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伟哉男子!异哉男子!”
——“田祖”陈朝玉

弃赌断贩上沙洲

康熙二十七年(1688)陈朝玉降生时,古海门县沿江,余东场西南方向的扁担沙已有部分浮出水面。这是大自然发出的沧海将再为桑田的重大信号。陈朝玉童年迈向青年的脚步,几乎是伴随着江口沙洲淤积的进度。狼山往东百多里江面,几十个沙洲在江底形成,向江面攀升。张謇在专记陈朝玉事迹的《龚定庵海门先啬文书后》(以下简称《书后》)中说:“清初,坍地复涨,江海之交,新沙骈联相望。”

陈朝玉出生在崇明排衙镇。那时,因为崇明知县常往崇明所辖的其他沙洲巡视,经过该镇,排场摆堂歇宿,人们称之为“排衙公事”,该镇便称为排衙镇。此镇与海门有种天然的联系。218年后,分别出生于排衙镇的沈惠农(原名陆铁强)和俞甫才,前仆后继,曾任中国共产党海门县委的第一任和第二任县委书记,沈惠农就牺牲在海门大地。当然,他俩出生地的排衙镇,已是向南搬迁后的了,陈朝玉童年熟悉的那个老镇,已在岁月的潮起潮落中消失在江涛之中。

命运虽然眷顾了他的胎记和体魄,但没有眷顾他的后天生存环境。他“生有异禀,黑子错落腰际如带,修躯广颡,声若宏钟,臂力绝人”(《书后》),但幼年父母双亡,由哥嫂抚养长大,识字不多,读书也不多。年轻人的生命姿态,是张开双臂拥抱一切,他在受到刚正不阿教育的同时,也渐渐染上了赌博恶习。那时他已结婚,妻子姓刘,勤劳能干而贤惠。每当陈朝玉输得精光回家,妻子总是劝说劝戒,力陈赌钱的危害,不过陈朝玉根本听不进去。但她没有发火也没怨恨,她的耐心,也许来自她内心深处的一种信任,一种预判。陈朝玉终于家产荡尽,其实,他本就没有多少家产。哥嫂待他不错,陈朝玉结婚成家后,哥哥要把家产按名分分析,但陈朝玉没要,他说哥你的孩子多,全给你。他们小夫妻赤手空拳独立谋生,仅凭婚后的劳动所得和刘氏的嫁妆。现在一切归零,陈朝玉只得把衣被和纺车一担挑,带着刘氏去投靠岳父家。岳父家是当地有名富户,广田美宅,仆人都有数十个。陈朝玉拜见岳丈,虽然不是荣光而来,但毫不隐瞒,把败落至如此惨状的原因实言相告。刘翁无甚多言,准备屋舍给女儿女婿住。陈朝玉虽然寒酸,不过他是刘家女婿,又人高马大,气宇轩昂,开始时仆人们对他恭谨尊敬,一见他即站立垂首,唯唯诺诺。但这帮人也是见多识广,评判人事是非自有标准,你陈朝玉的身份虽然贵为上宾,但你的处境却是寄人篱下,无财力也无能力,吃别人饭花别人钱,没多少高于他们之处。渐渐地,这帮人心理和行动上发生变化,恭敬态度日见消退,怠慢言行时有所现。陈朝玉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哪里受得了这口气!开始是大声呵斥,后来就动手教训了几位特别不顺眼的。仆人们群起向刘翁告状。刘翁还是偏袒女婿的,对仆人们训诫了一番并且要他们向陈朝玉赔罪。但陈朝玉自此有了心理阴影,总觉不畅快。过不多时,便对妻子刘氏说,我不能就这样住在这里,天天看仆人们的脸色,我们走。刘氏当然听从丈夫,便去告诉父母。刘翁出自他的慧眼,知道留不住;刘母舍不得女儿但又没办法,暗中给了女儿一包银子。夫妻俩说走就走,依然一担,依然徒步,走到几十里路远处,租下一屋居住。

陈朝玉虽然毅然离开,但还在旧轨道上转圈。他又找上他的那帮旧赌友,整天聚在一起。不过他自己已决心金盆洗手,不再坐上牌桌,而是天天观赌,早出晚归,连续数月,其间常是心事重重,思虑不解的样子。一天,刘氏问他,这样下去怎么过日子呢?他说,你是担心穷困担心吃不上饭吗?不用愁。他说,在他看来,要富是很容易的事,只是缺少一笔本钱。刘氏说,只要他不再赌,她有妈给的钱。她慨然掏出,陈朝玉坦然收下,出门而去。当陈朝玉再次跨入家门,已是几个月之后,他从身上掏出一大把银子,刘氏略一掂量,竟是当初拿走的双倍。便问他什么经营有此厚利。陈朝玉回答,贩私盐。刘氏大惊,这可是违法惹祸的买卖!

