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海门,在灿烂星光下勃发

2018年5月18日上午,海门,在她的江海文化公园内,向海门民众和几百名来自各地的宾客,揭开了江苏省江海博物馆的面纱。初夏绚丽的阳光下,精致典雅的建筑显得大气高贵,琉璃瓦蓝色闪烁,与蓝天上下辉映,四厅宅沟式的造型,仿佛能叩响历史的回声。在展馆第三厅《江海门户 沧海桑田》的“先贤华章”板块,迎接参观者的是二十五张鲜活的面孔,二十五个响亮的名字——沈起、崔桐、丁有煜、陈朝玉、徐文灿、刘旦旦、黄伯禄、周家禄、张謇、沈肇州、朱南山、季方、周雁石、王个簃、龚继成、董竹君、徐玮、陆侃如、秦超、郁仁治、沈惠农、卞之琳、施成熙、王尘无、徐有庠。他们代表了千年海门历史中的杰出人物和众多英雄,他们建功海门惠及后人,著绩华夏青史流芳;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在时间流逝中永存。如今,川流不息的人群在他们面前驻足,眼中充满崇敬,胸中深深怀念。海门大地永远记住了他们,他们是江海长空的星辰。

一千年前,海门,从波澜壮阔中大步走来,强毅力行;一千年来,海门,在灿烂星光下英姿勃发,卓立潮头。

沈起和徐文灿分别执掌过海门的治理,前后相差718年。那数百年间,海门的天还是那片天,海门的地已不再是那方地,沧海桑田,山河换形。

宋神宗至和元年(1054),海门县令沈起踏上的海门大地,西面一马平川,北面是海浪滔滔的北海湾,东临黄海,南濒长江,东南方向就是长江奔腾万里后扑入大海的江天海阔之处,当时称为料角嘴。那时的海门,北海边一字排开的是后来分为余西、余中、余东的余庆盐场和吕四盐场,国家税源重地;中部南部直至江边,是平坦的沙地沃土,老百姓的粮仓饭碗。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海门厅同知徐文灿踏上的海门大地,是印有沈起脚印的古海门坍江以后,江海以她的神功伟力而重塑的海门。三十多个沙洲九十多万亩土地组成的海门厅,散布于长江喇叭形的入海口:江面宽阔,江水茫茫;中间北侧,几十个沙洲或横或纵、或条或块地以各种形状显露于水面之上,它们各自都是孤独的,芦苇在风中起伏如浪,江水在每个沙洲四周潺潺而流。

两位海门治理者,在历史的不同阶段,都遇到了海门的头等要事也是头等难题:筑堤。

沈起必须在海门北海边筑堤。那里卤水充足,是烧盐的上好之地,但多为坦荡滩涂,听任大潮自由来去。沿江往北为良田沃土,农家衣食之地,河沟虽多但没形成水系,旱年江水引不进,涝年积水排不出……海门必须有海堤,“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这是他为官一任的首要之责。更何况,全长为143里的范公堤已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修成,北起阜宁,南至小陶浦(今东台安丰镇南);十三年后的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通州知州狄遵礼又接续修海堤,堤身一直延伸到余西。余西往东,就是海门地界了,海门不筑堤,淮南盐场的东南边就给海潮留了一个通道。若如此,沈起,何以对得起这个身份、这身官服?

徐文灿也必须筑堤。海门厅所有沙洲,置身江中,各沙洲之间还隔有支流宽泓。这样的地理结构,不利于生产生活,不利于治理管理。沙洲和陆地必须连接,方便一切人流和物流。那时,西天补沙与通州陆地之间,隔有一条长江支流,也称宽泓,阔处一二十里,窄处也近十里。徐文灿提出在此处筑堤截断江流。不如此,海门厅孤悬江中,何来兴旺?

两道难题,两人当时几乎都力不胜任。沈起要筑七十里海堤,相当于范堤一半,但筑范堤动用了四万民伕,而海门当时总人口还不到这个数;范堤修筑有国家财力支持,而沈起只能凭一县之力。徐文灿的方案一经提出,反对者众赞成者少,人们议论:古往今来只有筑堤防潮灾,哪有垒堤断江流?确实,在此举上,前未见古人近不见今人。但从有人登上东洲,在海门从前世走到今生的历程中,总有先辈辟草莱追江赶海,斩荆棘开拓新途,关键时刻,历史总是需要心怀大者奋力前行的人。他俩都挺身而出,他俩都成功了!沈起堤成,把范公堤直接延伸到黄海边又折而南行,筑至江边。这是奠基性的第一次,以后的七八百年中,直至清代中后期,虽然此堤一次次毁于惊天海潮,但总是一次次地再次修起,屏障着海门北部近千年的盐业。徐公堤成,不仅从陆地连接了通州等外部世界,摆脱了海门厅封闭状态,而且大大改变了徐公堤北至长江北岸间的整个水流状况。就在徐公堤筑成不到十年的乾隆四十九年(1784),徐公堤北“悉成良田”,陆地蔚然一片。堤南的大江中,自堤成之后,竟也“涨沙累累”“岁增数十万亩”,其辽阔平展一望无垠,超过通州。徐公堤,一举奠定了海启大地的基础,由此沙积浪拍,天工人力,终于育成了今天丰饶壮美的模样。

