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跃进”岁月 (1958年)

到西南,走东北。邓小平看人民公社:农村有些问题还要进一步去解决。他谈大炼钢铁:“小炉子放‘卫星’不算数。”他让干部们思考:群众应该“是生活越搞越单调,还是越搞越丰富”。

· · · · · ·

1958年1月11~22日,党中央在广西南宁召开了有九省二市负责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南宁会议)。会议的任务是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讨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长远规划。毛泽东在这次会议前后,集中中央和地方许多领导人的意见,起草了《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会议突出地批判了“反冒进”,提出“反冒进”使6亿人民泄了气,是政治问题。自这次会议后,批判“反冒进”的调子越来越高,给反对的同志戴上了“稳妥派”“促退派”“非马克思主义”等帽子。在这次会议前后,《人民日报》针对“反冒进”提出了“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的口号,以及“苦战三年,使大部分地区面貌基本改观”等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口号。

邓小平没有出席南宁会议,他1月10日在西安听取中共陕西省委负责人汇报反右和整风运动情况后即赴成都筹备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2月1日,邓小平途经永川,专程到永川的黄瓜山气田进行视察。

邓小平之所以专程到这里看气田是有原因的。一是当时他分管石油工业。二是当时正值“二五”计划开端。当时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除了几个人造油厂外,还没有一个油田。已建成投产的只有玉门、克拉玛依、延长等几个规模不大的油田,而且都偏于西北一隅。1957年,全国原油产量只有145万吨,其中天然油产量只有86万吨。人造油尽管成本很高,但仍然是重要的油品来源。“一五”期间,原油产量只能满足国家计划最低需要量的三分之一,大部分要靠从苏联和罗马尼亚输入,航空油品则完全依赖进口。石油产品的极度短缺,严重地影响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安全。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四川石油探区。

四川天然气和石油的发现和使用,有很长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在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时候,在军政委员会下就设立了石油勘探处,加紧了对四川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工作。他曾说:四川这么个大省,没有油怎么行呢?“四川有1吨石油,也算有了石油工业了!”1958年初,当得知自己的家乡勘探出石油的好消息时,他就想着要来看看了。

2月1日这一天,时值春寒季节,邓小平在永川火车站一下火车,便乘车直奔黄瓜山气田。当他听说这里已经打出了几口高产天然气井,黄十井在钻探过程中喷出了少量原油时,便踏着雨后的泥泞小道来到井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黄五井的天然气放喷情况和黄十井的出油,并到机修车间和技术人员交谈。邓小平离开气田时,气田党委书记把黄十井的两小瓶油样送给他留念。他仔细端详着从黄十井采集的两小瓶油样,动情地说:“我总算看到家乡的原油了!”

在探区前线的简易天然气炉旁,邓小平饶有兴趣地观察着供取暖用的天然气炉和它的燃烧情况,并由此询问天然气的民用前景。他非常关心天然气的综合利用,问及1000立方米天然气能生产多少化肥,提取多少种化工原料,如何用天然气发电等等问题。

他在简易的棚子会议室里和气田的干部亲切交谈。邓小平知道矿区的水源困难。当有人端来两盆洗脸水请邓小平和夫人卓琳洗手时,他风趣地说:“我俩有一盆水就行了,一家人嘛!”一句话说得大家笑了起来。邓小平勉励石油干部职工说,天然气能生产化肥,化肥又能增产粮食,还可用来发电,可做多种化工原料,你们要认真贯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多打井,多产油气,为国家作贡献。

2月2日,邓小平来到隆昌气矿,这里的圣灯山气田是全国较早的气田之一。他视察了气井放喷和用天然气生产炭黑的车间。在座谈时,他关切地从试验研究课题一直问到技术力量、设备条件,气矿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一一作了回答。当技术人员谈到他们生产的炭黑质量不仅在国内领先,而且可以与美苏等外国同类产品相媲美时,邓小平十分赞赏地说:“应该有这个雄心壮志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世界水平也不是不可攀的,最近跳高女将郑凤荣还不是打破了世界女子跳高纪录吗?”他说,炭黑质量关系到橡胶产品和其他产品的质量,你们一定要创名牌,在国际上争先进。回到成都后,邓小平打电话把石油部康世恩和地质部两位副部长叫来,一同听取四川气田领导的汇报,研究四川乃至全国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问题。邓小平指出:“石油天然气勘探要从战略方面考虑问题,四川省这么大个省,国家要建设,没有油怎么行呢?要选择突击方向,尽快打出石油和更多的天然气来。”

就在邓小平刚刚离开四川不久,川中就传出好消息。在3月中旬,7天的时间里有3口井喷出大量原油。随后,石油部在川中展开了大会战,会战指挥部就设在邓小平的出生地广安县协兴乡。

邓小平在这次视察期间首次提出,要从战略方面考虑石油问题。此后,我国石油工业开始战略东移,这直接引发了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从此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落后帽子。

2月2日下午2点,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在中共四川省委书记陈刚,隆昌县委副书记、县长腾恒和的陪同下,来到距隆昌县城五华里的新生高级社视察。

当邓小平一行来到高级社办公室大门口时,楼丰乡党总支书记未全树、新生高级社社长叶邦友迎上前去向邓小平问好。

县长腾恒和指着未、叶二人向邓小平作了介绍。邓小平分别和未、叶二人握手,并说:“你们在基层工作辛苦了。”

未全树、叶邦友请邓小平到办公室休息。邓小平走进大门后,指着左边的一块石坝子笑着说:“就在这里谈谈不是很好吗?”

于是,未全树等人便从办公室端出事先已摆好的十来张凳子放在坝子中间围成一个圆圈。邓小平和大家围坐在一起,气氛一下子热烈了许多。

未全树、叶邦友掏出笔记本,准备按事先拟好的汇报提纲进行汇报。邓小平说:“不必了,还是我问到哪里,你们就讲到哪里吧。”

邓小平首先问未全树:“你全大乡有好多党员、好多团员、好多个党支部、好多个团支部、好多贫农、好多中农?”

“全大乡有党员500多名,700多名团员,19个党支部,19个团支部。”未全树回答说。

邓小平又问腾恒和:“你们的基本队伍有好多(指党员有多少)?全县组建了好多高级社?”

腾恒和一一作了回答。

邓小平再问未全树:“你们乡的粮食亩产量有多少斤?”

