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老话说,“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老天津人引以为傲;但还有一句话,“鼓楼拆,炮台倒,大火烧了铃铛阁”,让天津人痛惜不已。

鼓楼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位置在天津城的中心,砖砌礅台,下宽上窄,四面设券门通道,沟通十字街,通往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鼓楼上有一面大鼓,每日早晚击鼓,但声音有些发闷。后来从山东滨州运来一口大铁钟,每日撞击一百零八响,晨昏各五十四响,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明示作息,启闭城门,雄浑悠远,回声阵阵,方圆十里都能听到。

当年鼓楼首层供奉观音菩萨、天后娘娘、关公、岳飞,来烧香的人不少。闲暇时登上鼓楼,凭栏远眺,可见城外天后宫、玉皇阁高高耸立,三岔河口漕船往来一派繁忙。鼓楼外檐下挂着一副木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这是清代津门诗人梅成栋所写,梅家先祖梅满儿,是明代天津筑城设卫时的右卫指挥使,地地道道的老天津卫人。

昔日天津鼓楼

天津鼓楼于 2001年重建,弥古而不拘古,须弥基座,明清木作大式木楼,斗拱飞檐,重檐歇山屋顶。四面开拱形穿心门洞,明式七券七伏锅底券拱门,上部镌刻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同时,在附近建成明清建筑风格的鼓楼商业街。

咱们再说第二宗宝——炮台。最早天津卫一共有七座炮台,明崇祯十二年(1639)建造,位于城外海光寺西,马家口、三岔河口北,西沽、邵公庄东,窑洼河、双忠庙南。清道光年间,炮台荒废,杂草丛生。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下令采用定时炮报时制,每天三声炮响,一声在天光渐亮时,一声在午时,一声在夜半子时,百姓起居都以此为参照。炮台先是设在城内镇署门前,又迁到府署门前,但这两个地方都离民居太近,炮声扰民,于是在北运河边淮军营务处附近修了一座“午炮台”。

今日天津鼓楼

第三宗宝是铃铛阁。明万历七年(1579),明神宗敕建稽古寺,位于城外西北角,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稽古寺内藏有《大藏经》及各类经卷,阁楼重檐四出,各层檐角悬挂风铃,总共四十八只,微风轻拂,铃声悦耳,因此被称为铃铛阁。每年九九重阳节都有文人墨客来此登高远眺。

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时,守卫天津城的炮台早已倒塌弃用,浩劫过后鼓楼严重损毁。铃铛阁一度改为稽古书院,可惜也毁于一场大火。三宗宝只剩残迹。1921 年鼓楼重建,书法家华世奎补写门额和对联。20 世纪 40年代末,鼓楼门窗破损无人看管,1952 年秋天被拆除,鼓楼上的大铁钟辗转多处,最终被移到天津博物馆。 oQ3rTb7tamX/8FtMfiAmtPbFOerd0fFrKXe+oQIMjVPEPRkiEIJmtYfvdP5Lz/V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