两位农民,同样在滨江临海的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朽的身影。陈朝玉,是见诸于史料的第一位沙洲垦荒者。康熙四十四年(1705),身强力壮年轻的他,携同样年轻不怕吃苦的妻子,从崇明排衙镇出发,涉江而来,落脚到六十年后归属海门厅的三角沙。他以一己之魄力,率家人友人开垦了十五万亩沙洲;以一己之胆略,制服了沙洲上遇到的贪婪之人和不法之徒。陈朝玉前行的两条轨迹,正是后来海门厅由初生到成长过程中的两条路径,他以眼光和勇气开路,为后人树了标杆。刘旦旦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梦想富裕的本能冲动与可供开垦沙地的匮乏,构成了他求富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主动另辟蹊径,向现有土地要效益。海门农业,正是在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农民先行探索下,在人多地少资源约束下走上了内涵式发展道路。那时是十九世纪末期,后来再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海门农田的复种指数终居全国前列。刘旦旦被张謇称为“田状元”。种田,是当时国之大本,在这个领域,聚集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刘旦旦能力达此高峰,其创新力出类拔萃。

一个地方,总需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需要大胆战胜重重险阻的人,总需要不恋旧状勇于探索新途的人,更需要谋划大局敢解首难问题的领头人。千年海门,天佑人助,方得英姿勃发,旧貌新颜。

1979年10月,金秋时节。从红军战士直至共和国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的黄火青,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老家。他是湖北枣阳人,这一年已经七十八岁。黄火青登上家乡的石鼓山,他当年和堂弟在山上刻下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宣传口号,依然清晰可见。伫立山上,黄火青眼含热泪思绪万千。历史烟云从眼前阵阵掠过,烽火岁月仍历历在目,他深情地缅怀牺牲在他乡的秦超等革命烈士。他伤感地对身边的人说,我现在回来了,可是秦超,却永远也回不来了……

秦超和黄火青同乡,同时入党,1927年一起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分别担任班党支部和团支部书记。三年后回国,同时被派往江苏南通红十四军。以通、海、如、泰地区红军游击武装为基础的红十四军,1930年4月3日在如皋西乡建军。秦超任二师师长,黄火青为参谋长兼政委。秦超到任后,率领部队打击顽敌,打出声威,然而在当年5月20日的三打汤家苴战斗中,身负重伤,不治身亡,年仅二十五岁。

秦超并不是血洒海门的第一个外乡人。在这之前,1927年11月13日凌晨,中共海门县委第一任书记、崇明北排衙镇人沈惠农(原名陆铁强),已经壮烈地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口下。沈惠农于1926年9月10日毕业于广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班,至第二年9月,他组织领导的崇明农民运动如火如荼。此时,他接受新的任务,跨江北上来到海门。10月下旬,中共海门县委成立,沈惠农为书记,决定以沙家仓为目标,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准备秋收起义。11月12日中午,警察包围了农民集会的杨秀兰小店,为避免群众更大的牺牲,沈惠农挺身而出,被敌人抓走,第二天凌晨被枪杀。这一天,是沈惠农二十岁生日刚过去的第三天;这一月,是沈惠农从崇明启程去广州农讲所的第二十个月。

在沈惠农之后不久,1928年5月3日,海门人徐玮牺牲在浙江杭州的陆军监狱。徐玮,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生,1927年2月,任共青团江浙区委书记,后担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1927年11月9日,徐玮被捕。1928年4月,他在给一位朋友的遗书中写道:“操刀必割,来日无多,趁此时机,略留数语。相知一生,一朝永诀,未免黯然。但我并不觉得死有何痛苦,前我而去者已去,后我而来者会来。生活于此时代,便负有此时代的使命,人生之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时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生命时值之长短是不成问题的,用不着留恋与悲伤……太阳不久出来,黑暗终归消灭,那么早死算得什么!”1928年5月3日下午,徐玮,在三百多名难友的国际歌声中远去了,时年二十五岁。

