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襄、孟广慧发现甲骨

王襄住在城里二道街贡院胡同,他自幼爱读书,对金石、书画、鼎钟、玺货、陶瓷、砖瓦、古玉、碑帖都有研究,又能写诗作文,书法也好。他以书会友,结识了比自己年长八岁的孟广慧。孟广慧是孟子后裔,有一手绝活儿——临世人书法可以乱真。据传闻,有人送到鼓楼东葆翠斋裱画店一幅郑板桥的书法中堂,有一笔残损,请孟广慧添补,补后天衣无缝;各地书法家在南京聚会,孟广慧即席写了十副对联,每副都是临摹在座的一位书法家,真伪难辨,在场众人无不惊叹。孟广慧是当时“津门四大书法家”之一,字体雄浑遒劲,在津城留下了“中国大戏院”“耀华学校”“正兴德茶庄”“祥德斋”“惠中大饭店”等牌匾。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古董商范寿轩来天津兜售文物,到贡院胡同找王襄,正好孟广慧也在。范寿轩拿出几片龙骨,有的像龟背,有的像动物骨头,上面刻着奇怪的符号,说是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户在地里刨花生时刨出来的,当地还有很多。王襄觉得可能是古代简策,十分珍贵,买下这几片龙骨,又让范寿轩再跑一趟,能带回来多少,就带回来多少。

一年后,范寿轩带着一批龙骨返回天津,住在西门外马家客店。王襄和孟广慧去客店,见到那些大小不一、沾满泥沙的龙骨。范寿轩奇货可居索要高价,字大的一个字一两银子,字小的论块卖。文人清贫,没有那么多钱,王襄和孟广慧各拿了几块,付了银子。范寿轩把剩下的龙骨带到北京,找到翰林编修王懿荣,卖出了一个字二两白银的高价。

王襄认为这些龙骨是甲骨,又筹款买过几次,把每一片都用棉花包好,按字符分门别类存放在盒子里,并常与孟广慧等人交流心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天津,王襄把甲骨藏到床底下,带着家里人逃到城外避难。战后返回家中,发现宅院已毁于战火,万幸的是,在废墟中扒出了那些甲骨。之后十余年,他一边继续收购,一边研究整理,编成《贞卜文临本》,收录甲骨六百多片,陆续撰写《簠室殷契类纂》《簠室殷契征文》《殷代贞史待征录》《秦前文字韵林》等。《簠室殷契类纂》是早期的甲骨文字典。

七七事变后,日租界大罗天游艺场的古玩商找到王襄,想高价收购甲骨,王襄谎称甲骨已托家人运往南方了。抗战胜利后,北京来熏阁、藻玉堂等文博店老板介绍了几拨人来天津找王襄,许以重金购买甲骨,均被婉拒。又有学者从美国来信求购甲骨,王襄仍不为所动,因为一旦甲骨流失异邦,中国人想研究就难了。1952 年,王襄被聘为天津文史馆馆长,他自撰一联:“老见异书学一进,今逢上寿计八旬。”后附题记:“近年读马列著作,遇矛盾之理,皆能立解,且合实际,知共产之学造福社会。得此异书,胜读礼运诸篇。”他把个人收藏的甲骨全数献给国家,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王襄甲骨旧藏

甲骨文一般是指商王朝所使用的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王襄收藏的《商帝乙、帝辛干支刻辞甲骨》上所刻并非卜辞,而是按照顺序排列的六十干支,称为干支刻辞。此甲骨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LX8GA3RKnkskOxItZJiB7gMr75RiR5jYGyPhmYhPr2NO2oiCEiTsdFeV+VXfQUX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