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说范人人说沈迷”
——海门第一筑堤人沈起

范堤西来

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三十六岁的宁波人沈起,被朝廷委任为海门县令。这是目前能从史料记载中看到的宋代海门第一位县令。他是在经历了一场风波,直至宋仁宗出面说话,才摆脱险境,重上仕途走向海门的。

沈起出身官宦家庭。高祖沈陵“仕吴越府为奉国军镇遏使”,是吴越国钱镠朝中的高官。当赵匡胤陈桥兵变后登上王位改后周为宋时,吴越国就对宋称臣。所以沈起的祖辈后来都是宋朝官员。沈起的爷爷沈干“始赠屯田郎中”,沈起的父亲“兼太子中舍赠刑部侍郎”。沈起字兴宗,从小就好学,闻名乡里。在宋代科举考试中,他是明州(今宁波)考取进士第一人。之后,被委任为“滁州军事推官发运使长监真州转般仓”,即助理滁州军政物资供给、计核,并监督真州(今仪征)仓库漕粮的卸纳和转运。在任期间,父亲生重病,沈起回家服侍。后父病重身亡,他就辞去职务,居家守丧。当时朝中有官员认为沈起在父亲生病时擅离职守,要弹劾他。他守丧期满,尽管有多人举荐他去担任新的职位,但朝中有关部门就是不同意。此时,宋仁宗发了话:“帝谓辅臣曰,观过知仁,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天下之为人子者?”看来,宋仁宗处理这件事还是站在全局角度,他说,如果把服侍生病的父亲而当作罪行,那怎么能够使天下风气向好、劝世间人要尽孝呢?正是有了这一句金口御言,沈起才“乃特迁之知海门县”,被重新起用而就职海门。

沈起这时面对的海门,已处于山河换形的大变动中。

在海门西面,金沙所在的南布洲及其他几块沙洲,在隋唐时期已与胡逗洲相接,形成专家们称之谓的通吕水脊区。958年海门建县时的东洲,也已逐渐与位于其北而西的布洲相连,形成东西长一百五十多里、南北宽四十多里的东布洲。史书记载,北宋庆历、皇祐(1043~1054)年间,东布洲逐渐与陆地相接。所以,沈起踏上的海门县,刚刚成为江海平原东南板块——其西面,是一马平川可直达金沙、通州而如皋、海陵;北面,是以掘港、石港、吕四为三个支点的北海湾;东面是黄海,南面是长江,东南方向就是长江入海口,当时称为料角嘴。

在这片大地上,对国家来说,重要的是有盐场。

东洲早就有盐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东洲的还是姚氏集团,他们先属位于扬州的扬吴政权,后属位于南京的南唐。姚氏在东洲的盐场,生产的盐堆得像山那样高,然后按指令用船运走。宋初,海门范围内已有吕四盐场和余庆盐场。吕四盐场因时有坍塌,偶有迁移,盐灶、荡地常不稳定,当时没有列入通州利丰监管理范围,朝廷降诏令海门知县兼行主管。余庆盐场就是后来被元世祖在至元三十年(1293)分拆为余西、余中、余东三场的祖场,宋代《舆地纪胜·通州·古迹》栏内写到它:余庆场,盐额十六万石。它发展不错,到南宋,在通州利丰监管理的八场中名列第三。

盐的生产运销,是当时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为了稳税和增税,北宋朝廷正在采取重大措施。

这块土地,对当地百姓来说,是衣食饭碗,是生命所依。

海门地处大陆中纬度地区,属北亚热带南部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境内地势平坦。初建县时一百二十里(当时“里”主要为人口概念,一里为一百一十户),为壮县。那时长江主泓在崇明岛南侧,从建县到沈起来当知县时,又近一百年过去了,海门的江滩海滩不断往外淤积延伸,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门为平原农区,滨江临海的地理条件,使农业生产受到江海两大水体的不同影响,风调雨顺时五谷丰登,严重风暴潮灾袭来时则可能颗粒无收。