王尘无,杰出的电影评论家。宣统元年(1909)他出生于海门汤家镇,1932年为左联执行委员,左联影评人小组重要成员。从此开始他用笔战斗,直到1937年抱病离沪回家。1938年5月,他与世长辞。夏衍曾写下这样的文字怀念王尘无:“尘无的名字也许不为多数人所知道,但是,假使我们承认中国电影艺术这几年来有了一些前进的话,那大部分的功绩应该归属于这位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死去的青年斗士。他一手创立和奠定了中国的进步电影批评,他指示了中国电影艺术的路,他的笔震慑了一切软性电影论者的胆,他发表一篇电影批评在当时电影界是一‘事件’。不幸他为他的那支笔的精悍无畏而经受了许多流氓和软性论者的威胁。他穷到连大饼也买不起,穷到穿着单衣度过冬天。但他断然地拒绝了一切电影商人、广告商人的‘招聘’,到上海沦陷为止,他始终是上海电影界的一个一致敬畏的指导,他是一个忠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当得起这光辉的称谓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从那时开始,多少海门人出没于烽火连天的战场,血洒疆场。郁仁治,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于海门天补一个普通农家。1927年从海门中学毕业后入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两年半后毕业回国。此后,他奔赴过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战场,1937任职于青岛,协同完成“焦土抗战”命令,炸毁青岛的日本纱厂和堵塞进入青岛的海上通道。1938年年初,他被任命为山东省第一区即鲁西南区的特派员。1938年11月27日,郁仁治率一个团驻肥城县西南演马庄(今肥城市王庄镇)。拂晓前,日军以步、骑、炮、空千余人联合袭击,郁仁治率部奋勇冲杀,最后突出重围,但身负重伤殉国,时年三十三岁。重庆《新华日报》于12月7日二版专门发了报道——“鲁第一区专员郁仁治殉职”。1938年12月23日,重庆举行“山东抗日殉国诸先烈追悼大会”,朱德、彭德怀敬献了花圈,挽带上书:“战事方酣忍看多士丧亡显其忠勇,吾侪尚在誓必长期抵抗还我河山!”1952年,海门县人民政府追认郁仁治将军为抗日烈士。

抗日战争进入到1938年时,东部沿海几乎全部陷落,海上交通全部被切断。当时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钢铁、药品、棉纱、白糖、纸张、武器弹药等,绝大部分都来自海外。所以,整个抗战期间,打通滇西南通往国外的通道,确保“救援线”“生命线”的畅通,成了影响抗战全局的命脉之一。龚继成就战斗在这根命脉上。龚继成,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在江苏海门常乐镇匡北村,1919年考入唐山路矿学院(后改为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38年他负责滇缅铁路东段第二总段,从这里被紧急调往西祥公路工程——“抗战第二条生命线”任副总工程师。提前完成任务后,赴任滇缅铁路西段第二工程处处长……1942年仰光失守后,国民政府要在昆明附近的呈贡建设新机场,即“驼峰机场”,龚继成为施工委员会主任。六十三天建成后又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总工程师,兼任广西丹竹,四川简阳、绵阳军用机场工程处处长。1943年春,中、美、英三国共同开始在缅北反攻日军,同步实施筑路计划。国民政府委任龚继成为滇缅公路工务局长兼总工程师,兼任中印公路工程处处长,以及中印油管工程处处长等要职。龚继成一副肩膀,挑起了影响全局的三大重点交通工程的重担。龚继成献出了全部心血,出色完成所有工程,受国民政府通电嘉奖,而他,却在抗战胜利的欢呼声还未沉寂时倒下了。1945年11月22日,他在昆明与世长辞,终年四十五岁。

季方,光绪十六年(1890)四月出生于海门悦来乡一个农家。在近一个世纪的生涯中,他少年从军,反袁入狱,为探寻真理上下求索,担任黄浦军校教官,参加北伐,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曾组建新党,七七事变后合作抗日,参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在交通部和江苏省担任领导职务,并先后担任过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紧紧伴随着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为之奋斗,为之贡献出全部年华。

中华民族历来多慷慨悲歌之士,海门作为中华版图的一块,也不乏热血男儿。当社会必须除旧布新引发革命,当民族必须救亡图存奋起抗战,其时其地,烽火连天,险象环生,血泪飞溅,前仆后继……无数高大的身影奋起而又倒下。无论是血洒海门的外乡志士,还是捐躯献身的海门仁人,他们都是中华英雄谱系中的不朽人物,是人中豪杰,国之功臣。而今,太阳已经出来,海门风光如画,正踌躇满志,跨江融合,出海越洋!先辈们可含笑回眸,欣喜春华。