未全树说:“我们全大乡亩产量多数是五六百斤,小面积可达到七八百斤。”

“社员一年能分得多少斤粮食?”

“谷子分得到四五百斤。加上小春和杂粮,全乡拉拢来算,一个社员平均分得600多斤粮。”

邓小平说:“少了,一般来说要八九百斤,包括牲畜粮要千把斤才够。”

说完,邓小平又转过头来对叶邦友说:“谈谈你们高级社的情况,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

叶邦友汇报说:“新生高级社是由17个初级社于1956年1月合并而成的。全社有5 600多人,1 100多户;社里有5个管理区,32个生产队,生产队下面有作业组,全社有土地5 800多亩。人平均1亩多地。”

邓小平十分关心社员的分配情况。

叶邦友回答:“谷子每人一年可分得500多斤,加上其他粮食,每人每年可分得600多斤。”

“粮食不算多嘛。还要留饲料粮,人畜一年要留千把斤才够。”邓小平说,“你们的产量低了,能不能放点水田,多栽点小春,社员多分点小麦?”

未全树说:“冲田不能放哟!”

农民出身的邓小平显然是个内行,他说:“冲田不能放,就放塝塝田嘛!应该把现有水田产量提高一点,小春多增加一点面积,让社员多分一点粮食嘛。”

邓小平问叶邦友:“社里喂了多少头猪?”

叶邦友说:“全社喂的公有猪、私有猪加起来共有5 100多头。人平均近0.9头猪。”

“看起来你们这几年养猪事业发展还是不错的。但是还不算多,要争取发展到一人一头猪或是一头多点猪。”邓小平提出了要求。

邓小平又问:“你们社有好多堰塘、兴修了哪些水利?”

叶邦友说:“堰塘不多,新修的山湾堰塘较多,全社有108个堰塘,其中山湾堰塘就有54个。”

“你们的植树造林搞得不好,没有什么树木,要下点功夫搞绿化。”邓小平说。

邓小平提出:“去看几户社员行不行?”

大家表示赞成。

这样,邓小平一行来到中农社员郭士元家。

郭家坐落在高级社办公室附近一个新修的山湾堰塘边,路过山湾堰塘田坎时,叶邦友介绍说:“这就是我们才修起的山湾堰塘。”邓小平点点头。

到了郭家,郭士元不在家,邓小平问郭的老伴:“你们一年分得好多粮食?”

郭妻回答说:“每人分得到五六百斤。”

然后,邓小平径直来到郭家的猪圈,看他们家喂养的猪,郭家猪圈里喂了两头七八十斤重的白毛黑眼圈猪。

邓小平看后诙谐地说:“金丝眼镜,金丝眼镜。”又问道:“这两头猪一天能屙多少粪?”

“一天能屙一挑粪。”

邓小平听后连声说:“小氮肥厂,小氮肥厂。”

临走时,邓小平对郭妻说:“老大娘,麻烦你了,我们走了。”

随后,邓小平一行又前往王祖和家。

路上,邓小平一边走一边问高粱、油菜、花生的亩产量,未全树一一作了回答。邓小平还问腾恒和鸡蛋的价格。

这时,邓小平看见一老年妇女坐在门口绩麻线,他即对随行人员说:“泸州出大曲酒,隆昌出夏布。”邓小平走上前去问:“老大娘,你一天能绩多少麻线?”

“能绩两把二两。”

“绩一两麻线能卖多少钱?”

“一两麻线卖得到角把钱。”

邓小平还问:“你绩麻线一天赚得到好多钱?”

“只赚得到点油盐钱。”

到了王祖和家,邓小平又问起一年能分多少粮食,又看了喂养的猪。当看到猪圈边放着一个大垆缸,里面装着王祖和刚从水田里捞回的青浮萍时,邓小平问:“捞这个东西做啥子?”

王祖和说:“喂猪。”

邓小平高兴地说:“浮萍能喂猪,好哇,多喂猪,有肥料。”

看完两户社员家,邓小平回到办公室大门口,未全树、叶邦友等请邓小平到办公室休息,邓小平摆摆手说:“老腾呀,你们隆昌是个好地方。就是光秃秃的,没有什么树木,要植树造林,要绿化。”

下午5点多钟,邓小平结束了这次视察,离开隆昌。

就在邓小平走后的第二天,隆昌县委作出决定,全县每人植树10~15棵,并在富泸公路、成渝公路和泸隆公路两旁掀起了植树高潮。

1958年3月9日至26日,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了扩大会议。这次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关于一九五八年计划和预算第二本账的意见》《关于发展地方工业问题的意见》和《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等37个文件。在这次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观点。5月,党中央召开八大二次会议,肯定了已经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指出我国正在进入以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会后,钢铁工业于6月间拟定“大跃进”的目标,酝酿1958年钢的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设想1959年超过3 000万吨,1962年达到八九千万吨以上。

成都会议后,在农村中广泛地开展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当时河南省若干县行动较快。4月,便出现了拥有9 000多户的大社——遂平县的嵖岈山卫星社。到了7月中旬,有的地区便形成了并大社的热潮。与此同时,在农业生产中提出了不少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口号,如“大破条件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报刊上不断宣传“高产卫星”,出现了粮棉“丰产”的虚假现象。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现有合作社的规模和所有制的公有程度已不相适应,与早日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需要不相符合了。7月16日出版的《红旗》第4期,引用了毛泽东关于大办公社的讲话,在河南省迅速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热潮。8月4日、5日,毛泽东视察河北的徐水、安国,6日到达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在公社门口,看到公社牌子,点点头说:“人民公社名字好。”9日,毛泽东在山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毛泽东视察三省的消息,特别是8月13日的报纸发表了关于“还是办人民公社好”谈话的消息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

为了适应钢铁生产翻一番和农村生产关系急剧变化的新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于8月17—30日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而奋斗》及《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同时还讨论通过了《关于一九五九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问题的决定》等40项决议。

北戴河会议结束十多天后,邓小平便去了东北。

他此行的目的是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号召各地为完成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而努力奋斗。特别是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的东北,不仅要完成党中央交派的任务,还要完成支援全国的任务。

陪同邓小平视察的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中央书记处书记李雪峰、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杨尚昆、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等。

在黑龙江,邓小平视察了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等重要工厂。

9月17日,邓小平听取了黑龙江省委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并在干部大会上发表讲话。