当时江北正对着排衙镇的,是淮南十大盐场中有名的余东盐场和吕四盐场,其所产的“真梁”盐为皇室贡盐,质量上乘。官府历来严禁私盐买卖,道道关卡加严刑峻法,但方法用尽还是屡禁不绝,一是因为利厚,二是因天灾人祸而走投无路的穷人,为活命不得不铤而走险。历代史书上对江两岸的私盐贩卖都有记载,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就具体写到了海门和常熟之间私盐交易情景。原来,陈朝玉在观赌的几个月中,自然考虑生计问题,继而依靠那些朋友牵线,结交上了一批贩私盐的人并开始了第一次。面对刘氏的惊愕和担忧,陈朝玉叫她不用担心,自己再贩一年便金盆洗手。

陈朝玉贩盐的路径,必然反复往返于江中。船只傍着沙洲绕行,一来避开风浪,二来避开巡逻的缉私船。清代初期,官府就发现了江南江北之间的水上通道在长江入海处附近,因为沙洲众多水路复杂,成了贩卖私盐船只出没之处,便设置船只水上查缉。后来运销私盐船只增多,缉私船也相应增加,乾隆初期官府专门发文增船增兵增官增武器,可见情况之严重。陈朝玉搭乘的船必须穿行于沙洲之中,弯曲的水道,洲上的植物,是船和人最好的隐行隐藏之处,这也就给了他细细打量的机会。他随船北去南回,每一次所见都不相同。他发现江面上的沙洲在增多,大多在变大;发现潮退时,还有沙丘躺卧在江底,它们渐渐拼接、相连、升高;他发现沙洲上芦苇成片,春天嫩绿,夏日茂密,秋天芦花雪白、芦柴硬直,为可用之材;他更发现水中的鱼,芦苇丛中的鸟,天上洁白的云……陈朝玉船行江口的年月,江流的格局已发生了大变化。从十四世纪中期开始的,造成古海门县绝大部分坍江的位于崇明岛北侧的长江主泓,在他船行时已摆动至崇明岛南侧。海门与崇明岛之间的夹江,湍急的水流放慢了脚步,而海水顶托的力度没有减弱,变缓的流速裹挟不住水中的泥沙,沿狼山往东近百里的江面,沙粒沉下,积沙成丘,相连成洲,渐次出水。陈朝玉穿行江中那时,正是沙丘、沙洲蓬勃形成、生长发育之时,春与夏不同,夏与秋不同,秋与冬又不同,他看到了江水与沙洲组成的动态图,一种生机无限的景象。

陈朝玉既航行于水上,还奔走于陆路,他看到了江南的移民,迁徙于途,落脚于洲。他几次贩盐,前后历时经年,看到不少人奔向那里,而且逐步增加。清初,战乱刚过,民生凋敝,经济衰败,人口锐减。为了恢复经济,稳定统治,固稳江山,统治者实行鼓励垦荒的政策,政策的核心是垦地多年不用交税,而且开征后起初几年还有优惠,这无疑增加了开垦新地的吸引力。他还看到了沙洲上稀有的垦者,零落的草舍,偶见的炊烟,看到了成熟的田野,一年四季的春耕夏种秋收冬藏,那一幅地广人稀劳作丰收的场景对他是多大的诱惑!

他是个心智敏感的人,岳父家仆人虽然向他陪罪认不是,但那种仍然隐藏在嘴角眉尖的轻视,他受不了,所以拔腿而走。他是个很快便明辨是非的人,赌博能带来一时的刺激,但绝非正途;贩私盐能获得一时的暴利,但绝非正业,从参赌到观赌,从牌桌到贩途,他在打听、询问、观察、寻找。他终于发现了江中的沙洲,那些刚刚露出江面披着满身青绿芦苇的处女地,他敏感到这是他的阵地和舞台,他一辈子可以生命相托的地方。他是一个决事果断的人,路既已选定,就坚定地迈出去。

陈朝玉在与刘氏约定的一年快结束的时候回来了,他不仅赚到了一大笔钱,比当初的本钱翻了几倍,而且他告诉了刘氏自己的重要发现和重大决定:海门江中有大块沙洲,前去开垦的人一批又一批,我们也去!令人欣慰的是,刘氏全力支持。真夫妻共患难,刘氏起先在劝说无效中包容了他的嗜赌,并在家产荡尽后共回自己娘家生活;继而又因他不愿寄人篱下而再度独立,在他仅只口头承诺后便放心地把私房钱给他;接下来听说他贩私盐大吃一惊,当他提出再贩一年后没有阻拦……而今,刘氏慨然应承和他同去海门,奔那江中沙洲垦荒种地,安身立业。白手起家的艰难,起早摸黑的艰辛,年景丰欠的难测,远离父母独立支撑的无助,所有这一切,凭她的聪明,她不会想不到,但她不怕,她相信丈夫的眼光,相信丈夫的能力,相信夫妇同心黄土变金的古训。她和丈夫一样,对这个选择充满信心。