百姓的温饱问题,知县必须放到重要位置。

这方土地上的为政者,就这样肩负两副重担,要上能保国家盐税,下能稳百姓饭碗,集这两大成效于一举的措施唯有一个——筑堤。

自秦汉至隋唐,淮盐在国家财政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由于淮南沿海滩涂坦荡,每当风暴潮袭来,冲毁亭灶,吞没田舍,酿成巨大灾难。唐大历中(766~779),淮南黜陟使李承筑捍海堰,北起盐城,南抵海陵,堤成后抵御风潮,堤内谷物常丰,故又称常丰堰。但到宋初,两百多年过去了,堤堰已大部分毁坏。大潮来时,“远听若天崩,横来如斧戕”,对盐业和农业都破坏极大。北宋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监西溪(今东台)盐仓,目睹“风潮泛滥,淹没田产,毁坏亭灶”,提议发通泰楚(淮安)海(连云港)四州民工更筑捍海堰。他的主张得到时任发运使的张纶赞同,张纶转奏朝廷。此时宋朝初立不过六十多年,全国真正平定也才四十年,恢复生产,安置黎民,都需要钱,稳定和发展盐业生产以增加盐税,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对范仲淹张纶此议,朝廷认为必要,宋仁宗即予以批准。工程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由范仲淹主持,他身赴一线,与民工同甘共苦,并捐俸禄以贴补费用。时值隆冬,雨雪纷纷,一次潮势汹涌,民工在泥泞中死二百余人。事后流言蜚语,谓死者数千。朝廷令两都转运使胡令仪实地勘查,作出是否续建的决定。胡令仪熟悉实际情况,上奏章坚请修成。后范仲淹奔母丧回乡,仍然不忘修堰之事,给张纶写信,要他把堤续修下去。第二阶段由张纶胡令仪主持。范仲淹走后,张伦自请兼知泰州,以总其役。张纶胡令仪力排众难,继续修堤,到天圣六年(1028)春方完工,前后历时六年,北起阜宁,南至小陶浦(今东台安丰镇南),全长达一百四十三里。巍巍大堤,成为黄海边一道坚固的屏障,有力地遏制了海潮之患,功效立显。堤成一月,即有一千六百余户盐民恢复生产,三千多户逃亡的平民返回家园。从此,堤东煮海水为盐,堤西麻桑遍地,世居于黄海之滨的盐民百姓避免了海潮倒灌之苦。

范堤修成十三年后,北宋仁宗庆历中(1041~1048),通州知州狄遵礼修捍海堰,它的位置在古横江以南,北起五总(埠)北二里的倒埠子,经五总、骑岸、十八总到今东社,人称“狄公堤”。将石港、西亭、金沙,余西(那时余西还属于余庆场)四个盐场围在堤内。余西往东,就是海门地界了。

修筑范公堤,是宋初建设两淮盐场的一件大事。筑堤热火朝天进行时,沈起还小,但他后来肯定知晓这一工程,只是没想到这一海边堤岸与自己的关系。他到了海门,到了余西,看到东来的狄公堤在那里停住了脚步。他有没有沿狄公堤西去直接考察范公堤?史料中找不到相关记载,但推测他应该去实地考察过,看到过大堤成就了制盐和农耕,堤外灶火,堤内号子,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走下狄公堤往东走去,婉延曲折的海岸线继续延伸,滩涂上灶墩座座,往里卤场块块,再往里便是茂密的荡草。盐民们低矮的泥墙茅屋,便散落在这墩、场、荡草之间。然而,这是一个开阔地带,潮小则无威胁,潮大则风险重重。地无半尺屏障,天有不测风云,谁能说得准?从余西往东,经余中余东到吕四,折向东南直到料角嘴,七八十里之长,都是海边,都是卤水充足烧盐上好之地,但都为坦荡荒滩,听任大潮自由来去。由料角嘴转而向西,那就沿江了。江北为良田沃土,绿野平畴,是海门农家的衣食之地。江海相拥于此形成的冲击平原,土质肥沃,得天独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五百多种植物在此安家。然而,河沟虽多但没形成水系,大旱之年江水引不进,洪涝之年积水排不出……他从西北海边的余西直走到东南江畔的义宁,他越走越清楚,越看越有数,决心也越来越坚定,必须把范公堤狄公堤继续向东延伸,海门必须有海堤,“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这是他为官一任的首要之举,在此前提下再布局全县水利。