1958年,邓小平和李富春视察建设中的黑龙江省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

邓小平在阐述了当前的国际、国内的形势后说,东北、黑龙江,潜力很大。过去几年全国支援把东北建设起来,现在应该轮到东北支援全国了。东北要用一切力量支援全国过关。北戴河会议时,富春同志提出东北的方针,大家赞成,就是把你们原来提的方针修改一下,叫作“充分挖掘潜力,大力支援全国,逐步合理发展”。

邓小平说:东北的同志必须把自己的任务了解清楚。你们的潜力很大,好好地用点劲,可以比现在设想的、支援得更多更好。你们的成绩很大,包括许多工厂在内。好多厂很有干劲,虽然程度不同,但劲都鼓起来了。大家很热心,计划看起来也不算小,但是鉴于潜力很大,是否挖够了,不能说。我是外行,但内行人一看就说是还有潜力未挖,稍微调整一下,鼓一下劲,想点办法,还可以加大计划。东北要完成支援全国的任务,就要解决三个关系问题。一是局部与全国的关系。东北是一个局部,要服从全国的需要,增加东西为全国服务。二是大厂与小厂的关系。小的要服从大的,因为为全国服务的主要是大厂,所以要大、小厂协作为全国服务。三是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无非是拖拉机、排灌机械慢搞一点。

邓小平最后说,总之,要正确解决这三个关系问题,才能适应于大力支援全国的任务。

9月18~23日,邓小平来到了吉林省视察。

1958年9月,邓小平视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他听取了省委的工作汇报,先后视察了长春市、吉林市和四平市。深入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地质学院、长春电影制片厂、南关区街道、丰满发电厂、吉林肥料厂、吉林染料厂、吉林电石厂、吉林造纸厂、四平市六马路小学和四平市盲人铁工厂等单位,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等情况,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9月19日,他来到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一面旗帜。1958年一汽人“乘东风,展红旗”,不仅造出了国产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轿车的历史,而且开发、研制出了我国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并被中央批准参加国庆9周年庆典。就在一汽人“抢时间、争速度,造出轿车向国庆献礼”之时,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来到了这里。

邓小平对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情有独钟。早年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曾在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作过,和汽车有着不解之缘。他希望中国有自己民族的轿车工业,更希望有一天中国的民族轿车工业会走向世界。

秋天的东北,阳光灿烂。19日这天一早,一排崭新的车队徐徐驶向汽车城。车队穿过1号门,绕过中央大道,停在生产大楼前。上午9时10分,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杨尚昆、全国妇联主席蔡畅等,在厂长饶斌、党委副书记史坚的陪同下来到会客厅。邓小平没等落座,一眼就看到墙壁上悬挂的产品图。他左看右看,高兴得不得了。当他得知这是一汽自己新近开发的新产品时,赞不绝口,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连声说:“好,好,好!”

饶斌汇报了一汽自1956年出车后近两年来的生产、新产品开发、质量水平状况以及干部队伍建设情况。邓小平听得非常认真。他对一汽当时正在进行的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非常感兴趣,一边听,一边记,一边询问,并把一汽的经验概括为“两参一改三结合”,提议要在全国推广。后来由毛泽东圈阅,定为“鞍钢宪法”的一部分。

邓小平对一汽的未来发展及产量情况给予了明确的指示。他说: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发展时期,国家要进行大规模生产建设,载重车今后用量会很大,你们要挖掘潜力多搞一些。听说你们将来的产量要向10万、20万、30万辆水平发展,这很好。发展汽车工业,就得要大批量,只有生产批量上去了,价格才会降下来。

谈到燃油问题,邓小平说:现在石油很紧张,能否用其他的什么东西来代替?烧酒精怎么样?你们可以大胆地研究。我们国家现在红薯产量很高,它可以做酒精,但就是不能用茅台。风趣的话语,引得在场的人全都笑了起来。

在详尽地询问了红旗牌高级轿车的生产开发情况后,邓小平来到了轿车装配车间,看到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他不停地问饶斌:红旗车比“伏尔加”“吉姆”怎么样?并指示,好就多生产些。邓小平还对每道生产工序都看得非常认真,就连东风轿车前标“龙”安上没有都注意到了,对水箱面罩两边缝隙过宽、模具怎样开发节省资金等细微问题都提出了明确的意见。

看到车间门口的两台简易机床,邓小平走了过去。这是一汽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在革新活动中搞出来的。邓小平细心地观看了工人的操作表演,连声称赞:这办法好。他指着机床说,机械加工是个很复杂的过程,许多东西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的。德国现在许多机床就很简单,但能解决大问题。

看过红旗生产车间后,邓小平又来到了铸工车间。露天搞砂芯的同志一看见邓小平就热情地鼓起掌来。邓小平在热烈的掌声中频频向工人们挥手。当听到介绍采用新工艺烘干芯子可缩短一半工作时间时,邓小平连连称赞:这办法好得很嘛,既节省能源,又可减少工人在烘干炉里的上下装卸次数,这就叫多快好省。在锻工车间,邓小平观看了车间的“三化展览台”,对工人们的创造发明频频点头。在看过了发动机车间、热处理车间工人们的革新成果后,他对技术人员的大胆创新给予了很高评价。底盘车间的新老两种转向器引起了邓小平的浓厚兴趣。在生产现场,邓小平指着改进后的转向器对李富春说,改进后,2个零件代替了原来的13个,成绩可观啊。李富春也会意地笑了起来。

在总装配车间,邓小平看着从总装配线上开出的一辆辆崭新的解放牌汽车,脸上充满了满意的笑容。面对着锃光瓦亮的车身,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

视察结束时,邓小平鼓励全厂干部职工再接再厉,为支援全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在视察吉林肥料厂时,邓小平对厂负责人说,要想办法少用电,多增产。

在染料厂,他指出,要向多品种、尖端方面发展,在质量上要更快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造纸厂,当邓小平得知要建一个电极材料绝缘纸分厂时,他十分高兴。他说:这很好,有了这种纸我们就可以不依赖进口了。你们造纸工业就应当向造纸工业的尖端方面发展,完成了这个任务才是造纸工业的光荣!