这是个快乐的一天,陈朝玉和刘氏在杀猪宰羊、买酒买菜忙了几天之后,这天他把这几年赌桌上的和贩私盐道上的朋友都请了过来,一起欢聚。都是爽快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相饮甚欢,非常高兴。酒酣耳热之际,陈朝玉向朋友们宣布了他的决定:他夫妻俩将渡江北去,开垦沙洲,从事农耕。他将在那里大干一番,如果开出一条道来,到时欢迎朋友们共同前来发家。陈朝玉的决定,朋友们既感意外,又觉在意中。他们早就觉得,气慨不凡的陈朝玉,决非赌场和贩盐道中之人,他们期望他能创出个正当事业,到时共同前往,大树底下好乘凉。由前两年生命的多向迷茫到现在给这辈子一个确定选择,命运给了陈朝玉一个光明前程。他启程了,他还是担着简单的衣被和一辆纺车,和刘氏向北而去,去海门,去那江中沙洲,这一年为康熙四十四年(1705),他,十七岁。

陈朝玉六世孙汝霖所写的《始祖朝议公传》(后文简称《传》)中写道:“时海门浮沙新涨,土豪隐占,公挚家渡海,孑然孤立。视其地,东南尽海,西北有支流隔通境,平沙浩浩。公慨然曰:‘此吾起家处也!’手无寸铁,徒张空拳,驰骤于荻芦丰草间。规其形势,绘图呈报,抉其弊而告之,官遂,垦田十五万亩。”那时,对江中沙洲的划定已有成熟的做法。某甲发现某块沙洲,就向官府报案定名,只要缴纳一定的水银,此沙洲就归属他,以他名定名为某某案。开始时小沙洲多,就形成许多案。这些小沙洲后来相互联接,渐成中沙洲大沙洲。如果一开始沙洲较大,某人申报交钱拿下后,他再出租给农民,这些农民就是他的佃农,不仅要把沙地开垦成熟,而且要年年交租。

陈朝玉选中的是海门三角沙。此沙明显高于其他几块,而且出水较早,相对沙老。但还是原始的一片荒茫,有塘有沟,有丘有堆,高的有芦苇,中的有蒿草,低的是各种不知名的杂草。草丛中有青蛙,沟塘里有鱼虾。放眼望去,坑坑洼洼,高高低低,阳光下,低处是水的反光,高处是盐碱地盐硝的白色反光。夫妻俩就在此安营扎寨,选高的土丘做地基,搭起芦苇做成的环龙舍,屋顶再覆以枯草,住的地方有了。其他的一切,吃的、用的都因陋就简,降至最低限度。比如取之沟塘的水,有咸味,很混浊,开始时凑合着用,以后渐渐蓄点雨水代替。最根本的是开垦,是改良土壤,营造良田。这是个艰难艰苦的过程。因为长江口天天有海潮涌入,潮水涨落,容易冲刷沙洲,所以第一步是在自己沙地四周筑堤,挡住海潮,保护沙洲。堤合龙后,在沙地中规划开挖各种排水的沟渠,要做到沟沟相通,横竖成网,以便于利用自然的雨水洗淡沙土中的盐碱。二是要把大量的秸秆埋入土壤,用植物的有机质改良土壤,使之尽快脱盐脱碱。好在陈朝玉身高体壮,力量过人,刘氏勤劳能干,不怕吃苦。龚自珍在《海门先啬陈君祠堂碑文》(龚自珍,1792~1841,时任清廷内阁中书,应陈朝玉曾孙陈奂和陈兆熊之请,为陈朝玉祠堂所写的碑文。以下简称《碑文》)中曾写:开始没有牛耕,夫妇俩就“夫任半耦,妇任半耦”,共同耕地。每天晨光出门,星光回家,这一顿中饭,一年中大半早上带去,实在天冷了,刘氏就在晌午时送饭到田间。皇天不负苦心人,他们逐步把易旱易涝的盐碱地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稳产地,渐渐粮棉丰收,温饱有余,环龙舍被宽敞的住房代替了。

