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早市

吴冠中

童年,住农村,第一次跟父亲上街赶早市。街只是一条极小的街,店铺十余家,卖杂货、猪肉、中草药,理发,豆腐店及小面馆之类。蔬菜都是家家自己种,很少买卖。那赶什么早市呢?是赶鱼市。小街紧邻渔村,渔民们夜里下湖打鱼,黎明上街赶早市卖鱼。鱼行用木头和竹子构架,半露天,不避风雨。江南多雨,赶早市时大都穿蓑衣,只少数撑伞的,父亲给我撑着伞。满地都是湿漉漉的鲜活的鱼,有盛在篮里的,有养在盆里、水桶里的,有扁的、长的、浑圆的,颜色发青、银白、嫩黄,但大都是小鱼,除了蟹与虾,我当时叫不上它们的名称,但感到十分好看。至今,这些家乡的小鱼仍在我眼前活蹦乱跳。

学美术以后,我特别喜欢赶早市,说得确切些,是看早市,画早市。城镇的早市蔬菜多,成片成堆的鲜嫩碧绿,衬托出绯红的牛羊肉、雪白的活鹅鸭,花花衣衫的妇女们往返穿梭,令画笔应接不暇,永远难于尽兴。除非真的为了采购,我不进陈列得整整齐齐的东单、西单及崇文门等大菜场,而是遇机会便寻找钟楼附近、城门一带及桥堍等处的早市。露天的菜棚,棚内阴暗,远看便成一大块黑色,正是镇压彩色斑斓画面的主力,若再有钟楼、城门、石桥之类的硕大背景,便很易构成一幅幅热热闹闹、雅俗共赏的画图。

江南江北、山东山西,从海南岛到拉萨街头,我赶过的早市不少。1990 年在曼谷,水上集市的旅游宣传很吸引我。我偕新加坡摄影师蔡斯民先生晨四时起床,驱车到离曼谷两个多小时车程的县里去赶早市。六点半赶到,那里河道纵横,朝雾未散,小船已从四面八方向小镇麇集,歪歪斜斜的线条在河里交错,荡漾着鲜明的色块,所见的形与色都不稳定,是人、是伞、是菜……很易混淆,更何况远远近近,小船里又冒起炊烟,正现煮现卖活鱼虾。房舍临河,河上多桥,一派江南景色,无异苏州、绍兴风光,虽来异国,吸引我的似乎仍是童年审美情结。1989 年到巴黎写生,缘于怀旧情结吧,想画留学时代常去的大菜场。记得那菜场甚庞大,室内亦似室外,劈开的鲜红的整牛高悬空中,仿佛是伦勃朗所绘,买菜的洋人妇女的衣裙更是多姿多彩。但凭记忆已找不到那大菜场了,查地图也查不见,原来早已拆除,就在其旧址上建立了蓬皮杜文化中心。

随着艺术道路的递变,我早已少画、不画菜市之类的题材,但仍爱看早市。老伴大病初愈,尚未完全恢复,清晨也去赶早市,亦作为一种锻炼,有时拉我同去,帮她提菜。早市设在丁字马路两侧,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蔬菜、水果、盆花、服饰、什物,品种繁多,我们喜爱的青玉米至少有七八个摊位,任挑选。买菜的大都是奶奶们,亦有骑车来的妈妈们吧,匆匆买了菜匆匆骑车而去,只有奶奶们才一摊一摊比价钱、评质量。高龄的奶奶们大都发胖了,酷暑天,穿裤子的比穿裙子的多,她们慢慢蹲下去,用手触摸茄子、西红柿、苦瓜,挑剔又严格。卖菜的大都是青年农民夫妇,他们手里捏着秤,耐心地站着等老太太细细选,一面诉说菜如何新鲜,是今晨刚从地里拉来的。人群里不时遇到邻居,互相打个招呼,颇有他乡遇故知的愉快感。一位八十岁的邻居很瘦,平时少见,但她行动轻捷,真是有钱难买老来瘦。她买了两尾活鱼,急急忙忙往回走,说她孙子最爱吃鱼,天热怕鱼死,赶紧回去剖杀,所以今天没工夫买别的菜了。老伴选菜,我唯看买菜的人,各式各样的人们,从买卖中表现出各自的性格、作风及人生态度。人之景,时令之景,其实远比早市之景丰富多彩,从前看菜市往往见物不见人,今老矣,不爱物,才发现了人。一口袋菜有好几斤吧,老人们中途坐下歇脚。就在路边一个大草坪的铁栏杆上,满满坐了一排奶奶们,有长脸、圆脸、白发、秃头、戴眼镜的、带手杖的,她们在休憩中相遇,虽南腔北调,却像老朋友一般亲切相叙,她们在度过了七八十个春秋后的人生旅途相遇,能不是亲密的同路人吗?空中电线上往往栖止着一排排燕子,叽叽喳喳,霎时又飞散,它们路途正遥,并不留恋瞬间的相聚。我提着菜,扶着老伴,该回家做早点了。 ZIerKT6wXGoV+0kPTki1qJr86/7FI/tlOexCqdNePoI/Hw5FbvSpbdPjV4+zgm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