1958年9月,邓小平视察吉林丰满发电厂。

在丰满发电厂,邓小平还现场解决了丰满水库水位限数等实际问题。

邓小平在视察这些重要企业时,着重强调:在工业领导工作上要局部服从全局,大力支持重点,保证完成国家的计划。这是他此次出行的主要目的。

9月20日,邓小平等在省委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到永吉县了解农业生产情况。他在该县岔路河公社的一块水稻田旁边停下来,问随行的生产队干部:“试验田亩产多少斤?”对方回答说:“4万斤。”邓小平听后吃惊地表示:“能有这么高吗?能打十分之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接着,他对陪同的省市领导同志说:“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很高,精神很可贵。但是,指标要实际一些。这块试验田的产量能否兑现,咱们秋后可要算账哟!”在到处都放“卫星”的时候,邓小平仍然保持着冷静。

9月22日,邓小平听取了中共吉林省委负责人吴德、赵林的工作汇报。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处书记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这次汇报会。

在听取关于农业工作的汇报后,邓小平说,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充分运用现有条件,不能单靠拖拉机。拖拉机将来是要有的,农业必须实行机械化,这是农业技术改革的方向。但是单靠拖拉机,一两年内是做不到的。必须从现有的基础出发,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力争高产。要注意改革耕作制度,改变广种薄收、耕作粗放的习惯。要合理利用土地,集中力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必须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广大农村更快地富裕起来。当时,全国正处于“大跃进”的浪潮中,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下,违背经济规律蛮干的事情很多,浮夸风盛行。邓小平还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一天,邓小平在听取了吉林大学有关共青团炼钢厂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后,即兴题词:“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是培养具有共产主义品德和真实本领的年轻一代的根本道路。”

9月23日,邓小平视察了四平市六马路小学和这个学校的红领巾工厂。邓小平对该校学生的学习和劳动安排表示满意。他说,学生要一面读书,一面劳动,无论如何,不能削弱学生的基础课。他还特别指出,儿童年龄小,参加劳动不要太累。组织劳动生产要注意儿童的兴趣,要搞多种多样的劳动,培养多面手。他勉励“红领巾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接好革命班。

9月24日,邓小平一行来到辽宁的鞍山。

他视察了鞍山钢铁公司。

鞍山钢铁公司是新中国最早恢复和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邓小平第二次视察鞍钢。

1955年11月,邓小平视察鞍山钢铁厂。

3年前,1955年11月18日,作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随刘少奇视察过鞍钢。

当时正是国家“一五”计划顺利实施时期,各行各业都在突飞猛进,新的发明创造不断出现。鞍钢广大干部、工人、知识分子,发挥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继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三大改建扩建工程完成并投入生产之后,正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一到鞍钢,邓小平便对前来迎接的鞍钢经理袁振等人说:“我这次随少奇同志来,是来见习的,又向你们学习经济建设。”

11月的东北,气候已经比较寒冷。刘少奇、邓小平到达鞍钢时已是下午,而且这一天,更是北风凛冽。市委领导担心两位中央领导人感冒,原想安排他们在宾馆多休息一会儿,暖暖身子。不料他们提出立刻到厂区去,特别提出要亲眼看一看当时全国最大、最先进的鞍钢炼钢厂。

在鞍钢经理袁振的陪同下,他们驱车来到第一炼钢厂。

在简陋的炼钢厂厂长办公室,厂长曾扬清向他们汇报了该厂的情况。刘少奇、邓小平仔细地听着、思索着,偶尔还提出一些问题:这个厂在日伪时期年产量多少?现在多少?将来能达到多少?设备是否先进?技术人员够不够用?等等。

曾扬清逐一作了回答,并补充说:“工人们现在干劲很足,学技术、学文化、学政治,将来钢铁工业要大发展,按照国家要求,我们还要向外输送人才呢!”

刘少奇、邓小平听后,点头赞许。

继刘少奇讲话后,邓小平说:“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很快,工业、农业、交通、文教都在迅速发展,希望你们多搞一点,搞好一点,多作贡献。”然后,他满怀深情地说:“你们多搞一点,不单是多出一点钢的问题,这对全国也是个鼓舞。要知道全国人民可看着鞍钢啊!”

接着,刘少奇、邓小平一起来到平炉台上,仔细地观看炉子冶炼和工人操作情况,勉励工人们多炼钢、炼好钢,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天快黑的时候,他们又赶到新建的无缝钢管厂。

当厂领导介绍这里生产的无缝钢管已被广泛地运用到军事工业和民品生产上时,刘少奇兴奋地说:“了不起!了不起!”邓小平手拿几份样品,对身边陪同的同志说:“希望你们不要骄傲,不要原地踏步,还要发展。”

一晃3年过去了。

邓小平再到鞍钢后,听取了中共鞍山市委书记赵敏和鞍钢经理袁振的汇报。

这是一个“大跃进”的年代。许多人都头脑发热。当赵敏谈到要在小炉子上放“卫星”时,邓小平明确地说:“要在大炉子上想办法,小炉子放‘卫星’不算数。”

所谓“小炉子”,是指当时在“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中兴建的土炼铁炉、土炼钢炉。当时鞍山市曾发动各行业职工及家属13万多人,兴建小土炉2 955座,生产土钢10万多吨。这些小土炉产品质量差,消耗高,破坏了生产综合平衡,造成很大的浪费,限制了钢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邓小平心里很清楚,这些土钢是没有太多用处的。

“大炉子是挖潜力的问题。潜力有两种:一种是由于改进了制度、章程,改进了作风,发挥了群众积极性,努力干了;还有一种是由于改进了技术,出现了新的力量,这就是技术革命的问题了。后面一种潜力更大。”邓小平说。

“鞍钢这样大的企业,应当大搞技术革命,要注意发动技术人员,只有技术人员和工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到处都讲空话、说大话的时候,邓小平更崇尚的是科学技术本身。

9月25日,鞍钢在市二一九公园召开万名干部群众大会。邓小平因要去盖平县(今盖州市)检查农村人民公社的情况,未能出席。但他与随行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仔细研究确定了鞍钢这次会议的形式、地点和内容。会上,李富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作了激动人心的讲话,号召鞍钢职工“解放思想,大闹技术革命,取得更大的成绩”。

这一天,邓小平视察了盖平县太阳升人民公社。

太阳升人民公社在当时是全国的一面旗帜。

邓小平在听取公社负责人的汇报时,询问了不少问题,并对公社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批评。当公社党委副书记李树生汇报说全社今年计划养猪10万头,实际只养了27 950头时,邓小平说,这么大的社,这么光荣的地方,才养这么点猪,太少了。

当说到今年大旱时,邓小平问:你们打井了没有?为什么今年这样旱,你们不集中力量打井?他提出,要以旱灾为契机搞水利。

“明年你们规划了没有?一人平均多少斤粮食?多少斤棉花?多少头猪?”邓小平问。

李树生回答说:“粮食平均2 500斤。”

“2 500斤?必须亩产2 000多斤才能达到,大约比今年翻三番。”接着,邓小平算了一笔账,提出:“明年每人2 500斤粮食,300元收入,作为你们的目标行不行?”