沈起筑堤

沈起决定筑堤,从余西起直至吕四东南料角嘴。此时宋朝,经历过宋太祖结束五代(960),宋太祖和宋太宗共同结束十国(979),宋真宗(997~1022在位)对外实行和平共处,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全国进入迅速恢复生产建设时期。宋仁宗(1022~1063在位)亲政后励精图治,改革弊端,国家处于史称的“仁宗盛治”阶段,社会生机盎然,平民百姓可动员可鼓劲可拧成一股绳。沈起进士出身,满腹经纶,又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再加上他的再度重用,是当今皇上直接关心的结果,所以一腔热血,下决心要做出成绩来。沈起动手了。他到任时的海门,因几年一灾,经济疲弱,民生凋敝,人口外流较多。他先是轻徭薄赋,放宽禁令,减轻人民负担,满足百姓衣食之需;再推出优惠政策,大量吸收与招回流失迁徙之民。居民渐渐多了起来,生活渐渐稳定下来,精神也渐渐振作起来,重建家园的信心渐渐增强起来。条件开始成熟了,便引导他们动手筑堤。

史料没有记载沈堤的标准,可以范堤为参照。范堤堤基宽三丈,合十米,堤高一点五丈,合五米,堤顶宽一丈,合三点三米。范堤全长一百四十三里,范仲淹征调民工四万多人,历时六载修成。沈堤七十里(关于沈堤的长度,史上记载不一。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三十四列传第九十三、宋沈括《长兴集》卷三十、宋王称《东都事略》卷八十六列传六十九,都说沈筑海堤百里。宋王安石《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卷第八十三,说筑堤七十里。这里选用的为王安石记载,因为这是他专为沈兴宗在海门筑堤浚河所写文章,并有一说他在此后曾接任海门知县),即使标准稍低于范堤,全靠肩挑人筑,仅凭一县之力是何等艰巨!据《江苏通史·宋元卷》记载,在宋崇宁年间(1102~1106),也就是沈堤修成五十年后,海门有27527户,43189人,如果说此记载所列人数为人丁数,即承担劳役的数字,那么倒退五十年,沈起筑堤时的人丁数,毛估一下,三万或稍多。真的必须是倾全县的人力物力,户户动员,人人上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才能成就这一当时亘古未有的大工程!沈起以范公堤为榜样,以筑范堤的经验教训为参照,从余西到料角嘴,既全线规划,又分段实施。他尤其注重举全社会之力,从官员到乡绅,从盐丁到农民,广泛动员,全面发动,志在必成。对沈起的筑堤,王安石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海门县沈兴宗兴水利记》(《临川集》),为历史留下了重要记录。

王安石,生于1021年,比沈起小三岁,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少时喜爱读书,过目不忘,作文运笔如飞。中了进士后曾经做过扬州签判(官名)。“读书达旦,略假寐,日已高。亟上府,多不及盥潄。至和间又为海门令,甚有治声”(明·李贤《明一统志》卷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李贤的这一记述,表明王安石经常彻夜读书,而且来不及洗漱就上衙门去处理公务了,至和年间做过海门县令,治理能力和业绩上很有口碑。对于王安石到底有无做过海门县令,至今依然有不同见解。肯定者以此记载,崔桐的《海门县志》及其他史书,力证王安石是继沈起之后为海门县令。否定者认为在《王荆公年谱》及别的一些史书中无此记录。此事交给历史学家们去作进一步研究吧。但双方有一共识,就是王安石很了解海门,很了解沈起,也很了解和赞赏沈起筑堤,否则不会写也写不出如此情思隽永的文章。

