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邓小平对包钢的生产发展方针一锤定音;赴甘肃,关注的是西北工业建设;东北之行,号召工业企业学大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现在搞的,有些不是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而是用行政方法管理经济。”
· · · · · ·
1964年3月,毛泽东又像往年一样,开始筹备离京到外地视察工作。离京前,他在北京中南海召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有关工作,特别提出:今年4月是赫鲁晓夫的七十寿辰,我们可致电祝贺。电报不能完全是礼节性的,应该讲点实质问题。赫鲁晓夫越要大反华,我们越要采取同他相反的姿态。他要坚决反击,我要坚决友好,他要分裂,我要团结。这样我们就处于主动地位,争取国际同情。进可攻,退可守。这样他可能发表(贺电),也可能不发表,我们要争取他发表,让苏联人民和全世界知道我们的态度。毛泽东的这个斗争策略虽然是灵机一动,却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确实是出其不意的一着好棋,得到中央常委的一致同意。
4月5日,刘少奇在家中主持召开了一次小会,周恩来、邓小平、彭真、陈毅等参加。在讨论准备同苏共论战的“九评”时,邓小平说,这篇文章要费些气力,要有充分的材料、充分的论证,事实上站得住,理论上站得住。我们先观察一个时期,再来最后完成“九评”。
邓小平还说,“秀才”们从去年准备中苏两党会谈起,一直忙到现在,一年到头很辛苦,太紧张了,现在可趁观察一阵的时机,放松一下,索性离开北京休息一些日子。
这样,邓小平、彭真率“九评”写作班子的“秀才”们,搭乘专列西行,走马观花,在参观了大同云冈石窟后,于4月上旬来到草原钢城——包头。
4月的草原,小草泛绿,树绽新芽,大地一片春意盎然。
20世纪60年代的包头钢铁公司。
9日上午,包头钢铁公司专家招待所会客厅内,春意融融,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邓小平要来钢城视察的消息,使人们欢欣鼓舞。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和有关人员,一大早就等候在这里。
9点多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等一行,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等人的陪同下步入会客厅,全场一片欢腾,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邓小平与站在前面的包钢党委书记陈守忠、经理李超和副经理刘克刚、曹天越等一一亲切握手致意。
典雅庄重的会客厅内,气氛格外欢快而热烈。邓小平就座后,溢满芳香的奶茶端上来了。这热腾腾的奶茶倾注着包钢建设大军和草原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品尝着,并点燃了一支香烟,全神贯注地听取包钢经理李超的汇报。
正面墙上挂着“包钢平面透视图”和“包头市建设规划图”。李超手指图纸。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包钢的建设、生产情况和今后的规划。
包钢白云鄂博矿的铁矿石,不仅含铁,而且含有国防工业所需的稀土。
早在1954年,党中央就注重包钢白云鄂博铁矿的综合开采与加工,中科院成立了7个科研所,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开采白云鄂博矿山,要采取保护性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邓小平一行前来包头视察,主要是确定包钢今后的开采、生产方针。
听完汇报后,邓小平说,我国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只能搞三个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包钢是一个,非上不可。当然中小的还要搞。现在要抓紧解决综合选矿问题。随后,邓小平一行前往下榻的包头市青山宾馆。
10日,邓小平一行乘坐专列前往白云鄂博视察。列车载着党中央、国务院对白云鄂博地区各民族职工的亲切关怀,于当晚8时14分静静地停靠在一号站台旁。
乌兰察布草原早春的傍晚,依然凉气袭人,车厢内却灯火通明,暖意浓浓。
邓小平不顾旅途劳累,兴致勃勃地在车厢会客室里听取白云鄂博地方党政负责人和铁矿负责人的汇报。
当铁矿负责人介绍到白云鄂博铁矿石储量大,而且还蕴藏高品位的稀土矿时,邓小平兴奋地说,白云鄂博是座宝山,我们要很好地开发、利用。白云鄂博是包钢的原料基地,要学习大庆经验,搞好矿山。
此时,在邓小平的脑海里也许闪现出了三十几年前他所看到的内蒙古草原的情景。
那是1926年底,他受党的派遣,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回国,到西安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军担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处处长。他从莫斯科启程回国,途经蒙古的库伦(今乌兰巴托),后从库伦取道包头去西安。从库伦到包头,穿越内蒙古大草原,虽然只有800多公里路程,但当时的草原,远不像今天这样水草丰茂、牛羊成群,而是辟地千里,风沙漫漫,再加时值隆冬,冰雪遍地,乘汽车一路颠簸,过草原,穿沙漠,足足走了1个多月,历尽千辛万苦,才到达目的地。内蒙古千里草原的自然地理状况和旧中国内蒙古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1日上午8时许,邓小平冒着料峭的春寒,徒步登上海拔1 780多米的白云鄂博铁矿主矿。他头戴前进帽,身着深灰色风衣,手执拐杖,伫立在矿山峰巅,向四周眺望。他边走、边看、边听,接过稀土成分较高的矿石,在手里掂掂说,我们要搞钢铁,也要搞稀土,要综合开采利用宝贵的矿产资源。