公社的同志说:“行。”

邓小平又叮嘱说:“一定得打井。宝要押在旱灾上,准备它旱。不能到那时,又说天老爷不帮忙。”

邓小平还说,居民点是公社的基层组织。规划时要计算一下到田间的路程,要便于耕地。要种树,要绿化,要园林化。

在沈阳,邓小平听取了中共辽宁省委负责同志的汇报。9月27日,邓小平在辽宁省和沈阳军区党员负责干部大会上发表讲话。

他说,东北对全国所负担的任务很重。辽宁在东北又是第一,任务重。他再一次讲了反骄破满的问题。他说:“鞍钢就是这样的,觉得还不错啊,增长速度也可以啊,而且也比苏联还好啊,怎么你们还说努力不够,发明创造不多?我真有点委屈。”于是他从东北对全国所负担的责任讲起,教育大家反骄破满。他说:“中央对你们的压力一年要比一年大,你们要有精神准备。为什么?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用全国力量把你们这个地方建设起来的。你们应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后的长远建设里,起到比其他地区要大得多的作用。这是义务,责无旁贷!在你们面前摆着的就是对全国的支持够不够,自己的努力够不够,而不是该不该的问题。”

为确保钢铁生产任务的完成,在10月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再次确定1959年钢的生产指标要达到3 000万吨。中央提出了其他部门“停车让路”,“让钢铁元帅升帐”的要求。在“以钢为纲”的口号下,一个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全民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一时间,各级党委第一书记亲自挂帅,动员了约九千万人上山,砍树挖煤,找矿炼铁,建起上百万个小土高炉、小土焦炉,用土法炼钢。为此,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少地方矿产资源遭到破坏,森林被砍光,群众做饭的锅被砸光,但没有生产出多少合格的产品。当时生产出的名叫“烧结铁”的高硫铁根本不能炼钢。如用于浇铸,也因铸件发脆、太硬而无法加工。由于矿石品位低、生铁质量差和追求高产快炼等多种原因,大钢厂的产品质量也明显降低了。大炼钢铁,不仅造成了工业内部比例失调、忽视质量、拼设备等严重问题,而且给农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农业第一线的强劳力被抽光了,使得这一年的农业丰产却没能丰收。

河南信阳郊外的土高炉群。

在大办钢铁的同时,人民公社运动一哄而起。1958年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为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有1.2亿多农户,占总农户的99%以上。同时在一些城市也开始了人民公社化的试点。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指导思想,在实行并社和供给制的过程中,提出人民公社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快的三四年,慢的五六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了公社共了生产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国家无偿占用公社物资、抽调公社的劳力以及“吃饭不要钱”等做法,刮起了“一平二调”的“共产风”、瞎指挥风、浮夸风以及强迫命令风等等。在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过程中,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在县、社两级,基层的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没有生产中的责任制,分配更加平均化,经济核算制度也完全被拋弃了。

10月下旬,毛泽东和中央一些领导同志到农村视察。

邓小平先后到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视察。

第一站是广西。

10月22日,一架银灰色的伊尔—14型专机徐徐降落在广西柳州军用机场。身着深灰色中山装的邓小平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等走下飞机,与前来机场迎接的中共柳州市委、柳州地委、柳州军分区的负责同志一一握手。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负责同志因接到通知晚了,于当天下午才赶到柳州。

邓小平一行下榻在柳州饭店。

当天晚上,邓小平不顾旅途疲劳,兴致勃勃地到东风钢厂(原通用机械厂)、永丰利刀具厂视察。

东风钢厂、永丰利刀具厂是柳州比较有名的工厂。他们生产的摩托油锯和割纸刀载誉全国,并远销亚非拉各国。所以邓小平一到柳州就提出要到这两个厂参观。在工厂里,他亲切地与老师傅、青年工人交谈,鼓励淬火老师傅要把技术传授给年轻一代,并鼓励两个厂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品种数量。凌晨2点,邓小平等才离开工厂回到饭店休息。

当时全国正在大办钢铁。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当年实现钢铁产量翻一番的号召,广西城乡也掀起了一个以大办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浪潮,各地纷纷建起了土高炉,大放钢铁产量“卫星”。

23日,邓小平原本拟往鹿寨视察,后据自治区和柳州地区负责同志介绍,罗城县四把乡一带也建起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炼铁基地,该县正在赶超鹿寨县。因此,他便改往罗城县四把乡视察。

位于柳州西北的四把乡,邓小平是有深刻印象的。28年前,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时,邓小平曾率部经过此地,与从宜山方面赶来阻截的桂系军队覃连芳的教导师相遇,双方发生激战,红七军300多名战士牺牲在这里。在从柳州经宜山去四把乡的路上,邓小平回忆起往事,深切怀念当年的死难烈士。

到了四把乡钢铁基地,邓小平迎着滚滚浓烟,深入察看小高炉群。他一个炉子一个炉子地看,看得非常认真。看着沿途那些炼出来的铁,这位曾经在法国施奈德钢铁厂当过炼钢工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他忧心忡忡地问随行的冶金专家:“你们看,这些铁的质量怎么样?”一位专家指着地上堆放的两种产品说:“这种的质量还比较好,那种算是烧结铁。”邓小平拿起夹杂有矿石和木炭的烧结铁掂量了一下,恳切地对陪同的地方领导同志说:“各族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很高,精神很可贵。今后,要设法炼出像专家说的那种质量较高的铁来。至于这种烧结铁,还不能算是铁!”