陈朝玉没有停步,继续开荒不止,终于取得巨大成功。多本史书记载他开发了十五万亩,正是这个惊人数字所代表的巨额财富、丰富资源和未来希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龚自珍在《碑文》中写道:“于是远近之民闻之,佥曰:‘神哉!’稚请于长,长请于老,莫不削薪以为耜,投刀以为犁,卖马蒙以求牛,怀秋稑,储瓶缶,挈大男,祍幼女,效君而归君,愿为海农,洋洋载道。”陈朝玉有没有再申报过沙洲?《传》与《碑文》未有记载,唯张謇的《后书》中有一饶有意味的文字:陈朝玉在打赢一场官司后(详见下文),“归则连报新沙,与人争讼,讼竞,划界立碑。朝玉雨后至碑所,植牧竖,予以钱,呼为仆碑于其背,负而却行,越界数丈而植矣。复讼,官勘足迹反向,直朝玉”。由上述文字可看出,陈朝玉不仅申报过新涨沙洲,而且不止一次。那时情况已是申报者越来越多,争夺日趋激烈。《嘉庆海门厅志》说:“新涨之沙,始出䔮茫,继生芦苇,迨高阜可耕,计田百亩足以赡八口之家,利溥矣。人孰不趋之?顾乃因争而讼奔走上下……”沙洲由出水到长芦苇到成为江中高地,其时耕种百亩可养八口之家,获利丰厚,谁不争之?当争着去围垦的人越来越多后,就出现了沙洲刚刚出水、尚未可围,就被人争先报科的现象。这种争先报科,在设海门厅前,有的向崇明报,有的向通州报;另外,官府只收钱不加核准,也许一块沙洲被不同的人多次申报,结果就造成到沙洲可围时,报科之数大大超出涨出之数,相互争执不下就对簿公堂。张謇《书后》记载的就是这种情况,一块沙洲陈朝玉报了科办了手续,但官府又批准了另外的申报者。最后只得到公堂裁决析分,划出界限。陈朝玉想想心里憋屈,就在一天雨后,花钱请放牧的人把界碑背着,倒着走了一段距离再埋下,把边界向对方境内延伸了好几丈,扩大了自己的面积。对方发觉后又告上公堂,说陈移了界碑,官府派人到现场察看,发现脚印是朝向陈朝玉境内的,判定对方是诬告,予以驳回。陈朝玉以报科方式获得了大面积的沙洲土地,很可能第一次报科的沙洲面积最大,记入史书的十五万亩,则为几次报科所得面积的总和。《碑文》说洋洋载道之人“效君而归君”,即模仿他那一套成功模式,或者就直接租种他的土地,受他管理。也许他当年的那些牌友贩友,那些家乡的亲朋好友们,都在其中。

一拼生死斗劣绅

陈朝玉当初刚到三角沙时,先向明姓地主租佃了部分土地,那是熟地,当年就有收成,可供衣食之需,然后从头开垦沙洲。明姓父子举人出身,在当地与官府豪绅关系密切,很有势力,为人贪婪,只想敛取财富,对佃户十分苛刻,不仅租重,而且无论年景丰歉,他的租一粒不能少。陈朝玉早就看不惯其行其为,佃农们一年中面朝沙土背对青天,吃辛受苦的劳动成果,大部分被不淌一滴汗的明氏拿去了,他心中不服。这一年,他开垦的地已经成熟有了收获,租种明氏的那块地却收成不好,心中盘算能否减掉一点租子。秋收刚刚结束,秋粮也才入仓,明氏的收租人就上门了。陈朝玉与他商量,因为粮打得少,希望减掉一点。收租人一口拒绝,要如数完租,不得减少一粒。陈朝玉好说歹说,收租人就是泼水不进,而且摆足架子,耍尽威风,出言不逊。陈朝玉是个岳父家仆人稍有不恭就耐不住的人,何况收租人的这副嘴脸?他怒火腾腾升起,一个大步冲上前去,把收租人掀翻在地,一顿痛打。这下闯了大祸。明氏上告通州衙门(那时海门厅尚未设立,三角沙在通州管辖内),官府派来巡捕,把陈朝玉抓进监狱。

陈朝玉在狱中受尽欺凌,公堂上又是动刑拷问,憋了一肚子怨气。这天刘氏来探监,陈朝玉向她要了一百两银子,随后送给了看守,请看守在夜里二更时分放他出去一下,保证天亮后回来。面对白花花的银子看守当然动心,而且多天观察下来,觉得陈朝玉是条汉子,说话算话,就放了他。陈朝玉一出牢房,就以飞快的速度直奔明氏庄园,到了那里,找到了那个收租人,一刀刺死了他,并蘸其血在墙上写下六个大字——“杀人者陈朝玉”,之后立即返回,进得牢房已是五更。这问题当然是更严重了。明氏见自家得力的收租人死于非命,而且杀人者陈朝玉竟然模仿江湖大盗留下真名实姓,这仇岂能不报!

