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腔北调大汇唱”
——从“扒带子”到原创

随着“流行”概念的流行,一种特殊的大众音乐传播形式出现了,这就是“走穴”。

“走穴”是商业演出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江湖说法。随着演出管理的松动,有人借用当时有演出专业资质的文艺团体的演出执照,组织具有商业价值的艺人进行商业演出。组织者即所谓的“穴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走穴”是非常活跃的大众音乐生活现象。“穴头”的选人标准是“有市无类”,凡是叫座的艺人均按照市场身价明码定价。刚有名气的年轻人可能一场赚个三元五元,大有名气的则可以拿到上百元,极走红的明星如刘晓庆甚至创下一天连演五场、每场六百元即一天挣三千元的纪录。北京火车站西侧的钟楼底下就是当年出发“走穴”的集合地,以至有“西大钟”之说。

从积极的方面看,“走穴”在当年大大丰富了大众的音乐生活,也培养了一大批艺人的“市场意识”,锻炼了他们“一专多能”的本领。从消极方面看,缺乏严格管理,一切“向钱看”造成了相当的混乱。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歌手都能说出一大堆“走穴”中的笑话和伤痛。

但也正在这大潮初起、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过程中,从业者的眼界开阔了,市场形成了。从创作到制作,从表演到推广,内地流行音乐的队伍就这样诞生了。

当“穴头”和歌手们在积极开拓市场、争取听众的时候,词曲作家却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他们发现,外面的世界固然很精彩,他们自己却很无奈。观念可以参考,技术可以学习,但模仿欧美在中国内地几乎没有市场,模仿港台则因为几十年来文化背景发展的不同越来越难以满足年轻一代的需求。于是,从北京到广州乃至上海,词曲作家都在试图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从较有权威性、由中国音协杂志《歌曲》举办的“晨钟奖”获奖名单,可以窥见当年大众的主要审美趋向。

首届“晨钟奖”获奖作品名单(1981—1982 年度)

创作歌曲:

1.《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施光南曲

2.《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贺东久、任红举词朱南溪曲

3.《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邬大为、魏宝贵词铁源曲

4.《假如你要认识我》汤昭智词施光南曲

5.《金梭和银梭》李幼容词 金凤浩曲

6.《合欢花,我心中的花》林玉华词 魏群曲

7.《远方的书信乘风来》任志萍词 生茂曲

8.《雨打芭蕉淅沥沥》任红举词 张卓娅曲

9.《草原唱晚》张东辉词 杨正仁曲

10.《塔里木河》陈克正词 克里木曲

电影歌曲:

1.《我爱你,中国》瞿琮词 郑秋枫曲

2.《驼铃》王立平词曲

第二届“晨钟奖”获奖作品名单(1983 年度)

创作歌曲:

1.《妈妈教我一首歌》杨涌词 刘虹曲

2.《共产党好,共产党亲》宋军词 雷雨声、杨光、郑仁曲

3.《骏马奔驰保边疆》蒋大为词曲

4.《鼓浪屿之波》张藜、红曙词 钟立民曲

5.《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词 刘锡津曲

6.《春之歌》林澍词 谷建芬曲

7.《那就是我》晓光词 谷建芬曲

8.《赞美你,骆驼》任志萍词 王啸、徐克曲

电影歌曲:

1.《一支难忘的歌》叶辛词 黄准曲

2.《快乐的单身汉》梁星明、史俊词 吕其明曲

3.《少林寺》王立平词曲

第三届“晨钟奖”获奖作品名单(1984 年度)

创作歌曲:

1.《我的中国心》黄霑词 王福龄曲

2.《党啊,亲爱的妈妈》龚爱书词 马殿银、周右曲

3.《十五的月亮》石祥词 铁源、徐锡宜曲

4.《啊,莫愁莫愁》贺东久词 陶思耀曲

5.《我的名字叫中国》贺东久词 何仿、陶思耀曲

6.《战士第二个故乡》张焕臣原词,向彤改词 沈亚威曲

7.《幸福在哪里》戴富荣词 姜春阳曲

8.《中日青年友谊之歌》晓光词 施光南曲

9.《边疆是我温暖的家》高峻词 徐锡宜曲

10.《清晨》台湾校园歌曲

影视歌曲:

1.《长江之歌》胡宏伟词 王世光曲

2.《万里长城永不倒》卢国沾词 黎小田曲

3.《江河万古流》苏叔阳词 王立平曲

4.《双脚踏上幸福路》刘品度词 萧珩曲

5.《酒干倘卖无》侯德健词曲

第四届“晨钟奖”获奖作品名单(1985 年度)

创作歌曲:

1.《血染的风采》陈哲词 苏越曲

2.《月亮走我也走》瞿琮词 胡积英曲

3.《望星空》石祥词 铁源曲

4.《我多想唱》徐楠、尚纪元、齐山缘词 谷建芬曲

5.《风雨兼程》王晓岭词 季承、晓藕曲

6.《春光美》林建助词 邹友开改词 陈辉雄曲

7.《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刘合庄词 李正曲

8.《难忘今宵》乔羽词 王酩曲

9.《故乡情》于景、付林词 付林曲

10.《我爱你,中华》苏阿芒词 敖昌群曲

11.《祖国,您听我说》王健词 谷建芬曲

12.《祖国,慈祥的母亲》张鸿西词 陆在易曲

影视歌曲

1.《重整河山待后生》林汝为词 雷振邦、温中甲、雷蕾曲

2.《一个美丽的传说》张名河词 吕远、程恺曲

3.《济公活佛》张鸿西词 金复载曲

4.《童年》常彦词 范伟强曲

5.《这就是生活》任卫新词 张丕基曲

6.《闪光的珍珠》陆小雅词 王酩曲

从名单中不难看出,少量的港台歌曲显然是满足“开放”背景的需要。上榜歌曲如《十五的月亮》《望星空》《重整河山待后生》《我多想唱》以及《敢问路在何方》《游子吟》等多少还带有过渡的痕迹。这一时期的歌手大多还是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过渡而来。1984年到 1985 年间以翻唱而红极一时的“南北二张”——歌手张行和张蔷虽然翻唱盒带销量惊人,但难登“大雅之堂”。

面对这种情况,新兴的音像公司率先开始了探索。流行音乐在当时毕竟是纯粹的市场化产物,不同于原有的国企体制,新兴的音像公司赚不到钱就难以为继。而经过了几年大规模以翻唱为主的经营,原有的资源渐渐耗尽,流行音乐在社会层面依然处于受打压和限制的状态。

1983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观众要求强烈的点唱促使时任国家广电部部长吴冷西几经犹豫,最终拍板上《乡恋》,结果李谷一一共独唱了七首歌曲。

1984 年的央视春晚邀请了香港歌手奚秀兰和张明敏,开创了春晚邀请港台歌手的先河,虽然带有统战色彩,但也显现出主流媒体对流行歌曲的宽容态度。尤其是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更因为歌曲的精彩和顺应了当时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思潮而火遍大江南北。

1984 年 3 月,全国电视系统工作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邹友开在会上提出了举办首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建议,立刻引来众人响应。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第一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下简称“青歌赛”)于当年 5 月正式启动,经过各地方台的预赛,决赛于 11 月在中央电视台举行。

这次大赛虽然允许流行风格的歌手参加,却不能使用麦克风,不分唱法,因此获奖选手基本上都出自“学院派”——专业组金奖:刘捷,银奖:关牧村、范竞马,铜奖:殷秀梅、郑莉、彭丽媛。

