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山文化的陶器,目前以上山、小黄山、桥头、下汤、荷花山几处重点遗址的发现最具代表性。
首先从陶系上看,上山文化的陶器普遍以夹炭红衣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后两者在各遗址或不同时期比例不同,但夹炭红衣陶是非常鲜明的特征,其通常在陶胎中羼合稻壳或植物茎秆,在陶器表面施加一层陶衣,经过烧制以后呈现“胎黑外红”的特征,但因为使用或埋藏环境等因素,发掘出土的夹炭红衣陶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剥蚀现象,有的陶衣甚至全部脱落。夹砂红褐陶又可分为夹细砂或粗砂,陶色或深或浅;而泥质红陶一般胎体细腻,质地坚硬,器表大多施加红衣,且能观察到鲜亮的光泽感。另有一部分上山文化中晚期的特殊泥质陶,胎质细腻、火候较高,器物表面往往形成一层白陶衣,在口沿部分通常在白陶衣之上再施加一圈红彩。
其次从器型上看,上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大口盆、双耳罐、平底盘、圈足罐、圜底罐、圈足盘、钵、杯、壶形器、陶拍等,另有筒形罐、细颈瓶、背壶较为特殊,大口盆、双耳罐、平底盘是最基本的器物组合,几乎在所有上山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图2-7、图2-8)。
鉴于上山文化在早期陶器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及其陶器本身的特殊性,下面将概括上山文化陶器主要器型的基本特征。
大口盆,是上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陶器,一般敞口外翻、口大底小,器身厚重,内部容积较小。器身外壁往往有鋬耳,较常见的有单侧一个牛鼻耳或单侧两个小的环形耳,偶见四周对称各置一个牛鼻耳。整体器形从厚变薄、从大变小,由敞口外翻变成敛口内收,胎质也从夹炭陶变成了夹细砂泥质陶,到晚期数量变少直至消失。
双耳罐,是上山文化中最常见的罐类器,一般敞口或直口、平底,器形偏大、器身较高,双耳有牛鼻形,也有条形,位置一般与口沿平齐或略低于口沿,从早期到晚期,耳的功能性逐渐退化,最后只剩装饰性。
平底盘,是上山文化中期开始出现的器类,往往是泥质红衣陶,器壁轻薄、器身较低矮,器壁外侧通常装饰有桥形耳,从早期到晚期,器身逐渐变矮,直至出现跨湖桥文化的浅底盘。
圈足罐,出现于上山文化中晚期,一般为矮圈足,器身较修长,口沿外折,其腹部微鼓。口沿和圈足处多施一圈红彩,圈足上往往有几何形状的镂孔,口沿处偶尔可见斜线刻划纹。此外还有一类圈足盘,呈钵形或碗形,敛口、矮圈足,器身不高,圈足上可见三角形镂孔。
圜底罐,出现于上山文化晚期,目前在桥头遗址所见最多。一般口沿外折,器身较修长,鼓腹而圜底,整体呈卵形。口沿部位通常施加一圈红彩,腹壁和底部往往可见烧灼的黑色烟炱,目前来看是上山文化晚期最有可能的炊器。
壶形器,出现于上山文化晚期,一般为直口微外撇、颈部较细、折肩或鼓肩、平底,往往颈部装饰有条形贴耳,有的则退化成装饰性的泥条。比较重要的是,通常在折肩部位发现带图案的白彩,或许表明这一类器物具有比较特殊的功能。
关于上山文化的年代问题,结合陶器组合和器形变化,上山文化初步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包括上山遗址、庙山遗址、大公山遗址、太婆山遗址。夹炭红衣陶占绝大多数,普遍掺杂稻壳,少量粗泥(或夹细砂)。器形以大口盆为主,无器耳或单侧横置桥形耳,大口盆的唇、沿部特征变化较多,如三角唇、多角沿等,腹壁内收的特征更多出现。双耳罐同样为夹炭陶,器身矮胖,环耳突出,位置接近口部。这两种器物是早期最典型的,其他还有圈足器、杯形器等。早期遗存的测年数据来自上山遗址、庙山遗址等,下限距今约9500年,上限超过10000年。
中期。遗址数量最多,包括上山遗址、小黄山遗址、荷花山遗址、桥头遗址、下汤遗址、湖西遗址、青碓遗址、山下周遗址等。夹炭陶比例下降,主要见于大口盆一种器物,陶胎羼合稻壳的工艺特征弱化,部分夹炭陶更像是黑胎粗泥陶。粗泥红衣陶、夹砂红衣陶占主要地位。大口盆的桥形耳变小,部分器耳竖置或演变为舌形鋬耳。罐的种类多样,最具特征的是扁耳、贴耳的壶形双耳罐,置横向贴耳的平底盘也是典型器物,新出现了平底盘、圈足罐、圈足盘(钵)、壶形器、筒形器等。总体的陶色依然是红(黄)色,纹饰延续上期,圈足的镂孔除圆形外,还出现方形、三角形等形状,见少量绳纹,在桥头和下汤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彩陶。中期遗存的测年数据来自上山遗址、荷花山遗址等,下限距今约8700年,上限距今约9200年。
晚期。遗址数量少,主要有永康湖西遗址、长城里遗址、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遗址、临海峙山头遗址等。与前期相比,晚期陶色明显变灰暗,灰色和黑色的陶器增加,夹砂陶的比例明显提高,绳纹釜形器少量出现。典型器物有折肩壶形器、折颈折肩罐、碗形器、竖领直口双耳罐,及无横向贴耳、比上期更为低矮的平底盘等。晚期遗存的测年数据来自湖西遗址等,年代确定在距今8500年左右。
此外,关于上山文化的分区和类型,尽管目前公布的资料还不够丰富,但从遗址远近及分布的关联性来看,似乎可见不同类型的大致格局,与前述集中分布于几大流域或可对应,初步可分为早期以浦阳江流域为中心的上山类型,中期以衢江流域为中心的荷花山类型、以义乌江流域为中心的桥头类型,晚期以武义江流域为中心的湖西类型、以灵江流域为中心的下汤类型和以曹娥江流域为中心的小黄山类型。在陶器风格大体趋同的背景之下,各个地方的器型也表现出自身特色,例如桥头遗址大多为圜底罐,大口盆也趋近于圜底,而下汤遗址大多为平底罐、圈足罐,还出现了十分特别的提筒造型的罐,而荷花山遗址出现了深腹直壁的筒形器,小黄山遗址出现背壶,这些独特的器物造型或许正是不同地域特征的最直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