白云鄂博铁矿副矿长宝音特古斯汇报了矿山的生产、建设情况和开采规划。邓小平一边认真地听,一边满意地点头,并不时插话询问。
回到矿山脚下,邓小平一行又视察了破碎车间的生产设备。他提醒矿领导要注意安全生产,要关心矿山工人的生活。
中午11时零6分,专列徐徐启动。邓小平向车厢外前来送行的干部、职工频频挥手致意,站台上的人群涌动着,使依依惜别之情更深更浓。
通过实地考察,邓小平已胸有成竹。返回包头市后,他就对包钢今后的生产、开采方针“一锤定音”,即“以铁为主,综合利用”。
在包头期间,邓小平还视察了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和国营202厂。
在第一机械制造厂,邓小平在办公楼二楼会议室听取了郭韫厂长对老产品生产情况、新产品试制情况的汇报后,即席发表了讲话。他说,可能大家最关心的是中苏两党之间的关系。今后共产主义运动不论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党都应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按照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走自己的路。今后,你们的任务加重了,你们应有精神准备。随后,邓小平来到四分厂,视察了坦克行动部分与传动部分的配件生产、组装流水线,尔后又来到五分厂,观看了坦克原地演习。邓小平指出:要加大旧产品改造的力度,抓紧研制新产品。
在河套灌区考察时,邓小平问乌兰夫:“现在全国主要抓5亿亩稳产高产基本田,解决粮食问题,你们准备搞多少?”乌兰夫回答:“我们打算搞1 500万亩。”邓小平接着说,河套地区灌溉条件这么好,为什么单产不高?农业光有水还不行,还要有肥。今后要大力改变粗放的耕作方法,努力提高单产。你们把1 500万亩稳产高产基本田搞起来以后,粮食就打得多了,既解决了你们自己的吃粮问题,还可以给中央多调一些粮食,这是一件大事。
邓小平对内蒙古的牧业非常关心,他说,搞牧业也得有水,没有水,牧业也搞不起来,要好好规划一下。
在谈到自治区能够调出耕畜给国家时,邓小平说,这也很重要,耕畜什么时候都需要。后来,他亲自主持制定了“牧区工作四十条”,有力地促进了内蒙古畜牧业的发展。
4月11日,邓小平一行结束了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考察,乘专列前往甘肃。
4月11日,邓小平一行乘专列进入甘肃,于12日零时至8时停宿在皋兰长川车站。
4月的兰州,乍暖还寒。一个月前,甘肃省就接到毛主席将于4月中旬视察甘肃、青海的通知。随后两省便开始了接待前的准备工作。
当时,正值“四清”“五反”运动进入高潮,“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也正在发动。大街小巷、村庄道旁的墙壁上新添了许多醒目的标语口号,到处呈现着一派热烈紧张的气氛。可是,毛泽东没来,派邓小平等人来了。
邓小平这次到甘肃,主要是指导西北局召开的工交战线学大庆会议,同时还准备在甘肃一些地方进行视察指导工作。
在皋兰长川车站停留期间,邓小平在专列上接见了皋兰县委副书记孙兆甲,县委书记马云因有病住院没能参加接见。
孙兆甲向邓小平简要汇报了皋兰县的情况。
汇报中,邓小平关切地问道:“人民情绪怎么样?”
孙兆甲回答说:“旱情严重,口粮标准低,但人民情绪是稳定的。”
邓小平听后又问:“你是哪里人?”
孙兆甲说:“庆阳合水人。”
邓小平听后微笑着说:“噢!陕甘宁边区的人嘛。”又说:“还是基层工作的同志比较辛苦。”
上午9时,专列进入兰州城区。邓小平不顾劳累,前往七年前他去过的兰州炼油厂视察。
随后,邓小平又视察了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他详细询问了兰化当时的生产情况和可能发展的情况,并看了合成橡胶厂的丁苯橡胶聚合车间和丁腈橡胶车间。
到厂里后,邓小平首先询问:“听说你们合成氨可以搞到50万吨,是否确实?”
兰化的同志回答:“确是这样。现有生产能力为10万吨。根据国家计委和化工部意图,1965年将用技术改造方式扩建至15万吨,约需投资1 900万元。1966年至1970年继续扩建到30万吨,约需投资2.2亿元。”
邓小平又问:“你们说到现在10万吨已用投资为3.2亿,扩建投资为何差这么多?”
兰化的同志回答说:“投资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原有公用工程大部分有富余能力,只需要部分延伸扩建,就能满足;二是原有建设是40年代技术水平,扩建时将用60年代的技术,如15万吨扩建,是采用了现有沸腾造气设备,进一步扩建将采用生油加压造气的技术,就更省投资。”
化工部副部长张珍说:“第一套5万吨造气设备已经向意大利订货。不仅投资省,将来生产成本也低。”
邓小平对于合成橡胶厂当时用粮食酒精为原料及今后发展石油化学解决原料问题询问得很详细。他问兰化的同志:“今年8千吨丁苯橡胶用多少酒精,折合多少粮食?”
兰化的同志回答:“约2万吨酒精,折合7万吨粮食。”
邓小平说:“这就接近全兰州市人民全年所需粮食了,还是用石油来解决原料好。”
解决5万吨橡胶原料,同时副产丙烯,解决2万吨合成纤维,而投资仅需1.8亿元,邓小平对于这一方案很感兴趣。他问张珍:“是否有这个安排?技术能否掌握?”