海门,是片诗情流淌的大地。

丁有煜,又名个道人,生于海门裁县为乡后的第十年,即康熙二十一年(1682)。他诗书画印皆出名,尤以诗为著。他主要诗作为《双薇园集》《双薇园续集》《与秋集》,但在乾隆年间被列入禁书且被焚毁。他的诗为海门留史,他三十六岁时海门乡治所在地永安镇又被江潮卷入大江,他写下《海门歌》,为之痛哭。此后他的多首诗作,写到海门乡迁兴仁,写海门的学额问题,《江坍两首》是在裁县为乡六十年时所写,批评当时裁县的错误。他的诗写南通大地的灾荒和瘟疫,处处卖儿女,户户有死人。他写了古往今来诗作中罕见的《野菜十九章》和《禽语十二章》,以野菜名和鸟鸣的声音,写穷人之苦、世道不公以及诗人自己的愤懑不平。他写家国之恨,揭露清军的疯狂残暴杀人如麻,诗作吊民女、哀文人、叹官员、悲武将,笔锋锐利,情感激越。丁有煜诗,道真情、说真话、揭真相,他说“今人爱我假,后人赏我真”,说了真话的诗,后人才会咏之叹之。丁有煜的诗书画印当时就名闻大江南北,他与郑板桥等“扬州八怪”中多人为至交。丁有煜卒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四年后,海门厅建立。孟亭(宝应人)有一挽联“秋风秋雨双薇树,江北江南个道人”,此联即由郑板桥手书。袁枚听说个道人逝世,叹息说:“个老亡,江北无名士矣。”

八十二年后,道光二十六年(1846),周家禄出生。二十五岁时他以优贡身份赴京朝考,一路山水一路诗声,但朝考落第,只获得官场中垫底的一个小小的九品教谕。廷试结束,不无郁闷又不无奋发之心的他写诗明志:“人间还有闲桃李,来助门墙烂漫红。”考试的命运不能把握,但在中华文化中谋一席之地的志向,决不动摇。此后,周家禄开始了他曲折而奋斗不息的一生。他教过家塾,任过师山书院主讲,修过方志,当过教谕,与张謇同赴朝鲜,作为总督吴家庆幕僚,平定朝鲜的“壬午兵变”。他有长达十数年的游幕生涯,当过八位或学政或巡抚或总督的幕僚。他家贫,他多病,他好酒,他多愁而又旷达,体弱而又勤奋。一生行踪处处,东西南北,名山大川,先贤胜迹,他行一处吟一处,得一感写一诗。他生前自己编辑手定了《寿恺堂集》,仅仅是诗词之作就八百多首,但他贫困无力出版。1924年,他去世十五年后,才由儿子周坦成就父亲遗愿正式出书。周坦请张謇为之作序。周家禄与张謇为至交,同列“江淮五才子”之中。张謇序言首句即为“夫君与余为文字学问之友”——你是我的文字、学问的朋友啊!张謇评他的诗说:“至于其为诗,若春条杨花,谷泉送响,风日会美,而林壑俱深。其殆有会于丝竹之音者,多也!”

周家禄去世的第二年,清宣统二年(1910),卞之琳来到世间,海门迎来了令诗风大变的一个人。卞之琳1929年考取北京大学英语系,一年以后他开始写诗。在此后的几年中,他同北平、上海的新月派、现代派都有过密切联系,他从他们那里吸取过营养,却又不归属于任何一派。卞之琳的诗当时就得到文坛很多人肯定,但也有人认为他的诗“晦涩”“难懂”,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象征派即现代派诗自身的特点引起的。当时写主知诗的自然不止他一人,但都不如他写得这样有深度、有魅力。他后来发生影响的主要也是这类诗。而今,会吟诵他《断章》的越来越多,国内研究他作品的论文和著作大量出现。1979年1月14日至17日,诗刊社在北京召开大型座谈会,探讨中国新诗的过去和未来。胡乔木作报告,强调五四以来新诗的成就,指出新诗坛产生了公认的大诗人,他列举了四个名字,其中就有当时在座的卞之琳。