第二天天一亮明氏就到了官府公堂,进一步状告陈朝玉,并举血字为证。州官坐堂提审,陈朝玉矢口否认。州官便命施以拶刑。这是一种酷刑,用木棍或类似物体夹犯人的手指或脚趾,通常在木棍中穿洞并用线连之,将受刑人的手指脚趾放入棍中间,在两边用力收紧绳子。俗话说十指连心,人的手指和脚趾都非常敏感,疼痛迅速通到心脏。现代医学将疼痛划为十二等级,拶刑的疼痛为十一级,可见其剧痛程度。但是,陈朝玉咬紧牙关,就是不承认。州官连上三次刑,陈朝玉尽管痛彻五脏六腑,全身上下,归根结底,坚决否认。州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场面,他感叹道:“受刑若是,真老牛筋也!”(张謇在《书后》中写道:“自此乡人称朝玉老牛筋而不名”)州官得不到陈朝玉承认的供词,却只得到陈朝玉反复反问的一句话:“如果是我杀的,那么我是怎样从监狱出去的呢?”当时庭上刑幕(清代各级政府机构中专门办理司法诉讼事务的幕友)在下令上第三次拶刑时,曾走到近旁观察陈朝玉,见他风骨伟岸,相貌堂堂,非等闲之辈,就重又回到堂上,偷偷地在州官耳边低声说,先关起来,再侦查了解。当天深夜时分,这位刑幕悄悄走进了陈朝玉牢房。陈朝玉因为受了三次酷刑,疲惫至极,已昏睡过去。邢幕站了一会后叫醒了他,显得很关心他的样子劝他招供。陈朝玉忽然张开双眼,目光闪闪直射向刑幕,大声呵斥道:“我没有杀人,为什么要诱骗我招供?如果人是我杀的,我是怎样出狱的?监狱该承担责任的又是谁?”这一番话理直气壮,掷地有声,问得刑幕张口结舌,无法回答。刑幕离开牢房直接到了州官那里,说他开始进牢房时,见陈朝玉躺在地上像是一堆泥土,后来劝其招供时他立即勃然大怒,目光如炬,声吼如雷,此人受如此酷刑还精力过人,看来决非平庸之辈。刑幕接着说,我们监狱确实值得怀疑,说陈朝玉杀人经不起推敲,何不以怀疑对象上报?州官听取了刑幕的建议,这一案件就这样拖了下来。后来遇上朝廷赦免,陈朝玉也在其列,就被释放了。

陈朝玉一出监狱,就到市场上买了把短刀,直奔明氏家。他一进门一把抓住明氏,用右手臂紧紧挟住,他以过人的臂力挟着双脚离地动弹不得的明氏,直接登上了屋顶。他厉声告诉明氏,必须用明氏租佃给他的所有田地,来抵偿他所受的冤枉和刑罚,如果不马上答应并签下文书字据,他就会立即要明氏的命。说到这里,他把刚刚买的那把刀在明氏眼前晃了几晃。

这是一个经典的历史瞬间。站在屋顶上,可以极目远望到良田、沙洲,那天边的芦苇和更远处的江水。这是一幅沙洲跃出江水的自然图景,是一幅一群群到荒滩寻找生存资源者的开发图景,也是一幅少数贪婪成性两眼只盯财富之人的寻宝图景。明氏们嗅觉很灵,动手很早,得利很快,而且获财巨丰。但他们没想到会冒出一个陈朝玉,此刻把刀架在他脖子上,稍一迟疑便会头颅落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个规律同样作用于这块新生土地。陈朝玉是一个,在他后面,反抗者接连而来。西天补沙,老百姓把要提涨新垦沙地税收的官员拦阻在一座桥上,进不得退不能,只得答应永不加租,才予放行,此桥后来被称为“敌官桥”。海门厅官以向百姓发放载明本年税收的“易知由单”名目,以单收钱,搜刮百姓,被大洪镇义士杨点率众抵抗,终至取消。直至两百多年后,同样来自崇明排衙镇的共产党人沈惠农,在三角沙东南方向的沙家仓,领导民众声势浩大地要求沙姓地主减租减息……可贵的是,陈朝玉,是这块沙地上有文字记录的挺身反抗的第一个!他不信邪,他追求公正。现在,他以英雄的姿态站立在屋顶,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客观上,他成为这块新生土地上公开对抗社会不公的一个榜样!