张珍回答:“计委和化工部都同意兰化的意见,赞成买两套砂子炉,用于丙烯腈中间试验,兰化今年即将建设。技术是可以掌握的。现在橡胶进口价每吨外汇500美元,5万吨橡胶就能省2 500万美元。”
邓小平说:“这是我们自己的橡胶。”
后来,邓小平和彭真又同甘肃省委领导汪锋和王林谈到,合成氨应当搞50万吨,搞石油化学,兰州条件好,可以要一套砂子裂解炉。并提出:大企业应更多地注意管理。
接着,邓小平又视察了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甘肃建国机械厂。邓小平在参观了工厂、市容后感到很满意。他说:“今天的工业不能不看。”
当时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参加接待邓小平的王廷福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1964年4月,十里厂区沉浸在一片喜悦与幸福的期待之中,中央领导人要来我厂视察,人们都在急切地盼望着、热烈地期待着。大家都把中央领导的关怀变成火热的生产热情,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创最优秀的成绩,作为献给来视察的中央领导同志的宝贵礼物。党委书记王辅卿、副书记杨世杰、厂长崔子明和副厂长郭景升等领导同志,也穿着工作服,同职工一起打扫卫生,粉刷厂房。
4月12日下午6时许,经过一天的紧张劳动,厂部的领导大部分都已回家去吃饭,然后准备检查各项接待事宜。这时,我正在办公楼校印一份汇报材料。6点52分,突然有几个穿着灰色中山服的同志来到办公大楼三楼,我心想:一定是中央领导同志来了,就急忙用一块刻写钢板捅开了紧锁的会议室大门,清扫了残留的一些锯末。就在这时,邓小平总书记一行共30多人已经来到了门口,同来的还有彭真、杨尚昆等领导同志。然后小平等同志坐在一张沙发上仔细听取了厂领导的汇报。当时,厂里已经下班,小平同志在厂内没有参观,所以大部分职工没有见到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但是,我却得天独厚地承担了这次接待,因此,当时的幸福情景一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
邓小平总书记离开甘肃时,对省委书记汪锋同志说:“你们要关心兰石厂。”此后甘肃省就派来了以省工会副主席李星光和省军区副政委陈万普同志为首的省委工作组。7月份,一机部又派来了由第一副部长汪道涵、13局局长张学纯及副局长丁兆麒同志带队的工作队,帮助兰石厂开展工作。从此,兰石厂的局面就出现了新的转折。
这天,邓小平一行还察看了市容,接见了在兰州的厅局级以上负责干部和300多名学大庆观摩团代表以及出席工交战线学大庆会议的工业企业书记,并分别合影留念。
这次邓小平一行到甘肃,原计划停留5天的时间,结果只住了3天。甘肃省负责人原打算汇报一次,请邓小平等作指示和报告,后因情况变化,未能实现。他只找个别人谈了一下工业的问题。期间,汪锋抽空向他汇报了西北五省工业会议的情况。
在汪锋汇报时,邓小平还着重询问了甘肃的反修、社教和工业问题。他很关心河西,还问了粮食和河西水利的问题。
关于社教,邓小平同意搞三四年,并强调要把社教搞好。
邓小平问:“粮食有没有60亿?”
汪锋说:“没有。大致差不多。”
邓小平问:“要不要调进?”
汪锋说:“还要调进一点。”
邓小平还问:“为什么转变快?”
汪锋说:“一是靠中央政策,二是中央帮助,三是干部。”
邓小平说:“甘肃情况好,人们精神面貌、体质都很好。工厂很满意。省委对情况是熟悉的。”
邓小平还说:“你们是后方,该给你们摆的还要摆。河西水多,要搞好,还要继续抓,能搞到20亿斤,就可以提供4.5亿斤商品粮。”
接着,邓小平又关切地问:“你们最高63亿几?”
汪锋说:“最高还是70亿以上。”
邓小平说:“85亿的指标要努力完成。”
晚上,邓小平还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陇剧《假婿乘龙》。
当天,中央办公厅来电话,要邓小平带几个人马上从兰州飞长沙。毛泽东要在那里开会。
这样,邓小平、康生、吴冷西急忙飞抵长沙。毛泽东召集他们修改给赫鲁晓夫七十寿辰的贺电。
邓小平在修改完给赫鲁晓夫的祝寿电后,又从长沙飞回西安,同彭真率领的写作班子会合,经洛阳、三门峡、郑州、徐州,到山东曲阜、济南,20日返回北京。
这年的6月,邓小平同李富春、薄一波等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到东三省视察工业企业情况。
6月22日,邓小平一行乘专列经沈山线抵达沈阳,开始了在辽宁的视察活动。他们在沈阳活动6天,先后视察了112厂、410厂、111厂,并参观了辽宁工业展览馆。
辽宁是“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起来的重工业基地。对这个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邓小平始终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6月26日,邓小平在视察沈阳市机械工业生产情况时指出:机械工业要实行专业化生产和协作。他循循善诱地讲述了工业企业搞专业化生产的好处,指出组织专业化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产量也可以增加一倍。没有专业化,先进技术就不可能发展。对如何搞好专业化生产,邓小平提出要把分散在各分厂的通用车间适当集中起来,组织专业化生产。要把整个机械工业的铸造、锻造集中起来搞几个铸锻厂,要以一个条件好的铸锻厂作为基础,把其他厂组织进来,以那个厂为基础搞专业化,先要保证它的需要。针对当时辽宁机床工业产品落后、精密机床少的情况,他明确提出要在两三年内,把沈阳机床一、二、三厂改造成精密机床厂。
1964年6月,邓小平视察沈阳112厂。