从卞之琳汤家镇的家往东偏北不到二十里,出了一个人,他是来为中国三千年的诗歌写史的。这人叫陆侃如,字衍庐,又名雪成,光绪二十九年(1903)11月26日,出生于海门县三阳镇普新村。1920年,陆侃如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习,1921年完成《屈原评传》。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身为大一学生,就对胡适主动寄来请他批评的《读楚辞》一文,提了三点不同意见。1923年发表了研究著作《屈原》,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1924年发表论文《宋玉赋考》。1925年发表论文《什么是九歌》,完成论著《乐府古辞考》,翌年二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8年出版《宋玉评传》。1926年夏天,陆侃如以第三名成绩考入清华研究院。他为自己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古代诗史》和《古代诗选》,导师是王国维和梁启超两位国学大师,他接受指导多的是王国维先生。1925年,陆侃如动笔撰写《中国诗史》。《中国诗史》分为“导论”“古代诗史”“中代诗史”“近代诗史”和“附论”五部分,其中“近代诗史”则是由他的夫人冯沅君完成。该书共计五十余万字,1931年由大江书铺首次出版。鲁迅在1933年《致曹靖华》的信中,推荐了五种“可看”的文学史,《中国诗史》便是其中之一。《中国诗史》至今仍被多家出版社再版,说明它有旺盛的生命力。当然,该书难免有不足和偏失,但并不影响其作为二十世纪经典学术史的地位。

就这样,诗歌在海门人手中演绎了两次螺旋式上升,一次是从古诗到新诗,一次是从诗歌到诗史。而且两次的成就都华章亮丽,两次的起步都迈在前列,两次的上升都由诗界文学史界公认的“大家”鼎力完成。

海门紧傍长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天地间诗情澎湃,灵气充盈,诞生了佳作,也陶冶了文人。从陆侃如出生地往西,依次是王尘无、卞之琳、周家禄、丁有煜。风流人物还可再数几位:清咸丰八年(1858),中国琵琶瀛洲派代表人物沈肇州在海门江滨陈三和桥出生;光绪二十年(1894),藏书家周雁石在海门茅镇出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当代著名画家、吴昌硕嫡传弟子王个簃在海门三星出生。

沈肇州的琵琶曾经弹到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府上。那是沈肇州六十岁那年的夏天,在上海莫里哀路(今香山路)二十九号,一曲弹毕中山先生要求再弹一首。当《十面埋伏》曲终,中山先生从沉醉般的状态中回过神来,说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清脆、高雅的琵琶,赞为“绝艺”。沈肇州一介平民,在年近花甲之时卓有名声,于1917年被聘到南京高师任教。他使校园增添了琵琶乐声,他培养的弟子后来把老师的瀛洲派传向了江南冀北。沈肇州为海门填补了一个艺术门类的空白,海门人民为了纪念他,在以肇州为名的公园内,迎门是一把放大而雅致的琵琶造型,后面不远处,沈先生清瘦的塑像高坐于公园中心,全神贯注,左手抱琴,右手正在勾拨挑轮。公园里播放的琵琶乐曲,似乎正是从他手指间流出,流向有江风海涛背景音的大地高天之中。

周雁石对中华藏书的贡献,是他在南京的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他从1930年入馆到1947年离馆,中间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曾一度离开,前后在馆十年左右。他先是为增加馆藏的国学经典而寻书购书抄书,为扩大经典的影响而选书印书售书;日寇入南京,他南京藏书赴兴化守书;抗战胜利后到鸡鸣寺认书领书。周雁石一生又为乡邦文献操心出力,他为之找、为之抄、为之集纳,为之手订成书。他在去世前,嘱咐子女把家藏近三万册图书全部捐献给海门图书馆。

王个簃是吴昌硕晚年亲传的弟子。他起步时虽然诗书画印都会,但在他的脑子里,四大艺术各自独立。到他的晚年,他登上了自己艺术领悟的最高境界,就是“诗书画印贵其通”。而且,在他的暮年,还常有“声画”与“心画”之偶得。当他在电视上看到四川九寨沟的风光景物,内心激动,立马落笔,完成了三十八张画。青海湖联翩的飞鸟,长白山初秋的绚烂,全是这样画下的“心画”。一天早晨,他闭目静坐,倾听隔院一只芙蓉鸟的鸣声出神,于是在一股不可抑止的创作激情中,在短短二十分钟中完成了一幅《泉声花影》的画。王个簃历经人生六七十年的艰辛探索,大脑中已有一片开阔的美感高原,不仅接近“诗书画印本相通”的高峰,而且还逐步与大自然的声音、色彩、形态等融通。他把从悦耳的鸟鸣中获得的美感,转化成纸面上的绘画,把婉转的声音用纸上的风物表现出来,在他笔下,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感觉已能相互转换。

中国,诗国,诗的国度;海门,生活在她的怀抱里,毫不逊色。这片土地,滨江临海,充满诗情画意;这里的人们,聪颖好学,代有墨客文人。一代代后人沐浴于先人诗画氛围,渐受熏陶;无数今人感慨于先辈成就,以“诗画海门”而自豪。

