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良渚古城的兴建

杭州武林门西北方向大约20千米是余杭良渚镇,当年施昕更先生就是在这里调查发现了良渚遗址。往前约10千米是余杭瓶窑镇,这里在南宋时期被称为亭市,以烧造一种酱釉的瓷瓶而著名。传说这种瓷瓶是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军队所用的军用水壶或者酒瓶,俗称“韩瓶”。如今在瓶窑镇中学的后山上还可以看到大量的窑址堆积。

出自天目山脉的东苕溪从镇上流过,瓶窑镇正是因溪而兴的一座古镇。东苕溪的上游有上千平方千米的山地,南苕溪、中苕溪和北苕溪三条主要支流在镇前汇聚。这里是山区与平原的交会之处、物流集散之地,自古繁华。也是这种地理的缘故,每到雨季,大雨三天,则山洪涌下,溪满成灾。由于这段苕溪的大堤位于杭州西部,位置险要,是保卫杭州的屏障,因此被称为西险大塘。

在距今约10000年,随着地球春天的来临,海平面抬升,苕溪所夹带的泥沙慢慢沉积下来,形成如今杭州与余杭所在的这大约1000平方千米的平原。在距今约7000年,马家浜文化的先民最早踏上这片土地,沿着山前的台地定居下来。这一时期瓶窑与良渚一带的遗址主要有吴家埠遗址 、梅园里遗址 、庙前遗址 、张家墩遗址 、官庄遗址等。

马家浜文化在此繁衍生息了大约1000年,发展为崧泽文化。虽然此时已由母系社会转化为父系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文化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遗址的数量和规模却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人们仍然过着渔樵耕种的田园生活。崧泽文化所留下的遗址主要有吴家埠遗址 、梅园里遗址、庙前遗址 、荀山遗址、石马兜遗址 、官井头遗址 、张家墩遗址、黄路头遗址等。

在距今5300年,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发展为良渚文化。此时社会的等级更加突出,文化的面貌表现出高度一致的现象,出现了掌握神权的贵族阶层,在太湖流域产生了人们共同信仰的统一神灵;创造了一整套标志权力身份和祭祀神灵的玉礼器系统,从墓葬的随葬品制度的规范化,可以使我们看到其社会管理的秩序与效率。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组织能力的加强,以及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良渚文化的人口迅速增长,人们开始向沼泽平原进发,开垦土地,种植水稻。因此,与之前的崧泽文化相比,良渚文化的遗址出现了数十倍增长的现象。人们不再是依山傍水简单地生活,在湿地的边缘,良渚人堆筑起许多人工台地,大规模地规划营建村寨聚落,从而开始了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历史。

在瓶窑镇与良渚镇所在的约50平方千米的山间平原,进入良渚文化时期,从崧泽文化的寥寥几处遗址,突然增加到100多处,而且出现了反山 、瑶山 、汇观山 等专门埋葬贵族的墓地。这样迅猛发展的现象绝非是由原先的几个村落自然发展而来。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似乎才让这一切有了答案,使我们对这些遗址的布局与性状有了统一的整体认识。

作为整个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这个族群的都城,良渚古城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看上去地理偏狭的半封闭之地呢?

从比较大的地理环境看,良渚遗址所处的是一个南北约20千米、东西约42千米、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范围的“C”字形盆地。它的南面、西面、北面以及东南面都被天目山的支脉所包围着。在盆地的西北部平原上还矗立着以大雄山为主的一组群山,并散落着窑山、汇观山、雉山、前山、凤山、羊山、全山、树山、乌山、茅山、金顶山、荀山等孤立的小山。这800平方千米的平原湿地,是良渚古城可以直接依托的稻作农业与采集捕鱼经济的来源,而西面与北面的广袤山地,则有取之不尽的山禽野兽与野果珍馐。

2008年以来,我们在“C”字形盆地东部的临平茅山和超山一带,调查发现了20多处良渚文化的遗址。其中,茅山遗址发现了面积达80多亩的良渚文化时期稻田遗迹 ;玉架山遗址发现了由6个环壕组成的完整的良渚文化村落遗址 。这些发现为我们认识良渚古城所在地理单元的社会经济情况与环境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大雄山与北面的大遮山之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南北约5千米、东西约10千米,东苕溪从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在行政区划上,这里以前分属于良渚、安溪、长命、瓶窑4个乡镇,现被合并为良渚、瓶窑2个镇。依山傍水,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以及水运交通之便,养育了这里的古代文明。

在距今5000年、主要依靠水路交通的古代江南,通往太湖的苕溪,使这个看上去地处偏狭的封闭之地,具有退可以依山据守、出则可以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从良渚古城沿苕溪顺流而下,到达太湖只有60多千米;进入太湖则可以上下长江,通达四域。理解了这种交通之便与地理优势,便理解了良渚古城作为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这个族群之都的选择——隐于山野,兼及天下。5000年前,良渚的先王们,率领族群,沿着苕溪,来到了这里,开启了良渚古城千年的辉煌文明。 pvjhgGUW+kDRqfwY69Pt/75ncmDJFaLJeE9fATTXD6R60dchLXB2CXTcB9EbK3W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