邓小平站在全局的高度,精辟地分析了当时全国机械工业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他指出:目前通用机床的品种太单调,精密的太少,是机械工业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做好机械工业的改组、调整和改造。他说:“精密机床多起来,通用机床少起来,我们的名誉就可以好起来,才能把其他工业带动起来。东北的机械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辽宁的机械占东北的60%以上,辽宁的机械又在沈阳,沈阳的机械搞好了,全国就有希望了。沈阳抓好了,全国就有基础了。工厂的设备更新要用新的精密设备,沈阳的改造要由国家经委、计委组织进行。要打破中央、省、市的界限,这样才能都提高。调整,包括技术力量和设备的调整,要通盘考虑,一项一项安排。通用与精密要有个比重,通用机械含义是什么?搞什么水平的通用机械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精密机床需要多少型号?究竟加多少,减多少,要有个比例关系。机械工业水平不提高,还要搞60年代的产品就不好办。”
6月28日,邓小平一行结束了在沈阳的考察活动,乘车到达大连。
7月1日下午,邓小平一行视察了大连钢厂和大连化工厂。
7月2日下午,邓小平等视察了造船厂和化学物理研究所。在造船厂视察时,邓小平十分关心这里的生产情况,他提出:产品要按照需要定出几种型号,成批生产。不要今年搞这个,明年搞那个。钱和时间花了,还建不起像样的海运力量。他还指出:要注意组织专业协作,不要搞万能厂,不要事事自己干。
当天,邓小平等还在棒棰岛听取了大连市党政负责人的工作汇报。
当汇报到旅大中小学校舍不足时,邓小平说,办学要两条腿走路,要办正规学校,也要办简易学校。简易学校好办,每个街道、每个单位都可以挤出一两间房,收几十个学生,一两个班,进行综合教育,大的孩子半工半读,小的只读书。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一定要搞。东北地区研究一下,大连可以先实行试点,以便在东北地区推广。
谈到中等教育,邓小平说,普通中学,有的要改为技工学校或职业学校,训练一批青年,生产需要时,可以补上去。但不许增加职工,要先减后补。对毕业生也不能包分配。课程不要多。教员不足,可以从有关行业中抽调。
在汇报到工农业生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时,邓小平说:石油发展后,要搞内燃机车,这样可以省煤。试制成功以后要搞协作厂。设备更新要一个一个地计算。你们如果把协作搞好,可以腾出很多的设备。他还说,侯德榜有真才实学,我们国家有真才实学的有李四光、侯德榜、竺可桢等。
在谈到手工业合作社所需设备、材料应统一安排时,邓小平和李富春都说,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手工业每年百十亿积累,不列入计划就会到处冲击。今年要专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在谈到市委领导问题时,邓小平说,市委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城市。农村工作应设立农村工作委员会来管理,市委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讨论农村工作。有关城市工作的会议不要找农村干部参加,有关农村工作的会议不要找企业干部参加。文件也是这样。旅大农村人口很多,地面很大,只靠一个农村工作部是管不了的。城乡工作不分开,就会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北京、上海都是这样办的。
此外,他还对当时的“五反”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一些意见。
7月3日,邓小平一行到达鞍钢,检查鞍钢的经济调整工作。
当时,我国国民经济正在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鞍钢调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贯彻邓小平在20世纪60年代初主持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工业七十条”),进行企业整顿。在适当降低产量的情况下,下大气力抓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标准、劳动工资、经济核算、责任制度、领导制度等。
在视察过程中,邓小平说:“鞍钢贯彻‘工业七十条’要和贯彻‘鞍钢宪法’结合起来。企业无论如何要有个制度,有个规矩,有个约束的东西。”他告诫鞍钢人:“大企业、现代化企业也要革命,要学习解放军,学大庆。要自力更生,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真正的革命是思想上的革命。”
7月4日,邓小平一行结束了在鞍钢的视察,乘专车途经沈阳去长春。
7月5日,邓小平一行抵达长春,开始了在吉林的视察活动。
1964年7月,邓小平视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邓小平等先后视察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光机研究所、吉林化工厂、铁合金厂、九站维尼龙厂、丰满发电厂和左家特产研究所,察看了野生经济动物场、果树场、药草场等。
7月10日,邓小平和李富春、薄一波在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的陪同下,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视察。
7月盛夏,是北方最炎热的季节。然而,汽车城却在酷暑中掀起了大干热潮,工人们提出了“高质量、低成本、多品种,向年产4万辆目标迈进”的口号。特别是轿车车间召开了技术革新现场会,号召全厂职工为实现“两赶三消灭、五保一提高”而奋斗。此时的红旗轿车不仅形成了生产能力,而且多次在国际展示会亮相。与此同时,一汽新开发的CA30A越野车已经正式投产。
下午3时40分,邓小平一行乘坐面包车来到生产大楼。一汽厂长郭力、副厂长孟少农早已在门前等候。
当邓小平等领导同志走下车时,生产大楼前立即呈现出一派热烈的欢迎场面。邓小平一边同大家握手,一边稳健地步入主楼。在接待室里,他首先注意到的是墙上的两幅黑白图片,一幅是放大的解放牌卡车图片,一幅是一汽新开发的军用越野车图片。两张图片在雪白的墙壁上显得非常光亮、突出。邓小平没想到几年前即1958年9月他第一次视察一汽时提出的愿望,这么快就变成了现实。
邓小平在图片前站了许久,他不停地向郭力厂长询问。
邓小平首先问道:“这几年来厂里有什么变化?58年时我们都看过了,现在怎么样?”