陈朝玉的胜利是毫无疑问的。明氏当时浑身发抖,大汗淋漓,叫儿子立即办好陈朝玉所要的字据,用竹竿挑送至屋顶。陈朝玉收下后,挟明氏下了屋顶,回家去了。

《传》中还专门记载了陈朝玉的另一场斗争。

陈朝玉成功之后,眼红的、妒忌的、想诬蔑他甚至陷害他的人,都有。各种流言传播,各种人等窥探,陈朝玉一概不予计较,不予理睬,甚至一笑了之。寻衅的人遇到大度的汉,结果也就无可奈何。但这时出了一个仇家,也许当初在争沙过程中得罪过他。他派打手把曾经帮助过陈朝玉的五个人残暴地狠打一顿,接着全部紧紧地捆绑起来,关到一处孤立的草舍里,准备在夜半时分纵火,把他们全部烧死,然后嫁祸于陈朝玉。这五个人与陈朝玉关系并不密切,家又住得远,仇家预计陈朝玉一定不会知道这个情况,也就是说他们肯定得手。然而,令这仇家估计不到的是,他自己有一位关系很好的人,与陈朝玉也很知己。眼见活生生的五条生命将遭火焚,自己的好友将陷诬告,他不能坐视不管,便找到陈朝玉告之以全部情况。陈朝玉听后沉思了一会,奋然而起说,知道了不去援救,就不是男子汉大丈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决定直接上门去周旋。有人出于种种考虑而劝阻他,陈朝玉说朋友有险难,哪能置身事外!他选择了十几个身强力壮的男子,令他们埋伏在仇家住处一里之外,并告诫他们,要谨慎小心,不要有任何声响和动静,一旦听到他的召唤,便立即前来。他自己在腰间插上两把利斧,然后穿上外衣,单枪匹马,径直往仇家走去。仇家四厅宅沟,只能从架在园外沟上的吊桥进入,但此时吊桥已放于水中。他便高声叫喊:“陈朝玉来了,请把吊桥架起!”仇家有五个儿子,都是狡猾凶悍之人,听到这声呼喊,均大吃一惊。而他们的父亲,则是狡猾透顶的人。他立即叫人架起吊桥,并满脸堆笑地出门迎接。大家在客堂坐定,他热情地命人上茶,顾盼左右,谈笑风生,显得十分自然而平和。一会儿,酒与菜全部上了桌,他与陈朝玉对饮,五个儿子都待立旁侧,面色阴沉,眼露凶光,他不时地望望他们,而陈朝玉只当没有看到。他们面对面,频频举杯,不断夹菜,十分豪爽。宴席散后,陈朝玉拱手作谢,离席而出,见吊桥又放在了水里。其父亲令架桥,陈朝玉哈哈大笑说,没关系,一纵身,跳过了沟。他站在沟对岸弯腰作揖,说:感谢你们今晚的盛情款待,但你们所恨的那五人罪不至死,希望能去看望一下他们。说毕,他就奔去那草舍,推门进入,把五人身上的绳索全部解除,并搀扶着坐起来。五个人哭着说,他们已被打得寸步难行,一定到不了陈家。陈朝玉安慰他们说,共同努力,只要几个人帮助就行,要快,慢了就来不及了。于是,陈朝玉到草舍外,高呼“承惠承惠!吾去矣”。此时听见那五个儿子嘴上骂骂咧咧不休,而父亲呵斥完他们就独自进屋去了。陈朝玉慢慢前走,那五个受伤的人也努力爬行。陈朝玉一声呼唤,埋伏在芦苇中的人都一跃而出,用绳索捆门做成卧榻,把这五人抬回到陈家。这五人虽然伤痛严重,但已脱离了危险,都对陈朝玉感激不已。

土豪劣绅,向来是中国乡村一大祸害。他们勾结官府,横行一方,欺压百姓,为所欲为。在海门这块新生的沙土上,他们几乎与新沙同时出现,在新移民头上作威作福。陈朝玉,是站起来和他们公开斗争的一位草莽英雄,他的胆量与谋略,他的一颗公正之心,使他敢作敢为,他给了这帮劣绅一个警告,帮被压迫的平民出了一口怨气。