原新河镇的施姓兄弟俩,都是中科院的研究人员,哥哥施成熙,名字列于二十五人之中。施成熙1910年出生,父耕母织,只能把他培养到高中毕业,他靠自己的努力,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52年进河海大学教授水文学,1958年起,他受命创建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湖泊组并任组长,后来湖泊组发展为湖泊室,他任室主任。他领导中国首创的湖泊研究机构,全面组织、布局对八万多平方公里天然湖泊及数倍于此的人工水库的科学研究。施成熙是总指挥,是决策者,是第一张蓝图的起草者;同时,他又是实践者、施工员,他一步一步推动研究前进。他领导湖泊所推出了《中国湖泊概论》等一系列填补中国湖泊学研究空白的论著,他自己则作出两次重大贡献。一次是二十世纪提出了中国水文区划方案,这是中国最早的水文区划成果之一;一次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根据中国蒸发实验站的资料,建立了中国不同地区的蒸发计算半经验半理论公式——曲线气候指数模型。由于其精度优于苏联经验公式和美国质量转移模型,在国内得到较普遍应用。

施成熙的弟弟施雅风,被称为中国冰川之父,是著名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冰川学的奠基人,中国冻土学和泥石流研究的开创者。他一生在发展中国地貌学、干旱区水文学、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1998年的秋天,施雅风与夫人沈健回到家乡。在故乡学校,施雅风无比兴奋。那时,他手头刚开始宽裕点,拿出五万元积蓄捐给家乡中学,设立奖学金。奖学金不是以一个中科院院士的名义,而是以施雅风父母,一对不知名的普通农民的名义。施雅风父亲从小没碰过书包,成家后没日没夜地耕耘在田中,用辛劳铺出了两个儿子上学的路,长期超负荷的付出导致他五十多岁时就过早去世了。施雅风的母亲接着挑起了培育儿子的重担。那些含辛茹苦的岁月,艰难困苦的往事,一直深深铭刻在施雅风心中……逝者如斯,施雅风夫妇以这种独特方式献上一片孝心,他们觉得这比修墓更有价值,更能体现海门大地薪火相传的先辈精神。

被赋予开创性研究者身份的,海门还有一人,他便是道光十年(1830)出生于大安镇(茅镇南)的黄伯禄。他是位虔诚的天主教神父,后半生主要居住在上海徐家汇修道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十六岁高龄的黄伯禄受邀编制《中国地震目录》。大约到第二年底,黄伯禄查阅中国通史类古籍46种,省、府、州、厅、县等地方志344种,编成《地震稿》8册(手写本),共收录地震3322次,从公元前夏桀五十二年(前1766)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时间跨度长达3663年。宣统元年(1909)十月七日,黄伯禄把《中国地震目录》第一卷的法文稿本交出,于次日悄然去世。两位外籍助手遵嘱对遗稿作了补充和校订,历时四载,仍以黄伯禄为第一作者于1913年10月出版了第二卷。《中国地震目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独立的地震专著,是中国近代地震科学研究起步的标志性著作,黄伯禄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地震科学研究的开拓者。

与上述三位不同,海门四甲人朱南山的贡献在医学。他出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1916年来到上海,行医于弄堂小巷,在底层劳力者中名声大震,求医者接踵而至。他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钻研经典,不断请教同行,最终成为上海十二大名医之一。他奠基的朱氏妇科,影响波及港澳和东南亚地区,成为一个知名度较高的中医流派。朱南山行医上海的时候,从南京国民政府的卫生部门几次刮来取消中医的冷风。朱南山由此敏锐地认识到在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必须加强自身的研究以科学服人,必须虚心了解西医知识以丰富中医。欲达此目的,唯有办学。1930年,他发起并组织上海市国医公会,1932年初,上海市国医公会接办中国医学院。1935年,他创办新中国医学院。1936年2月医学院建立,朱南山任院长。该院与上海其他中医院校最大区别是设立研究院,研究院还设有附属医院,实行中西医结合门诊和会诊制度,当时全国领先。1995年冬,卫生部一位领导在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所写的一段文字中,对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这三所高等院校高度评价,朱南山,就曾经负责过其中两所。

徐有庠和董竹君则是用力于实业。徐有庠出生于农家,十五岁到启东裕丰棉花杂粮行当学徒,六年后去上海入慎裕纱花布豆麦行打工,后来自己创业,办商行,入股市,度过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1945年10月起,在上海兴办了远东纺织厂。徐有庠在八十岁时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说自己少年时在民风淳朴、乡情浓厚的农村生活,对自己一生待人处世的价值观念有决定性的影响,是他一生积极进取而乐于助人哲学的源头。他从小就听到张謇的名字和张謇的故事,他一辈子最景仰乡先贤张謇先生,并以他为榜样,希望兴利社会大众。