王安石在文章开头说,我读《诗经》中的《豳风》,上面有这样的内容:因其妇女孩子都到田间给耕作的人送饭,典农官看到这一情景,极其喜悦。接下来王安石写道——哎,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旬邑县)国的农民带领着家人,尽心尽力地听劝农官指挥;劝农官真诚地帮助农民,无微不至,而且无比喜悦。我既赞叹那里的官吏能够真诚地关心帮助农民,又感动当地百姓能这样衷心拥护他们的官吏。推其原因,实在是因为他们向善的心情是出于至诚,不单单是法规制度迫使他们这样做的。如果靠赏和罚来治理天下,那么先王时代的习俗就废掉了。如果有士大夫能够用豳国官吏的行为来要求自己,而不是对百姓不负责任,这就是有志向的人!王安石的文章由此转入第二节,直接写沈兴宗在海门的作为——以我的所见所闻,沈兴宗在海门所做的事,可以说就是有志向人的作为。他在海边筑堤七十里来消除水患,之后大力疏浚沟渠河流,引长江水来灌溉义宁等几个乡的农田。那个时候,老百姓苦于东海水患,个个叫苦连天。沈君到任后,放松禁制,减轻负担,以招集背井离乡的人。过一段时间,劝导百姓一起来完成水利事业,没有哪一个不是不顾困乏而及时赶来的。从这一点看,如果确实爱护百姓而能够使他们获利,虽然在残破穷困之际,还是可以勉励他们,使用他们,何况是对于行有余力的人呢?王安石在文章中既赞扬沈兴宗,也很赞赏海门的百姓。没有沈兴宗,这一重大决策就不会产生,没有海门的平民百姓,决策就不可能变为现实。唯有上下一心,同甘共苦,才能筑起大堤,共建家园。历史事实证明了王安石文章所阐述的道理。史载,吕四集庆庵,始建于北宋至和年间,是吕四历史最悠久的古刹。1054年,海门知县沈起筑堤,当时真慧尼姑参与筑堤劳动并搭草舍定居于堤旁,取名集庆庵。也就是说,集庆庵因筑堤而兴,与沈堤共同诞生。

天人共助,众志成城,全长七十多里的拦海大堤,接上狄公堤,从余西东来,到吕四后再向东南方向走去,一道巍然的堤岸,终于横亘在北海和黄海之边了。这道堤,没有皇上恩准的圣旨,没有级别更高、经历更丰富官员的共同主持,更没有来自别处的人数众多的筑堤力量。这道堤,是沈起一到海门研判全局后作出的科学决策,是举一县之力完成的大工程,从时间上看,仅仅比范公堤晚二十多年!这是沈起为海门立下的大功劳,正是这一作为,使刚刚起步不久的海门盐业有了坚强的屏障。从此以后的八九百年时间里,虽然风暴潮灾屡屡冲毁这条大堤,但大堤的根基已经筑下,堤内堤外的产业已经成熟,对它,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都已不可或缺。所以,这堤,毁了即建,坏了即修,海水后退了再移堤址,但这道堤无论历经怎样的风暴大潮始终挺立在海边,与海门盐业共存了千年!

筑堤同时,为了避潮灾得水利,沈起又开发沿江。他疏浚河道,沟通江河,旱则能引江水灌溉,涝则能排大水入江。从吕四到料角嘴,沈公堤内侧曾有条东洲运河,是否沈起时开掘,未见记载。但这条运河能引水能蓄水能排水,还有运输功能,是当时一条重要河道。沈起还在沿江构建河网,使义宁等几个乡的农田,灌排便利,大大改善了农作条件。

出现进士

沿海筑堤和沿江疏浚后,从北面和东面挡住了咸潮,从南面引来了江水灌溉,土质变好,可开垦的面积越来越多。老百姓相互告知相互招呼,携家带口纷纷前来,其中有的是回归故里,有的是从别处迁徙而来,一时人口大增。沈起继续予以休养生息,鼓励农耕,民生渐至温饱。与之相对应的当时的具体历史记载尚未发现,只是二十多年后,宋元丰三年(1080),江西人刘弇到海门任县主簿,在近六年任期内,留下不少诗文,记录了当时海门。其中有篇写于元丰六年(1083)九月的《海门按田书陆琼桥壁》,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当时见闻。该文标题为《巡视海门农田题词于陆琼桥壁》,文中写道——