仁心书香遗后人

陈朝玉有八个子女,四个儿子四个女儿。作为父亲,他展示给子女的是人生重要的三大素质。一是把握机遇后的强毅力行——白手起家,滩地安身,睡地盖天,饿得起冻得起,能吃别人不能吃的苦,能干别人干不了的活。二是遭遇不公挺身站起,先谋后动,抗争有力,反击有道,把握主动,以正压邪,堂堂正正。三是乐善好施,善良厚道,扶贫济困,慷慨大方,帮助弱者,为人解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影响最大权威最高,他以自身行动为儿女树立了榜样。他当然也有言教,见诸于史书的主要也是三条。四个儿子中有两个科举不第,他为之捐资而得某官位的副职。去赴任的时候,他对儿子说:“你们若受贿得一分钱,就不是我的儿子,决不允许再回家!”此其一。他在七十二岁时令子孙去苏州安家,说,海门地不可居,海门地不可弃。这两句话,后一句好理解,沙地肥沃,来之不易,从过去与未来两方面来说都要保留。而前一言似乎颇难理解,但纳入当时整个海门与苏州的社会环境,应能悟得陈朝玉的心思。他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海门迁居苏州,其时海门厅尚未设立,新涨沙洲上垦荒耕作的百姓,有的归通州籍,有的归崇明籍。他们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孩子读书,虽然通州官学设有专门的“沙籍”,意思是分配给这批新涨沙洲上的读书人,但数量不会超过两个。因为到嘉庆十七年即1812年正式设官学的海门厅,其时核准的学额文童也仅两名,何况设厅之前?所以,陈朝玉要后代不居海门,就是要避开这种困境,虽然当时他们在海门拥地广袤,属豪门大户,但为子孙计,必须做这样的选择。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陈朝玉的远大眼光。《光绪海门厅图志》记载,当时由崇明迁海门而成为名门望族的陈姓有两户,一是陈朝玉及其后,一是陈堂及其后。但陈堂之后变成了地地道道海门人,而陈朝玉之后由于依然回到崇明县或者迁入他籍入该地县学读书应试,就大部分进身入仕而做了官。此其二。其三,他在七十四岁临终前给子女留下的遗训是:“吾遗若产,其收租者有逋负,勿收;其利招种者,与之均分,勿效他家之多自與也。世守之,毋改!”这遗言很简洁,但很重要,要子孙们对负债的不收租;佃租数量是与种者收获均分,不要像别的出租者那样多的给自己。这两条既出自他自身经历,也体现他的善意,而且告诫后代不能更改。

这样的言传身教,首先影响和培育了第二代,然后,代代传承且累积,对下代的规范一直未见弱化。至作《传》的六世孙汝霖时,“今相沿七世,莫敢稍违意”。汝霖在《传》中继续写道:从高祖到海门垦荒起,至今已一百多年,儿子中有国学生,有为郡司马,有光禄大夫;孙子中有州官,知县,丞尉;曾孙中有县令,丞尉,登乡荐游泮(乡中德高望重之人)的;玄孙中有入词苑者,入泮者……各方面人才都有,绵延不绝。现今虽然出类拔萃者不如过去多,但都能守住家业,努力学业,尤其是不坠家声。当年,与高祖一起赴海门开发沙洲创下厚业成为名门望族,不久就一蹶不振的,比比皆是,只有我高祖后裔,福泽独厚且传承至今。如果不是高祖的善良忠厚,怎能如此?高祖是才能卓越又行正道讲正义的啊!作为六世孙,自然把陈朝玉家族人丁兴旺,代有能人,家声不坠,归功于高祖的厚德仁心,而客观地作一分析,陈朝玉成功地教育培养了子女,是关键原因。

陈朝玉的四子四女,儿子们都有所作为,女儿们也都持家有成。其中在海门留下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小女儿,小名八姐。《传》中评价她“倜傥有父风”,丈夫刘铭,英年早逝,八姐守节终身,故又名刘八节姑。刘八节姑在其四哥陈浩帮助下,在海门做了件大好事——创建了“涸苏堂”,两百多年过去了,至今人们还念念不忘,津津乐道。

海门是个孝敬老人传统深厚的地方。但所有孝子的行为都是“老吾老”,还不能“及人之老”。把社会上一些孤寡老人赡养起来,就是从刘八节姑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创办的涸苏堂开始。《嘉庆海门厅志》载,涸苏堂在裙带沙,知州陈奕山同妹刘陈氏(分别为陈朝玉儿子和女儿)捐建,收养鰥寡孤独、老而无养的人。时任海门厅同知章廷枫写过一篇《涸苏堂记》,留下了可贵的历史记录。文中说——“我到海门厅任职,行到厅署西一里多地方,看到一处所在,名为涸苏堂,院落宽大,屋宇整齐。我询问几多官吏,也查阅了诸多文书,了解到这是奕山陈君同妹妹刘陈氏所建。陈君名浩,前中城兵马司正指挥,后改任光禄寺署正,候补知州。其妹嫁刘铭,早年守寡,守节三十五载后,时逢乾隆五十五年(1790),皇上降旨旌奖坊,即建于涸苏堂之前(即节孝牌坊)。涸苏堂座落在裙带沙,基地26亩,屋92间。奕山的儿子、监生陈格(陈朝玉孙子)捐银5000两,共襄这件好事。涸苏堂收养贫穷而无所依靠的老人,分为男女两院,平时供给饭食,病了给予医治,去世了则埋葬入土。他们又捐助位于刘相案内的地2475亩,天南沙十四、十六两匡内地1749亩9分,玉带沙粮地672亩5分,以作为每年支出经费的来源。这真是不求报答的厚德,施惠无穷的事情啊!……不是仁人君子哪能做到这等极致!”章廷枫此文写于嘉庆十年(1805)十二月。