郭力汇报了几年来一汽的生产情况,并讲到解放牌改型的问题,特别提到一汽越野车原来照搬苏联设计的吉尔157型越野车,齿轮常打坏。
邓小平问:“我们进口的车子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毛病?苏联的汽车工业还是落后!”并进而问道:“越野车的生产量多少?红旗轿车还是不是敲出来的?今年解放牌的生产量多大?明年能生产多少?”
郭力对邓小平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汇报。
邓小平又关切地问:“车子哪里要?销路怎么样?”
李富春马上接着说:“汽车那是大大的不够!”
薄一波问道:“明年生产多少车?”
郭力在回答中提到,由于年产量增加,越野车又开始生产,出现了一些薄弱环节。邓小平说:“可以多和其他机械厂去搞协作么!”
在谈到“红旗”的生产问题时,邓小平问:“今年产多少?”李富春问:“成本要多少钱?”
郭力说:“‘红旗’今年搞30辆,每辆4万元。”
邓小平说:“这么贵,只有接外宾。国务院买得起,其他人用不起!”并关切地问:“我们有几个牌子?哪个牌子最好?明年还要不要买国外的?”
郭力都作了回答。
随后,郭力还向邓小平等人汇报了一汽远景规划的一些情况,他提出:“到10万辆时必须把有些东西扩散出去,现在年产量一高,如果两个车皮拉5辆车,要到6万辆,那要多少车皮?因此要另找点。”
邓小平说:“生产零件后,可以到西南、中南搞整车装配么!”
郭力接着又汇报了为实现这个远景规划所必须采取的一些措施。他说:“外国在一条生产线上搞几种车,我们只能搞一种,这是从苏联弄来的,这里没有系列化。”
邓小平说:“现在我们的汽车工业不多嘛。凡是能够标准化的都要标准化。”
当郭力汇报到全国汽车行业概况及一汽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的情况时,邓小平说:“标准化、系列化就要从这里开始,我们去买一些外国技术,来搞标准化、系列化。”并说:“全国汽车现有30万辆,越向外国买越不得了。”
邓小平还针对如何改进企业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意见。他说,要怎样吸收世界上的经验,用进去后另行改组,决心改组,以后就快,怕痛怕痒不行,现在你们时间已经晚了。你们要想出一个革命的方案来,要当革命派。鞍钢现在要改就难了。汽车厂就只有那么几家,好搞革命。大厂、分厂可以经济核算独立,自负盈亏,一个环节逼一个环节。搞汽车不是买一套设备问题,主要是搞资料的问题,美国、日本、西德都很先进。
邓小平在了解解放牌卡车的生产情况。
邓小平又问:“你们有熟悉欧美汽车工业的吗?”
大家向他介绍了孟少农。邓小平点点头继续说道:“用上两年来搞调整,来革命,是增加生产的办法,是最好的机会。别的行业架子大,而汽车工业很年轻,还是儿童时代,只有这样一点点产量嘛!儿童时代思想改造容易一些,等到了老头子再来改造就改造不动了,在汽车工业上,你们带个头。类似汽车工业的,还有造船工业。职工人数与日本的差不多,可是日本年产船舶吨位200万吨,我们只有30万吨,这不行么!汽车和造船工业这两个点要做革命的示范。革命不能够改良,越改良越不好办,你们搞一个方案出来,在此基础上去改造汽车厂,改造上海厂、北京厂。”
在听到美国福特厂的改组情况时,邓小平说:“人家能下决心。我们现在是小改组,将来有十个八个这样的厂,变老头子了,再来改组就很难了,你们搞这个行业要搞革命,为什么永远当落后分子?厂子漂亮倒是漂亮,我们外行看你们厂是现代化的,内行一看就不先进。主导思想应该是搞革命。宁可减少产品,也要利用这个时间完成革命,包括这里生产什么,哪些东西拿出去,放在哪里,以及科学试验和设计等问题。”
在了解到一汽的生产已有9年的历史后,邓小平说:“技术有了,主厂搞什么,专业化厂分出一部分也可以,无非是系列化、标准化。不然成本不能降低,产量上不去,品种又单调,年产10万辆,再生产几年解放牌就成问题了,就要落后了,解放牌也要改造。”
在谈到搞一个革命性方案时,邓小平说:不要各搞各的,搞托拉斯,把拖拉机放在里面。我的印象,汽车、拖拉机工业和造船工业比较容易改造,为什么?因为它是儿童,不在儿童时代搞,还等什么时候搞?反正你不搞,要永远落后。福特老的方法也在改造了么!要来搞个革命,可能两三年内产品产量少些,受点影响不要紧。革命之后,两三年之后产量就会跟上去了。
邓小平又说:斯大林后期脑子里没有辩证法,僵化了。政治上、思想上闭塞,认为一切都先进了。现在原形毕露,一切都落后,只有“上天”这么一点点。基本工业都是落后的,他们的化学工业那么落后。我们化学工业还能超过些,可以搞得快一些。你们这个行业还是比较容易改造的,要打破大厂的坛坛罐罐,不要怕打破坛坛罐罐。今后评定一个厂不根据职工人数多少,有多少平方米地盘。我们搞工业的思想一直是:厂越大越光荣,工人越多越光荣,不和世界比。越感到光荣,就越落后。
当郭力谈到目前对专业化厂的认识,搞协作和地方工业服务工作还存在问题时,邓小平说:先搞起来,然后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以后地方也要加强为厂服务。有困难就去解决困难。可成立小厂,大厂派技术力量下去,加强他们,要搞出几个技术骨干。以后地方企业明确要为大厂服务。你们工具分厂生产能力有富余吗?可变成一个专门工具厂,把它独立起来。品种可以发展,产量可以增加,技术水平可以提高。要扩大服务范围,别的厂可以到你们那里订货。这个厂不仅为长春,为吉林省服务,甚至至少为东北区服务。你们厂的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哪个不想用好东西?你们这个厂也可变成为汽车、拖拉机工业服务的综合工具厂,2 000多人是个大厂么。搞好了,自己生产有保证,还可以给国家创更多的财富,为全国解决一些困难。不要关起门来,要贴广告、作宣传,大家都来买你们的工具嘛。现在全国汽车行业有16万人,等于福特厂的一半,人家300万辆,我们只有几万辆。这是很大的问题,说明我们的水平落后!我国至少应该生产100万辆汽车,这样汽车才能贱,大家才能用得起嘛!