董竹君是个传奇女子,父亲东灶港人,她于1900年出生在上海一条臭水滨旁破败的棚屋里,弟弟四个月即饿死。十三岁那年初春,为得到三百元押款救治重病的父亲,她入青楼卖唱。一年之后,她勇敢逃出火坑,这年春天,与同盟会会员、四川辛亥革命功臣夏之时结婚,婚后东渡日本。1917秋,她读完了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全部课程后,应丈夫要求回四川合江老家。此后的十多年,她经历了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妇女的全部苦难,因不堪夫权压迫和封建家庭陈腐的观念行为,1929年,她携四个女儿和双亲回到上海,1934年与丈夫正式离婚。从她到上海起,夏之时没有给过她们一分钱,董竹君困难到有时连晚饭都揭不开锅。沉重的苦难一个又一个,但没有把这个女子击倒,她以常人罕见的坚强挺立着,奋斗着,她终于办成了锦江饭店。她的聪明才智,在于菜系的选择,在于饭店的结构布局装饰,在于管理。锦江饭店成功了,宋时轮上将在这里得到资助去了根据地;郭沫若得到关照留下了“患难一饭值千金”的诗句;夏衍、于伶等常在此开会议事。上海解放时,曹荻秋、张爱萍、陈同生等华野将领和潘汉年、杨帆等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在此欢聚,董行君说她差点喝醉。1951年,她把锦江饭店捐献给了上海市政府。

源于江南吴歌的海门山歌,悠扬回荡在江畔河边;雄健如骏马的通东号子,响彻在曾是海边盐场的北部平原。吴韵汉风在这里交汇,刚强坚毅的品格与追求创造的秉赋,打造了一代又一代海门人。群体涌出星辰,星光又沐浴大众,他们一起,成就于海门,贡献于神州。

从明代至清朝,海门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三鼎甲的两人:明代探花崔桐,清代状元张謇。

崔桐四十岁才中一甲第三名,就像科考之途曲折一样,他一生仕途也不平坦。在任翰林院编修期间,两次伏阙抗争皇帝决定,两次被廷杖。任浙江副臬时,不理当朝权贵招呼,执意判决一为非作歹之徒,结果被贬官,发配到山高林密、野兽出没、部落积怨甚深的湘西辰阳任兵备。当他殚精竭虑建功归来,终于升为三品时,在拟任吏部侍郎时被谣言攻击,辞职回家,时年七十一。崔桐为官一任,贡献国家甚多,树绩家乡亦众,首推所撰《嘉靖海门县志》。自后周显德五年(958)建县至明嘉靖十六年(1537)《嘉靖海门县志》撰毕,留下海门近六百年历史,实乃赖他之功。有了此志,后人才知海门前身东洲布洲,沈起筑堤元绛善政,风暴潮灾县治迁徒,学宫永绵诗词辈出……此志之前仅有一残篇,后则直至李兆星的清顺治十三年(1656)《顺治海门县志》,相隔又是119年。当年若无崔桐之志,今人何处言根由?崔桐一生,风骨凛然,忠贞贤能,他为家乡留史留诗留文留情,他是在那个久远年代全面筑建海门历史的人。

崔桐高中探花377年后,张謇大魁天下,状元及第。他以国家眼光甚至是世界眼光来办海门之事,他是全面提升海门第一人。他建公路造铁路开河道筑码头,大办交通,打破了海门的封闭状态。他引进先进设备兴办纺织企业改造制盐方式,引发海门农业种植结构和土布业产品结构的变革。他垦牧沿海劈造良田安置了二十多万海门人就业。从常乐初小到海复垦牧学校,他办初小高小女子小学,把新式教育引进农村。他为陈朝玉、刘旦旦、徐云锦、杨点等作文写传,大力赞扬这些有益于社会的人物。他为海门提升经济发展,提升近代教育,提升社会风气。张謇心中的蓝图,是地方整体转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都能纳入世界新文明潮流。虽然他主要用力于南通,但对海门也是精心建设。所以,张謇,是迄今为止海门历史上的唯一。从咸丰三年(1853)张謇出生到1926年逝世,这七十多年中,近代的工业文明敲开了海门农业社会的大门,越来越多的人类新文明元素进入海门,其中,张謇功不可没。

对于一个县域来说,张謇、崔桐这样的人才,难得一出。一旦出现,贡献甚大。而且,这样的星辰,成为一代又一代后人的榜样,仰之弥高,学之弥坚,踵之弥紧,后继者期望也能花开时代,走在前列,绩著海门。

