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历时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我国2010年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我国经济发展已出现了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使我国正在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而且,全球化发展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进入到新的阶段,我国也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重新构建新的“一体两翼”开放发展格局,以适应新的全球化发展需求,并因此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和可能性。如何把握这一时代机遇,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目标?本书试图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全面深入地说明中国经济升级发展内涵、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和所需要的动力要素构成,以及具体的发展路径,从而为理解中国经济当下发展问题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本书主要分为四篇、十四章,分别从“一体两翼”开放战略阐述、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挑战、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动力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具体而言:

第一篇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阐述了“一体两翼”开放战略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关系,说明两者的结合有其必然性,即“一体两翼”开放战略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可行之路。通过对两者相互关系的阐述解释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需要依赖于“一体两翼”开放战略的实施,利用“两翼”开放促进“一体”的转型升级,使得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更好的外部条件和创造更广阔的发展机遇,从而实现中国经济“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获得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

第二篇包括第四、五、六、七章,主要以全球化视野阐述中国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指出如何在新的全球化发展阶段,借助全球化途径,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动力,就是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全球化之问”。说明中国转型升级的主要面临的挑战是系统性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度变革等关键性挑战问题,都是下一步改革深化过程中需要逐一进行完善的。要以全球化视野看待中国技术竞争优势发挥和积累,协调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全球的技术升级趋势关系,通过激励相容的制度性安排来实现转型升级的根本性保障。

第三篇包括第八、九、十章,主要阐述了在我国产品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已基本完成条件下,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进度远远落后于产品市场,因此要素市场的扭曲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使得产业结构的升级缓慢,并进一步影响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素市场化改革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只有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才是让市场主体激励机制完备的基本条件。说明了创新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原动力,需要从资源条件、产品实现以及创新制度与创新能力培育上去推动。进一步强调了金融市场作为经济要素配置的基本市场,可以实现经济要素的合理定价、经济要素的合理有效流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经济要素有效积累的环境条件,可以推动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让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产业能够得到更为优质的资源和发展机会,通过让优质资源得到高效率的利用,发挥出经济发展加速器的作用。

第四篇包括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章,主要说明从哪些方面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指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而需要充分挖掘中国经济发展本身的各方面优势,不论是经济禀赋优势,还是制度优势、技术优势等,还需从经济发展空间角度看待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优势。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持续进行的过程,需要辩证地来看待中国经济东、中、西部区域发展落差,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发展落差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梯度空间优势。指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需求导向和技术创新推动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经济中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供给不足转向了需求不足,具体实现路径要求重视需求在经济中的作用以帮助中国经济更好地实现可持续的转型升级,让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扎实的需求基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由于结构优化是转型升级的结果,实际上是让市场机制能够根据新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中国已经变化的要素禀赋结构进行更合理的要素和产品的定价,从而形成与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相适的产业结构,对内可以合理地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经济运行效率较高,对外可以提高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需求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中,收入问题是最关键的。从短期和长期视角说明,收入分配结构问题会使得要素积累尤其是人力资本要素积累出现较大的问题,导致中国人力资本要素积累不足,严重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会随时间而耗竭。所以需要通过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在短期保证产业升级的需求,在长期保证技术创新要素积累的可持续发展。

该书的具体写作过程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们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整理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本书章节的具体负责的人员分别为:第一、二、五章徐琳,第三章孙青,第四章张琪,第六章杨阳,第七、十一章李逸筠,第八章吴莉,第九章张莹,第十章吴昊,第十二章周婧婷,第十三章王文娇,第十四章艾荟芬。尤其要感谢徐琳、艾荟芬、王文娇、张琪四位同学利用假期的宝贵时间对文稿文字和格式进行了认真的梳理,纠正了不少笔误之处。各位同学给笔者的反馈让笔者觉得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有蛮大的收获,让自己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在研究训练上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研究训练目标。同时在这一期间关于书稿的研究思路和资料的定期讨论也让笔者受益匪浅,一些思想的火花让笔者深感于年轻学子们未来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uqRbYnpwq9PBl3JR2W2v5EbRUR7STbxeGauJrCM/r8Srxv00iQ4thK6o2UQAd2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