最后,当得知越野车已经投产半年多,工人们正在加紧制造,准备在国庆15周年庆典时拿出300辆向国家献礼时,邓小平高兴地说:“好啊,好!一汽变化不小。总之要革命,要步步革命,希望你们带头。”
邓小平听完郭力厂长的汇报后,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一汽发动机厂和总装配厂,每到一处都受到工人们的热烈欢迎。
在发动机装配线上,邓小平握着一位青年工人的手,亲切地问,工作怎么样,学习如何,生活还好么?一连串的问话,感动得这位青年工人热泪盈眶。大家都为中央领导同志如此无微不至地关怀一线工人而激动不已。
邓小平一行于下午5时40分左右结束了在一汽的视察。
邓小平热爱红旗车。他不仅为一汽几年来的变化感到高兴,而且对红旗轿车有了新的发展而欣慰。后来,邓小平换乘红旗车后,一直未再换其他车,与红旗轿车和它的造车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84年6月,国庆35周年庆典之前,中央警卫局派人来到一汽,给一汽的造车人下达了一项重要任务,要求一汽为军委主席邓小平制造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盛大阅兵式上乘用的红旗特种检阅车。当时,一汽的轿车发展正处在停步状态。因为从1981年起,红旗轿车就停产了,并已经开始转型生产CA630红旗旅游车。此时要再生产红旗特种车困难非常大。但是一汽工人一想起小平同志对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关怀与支持,就热血沸腾。他们下定决心,条件不具备,创造条件也要按时完成任务,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于是一场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的轿车生产硬仗在一汽轿车厂专用车间展开了。
制造现代化的红旗特种检阅车有三大难关,一是要采用特殊材料达到防弹性能;二是要采取最严密的设计手段使自动活动顶篷在敞开堆放时不影响整车的整体形象;三是要保证升降脚踏板能根据检阅人的身材自动平稳迅速升降。时间紧、任务重,为了缩短制造周期,他们曾经选择了美国林肯轿车的两套活动顶篷,但配合不上。于是他们立即成立了攻关队,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制造。设计人员开动脑筋,工人师傅大胆创新,领导干部和职工夜以继日吃住在一起。经过全体攻关队员的努力,红旗特种车终于按时试制成功了。它不仅解决了活动顶篷的伸缩问题,而且攻克了自动升降脚踏板及全部电控难关,使发动机的操纵稳定性达到国外同类车水平,即使在高温下低速行驶,发动机也不熄火,水箱也不开锅。
国庆节前夕,两辆崭新的红旗敞篷检阅车发往北京。
在建国35周年庆典上,邓小平乘坐着一汽人生产的轿车检阅了陆海空三军。
1964年7月11日下午,邓小平在长春南湖宾馆听取省委负责人吴德、赵林等的工作汇报。
当吴德汇报到发挥劳动力潜力问题时,邓小平说,日本就是充分利用劳动力,我们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得多。农业基本建设尤其要靠人。
当赵林汇报到企业劳动效率低,非生产人员比例大,老弱病残需要调出、安置,非生产人员应当减少,辽源煤矿在煤炭部支持下做出了成绩时,邓小平说,可以与附近公社挂钩,固定工、对健康有影响的岗位的一般工人,应该与附近公社定期轮换。如一个公社有100个工人,多久换100人?把老弱病残编外人员统统搞下来,可以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搞这一条,经济核算都没有办法搞,一些人在那里“和稀泥”。宁肯把那些人集中起来学习或养起来,也比混在那里强。
在赵林汇报到专业协作问题时,邓小平说,以市为单位搞,全省至少可以搞长春、吉林市两个点。这是普遍性的问题。
在赵林谈到汽车厂与协作厂的关系问题时,邓小平说,协作厂不要都归汽车厂,要搞独立的厂子。汽车厂要搞自己的技术,搞洋的。
在赵林提到全省轻工业系统搞了食品、造纸、皮革三个托拉斯,名义上不增加编制,事实上增加了人员时,邓小平说,我们搞个东西,就是要搞个衙门,衙门就有几层,又是公司,又有多少经理、书记,多少副经理、副书记,多少科室,科室还有大科员、小科员,这是搞衙门。托拉斯本身是搞经济的,不是用行政方法管理经济。我们现在搞的,有些不是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而是用行政方法管理经济。
在赵林汇报到综合利用问题时,邓小平说,先搞收益大、可以积累资金的,搞一笔钱,不动它,专款专用。省里投的钱,赚回的钱归省,一两年就把投下去的钱拿回来,用这个钱再去搞综合利用,搞第二个、第三个,搞“驴打滚”的办法,省里专列项目,这笔钱不准挪用。这个问题已经谈了好几年了,找不到一个办法,完全指望中央投资不可能。
在赵林汇报到某些工业产品积压时,邓小平说:一个是计划,一个是按本身的需要,不然,怎么销得了?