淮河人(当时对居住在长江与淮河之间人的称呼)称谓河水,往南顺流而下的叫泾,像顾凌泾、六丈泾就是这样。称呼河水开始时分流,最后合为一处的叫洴,像黄洴就是这样。挟着土地往低洼处奔流注入大海大河,水势大却不漫没土地的叫夹,像鲈鱼夹、镬沙夹就是这样。沟,则因流水工整而取,比如有的围绕着房舍,因此有新沟之名。有的河,水涌而出,像人奔到巷子里去那样,这就叫港,因此有曹稍港之名。贴,四面通达、地势平整、土质厚实,受得住侵蚀,适合农民耕种使用而起的名字,其特点是湿润的土壤在中间,离海远,断绝了海潮的影响。段姓某人有某块土地,沟限定了他的疆界,这是界河。染布兴起需要排水的,遭受水灾需要排水的,积水多、盐碱成分多不适于耕种需要排水的,退潮滩地不能开垦需要排水的,都需要围绕筑垾圩开渠放水,像环绕房舍开沟退水一样。

元丰六年秋天九月份,我巡视农田才到了黄洴,非常喜欢它的肥沃。那种认为即使把污浊的水注入泾中也可以求得肥沃,在这里是不行的。沿路看到的都是水稻,连绵不断,成片成片。询问当地人,他们看了一眼说:这是最好的水稻!村民有专门场地,堆积的秸秆像小山一样。在秸秆旁有囤,积存稻谷。囤边上拴着狗,住着人,看护粮食终日不休息。谷场上的人,不停地奔忙劳作,稍微有些懈怠,就有人用歌声呼唤鼓劲,这叫踏场。许多舂米的人,不论是小孩、老人,都待人和气。孩子们追逐嬉闹,击鼓歌唱。刚好碰到巫婆请神,用供品祭祀祈福,间隙时把米饭送给小孩。对待老翁像招待客人似的,拿出烧好的鸡腿,端上美酒炝的螃蟹,放在桌子上,邀请村里爱喝酒的人去作陪。他们喝醉了酒,有的卧仆在田间土堤上,有的袒胸赤足指着藩篱说:这是我喝醉酒的地方,好快活啊!(我内心感慨)这是灾害年头的幸运人啊!我的职责是巡视,不能与他们同饮,飞快地离开了。

第二天,抵达顾凌泾,找刘孙旺等十二人了解情况。名叫海涂的这块地方,最有意义的是杨王庙壁的题词。第三天,访问王守明、段鸠、袁琼等六人,又再次视察以前验看过的槁枯的秧苗,心中恐惧,察看的是事实。第四天,离开飞垅,访游新罗贴,过东面的下沙坊。稍微往前,是济丈泾,到达蒋洴。蒋洴能走的通道很少,走小堤,小堤当中断绝,像是被水冲开了决口。路像蛇一样弯曲,走得头也眩晕了,只看到来去奔流的潮水,比其他地方更危险。艰难跋涉的道路上,同行者有李善璨,路的左侧是数块贫瘠的农田。

后来继续往东沾去,求访陈杨符。登上了醎水垾的尽头(远望大海),悼念仁孝村:逃生不再回来了,原来的田地,苍茫一片废墟。追念大禹功德,心情悲痛,久久不能平复。晚上宿在陆琼,询访向导,往前的道路很艰险。

这一次巡视结束了,我愿望再有完全像这次看到的肥沃的田野和丰收的景象,再有完全像这次看到的击鼓歌唱追逐喜闹的民众,我愿望再走像蒋洴东面西面那样的艰险道路!于是我就在墙壁上题字相告:以后巡视农田的使者不能马虎啊!

此文记录了当时海门农村场景,确实是名符其实的水乡,仅仅因为水流的不同去问,不同组合,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等,就分别有不同的称呼和名称。河流纵横,沟渠交织,通江达海,水韵海门。海门真正的好田叫“贴”,四面通达,地势平坦,土质肥厚,适宜耕种。他在巡视路上就看到了这样的田地。稻谷登场,农人忙着脱粒收储,孩子们追逐嘻闹,老人们喝酒庆祝,一派丰收景象。此文也记录了当年因旱灾而禾苗枯死的地方,前年有潮灾被淹的村庄人去田荒已成废墟一片,但这些还不是当时历史的主要场景。刘弇记录的北宋元丰年间的海门,还是一个相对农耕自足的海门。三十多年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海门人陆师古正式考中进士。陆师古的出生地海门礼安乡,位于余东场和吕四场之间,离江边不远。两百年后,这里将成为海门一迁县治的所在地,再过不到两百年,全坍没于江。陆师古,字克永,小名陈僧,父名陆厚孝,家为农户。陆师古考中时已三十七岁,他是见诸史籍的海门宋代第一位进士,后来的仕途如何,未见记载。陆师古这样的农家子弟,能“十年寒窗”一心读书而不问稼禾,一步一步“过关斩将”,从童试乡试直到殿试,最后终于三十七岁金榜题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是要一定的经济作支撑的。这反映了宋代海门农业有了较快发展。陆师古正是在这样的海门出生成长,读书成才,金榜题名,成了现有史料中的第一位进士。