陈朝玉把全部精力才智贡献给新生的海门沙地之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他夫妇携小儿子陈浩一家迁居苏州扫叶庄。扫叶庄在苏州城南,元代时学者俞石涧隐居于此注释易经,后来为医士薛征君著书之地。此庄在俞家桥,沿河,面向苏城。庄内树木葱郁,落叶封径,行人至此,感到仿佛踏入空林。自陈朝玉一家迁入后,此庄名声渐起,苏州人称之为陈南园。庄内有房屋百多间,庄中心是公园,花木亭台美不胜收。园上有匾额,上书“城市山林”。有一幢楼名“止止”,其南面东面环以池水,楼有两大间,一为藏书所,一为供奉孔子及其四配位庵舍,每月初一、十五,家长率子弟前来行礼,其余的则是子弟读书处。又有芝树堂、又一村、得少佳趣、闻香室、卧云亭、桐华馆、常足窝、容膝处、草草书屋、惜阴书屋、碧桃仙馆等楼堂馆所,每一处都结构精致,即使修一窗格子门,也要一百串钱,可见雕镂之功夫。陈朝玉为什么选中这样一块地方?是否主要为子孙读书考虑?陈朝玉重教,八个子女都读过书;陈朝玉迁居扫叶山庄后,此后百多年间,从这山庄里确实走出了不少文人骚客,其中也不乏登堂入仕之人。陈朝玉在扫叶山庄只住了两年多,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去世,扫叶山庄于他们迁往百年后的咸丰年间,毁于战火。

张謇十分赞赏佩服陈朝玉。他写《书后》,材料得之于第一手采访。从他常乐镇老家往北二里的乡邻秦驾鳌,是他父亲的好朋友,秦的叔母是陈朝玉第三个儿子陈英之女,秦氏家族也有女子出嫁陈朝玉后代,两大家是重世姻亲。秦驾鳌十分健谈,更可贵的是从不说虚妄不实的话。一次,他给张謇讲陈朝玉,把其一生经历详细道来,张謇感到曲折、精彩、好听。当听到陈朝玉受不了岳父家仆人轻慢,“昂然荷担挈妇出翁门”时,张謇拍手说:“伟哉男子!”当听到陈朝玉邀赌友贩友欢聚饮酒、当众宣布他“从此为农矣”时,张謇说:“男子哉!”当听到陈朝玉持刀挟明氏到屋顶,直至拿到签字文书才挟其下而回家时,张謇说:“男子咄咄!”当秦驾鳌滔滔不绝地花几个小时终于讲完后,张謇深为感动而敬佩,以四个字作了总结——“异哉男子”!张謇说,陈朝玉见识胆量谋略非一般人可比,他才气卓越才华出众,虽然他的一些行为背离了一般常规,但他“敢作为,识进止,不畏权势,强直自遂,亦草莽英雄不数见之才也”!他说,龚自珍的碑文,是靠陈朝玉孙子辈提供的材料写的,但他的这几位孙辈没有真正认清理解曾祖的宏大抱负和伟大人格,所以,到了好古的龚自珍笔下,就“其曰先啬,撷记语以藻绘之云尔”。张謇以《书后》一文,还陈朝玉一个完整形象——陈朝玉既是有文字记载的海门沙洲第一位拓荒者,又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对劣绅土豪的反抗者;既是食人间烟火的平凡百姓,又是智慧勇气术略过人的草莽英雄。陈朝玉——伟哉男子!异哉男子!

郁异人绘制

徐文灿(生卒年不详),奉天铁岭(今辽宁省铁岭县)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海门厅同知,不久,因病离任。两年后复任。乾隆三十九年(1774),徐文灿在裙带沙高处(今海门镇)建衙署,在其后面筑狮山(又称师山)。乾隆四十年(1775),徐文灿主持在厅治西二十里处(今天补镇境内)截流筑江堤,堤长2180丈,不仅结束了海门厅四面皆水的封闭状况,而且其后“堤之南北,皆为沃壤”。乾隆四十三年(1778)他建成学宫。离任后,百姓为之立《徐公堤碑》《徐公德政碑》,为之立生祠(徐公祠)。 utl5zvLOMfYfVbJNx0VBxLkAJullLzoPpig8kN/2H9UsIycNu6nQosy71mhfe8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