在听完汇报后,邓小平对吉林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要求。
7月12日,邓小平一行离开长春去哈尔滨,开始对黑龙江进行视察。
16日下午,邓小平同李富春、薄一波、杨尚昆、宋任穷等一起来到大庆油田油区。他们先后用了两个半小时,视察了1202钻井队、采油李天照井组、中三转油站、中二注水站、西油库和一口电热清蜡油井。
下午3时许,邓小平一行来到油区。在车上,陪同的石油部徐今强副部长请示什么时间汇报工作,邓小平说:“不汇报了,你们的情况都了解。”
邓小平对技术革新问题很感兴趣。
在去1202钻井队的路上,徐今强介绍了当年的钻井情况和1202钻井队的情况,当谈到这个队已经出了几批基层干部,一直还是个标杆队时,邓小平说:“这样就好。”
1964年7月,邓小平来到大庆油田油区,视察了1202钻井队等。
谈到油田建设工程质量十分重要和余秋里部长对质量抓得很紧以及当年钻井与基建质量的情况时,邓小平说:“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到1202钻井队后,邓小平看了牙轮钻头和刮刀钻头。
徐今强介绍说,我们的牙轮钻头比苏联的好,有一个刮刀钻头曾打了1 000米,但我们的钻头还不如美国。
邓小平说,进一步研究是可以解决的。一个钻头可以打一口井,当然就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当讲到钻机改用电动机时,邓小平问:“电动机比柴油机有什么优缺点,有没有电源?”
徐今强回答说:“这里有,可以解决。”
邓小平说:“这是值得研究的。”
徐今强介绍说:“钻机可以整体搬家。我们的钻机还是落后的,这几年主要是人的觉悟提高了,操作方法改进了,钻井的效率也提高了。”
听到这里,邓小平说:“对!听说兰州研制了一个新的。”
徐今强解释说:“试制了一台,尚需改进。”
邓小平到了采油李天照井组后,很感兴趣地说,我61年来的时候不是这样,那时是很脏的,现在很整齐。他转身问身边的陪同人员,像这样的井组有多少?
回答说,80%~90%,程度不一样,还有10%~20%,差一些。
邓小平说,那总是有的,可以逐步跟上去。
当工人打开采油阀门,让邓小平看看喷油情况时,邓小平高兴地说:“你们管理得真好,我看了两次,出油都很好,你们要为社会主义出大力气,为国家争光。”
当谈到执行岗位责任制好的已经达到75%,干部上岗的已经有1 100多人,出了不少像姬德先那样的先进人物时,邓小平说:“好!”
徐今强接着向邓小平等人介绍了油井清蜡的技术程序,他说,每口井要一个绞车,需要3个人。现在已开始试验电缆清蜡,并介绍了这和将来实行油田遥控、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油田开采的关系。邓小平对此很感兴趣。
上车时,邓小平又说,这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一件大事。总理在国外见到一个炼油厂,只有300多人,包括检修人员在内。他转身问徐今强:“你们的炼油厂有多少人?你们的炼油厂是古巴式的吗?”
徐今强回答说,古巴式的常减压正在建设,还有四型催化裂化是古巴的资料。当徐今强将它和兰州炼油厂作了对比后,邓小平说,技术上的进步是无穷无尽的。他转身又对李富春、薄一波说,现在已开工的工厂和车间(指大庆炼油厂)是自己设计的,比苏联的要进步,用地面积少、投资省。古巴式的炼油厂现在正在建设,明年可以完工。
在中三转油站,徐今强介绍了电脱水,并和兰炼作了比较。邓小平说:“就是要这样做。”
在视察西油库时,徐今强介绍说:“这里的装车能力已经可以适应1 000万吨原油生产量。”
邓小平说:“好!”并问道:“搞到1 000万吨还需要多少投资?”
徐今强回答说:“约一亿三四千万。”
邓小平听后说:“这是很大一笔数目!”
在路上,看到家属正在修路,徐今强就向邓小平介绍了把家属组织起来,搞农副业和基地建设的规划。当介绍到搞农副业以家属为主,机耕为主,精耕为主时,邓小平问:“能做到吗?”
徐回答说:“能做到。”
邓小平高兴地说:“好!”
徐今强还进一步向邓小平介绍已经组织了多少家属生产队,已经培养了多少家属干部,这对巩固家属队伍,实现农业以家属为主,实现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是很重要的组织措施。
邓小平说:“这些家属都是从农村来的,这样组织起来好。”
在路上,邓小平还详细询问了粮食产量和分配问题,并问:“有节余吗?”
徐今强说:“去年节余300万斤,今年打算储备1 000万斤左右,还要支援华北会战一些,以后每年节余一点,以备万一。”
邓小平说:“好!他们是新地区,你们应该支援一下。”
在车上,邓小平还询问了职工的劳逸结合情况。
徐今强说:“这里冬季时间长,夏季施工时间就几个月,现在是每天工作10小时。”
邓小平问:“10小时是怎样支配的?8小时睡眠能不能保住?冬季怎么办?”