三位干才

沈起,他本人杰出,同时,也代表了宋初海门一批能干的领导者,正是他们的才华和能力,在这块先是江中沙洲后来成为江海平原东南板块的地域上,奠定了古海门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

盐税为当时国家重要财赋来源。国家看重盐税,对逃避税收贩卖私盐的打击特别严厉。所谓私盐,与官盐相对,指未纳盐税而私自制造贩运出售的盐。宋太祖建隆初(960~962)规定:违反官盐贸易法到十斤,私自煮盐到三斤,死罪。以后虽不断放宽,但依然十分严酷。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元绛(1008~1083)来到海门任县令。元绛生来机敏颖悟,五岁能作诗,九岁时拜谒荆南太守,太守给他出了三道考题,结果应对自如,且切中要义,太守深为满意,把他推荐给朝廷。但当时元绛家贫,未能成行。长大以后,参加进士考试,第一次失误,第二次中了进士,从此走上仕途。他踏上了海门这块既资源秉赋丰富又大灾大难不断的土地时,沈起和王安石都走了,他们留下了横亘达七十里的海堤和江边初步连接起来的水系。这两个伟大工程,使海门海滨之人可以制卤烧盐,江畔之人可以从事农桑。然而,底层之民,天灾与捐税相逼迫,实难得“稻花香里说丰年”。更何况盐丁“熄火穷”,烧盐时勉强能温饱,熄火时就揭不开锅。正如流行于盐区民谣《莫到盐场来》所唱的:“要到盐场来,带个薄皮材。要吃盐场饭,就把老命掼。”《有女莫嫁歌》:“有女莫嫁盐摊头,赤足露腿晒日头。有女莫嫁盐圩上,卤腿卤脚卤衣裳。有女莫嫁穷盐民,风吹日晒遭雨淋。有女莫进灶民门,缺吃少穿住破棚。”所以,在这里“淮民多盗贩盐”,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怎么办?制置使(两淮盐区最高的行政长官)建议他,凡是满二十斤者,都抓起来坐牢。

但元绛思虑较深。来海门以后,他发现这块地方,制盐是人们的主要产业、主要谋生手段,除此之外,别无收入来源。盐民们都很穷,破衣烂衫,家无宿粮。制盐又完全受制于季节变化和天气状况,生产极不稳定,有时大起大落。他们盗贩私盐,是穷得难以存活的被迫之为、无奈之举。这与那些衣食无忧、唯一以贪得暴利为目的、大批量贩卖私盐的人相比,性质完全不同。于是,他果断决策,对所抓获的盗贩私盐的当地百姓,在处以鞭打、施行教育后,就把他们放走了。元绛的这一做法,富有战略眼光,着眼于整个盐业生产大局。从全局谋划,要严禁私盐,此涉财赋税收,国之大计;从具体着手,则应区别对待,宜宽则宽,因为不严厉苛处盐民,让他们得以维持生活,这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盐业生产元气的战略之举。元绛在海门对盗贩私盐的“海滨之人”“笞而纵之”,不予重刑追究,当时就被多种史籍记载,一直流传后世。海门人对这个县官更是感恩戴德,一本本的县志中为都为其列传,足见这一举措符合实际,深得民心,影响深远。