邓小平的一席话,既充分赞扬了各族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的可贵精神,又对盲目上马土法炼钢炼铁的一些做法提出了批评,这无疑是给当时头脑日益发热的人们提供了一副“清醒剂”。

10月24日,邓小平来到云南,先后视察了昆明钢铁厂、昆明机床厂等。

在昆明钢铁厂,邓小平提出让昆钢多生产一些钢材,轧成钢轨用以修铁路,发展云南的交通建设。

1958年10月,邓小平在云南东风人民公社和炼钢厂的干部谈话。

在昆明机床厂,邓小平对陪同的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和该厂的负责人说,云南要努力发展机械工业,更多地制造出一些机器。在机床厂装配车间,邓小平仔细地观看了该厂生产的5米直径齿轮滚床,7米直径立式车床和20米长、5米宽的龙门刨床。当了解到这3台大型机床的性能后,他连连称赞:“好!好!”并鼓励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说:“你们厂技术设备、技术力量较强,目前国家很需要机床,为加速国家经济发展,你们要发动群众生产更多的机床,为国家作贡献。”

10月25日,邓小平在听取省委的汇报后,就云南的工作发表了一些重要的意见。他说:云南从长期看,是搞有色金属,搞一批“铝县”“铜县”“铅县”“钢铁县”,要搞成“有色金属省”。你们这里有这么多宝,要努力奋斗,搞一套经验出来,这些东西值钱,搞出来,云南就富了,人民收入就多了。农业,云南条件好,一定要搞多种经营,搞多样性。

邓小平等参观河北徐水人民公社百货商店。

邓小平还就人民公社的有关问题发表了意见。他说:人民公社现在还在积累经验,走在前面一点的是河南、河北,河南也不是普遍地走在前头,河北主要是徐水。农村有些问题还要进一步去解决,但问题不大,方向明确了。徐水要消灭家庭,分成小孩队、老年队,分开去住。还是要慢一点,自然一点。徐水造房子,将人分别集中,实际是行政的办法,要自然一些好。愿意的,可以在一起;不愿意的,可以不在一起,都可以。公社究竟包多少?要很慎重地考虑。徐水是全包。此外,每个人只储备1元或2元,这样好不好?要从长计议。现在不能肯定徐水是成功的,但也可能是好东西。总之,要多试验。鞋、袜都穿一样的,做什么就吃什么,行不行?恐怕有问题,不然为什么叫“各取所需”呢!

河北徐水是毛泽东树立的典型,在当时人民公社越大越好、越公越好的情况下,邓小平能说出这番话来,是难能可贵的。

邓小平在四川视察了绵阳、江油、广元。10月29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的陪同下,邓小平来到剑阁。

陪同视察的还有中共绵阳地委负责人李林枝、彭华等。

秋日的剑山,风景独好。

剑门关更是险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要塞。三国时代,蜀国名将姜维曾在此镇守。邓小平来到剑门关下,观赏着剑门风光,指着姜维庙和姜维驻兵的营盘咀,饶有兴致地听着讲解员介绍三国时蜀汉大将军姜维守剑门的故事。

当讲解员说到1935年红四方面军北上抗日,受到国民党剑门驻军的阻挡,红军战士英勇杀敌,歼敌7个团(应为4个团)时,邓小平显得尤为兴奋。

随后,邓小平来到汉阳公社四合大队,当时社员们正在抢种小麦。邓小平和一位老农聊开了。

“你叫什么名字?”

“徐芝海。”

“多大年龄?”

“六十一岁。”

“能做些什么?”

“背粪、看牛都行。”

“你辛苦了!”说着,邓小平掏出一支香烟递给了这位老人。

“不辛苦,你们才辛苦了!”徐芝海这位山区的老实农民,他没有见过大的世面,他也搞不清楚和他谈话的是什么人,从哪儿来,但这个人这么平易近人却令他十分感动。他没有推辞,接过邓小平递来的香烟抽了起来,继续着他们的交谈:

“这是什么地方?”

“银窝子。”

“真是银窝子啊!”邓小平感叹说,“你们的生产搞得如何了?”

“现在已播种了七成,如不雨隔,都快种完了。”

“要克服秋雨造成的困难!”邓小平说,“你们一年收入多少?”

“除公粮、口粮外,每人每年还要分部分现金。”

看到有不少的古柏树,邓小平又向老人问起了一些情况。老人虽然没有文化,但他打小就从上辈人那里知道不少关于这些古柏的故事。于是,徐芝海老人便领着邓小平一行观看了“松柏常青树”“阿斗树”“腰盆树”。他一边走一边还给邓小平介绍了“皇柏”和“张飞柏”的历史传说,邓小平听得津津有味。回到成都后,邓小平还打电话问那些古柏究竟是什么时候栽的、保护情况如何,并叮嘱要保护好这些古柏。

邓小平临走时和老人握手道别。这时老人才想起来问了一句:“你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邓小平用浓重的家乡话说:“我们从上头来,到下头去。你们好好生产吧!”幽默的话语引来围观的社员一阵阵笑声。

当邓小平等来到剑阁城时,中共剑阁县委第一书记刘成基、书记梁凯早已在公园坝迎候。

县委大院内,十几名机关干部正在炼钢炉前炼钢,邓小平看到他们一个个满头大汗,便挥手向他们致意。

“你们辛苦了。”

“不辛苦。”

“你们炼的是不是钢?”

“是钢。”

邓小平蹲下去,拿了一块钢,仔细地看了看,随后站起身来,去拉了拉小风箱说:“这个很轻,要是安上滚珠会更轻!”

这里的炉帽是按起重机原理制作的,绳子拴住炉帽,上面吊根绳子,再用一根棍子撑开,放下又盖上,不烫手,又快速,邓小平看后笑着说:“这是半机械化。”

在县委会议室,邓小平听取了县委第一书记刘成基关于剑阁县基本情况的汇报,察看了剑阁县地图。当他看到墙壁上挂着的“除四害”“讲卫生”和“扫除文盲”的锦旗时,便向陪同的同志说:“你们看,剑阁县真不错,各方面都是先进县。”

中午吃饭时,邓小平问坐在身边的刘成基:“你们养了多少猪?粮食增产多少啊?”

刘成基回答说:“105000头。”

“你们利用什么饲料养猪?”