此书动笔于近两年前《海门传》完稿之后。二十五位展陈于江海博物馆的海门人,在当下海门人中知名度高低悬殊,原因之一在于逝去时间的长短和奋斗领域的宽窄,之二在于留存资料的多寡及搜寻资料的难易,之三在于见诸于媒体的频率与篇幅的差异。笔者曾经考虑过是否不必全部列入?后来还是抛弃了这个一时冒出的念头。这组名人,是当初政府有关部门由下及上、由上而下,专家群众领导几番磨合,经过了科学合理筛选而产生的,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既然为他们写传记,必须保证其完整性。在历经了图书馆、档案馆、烈士馆,其后人、其故乡遗存及研究专家等的多方资料查找,在经历了广泛搜索、左右比对、前后查证的反复历程,现今终于完稿。当然,这组人物不一定能全部代表海门历史上杰出人物,千年海门,饱经沧桑又屡挫屡起,白手起家又力追辉煌,其间的仁人志士岂可胜数?但至少他们本身入选是当之无愧的。他们纵横于海门历史,尤其是在海门自身转折转型转身的关键时刻,他们中一些人的成就,排解了当时海门的急事难事大事,影响了其后海门的走向走速和高度。这组人物不全部是海门人,但海门人记住了其中的外乡人——海门人为沈起建生祠,为徐文灿建祠立碑,为沈惠农塑像,为秦超建墓并刻石记功……海门人感恩他们,惦念他们,铭记他们。这组人物中的海门人,不全部奋斗于故乡本土,而且奔忙在不同的领域。但只要是有功于人民,贡献于国家,海门人都为之骄傲、自豪,家乡人永远记住他们,故土的历史书写中一直有他们的名字。

撰写《海门传》的几年,笔者时时感到这是一个整体板块的波动、起伏、前行,是海门人群体的奋争、不屈,终至站向潮头。而今,这一组名人的人生组合,使笔者登上一个高度,能够更清晰更广角地阅读海门的历史。这组人物,首先都是行动者。他们成就的事情,都是自己首先做起来。一经认定,一旦起步,纵使千难万险,也不停步,更不退缩,百折不回,强毅力行。他们都是“成大事者必重细节”的实践者,伴随着决心的始终是细心、耐心、精心,他们都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他们都是思考者,在由自己的艰辛熬出来的教训中,在由自己的身心拼出来的血泪中,在经历起落遭遇沧桑变化中,他们沉思、反醒,他们由此得到的认识比书本具体、比趋势明确,他们不断调整方位,与时俱进。他们都是温暖的人,他们关心他者、贫者、弱者,正是这种家国情怀,使他们眼观大势,心谋当下,手干实事,留下了可敬可书的功绩。他们是海门人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上具备海门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求精致、特别重文教、特别善变通的气质,并且更为集中,更加典型。

两年中,经历了种种困难,而今终于完稿。笔者首先要感谢这二十五位先辈名人,陪伴他们两年,在阅读资料、寻访遗踪、仰望其人生轨迹和成就的过程中,受到了无穷的教益和滋养,并将受益终生。还要感谢所有给过帮助的人,这种温暖包括方方面面。北京的一位老者曾给笔者传来远在他乡的某人微信名片,说是此人可能熟悉有关情况。当那时,令人何等感怀!两年中,每当笔者写到谁,就会在一些场合问询旁边的海门人:“你熟悉吗?”回答中,不熟悉的比例不小,由此,更感到肩头的责任。就像《海门传》一样,此书也仅仅是把这组名人的事迹归纳在一起。期望出版后,有识之士给予指教指正;期望后来者中,推陈出新,佳作纷呈。

海门,如杜甫诗所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壮美如斯!今后,定有新星接续升起,定有越来越多的海门人仰望星空。期望灿烂星辰下,海门跨江出海,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023年5月31日改定于海门江海大厦

郁异人绘制

沈起(1018~1088),字兴宗,明州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进士出身,北宋至和元年(1054)任海门知县。在任期间率民沿北海湾筑堤,西接范公堤,自余庆盐场(元代拆分为余西、余中、余东盐场)向东绵延七十多里直至吕四盐场,此为海门历史上第一道海堤,百姓称之为“沈公堤”。王安石专门写下《海门县沈兴宗兴水利记》一文,高度赞扬。后被包拯荐举为监察御史。沈起离任后,百姓为之立生祠。 dJvxt+KQ1PesdKfzHHmZTBtHaUf8XuGDIQ8irAbgcggVCsjEe1ItEkjELcdAnej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