宋初海门的三位县官,沈起后来官至四品,王安石曾为朝中宰相,“王安石变法”已永存史册,元绛也升至副宰相。他们都官至高位,并政绩斐然。其中原委很多,起码那时的海门,已不是无名小辈,已可跻身全国重点县份,放至此地历练的本来就是看好的干才,实践中政绩卓著的便自然进入朝廷视野。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三位海门建县百年左右的县令,为古海门,也包括后来海门厅的总体发展,奠定了一个基本的经济结构:南粮北盐,滨江农业,滨海盐业;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治理思路:以民为本,“民为重,社稷次之”。此后几百年的历史,海门基本没有脱离这个轨迹。

沈起要调走了,他被包拯看中,调湖南任监察御史。海门老百姓感谢沈公的恩德,为他建了生祠——给健在的人所建造的纪念祠堂。沈括所撰写的沈起《墓志铭》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人徳公,相于筑祠以报之,长吏欲表上其事,公力止之曰,此令职也,安可以为利”!人们要筑祠报答他,县里地位较高的官员也要上奏章表扬他的事迹。沈起极力劝阻,说这是我为县令的职责啊,怎么可以凭职责范围内的作为去谋取名利官位呢?

沈公堤彪炳海门史册,但它一直被范公堤的光辉所笼罩,尤其是随着时间流逝,越元明而至清代,能知道沈公堤的海门人,越来越少了。诚聘崔桐修下海门历史上第一本县志的时任海门县令吴宗元,曾为沈公堤写过一首诗。诗云:“捍海功成百代崇,蛇龙区薮尽耕农。当年不有临川笔,到此唯知有范公!”沈公堤的功劳,是使可能成为蛇龙汇聚的江河泛滥之处,尽为农耕之地,这为历代推崇。但如果没有王安石那篇《海门县沈兴宗兴水利记》,到现在,人们只知道有范公堤啊!近四百年后,民国元年(1912)七月,张謇又为沈公堤写了一首诗,诗云:“沈公堤接范公堤,说范人人说沈迷。堤下潮痕堤上草,未妨早晚有高低。”沈公堤本来是连接范公堤而婉延东来,但至今人人都知道范公堤,而一说到沈公堤竟迷惑起来。诗人对此既生感慨又觉不必耿耿于怀,那海堤脚下大海涨落的印痕,和堤顶上蓬生的野草,一早一晚,高低并不相同,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据宋代王像之的《舆地纪胜》(卷六十一)记载,沈起曾撰写过一篇文章《海门兴利记》,并勒石刻碑,立于通州……可惜后来碑毁文佚,那一段历史的宝贵资料,也随之无从寻觅。

沈起和王安石友情深厚。沈起被调去湖南做监察御史时,王安石还专门赋诗一首送行——《送海门沈尹监察湖南》:“谏书平日皂囊中,朝路争看一马骢。汉节饱曾冲海雾,楚帆聊复借潮风。皇华命使今为重,直道酬君远亦同。投老承明无补意,得为湘守即随翁。”此诗赞扬了沈起,看好他的前程,也期望两人将来能一起共事。沈起因多有政绩,后来仕途虽有起伏但也较为通达,最高官职为天章阁待制(从四品,为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但在人生暮年处理边境事务中失误遭贬。当朝廷再度起用时,“卒于道”,逝世于赴任途中,时年七十岁,为北宋元祐三年(1088)七月二十六日。逝后第二年安葬于苏州吴县长山乡五顾原。

郁异人绘制

崔桐(1478~1556),字来风,号东洲。出生于海门县官宦之家。明正德十一年(1516)乡试获第一名,第二年,又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与朝臣谏明武宗“南巡”与明世宗“议大礼”,皆被廷杖。嘉靖八年(1529),任湖北督学副使,又转任福建参政、浙臬副使、湘西辰沅兵备,最后官至三品,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在北礼部左侍郎任上请辞回家。崔桐主持完成了《武宗实录》,嘉靖十五年(1536)修成《嘉靖海门县志》,为海门筑城、迁文庙、修筑捍海堤等留下了历史记录,有《东洲集》等著作行世。崔桐为官清正,贤能多才,《明史》为其列传。 fyRHjE/WrgdLcRzOKTY24oPQs9GfHuUx+5//0qUZ6JrNpfwto+Y6Sf4v8CdBrac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