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圣人康有为

康有为是广东省人,他是一个早熟的学生,也是一个视拯救中国为自身使命的人。 广东由于在清朝的国际贸易和热带农田中占据关键地位而长期繁荣,但直到19世纪,它一直是清朝文化和学术的外围地区。 也许这是产生政治激进分子的良好基础。康有为也许是19世纪90年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作家,他是创造近代中国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康氏出生于当地一个卓越的家庭,该家庭培养了数名成功考取功名的人。他是兼收并蓄的新儒家思想的继承人。鉴于康有为的早熟,他敬爱的祖父以及祖父去世后的一家人都希望他考取功名。重要的是要记住,中国的科举考试体系不是一次考试,而是一连串的地方、省级和中央考试,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可能要花上半生的时间才能考过,还有人根本考不过。康氏非常年轻就通过了初级考试,这使他正式获得了秀才或低等士绅的地位,但是直到1893年,他才考中省级的举人。然后,他于1895年考中中央的进士,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时他正在抗议清廷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的老师朱次琦(1807—1881)强调个人的道德正直和与世界的互动。康氏认同朱氏对真正——道德的——学习的重视,而不是对科举考试的应试学习。朱次琦对各主要的学问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18世纪最主要的新学派是汉学(Han Learning),这一学派尝试以语言学方法为基础,去剥离后世的解读,来准确地判定经典的真正含义。 汉学学者往往鄙视宋代的新儒家对文本的误读以及泛道德化。他们严重依赖汉代的解读,毕竟那个时代离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更近。汉学因而反对宋学。但是语言学很危险。汉学学者的研究产生了两个出乎意料的结果。第一,它揭示了经典中的许多段落都是伪造的,也就是说,显然是直到汉代才写作的。这一怀疑并非凭空产生,但也不足以挑战这类经典作品的基本真实性。然而,第二个出乎意料的结果因康有为产生了重大影响。今文经学重新发现了一个久经遗忘的儒家思想学派,其最初是在像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这样的汉代学者群中兴盛流行的。我将在下文讨论今文经学的基本趋势;在这里,需要注意,19世纪中期甚至更早的许多政治改革家都是该学派的信奉者。它似乎证明了激进主义的正当性。

无论如何,对朱次琦而言,汉学是一种有用的文本分析技术,但它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宋学的道德原则只要不空谈的话,对于过好生活还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对朱氏而言,18世纪的汉宋辩论毫无意义,关键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善世界。朱氏的治国观是将学术与现实世界的行动主义联系起来。(18世纪初出现了一个治国之道的思想流派,虽然这一学派与今文经学者有关,但是它既不关注哲学问题,也不关注文本问题,而是聚焦官僚政府的实际政策,例如灌溉、税收、货币政策等。)考试内容仍然十分强调宋代新儒学的完整知识。但无须多言,一位正在崭露头角的学者既要懂汉学又要懂语言学分析,故而康有为接受了文本训诂的训练。

1901年,梁启超称康有为乃儒家的马丁·路德,即把儒学推回正道的人。 康有为自己也如是说。康有为对他的使命充满信心,关于他傲慢自大的故事很多,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他有弥赛亚情结。说得更中国化一些,他坦承想要成为“圣人”,而且认为自己成功了,他试图拯救世界。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为此付出了被流放的代价。1899年,他成立了保皇会,致力于恢复光绪帝成为中国的正当统治者。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周游世界,从华人社区筹集资金,大量写作,甚至成为国际名人。

康有为的动力源自哪里?康氏的贤哲信念在他的“编年体自传”中得到了体现。他时不时地写这部自传,就像偶尔记日记一样,一直记到1898年,1927年又增加了部分内容。 显然,康有为的圣人形象赋予了他才智上的自信和政治上的勇气。他说他出生于母亲怀孕的第11个月(分娩延后是别具一格之人的典型特征)。他强调说,在求学朱次琦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位兼具学术与道德的榜样。朱氏强调要帮助人类,且个人必须遵循4个道德标准:孝顺、正直、克制和内省。 在年仅20岁的时候,康有为就下定决心要成为圣人,或者至少构想出可能实现的目标。他受到朱氏的启发,养成了崇高的心态,超越了世俗世界,活在过去的伟人当中。作为长子,康氏宣布放弃对世俗学术的追求,即立志奋发读书和写朱氏认可的文章。这时刚好康有为结婚了,对此他鲜有记录,除了他假道学地拒绝了调戏新娘的传统。康氏的第一位老师是他的祖父,老人的去世让他十分伤心。康氏按旧时的仪式沉痛悼念他的祖父。同时,他祖父的死也是一种解脱。 康氏现在可以放弃他的传统学习。他自信地将伟大的儒家学者韩愈(768—824)的所有言语视为肤浅。他练习冥想并研究佛教。当他的叔叔扬言要中断给他的资助时,他回到了家。康氏以一种彰显儒家圣人本性的方式将崇高与世俗相融合,一只脚踏在精神操练中,另一只脚则牢牢地根植于这个世界。

除了不愿将学习重点放在应试上,康有为继续保持着最大的孝。他幻想在美国教书,或是在巴西通过殖民手段建立“新中国”,但由于缺乏资源和无法离开母亲的现实而不得成行。 然而,他还是在1895年离开了母亲投身政治生涯,他的政治又迫使他在1898年开始流亡。他从未告诉过母亲,他的弟弟于1898年殉难了。舍弃生命是被视为不孝的,而在康有为的眼中,对人类的热爱是一种更高级的孝。据其回忆录记载,康有为曾于1887年和1888年批评慈禧使用公共资金重修1860年被西方军队摧毁的颐和园。为此他曾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我当时以为,生与死都是注定的。如果我是为了拯救世界,我现在怎么能退缩呢?”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康氏继续通过阅读拓宽了视野,包括许许多多的西方翻译作品,他还与传教士会面,访问香港和上海,以及开办自己的学校。他仍然强烈地认为自己是救世主。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他开始写作。他与广州当地官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是他对国家人物的批评有潜在的危险。他的书在19世纪90年代被禁。康氏有几次记录下,他相信命运或天意会让他克服所有的挫折和危险。1893年他写道,他同当地土匪及其士绅保护者展开了战斗。 其他人都死了,但他没有死。康有为的自信是他宿命论的反映。他的使命不仅要求他冒生命危险,而且他对命运的信赖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康氏写道,他因同情心和人性而参与公共事务。然而,他对自己生命的记录还谈不上是纯粹地关注公众事务。他有几项爱好,最主要的似乎是旅游。1898年末,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旅行者之一,而即便在更早的时候,他似乎也从未错过任何参观寺庙或湖泊的机会。 FW31z9HSz+LbntHMhGy6s+judBSqJIWi2FVWqmaEXhpsqHD+I3gInx42CG3NDHO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