同年 10 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台名为《九州方圆》的专题歌会。这个节目后来被看作是内地流行歌手与流行音乐在电视媒体的第一次公开集体亮相。在这台歌会上,郑绪岚、程琳、成方圆、朱明瑛、周峰、吕念祖等歌手,演唱了十三首由王晓岭、季承、晓藕创作的歌曲,多变的曲风、清新的词作立即受到全国观众超乎寻常的热烈欢迎。时任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总经理、音像界最早介入流行音乐的企业家之一刘伟仁回忆说:“必须承认,流行音乐真正在内地发展是自《九州方圆》开始的,因为那是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新闻媒体第一次开始播放流行音乐,而且是我们自己的创作。以前不管怎样,流行音乐在实际上还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一种半地下文化。正是因为中央电视台《九州方圆》节目的推出,才在某种意义上给了流行音乐一个‘合法’的地位。”

《九州方圆》节目的主题歌《江河万古流》(苏叔阳词,王立平曲),以及节目中推出的《风雨兼程》(王晓岭词,季承、晓藕曲)和马靖华、王晓岭以日本歌曲旋律填词、深圳歌手周峰演唱的《夜色阑珊》大受欢迎。

刘伟仁是个极有经营能力的企业家,他是北京最早从事流行音乐磁带生产的开拓者之一。当他离开原单位组建了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之后,就致力于大型创作活动的组织。在把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这一新兴的大众音乐形式相结合的想法下,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首先投资了 1984 年拍摄的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音乐创作和出品。作曲家雷振邦、他的女儿雷蕾与温中甲一起实现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流行音乐化,这就是日后红极一时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当时非常有趣的是,老艺术家骆玉笙无论如何也无法适应流行音乐化了的伴奏带——也难怪,唱京韵大鼓一向是琴师跟着她走,如今让她跟着伴奏带录音,自然是有点强人所难。结果,整整录了四天,最后想出一个办法:由琴师先适应伴奏带录上一轨,然后把其他轨的音乐在录音台上拉掉,让骆玉笙随着琴师录制,之后再合成完成。

1985 年,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决定选择传统戏曲为对象尝试流行化的改编,其中又以最普及、影响最大的京剧为主,改编的任务落在温中甲身上。今天看来,以流行音乐伴奏戏曲不是难事,但在当初,温中甲却有半个月之久不知从何下笔。最后,他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样板戏时代”已经有了现代京剧交响乐化的尝试,那么干脆走得更远一点,直接上迪斯科(Disco)。

录音完成,小样正好被当时参加振兴京昆研讨会的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听到,他当即建议搞一台演出。结果,两个星期后,一台“南腔北调大汇唱”就与北京观众见了面,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反响。1986 年年初,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又趁热打铁,推出了另一台演出“民歌大汇唱”。

这两台演出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自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褒贬双方相当对立。而在今天来看,它们的影响远不限于当时究竟如何处理民间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形式的结合以及这种结合是否妥当的范围内。这两场音乐会不但强有力地扩大了流行音乐的影响范围:它同样可以用来吸引那些不喜欢或不接受现代流行音乐的人,这就为它博得了更多的社会同情与支持;而且,它们也显示了流行音乐会这一演出形式的巨大影响力—特别是票房效益。此后几年,大型流行音乐会便一直是流行音乐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也成了社会音乐文化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1985 年 12 月 10 日至 20 日,广州市文化局和广州市文化记者联谊会共同发起举办了“红棉杯’85 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一连十天的大赛,评选出“羊城十大新歌”和“羊城十大歌星”。刘志文作词、解承强作曲的《红棉歌坛》获得羊城十大新歌奖,演唱者刘欣茹获得“羊城十大歌星”第一名。这个大奖赛开创了流行音乐大奖赛的先河,成为广东流行音乐的转折点。

此时,日后在流行音乐发展时期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群音乐人都已就位,流行音乐界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准备已经就绪,流行音乐文化的大发展也就顺理成章地到来了。 xfo7ZeqCzuhus6eagutvwbUp+tIbI2CM3h8ywHLY+jyQ2SgTgEc8KJji049iY1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