徐今强向邓小平介绍了劳逸结合的安排,并说:“冬季搞休整,在室内可以搞预制。现在已经摸索出一些冬季施工和室内预制规律,看来冬季还是可以做大量工作的。”
邓小平说:“这样好,冬季就要搞这个规律。”
视察回去后,徐今强又向邓小平介绍了油田、炼油厂边建设边生产的做法,这样可以早解决国家对石油和产品的需要,可以早回收投资。
邓小平说:“对。”
在吃完饭休息时,邓小平还念念不忘这个问题,他对李富春和薄一波说:“这样做很好。”
邓小平在哈尔滨视察工厂。
17日上午,邓小平一行又视察了大庆炼油厂。
当听到炼油厂在1963年底已建成年处理量100万吨的第一套常减压及其配套工程,并做到四个一次成功时,邓小平非常高兴,连声称赞:“好!好!”
7月21日,邓小平一行到了伊春。
邓小平在李范五、曲常川、张中杰等的陪同下视察了友好纤维板厂。
在看了碎木机后,邓小平说:“这个好,能利用废物。”
后来,在听取省委汇报时,邓小平还专门就用纤维生产的问题指出:搞浆泊厂,用白松,这怎么行?浪费资源,怎么搞得起,谁设计的?要用杂木,用边材废料。要在林区就地搞,要搞定型设计,按点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开始搞浆泊,然后再搞抽丝,经济、合理地利用原材料。加工企业,厂子一定要设在林区,不能设在城市。37个森工局都搞点小的。
在视察纤维板车间的过程中,邓小平问:“这个厂是去年建的吗?”
张中杰回答说:“58年建的,现在还在试产。”
邓小平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是试生产?”
张中杰说:“主要是因为机械配套、配件国内不好解决。”
邓小平又问:“工厂规模多大?”
张中杰说:“设计年产18 000吨。”
邓小平问:“这个厂多少人?”
张中杰说:“2 300多人,4个生产车间,3个服务车间。”
邓小平问:“为什么这么多人?”
张中杰说:“辅助生产多,水、电都得自己搞。还有学校、商业都自己搞。”
邓小平说:“为什么自己搞电,国家不统一供电?”
李范五说:“国家电网没建上,林业的水、电都是自己搞。”
邓小平问:“工厂的产品出厂价格是多少?”
张中杰说:“价格分等,一等500元,二等450元,三等400元,听说国家外贸出口价是80美金。”
当听到国家外贸出口价只有80美金时,邓小平说:“这不合算,300美金才合算。”
接着,邓小平又问:“生产一吨纤维板用多少原料?”
张中杰说:“需要3立方米,都是边材废料。”
邓小平问:“每年的利润多少?”
张中杰说:“全部生产了每年约200万元。”
邓小平若有所思地说:“这得十几年才能收回来,这不合算,利润太少了。”
张中杰说:“原设计上还有软质纤维板车间改建。”
邓小平进一步问道:“再建需要多少钱?”
张中杰和另外一个同志同时回答说:“还得要这么些投资。”
邓小平不满意地说:“这叫什么经济工作?这个厂子归哪管?”
李范五说:“归林业部管。”
离开友好纤维板厂上车时,邓小平说:“总之,这个厂子得革命,不革命我下次就不来了。”
曲常川说:“来吧,我们一定革命,下次来就改变了。”
邓小平说:“好啊!”
随后,在李范五、曲常川、刘汗清的陪同下,邓小平一行前往东风林业局视察。
在汽车上,曲常川简要地向邓小平介绍了哪块地方是“剃光头”,哪块地方是采育双包。
一下汽车,邓小平就问:“哪年开始‘剃光头’?学哪国的?”
曲常川说:“1955年,苏联专家在带岭地区搞‘剃光头’样板,以后就推广开了。”
邓小平问:“苏联国内也‘剃光头’?”
曲常川说:“听说也‘剃’,又听说现在不准‘剃’了。反正咱们实行的效果不好,几年来吃了点亏。今年和工人商量不‘剃光头’,实行采育双包。”
邓小平听后紧接着说:“好!采育双包好!就是把采育双包给工人嘛。”
在看油锯伐树时,邓小平问:“伐多粗的?”
刘汗清说:“12公分以上的。”
树伐倒了,邓小平说:“好!来,照个相。”他亲切地对油锯手刘清山说:“你过来一起照。”
照完相后,邓小平问:“再看什么?”
刘汗清说:“汽车运原条。”
看的时候,曲常川说,解放牌汽车运原条,解决大问题了,用进口汽车,坏了零件就没办法,解放牌自己能修理,载重多。开始有看不起国产汽车,迷信进口的,哪知解放牌运原条提高运量40%。
邓小平说:“噢!后边带个炮车似的(指拖车)就解决问题了。”
这时,大家说:“看完了上车吧。”
邓小平恋恋不舍地说:“不忙上车,走一走。”
大家在公路上走了一段才上车。
在车站,邓小平问:“还看什么?”
曲常川说:“看完了。刚才看的,看来很简易,这是咱们简化了,若是苏联那一套,半天也看不完。”
邓小平问:“为什么?”
曲常川说:“锯树的一帮人,集材的一帮人,垛木头一帮人,装汽车一帮人,汽车运材一帮人,经过四五道环节。现在这些我们让一帮人干了。”
邓小平说:“一通到底?”
曲常川说:“对,一通到底。这样就简化了,七八十个人的活,三十个人就干了。”
邓小平一边连连点头一边说:“好!”
曲常川说:“这个局认识提高快些,行动也较迅速,有的局就比较落后。”
邓小平说:“快组织他们来参观。”
曲常川说:“正在组织参观。”
刘汗清说:“现场会刚开过,各局都分批来参观。”
邓小平听后满意地说:“好,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