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城内遗迹的勘探

(一)遗迹概况

良渚人以凤山和雉山作为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设计,沿着原有的陆地边缘堆筑起四面呈长条弧形的城墙,城墙内外侧堆筑有凸出的马面,沿着城墙挖掘出城河,马面之间的凹弧便成为一个个方便生活的小小港湾。

在城内的中心位置修筑了高十几米的大型土台作为宫庙区。其中,莫角山土台呈规则的长方形,东西约630米,南北约450米,并在上面做出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三个宫庙台基。莫角山宫庙区堪称中国最早的宫庙区。

宫庙区以西有一条东西向的长条形岗地。这条岗地上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反山王陵、姜家山贵族墓地和桑树头贵族墓地等,是城内与宫庙区配套的王陵和贵族墓葬区。宫庙区以南分布着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皇坟山遗址。皇坟山的最高处为八亩山台基,这座台基与大莫角山台基南北相对,推测也是一处宫庙台基。莫角山遗址以及姜家山、皇坟山等大型高地占据城内近1/3的范围,构成城内的核心区。

城内其他人工堆筑的高地一般呈长条状与古河道相间分布,形成沿河而居的建筑模式。2016年在钟家港河道南段、钟家村台地西坡的发掘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玉石钻芯以及木盘等半成品,结合以前卞家山遗址、文家山遗址及西城墙葡萄畈段出土的漆木器残件和玉石加工废弃料等分析,我们推测良渚古城城内除贵族和统治者外,应主要是手工业工匠的居住区。(图3-1)

图3-1 城内功能分区情况

除了沿着城墙的城河之外,在城内共勘探发现古河道51条。河道纵横交错,构成完整的水路系统,整个良渚古城就是一座水城。经计算,外城以内的古河道总长度达31562米,超过了30千米,河道宽度一般10—50米,深度一般2—4米。这些河道除少部分利用了原有河道外,大部分都是人工挖掘而成。挖掘河道时将土做成草裹泥,堆筑在河道两侧,而后再从山边运来黄土堆筑形成居住台地。

另外,在勘探中发现河埠头5处,还发现17处河边的石头遗迹,可能也是河埠或码头。通过钻探,我们在有些区域分辨出人工堆筑层下叠压的自然山体。在城内共发现6座自然山体,这些山体都是黄土山,在修城和堆筑高台时,有一部分可能被挖掉了一些。最初在沼泽地上堆筑居住地时,往往会先用草裹泥垒筑边缘或基础,我们共发现37处草裹泥的堆筑区域。此外,处于居住台地和河道水域之间的一些空地,在雨季可能有水,在旱季则应该是沼泽地,共发现这样的湿地37处。部分台地上还发现8处成片的沙层,应该是当时的活动面。

(二)莫角山遗址的勘探

莫角山遗址位于规划记录系统的C0C0区H块,古城内中部,由莫角山和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组成,人工堆筑形成台地,为城内的宫庙区。

2010—2013年,我们采用机钻和铲钻相结合的方式对莫角山以及邻近的姜家山、桑树头等进行了3次系统钻探。铲钻也就是一般常用的探铲手钻,主要是为了了解土台表面的遗迹分布。但是宫庙区东部堆筑土很厚,手钻很难探到生土,所以,我们又借用地质勘探中常用的钻孔机,采用机器钻孔的方式来了解土台的堆筑情况。三次钻探总共布21条机钻路线,钻孔175个,钻探总深度1924米(图3-2)。所有机钻孔均深入生土,部分钻孔深达基岩;钻芯现场分层,并统一编号、拍照、登记;钻孔数据录入数据库;钻芯统一收集保存;所有钻孔位置都用RTK进行测量定点,其坐标数据展入CAD图(图3-3)。

图3-2 良渚古城城内机钻孔分布

通过机钻和解剖发掘,我们对莫角山的边界及堆筑过程、堆积厚度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图3-4)。莫角山的西部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体,人工堆筑厚度2—6米,莫角山的东部堆筑厚度10—12米,其中人工堆筑最厚处在大莫角山,厚度16.5米,相对周边高约15米,整个工程土方量为228万立方米,接近古埃及胡夫金字塔的石方量(约250万立方米)。在堆筑莫角山时,首先以青灰色沼泽土堆筑大基础,再用纯净的黄土堆筑形成土台台顶(莫角山)和3座宫庙台基(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

1

2

3

4
图3-3 莫角山机钻情况

图3-4 莫角山勘探显示的堆筑情况 5bHojn/loN2oL190Ew1TW4Bgnoz18PjvKg5zrxzaH8Y55rn5sb7/YXcNVqI/P9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