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龙的传人》
——外来的启示

比邓丽君幸运的是“来自校园的歌声”。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校园歌曲,以其充满乡愁和青春气息的题材、真挚流畅的旋律,迅速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并经由朱逢博率先在大陆录制其中的《橄榄树》《踏浪》《我们情诗》等而大受欢迎。

1975 年 6 月 6 日,在台北中山堂举行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台湾大学学生杨弦把台湾诗人余光中怀乡的诗谱成曲子演唱,深受青年欢迎。校园歌曲不但反映青年生活,也是对西方音乐泛滥的一种抵制。当时一位名叫李双泽的歌手在演唱会上拍案而起,喊出了口号“唱我们自己的歌”。从那以后,台湾校园歌手佳作不断,像侯德健的《龙的传人》、叶佳修的《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都是那一时期产生的。从 1974 年到 1980 年的顶峰期,台湾地区共产生了三百多首校园歌曲。

台湾校园歌曲在当时尚不可能被正式引进,结果成就了一对男女二重唱组合——时任北京电影乐团歌唱演员的谢莉斯和王洁实。他们几乎将所有流行较广的台湾校园歌曲都改编成了二重唱,红极一时。他们演唱的原创歌曲《笑比哭好》(冯述词,马丁曲)也深受欢迎。

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一批外国及港台地区的影视音乐相继进入内地,也同样受到欢迎并带来了更丰富的音乐理念。

1983 年,因创作《龙的传人》及台湾电影《搭错车》的插曲《酒干倘卖无》为听众熟知的台湾音乐人侯德健到大陆发展,《搭错车》的所有插曲随之在大陆流行,如《请跟我来》《是否》《一样的月光》等。此后,侯德健被安排在东方歌舞团工作,开始了与大陆音乐人的一系列合作。早期他与东方歌舞团年轻的经理王彦军(黑子)因为同属猴而合作成立了花果山乐队,并在“走穴”期间于成都发现了年轻的音乐人郭峰,将其招进了东方歌舞团。

侯德健这一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把现代化的录音制作方式带到了大陆。当时,虽然大陆已经进口了录音设备和电子音乐设备,却没有人掌握现代录音流程,也不懂电子合成器的编程。侯德健先在北京,后到广州,把这些方法传授给了大陆的音乐人。

1983 年引进内地的香港电视剧《大侠霍元甲》引发了巨大的收视效应,其中蕴含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受到普遍认同,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更是打破了粤语在传播上的局限而风靡全国。其后,电视剧《陈真》的主题歌《大号是中华》也同样广泛流传。1985年播出的电视剧《上海滩》的同名主题歌,进一步推动了内地听众对粤语歌曲的认知和喜爱。

此外,山口百惠演唱的日本电视剧《血疑》的主题曲《谢谢你》,重新上映的印度电影《流浪者》的主题歌《拉兹之歌》《丽达之歌》,印度电影《大篷车》《奴里》的插曲和音乐,德国电影《英俊少年》的主题歌《小小少年》《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日本电影《人证》中的《草帽歌》《啦啦歌》及《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恐龙特急克塞号》《排球女将》《姿三四郎》等动画片、电视连续剧的插曲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外面的音乐”,成为很多音乐人从喜爱到研究并付诸创作实践的启示和“教材”。

1980 年,中国高校开始普遍接收外国留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摇滚乐”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现象。

1981 年,笔者所在的北京师范学院第一批美国留学生和我们交流的时候,听我们弹唱美国早期歌曲《老黑奴》《我的肯塔基故乡》,他们一脸茫然,遂拿来一大册歌曲为我们弹唱。我们听得目瞪口呆之余,才知道这种歌曲叫作“摇滚”(Rock and Roll)。

而在此之前的 1979 年冬天,日后著名的录音师、摇滚音乐制作人王昕波已经和他的同学万星、李志超、马晓艺,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了他们的乐队,名为“万里马王”,以翻唱英国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澳大利亚比吉斯乐队(Bee Gees)和美国歌手保罗·西蒙(Paul Simon)的歌曲为主,他们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内地摇滚乐队。

比他们稍晚一些,宋柯、胡杨、陈戈、许晓峰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校园歌手”,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下开始了国外经典流行歌曲的演唱和内地校园歌曲的创作探索。曹平则因其外语优势和极大的热情成为摇滚乐在北京音乐圈内的早期阐释者和重要传播者。崔健、刘元、杨乐强等一些专业院团的年轻音乐人在“走过来,走过去”的探寻中,在成立七合板乐队后的流行音乐翻唱中,逐步向摇滚乐靠拢。

当年,全国各地的歌舞厅都在流行多达数十盘的“阿波罗乐神之音”(马来西亚丽风唱片出版的《阿波罗乐神之音—奥斯卡电子音乐》,杨道火编曲暨指挥)。当然,大部分是以翻版形式传播的。这套早期的电子音乐专辑曲目包罗万象,但几乎都是经典,极具普及性。

同时,受益于恢复高考,专业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及一批工作于专业院团的音乐人,也有相当一部分开始在“严肃音乐”“民族音乐”的背景下试水流行音乐。

广州的老“三剑客”金友中、司徒抗、丁家琳等人翻录了不少香港影视音乐;小“三剑客”李海鹰、毕晓世、王文光,词作家郑南、青年作曲家徐东蔚、何建东、马小兰(兰斋)、陈小奇、陈洁明等,则在“扒带子”的过程中开始创作尝试;北京海政文工团的轻音乐队已经颇有影响;付林则从作词向词曲兼修的方向尝试,写出了《妈妈的吻》(词)、《童年的小摇车》(词)及《小螺号》(词曲)等;谷建芬创作出《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并成立了谷建芬声乐培训中心,对流行歌手进行培训;刚到北京不久的郭峰创作的《道路》《让我再看你一眼》等作品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赵小源、陈哲、黄小茂等词作者开始参与风行一时的外国流行歌曲经典作品的填词;甲丁、苏越、吴海岗、朱一工等人进入中国唱片总公司北京公司及中国录音录像出版社、东方歌舞团录音公司、北京国际声像艺术公司担任编辑;而以小说《你别无选择》在文坛刮起“刘索拉旋风”的刘索拉,已经在影视剧配乐中开始尝试流行音乐的写作。 lmcjqn5suPfAzTPoiw/APD2BQc8Q5m4P5LchRrhApO9R1+e8Bt4/YuT2+uO1CA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