……

午后,邓小平离开剑阁。

在四川视察期间,邓小平途经德阳时,听取了当地负责人程占彪的汇报,对德阳的工业建设作了重要的指示。

邓小平说,德阳的工业是国家的大工业。拿制造冶金设备、电站设备的工厂来说,德阳的工厂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德阳的工业是机械工业之母。拿四川省的城市来说,第一重庆,第二成都,将来第三是西昌,第四就是德阳了。四川已计划有钢铁、机械、石油等工业基地,还要在甘孜、阿坝区域内搞畜牧基地,以后吃奶品、穿皮毛是大问题。以四川新的机械工业基地来说,德阳是大的,要加紧建设,要打破陈规,边建设边生产,投资按原计划要节约,再缩减,有些屋架机座用砖木和水泥来代替。生产准备中,工人培训要抓紧。大工厂不要搞全能,有些配件、附件和包装等都由地方办厂。

关于城市规划,邓小平说:城市规模根据这些工业项目和将来的发展来规划,郊区要划大些,许多东西才可以自给。如城市人口以30万规划就小了,要按50万、100万做规划。德阳50万城市人口完全可能,德阳是不是划几个县进来,以便解决副食品、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的问题。规划城市本身要把郊区各镇建成为生产城镇,大厂帮助下面电气化、机械化。将来各个镇子、居民点,文化、教育、商业、卫生事业等样样都有,连口红也不缺,以后农村的妇女也要用口红的。

城市的马路要宽,干线36米窄了,马路要100米宽,林荫道还要栽树栽花,像长春那样宽才好。

工厂的宿舍距工厂要近些,保持在十几分钟到厂。城市电车、公共汽车只适合远距离,近的不坐公共汽车,我主张大量地、普遍地用自行车。中国搞个自行车国好嘛。骑自行车方便,又是运动,体育与走路结合。

公社居民点、城市街坊要搞好,街坊道路也要宽,自来水、下水道要搞好。房屋住宅修三层为好,太高了住着不方便,要按共产主义的生活来设计布置街坊和住宅,要想到将来的人4小时或6小时工作,2至4小时学习,8小时睡眠,再多了睡不着。还有8小时干什么?那就是走棋、跳舞、看戏、看电影、打球、看打球(杨尚昆插话说,还要坐茶馆)。因此,娱乐设施、公园、体育场等都要修好。

修公共食堂是对的,但家中也还要自己做饭的,自己炒点菜,烧开水,烧牛奶。所以还需公共的(几家一处)烧开水及炒点东西的小灶房。比如说,我走到你家不能说喝茶、吃饭一切都到公共食堂去吧!厕所、卫生间还必须有,不然卫生不好。澡堂用淋浴好,池堂、盆堂不好,你们说呢?但淋浴间每人一格,不要像外面,几个人在一起洗不礼貌。小学生有的主张从小就住读,我说三年级以下的小学生走读好些,不然他生活不好办。绿化要好好规划,要大量栽树,栽容易长的树,如桉树、果树,栽竹子。至于楠木、松柏以后栽,它长得太慢了。

关于人民公社,邓小平说:城市人民公社你们早点搞。德阳建市,不要县了。政社合一,叫德阳市,又是德阳人民公社。下面设若干公社,以地名为名,如孝泉人民公社。不称联社和分社,也不用政治名词。现在德阳13个公社大多数是一两万人的,太小了不好发挥力量,还是四五万人以上好。下面公社为核算单位,上面即起联社作用,统一领导、规划,统一管理。

邓小平还视察了四川的梓潼。

11月1日,邓小平乘飞机抵达贵州清镇机场,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政法委党组书记、副省长吴实,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田维扬到机场迎接。

陪同视察的有李井泉、杨尚昆等。

在乘车向贵阳方向行驶途中,邓小平对吴实和田维扬说:“贵州光山多,要搞绿化。”还说:“公路太窄了,农村茅草房子太多,要改造。”

抵达贵阳后,邓小平略事休息,就开始了视察工作。

这时正值“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最高潮之时,“共产风”、浮夸风、生产上搞大兵团作战,生活上普遍建集体食堂,不顾条件地建托儿所、敬老院等,“左”倾错误普遍泛滥。邓小平在四天时间里,先后到了贵阳市郊区花溪人民公社和遵义市及其附近地区。

他足不停歇地到田坝、集体食堂、托儿所、敬老院做实地调查。邓小平与群众谈话很直接,他的四川乡音与贵阳、遵义地区的方言很相近,他的话农民都懂。他和群众谈生产、谈生活,算农副业生产的账,谈集体食堂、敬老院、托儿所的情况,听取群众的看法和意见。当时处处红旗招展、热气腾腾的气氛影响着每一个人,很少有人在这种形势面前深思熟虑。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11月2日,邓小平在花溪人民公社视察时,仔细询问了群众的生活情况,如房子怎么修?托儿所怎么办?娃娃怎么带?人家不愿入托怎么办?他强调:修房子要交群众讨论,这是百年大事。在田间,他又询问了农民的伙食情况。他在同花溪区的负责同志谈话中,又针对当时全国出现的浮夸风进行了批评。

3日,邓小平、李井泉、杨尚昆在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周林、副省长吴实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遵义视察。

当天,邓小平即听取了遵义地委李苏波汇报全区农村工作情况,视察了红旗人民公社和遵义县大风暴人民公社的食堂、托儿所及秋耕情况,广泛地接触了社员和群众。

在红旗人民公社,邓小平问:你们成立公社办了什么事?一家人收入40元,吃了28元,他们吃得起吗?幸福院,自己有儿女的恐怕不进。日托5元,全托8元,这相当高,和天津、北京一样,还办不到。

在大风暴人民公社,邓小平说:你们算账,只算交换价值,不算使用价值,这个算法不对。缝纫机是各人买好,还是社里出租好?值得研究。将来每家有一部,把裁剪衣服当成娱乐,自己独出心裁做衣服。现在每家一部用得少,算浪费,将来就变了。徐水县把机子都集中起来,统一买布,衣服样子是自定。应该允许自买自用。各人有各人的喜好,要允许人们有这个自由。同样分30元,有人愿意进馆子,将来肉多了,也许不吃了;有人愿意储蓄起来买手表,各人自由支配。这就是说,要不要有点自由主义?毛主席向来主张要有点自由主义,大集体小自由。

当天晚上,邓小平同绥阳县委书记魏炳方,遵义县委书记连治洁、程耀华等人就农村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谈话。

11月4日,邓小平来到贵州铁合金厂视察。他在了解遵义的矿产资源后说,锰铁可以搞“小洋群”。钢产量到1亿吨的时候,锰铁就大有搞头了。用电冶炼,普及就困难了。要创造能普遍推广的办法。

