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夏日傍晚的秋千与蝴蝶

◎尹学芸

《童年》

演唱者:罗大佑

作词:罗大佑

作曲:罗大佑

发行年代:1982年4月

作者简介

尹学芸,中国作协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曾获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奖项。出版有长篇小说《岁月风尘》《菜根谣》、小说集《士别十年》《我的叔叔李海》《天堂向左》《分驴计》等。

过了很多年,我才知道那个“公鸭嗓”的歌者是谁。但很多年前那个夏天的傍晚不知道。

空气中散发着一股溽热和黏稠,大太阳从墙垛旁臭椿树的枝杈间射过来,还是有一股蛮横的力量。我在屋檐下的菜墩上剁猪草,头发湿淋淋地都贴在了头皮上。母亲抱着一只草筐从我身后走过,嘴里说:“你就不会挪阴凉底下去?”我用力剁了两下刀,回说刚才这里也是阴凉,是太阳自己走过来了。母亲不听我分辩,抱草筐去了后院。后院养了三只羊。

三角木头的支撑架下,几只母鸡捡食落在地上的菜叶子,啄一下,抻长脖子叫一声。那时的鸡都很蠢,不会因为我每天喂它们就认识我。沙哑的声音先于天蓝色牛仔裤和双喇叭录音机荡进了院子,小弟初中毕业后,就成了眼下这个样子:身上穿着牛仔裤手里提着录音机东游西逛。牛仔裤是服装厂做残了的出口产品,便宜处理给了工人。那是我做缝纫女工的成果。我不满足于这样的成果,托人花 280 元买了双喇叭录音机,我想学德语。会英语的人太多了,学校都教英语。我自觉要学一个新鲜的语种,也好与众不同。年轻的心总是异想天开。可我买的学德语的磁带还没到,小弟进了一次城,录音机就派上了用场。那嘶嘶的声音起初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我听出那磁带有细微的摩擦声,像年老的人艰难地喘息。可有两句歌词闯进耳膜: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

这一下就勾引和打动了我。很难说具体是什么,但就是有一种勾引和打动,让人瞬间变得惶惑和忧郁。我停下了手里的活计,怔怔的。小弟总提着我的双喇叭录音机去显摆,他们有时在河堤上学迪斯科,录音机就挂在树杈上,和着成百上千只蝉鸣。他没心没肺的样子让我觉得他根本听不懂那歌,尤其是他嘴里还哼着,让我有些心疼。只是,很难说清楚我心疼的是什么。录音机,抑或那支曲子,或远去的踪影皆无的童年,或所有一去不复返的岁月……小弟一张稚气的小脸,总让我不好意思说什么。

我一耳朵一耳朵借光听了很多支歌,但没有哪首是完整的。小弟像蜜蜂一样很难在我面前停留,总像小偷一样一晃而过。我听过一个粗野的嗓子叫张帝,唱《苏联打飞机》,里面有骂人的话:“苏联苏联他妈的你是什么东西。”还有男女对唱,讨论《新鞋子旧鞋子》:“新鞋子还没有缝好以前,先别急忙着把旧鞋子脱。”还有“流里流气”的“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以及一听就是“靡靡之音”的《美酒加咖啡》。这样的歌有什么意思呢,透过这样的只言片语我确实听不出意思来。所以,那两只喇叭流出来的歌从没打动我。可秋千架不一样,蝴蝶不一样,叽叽喳喳作响的粉笔不一样,它们离我那样近却又那样远,那样亲切却又那样隔膜,忽而就让人灵魂出窍,有点不知今夕何夕。我丢下菜刀追进了屋,小弟心虚地在我进屋之前摁下了暂停键,关闭了两只喇叭。他靠墙柜站着,两条蓝腿显眼地编着十字花。录音机站在镜框下的缝纫机上,两只喇叭像两只大眼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像犯了错一样缄默地藏起了那些歌者。我靠门框上站了会儿,没说啥。忽然不知说啥,也不想说啥。旋律似乎还在屋里盘旋,像无数只蝴蝶在振翅。我想问小弟那是首什么歌,可又觉得索然,问不出口——那种萧索的感觉时至今日也记得。我呆了片刻,又出去剁猪草了。

鼓楼往西是条商业街,据县志记载,这里承载着这座城市所有的商业和金融业务。这座叫“蓟”的城,以草为名。很多年后被我在小说中用“埙城”替代,埙这种乐器成为虚拟的城市坐标。独乐寺的西跨院是文化馆,对面就是报刊亭。我每个月都会跑一次,参加这里的文学沙龙,然后从报刊亭买最少十本杂志。记得清晰的有《清明》《青年作家》《芒种》《鸭绿江》等。喇叭喧嚣地对着街道嘶鸣,与对面录像厅里的拳击声相混淆,让半条街都是躁的。有一天,我忽然听到了熟悉的旋律,又是那个“公鸭嗓”,带着饱满的热情用声音灌满了狭窄的天空。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

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

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

这也能够唱出来!歌词还可以这样写!关键是,这也能感人!我定住了,身上起了冷痱子。这分明有点像神谕,让人有启封之思。我开始靠着槐树站着,后来在马路牙子上坐下了,头上是巨大的槐树支起的伞盖,眼前的人流车流以及对面录像厅里的嘈杂都在一瞬间被过滤掉了,人进入了一种澄澈的状态。很多曲目循环播放,我就等那首歌。等着那只蝴蝶落在秋千上,等着老师手里那支叽叽喳喳的粉笔。我在路边坐成了一座雕塑而不自知,后来有人问我:“喊你都听不到,你在那等谁?是不是那个大背头?”

很难说那首《童年》带给了我什么,那是我人生晦暗的日子。当然,你要说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可以,我是那个年龄。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首歌并不完整。刚传到大陆的时候,歌词只有四段,第五段被砍掉了,可能源于青春期早恋。

隔壁班的那个女孩

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

嘴里的零食

手里的漫画

心里初恋的童年

就像什么珍宝失而复得一样,我听见心里“咚”地发出了一声响。

有那么一段,我总是有意无意留心他的消息。出专辑,开演唱会,或在哪里参加歌友会。那样多的港台歌手,我发现,只有他和他的歌对胃口。有些人一首成名曲能唱一辈子,作为“流行音乐教父”的罗大佑,随便拎出一首,都能让歌手成名。

《童年》先有曲后有词,曲子是他大二放假时去台南看女友,在回程的火车上冒出来的旋律。而歌词酝酿了整整五年。余光中说,中国乐坛有两位像列侬一样伟大的诗人,一位是崔健,另一位就是罗大佑。1975 年,正在学医的罗大佑给余光中的诗《乡愁四韵》谱了曲。那一年,他 21 岁。后来有媒体问余光中:“罗大佑给《乡愁四韵》谱曲经过你的同意了吗?”余光中说:“没有。但他谱得很好,我很赞同。”

后来,罗大佑写了一首歌叫《鹿港小镇》: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渔村

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

…………

这让我知道他当年为什么要选择《乡愁四韵》了,也就知道他的歌为什么对我的胃口了。 bwowK/KunqYQ8BIfy+mv3ohsztBEj9KzXplAU8IIhwoBUvnht66GphSiRXrkgU8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