行“天理良知”的能力。“天理良知”,就在人的“脑语”里;每个人的“脑语”,都有认识与践行“天理良知”的能力。

脑语,不仅是天理良知的载体,也是善恶是非的载体。一切善恶是非,都在人的“脑语”里,都决定于人的“脑语”。

人的脑语,“有善有恶”。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王阳明“有善有恶”人性观点,同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比较,不仅全面,而且科学。因为,脑语有两面性,还有可变性。人可行善,也可作恶;可由恶变善,也可由善变恶。这是“脑语”实际,也是“脑语”规律。

人的脑语,是做人做事的能力,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智慧能力。脑语,决定人的言行,决定人生命运,是决定人做什么样人的能力。好人坏人、善人恶人、君子小人,都决定于人的脑语。

在总结“心”的性能特点时,王阳明讲:“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是阳明“心学”的伟大发现与创见。

“定盘针”,就是指“脑语”;就是对“脑语”重要性、决定性特征的准确概括和形象比喻。 7HxClUl08zOJZ9edx+5qkbD+raW4VsL4z4n+HewNIOIMbby1F0MYnrAF8oVVne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