在贵州的视察中,邓小平针对贵州经济比较落后的状况,多次强调要改变观点,发展生产,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时由于人民公社实行半供给制,忽视多种经营。4日下午,邓小平在遵义湘江宾馆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上说,要千方百计地搞多种经营,搞点有色金属,搞点经济作物,必须搞有交换价值的东西。要搞“铝县”“铜县”“铀矿县”“烤烟县”“麻县”“木材县”,总要搞一些特色。铝是尖端科学的重要材料,炼铝要创造出一条道路来……要搞铝锭。

邓小平还说,交通要搞,每一个公社要通公路。关于能源问题,他强调:要搞水电站,先搞小的,每个水电站兼顾灌溉。只要水抓到了,综合利用是容易的。水利概念要改变,农田用小水利来解决,山地以蓄水为主,拼命存水。

4日,是邓小平这次在贵州视察的最后一天,第二天一早他们一行就要离开遵义离开贵州。这天晚上的会开到深夜。除周林等几位省委的负责人外,还有遵义地委书记和遵义周边几个县的县委书记。

邓小平一边听取几位县委书记的工作汇报,一边提问题。所提问题大多与白天调查有关,有关于人民公社体制的,有关于农副业生产的。

谈到敬老院时,他问:“你们了解过有儿女的老人愿进敬老院吗?有些老人在家里东摸西摸,摆弄小孩子觉得很愉快,鳏寡孤独是不幸的结果。”当时有一种舆论,认为老人进敬老院是最幸福的。

谈到各公社已建立的托儿所、幼儿院怎么办时,邓小平说:小孩是全托好,还是半托好?有的群众每天要看一看、“亲一亲”,他要多“亲一亲”自己的孩子,你不能说这就不是共产主义。要完全自愿。当他提出这一问题时,陪同的负责人马上想起他白天和一位老农的谈话。这位农民把孙子送进大队托儿所,托儿所有全托有半托,他的孙子是半托。邓小平问他为什么不全托,这位农民笑嘻嘻地说:“要多亲一亲。”当时在一边旁听的人都笑了,邓小平笑着点头说:“你说得好!要多亲一亲。”

人民公社化后社员的生活单调贫乏,千篇一律,而且十分困难。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对集体食堂和群众吃饭问题谈得最多:“现在办集体食堂是做啥吃啥,可不可以有点个人机动?标准一个,可以机动,可以试一下。各人口味不同,自己加点咸菜、泡菜、腊肉可不可以?有了集体食堂,是不是还要各家的锅灶?建新房是不是还要每家建灶房?各家的泡菜罐子还要吗?每个人都愿到集体食堂吃饭吗?现在穷,这样办,将来呢?共产主义是越搞越简单,还是越搞越复杂?是生活越搞越单调,还是越搞越丰富?共产主义是要把大家搞成一个口味,还是允许各人有各人的口味?穿衣服也一样,发钱自己买,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穿鞋也是一样,有愿意穿皮鞋的,有愿意穿布鞋的,还有愿意穿草鞋的,是不是统一发一样的好?总之,有这样一些问题。过去家家挂腊肉,挂腊肉可能是个好制度,应该享受的就要叫享受。工人进馆子喝二两,一月一次(当天上午,邓小平在遵义公园遇到一位工人,两人边走边谈,这位工人向邓小平谈了自己的生活情况,说他的工资不多,要养家糊口,但每月工资到手,必定要进一次小饭馆喝上二两),这反映了一个实际问题。”

“房子是一家一幢好,还是老少归队盖好,要交群众讨论,不能下命令,不能县委几个人一想就办。”

“对家庭问题要慎重,不能由共产党下命令。徐水县(河北)搞老少归队,试了也可以,你不能说非那样才算共产主义,这与共产主义是两回事,有个家庭并不妨碍共产主义。搞生活集体化,解放妇女是对的,娃娃主要是社会教育。这两条是对的。托儿所,不一定排除晚上回家,这些问题要考虑,同规划布局有关。”“现在是苦战,这种状况不能持久,总不能老是十几小时劳动,共产主义不是为劳动十几小时,现在苦战是为换将来少劳动几小时。”谈到消灭城乡差别,邓小平说:“农村建居民点,城市有的,北京、贵阳有的,居民点也要有,高跟鞋、胭脂、口红都可以有,电视也要有。”

1958年11月,邓小平来到遵义视察。谈起他当年在遵义时的情况,他伸出两个指头说:“20多年了!”

邓小平在贵州视察期间,还于11月3日专程参观了阔别20多年的遵义会议会址。看到眼前纪念馆陈列的一切,邓小平的心绪一下子又回到了从前。他不停地向随行人员讲述当年的情景,遵义会议在哪个房间里开的,他坐在什么位置。“会议室找对了,我就坐在那个角里。后面是蒋家大院,大家都住在那里,现在没有房子了,原来那个院子结构复杂,几进院子。在走廊上议论走四川的问题,那个时候觉得走廊很宽,现在窄了!”随行的记者和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把邓小平回忆的这些重要史实很快记了下来。因为在此之前,纪念馆的同志还不知道邓小平参加了遵义会议。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作为遵义会议的参加者,曾被林彪、“四人帮”否定。他们诬蔑邓小平“篡改历史,硬将自己塞进遵义会议”,“是捞取政治资本”。邓小平的照片,还曾一度被从遵义会议会址陈列室的墙上取下来。面对林彪、“四人帮”的诬蔑,邓小平曾平静地说:“我一生的历史已经够光荣的了,参加遵义会议也增添不了我一份光荣,没有参加遵义会议也抹杀不了我一份光荣。”这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坦荡胸怀。

11月5日,邓小平、李井泉、杨尚昆等回到重庆。6日上午,接到郑州方面的电话,要他们立即赶去参加毛泽东在那里主持的工作会议。下午,邓小平等人由重庆飞抵郑州出席会议。

郑州会议是党中央于11月2日至10日召集的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和部分地方负责人参加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广泛地讨论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邓小平参加了会议的后半段。会议开始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已经出现的一些错误。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急于想使人民公社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以及废除商品生产等错误主张。这次会议是我们党纠正错误的重要开端。 2384T9C6/CCRTmCga2YQkvR2PkTO/sme9+fD5Wfi8dJmbJv/ZLdFKXaM0sIyVTl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