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气候与环境变迁

浙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有:季风显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湿润多雨。如果长时段、历时性地考察气候与环境的形成过程,我们就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新石器时代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与环境演变的关联,以及古环境背景下人类对定居模式和生业方式的适应与选择 ,才能更好地理解史前陶器的产生和变化、制作和生产、技艺和功能。因此,本节主要讨论浙江新石器时代气候的冷暖期变化、海岸线变迁和重大的环境事件,并由此总结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气候与环境的阶段性特征。

目前,地球正处在第四纪冰河时期,这个时期是在距今约258万年开始的,其起点同时也是人类旧石器文化的开端。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地球上气候相对比较温暖湿润,这对包括原始人在内的灵长类动物和其他生物的成长是比较有利的。到了第四纪,地球气温不但在整体上变得比较寒冷,而且呈现出气候变化急剧、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的特征。每当冰期出现的时候,地球平均气温在整体上总是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寒冷的加剧,处在高寒地带的水体不断地凝结成冰,使得高山雪线下降,极地冰川不断扩大,从高纬度地带延伸到中纬度地带,导致全球海平面不断下降,大陆沿海地带出现海退成陆的现象。而当间冰期到来的时候,地球气温又会迅速回升,导致极地冰川大面积消融,海平面随之升高,对沿海陆地形成“海侵”。这种长时段、大幅度的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降对地球生态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一)冷暖期变化

整个全新世时期,最显著也是基本贯穿整个时期始终的事件是全新世大暖期及相伴随的高海平面的出现。但是具体的形成时间各家说法不一。王富葆等人认为全新世大暖期出现在距今9600—3000年,其中稳定暖湿的气候出现于距今7200—6000年和5200—4000年,这期间年平均气温较今高2℃—3.6℃,一月均温较今高4℃—6℃,年降水量较今多150毫米左右

施雅风等人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全新世孢粉及其他古植物、古动物、古土壤、古湖泊、冰芯、考古、海岸带变化等多方面研究资料,推断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出现于距今8500—3000年,延续达5500年,其间有多次剧烈的气候波动与寒冷事件。

他们认为全新世气候变化大趋势是由凉干向温湿再转温干。其中,以距今8000—3500年高温期特征最为鲜明,最热月气温高出现代2℃,年降水超过500毫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较高的气温出现在距今7500—7000年和6500—6000年时期,分别高出现代2.4℃和2.7℃,最高温度时期也是最高海平面时期。

距今8500—7200年为不稳定的暖、冷波动阶段,伴随着降水增加和植被带的北迁西移,古代人群和古文化迅速发展。距今7200—6000年为稳定的暖湿阶段,即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夏季风降水波及新疆与内蒙古,北方降水显著增加,植被空前繁茂,史前文化得到繁荣发展。距今6000—5000年是气候波动剧烈、环境较差的阶段,出现强降温事件,影响文化的发展。距今5000年后,气候和环境较前期改善,遗址数量猛增。距今4000年左右气候一度恶化,出现大洪水灾害,此后直到距今3000年左右气候仍相当暖湿

(二)海侵与海退

全新世以来长江三角洲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同世界其他地区基本一致,学者们已经利用不同方法重建了这一变化情况。基本趋势为:全新世早期为本地区海平面快速上升阶段;全新世中期海平面继续缓慢上升并达到最高水位;距今7000年以来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减慢,此时长江带来的物质的堆积速度大于海平面的上升速度,从而为三角洲地貌形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概括起来,基本形成了两种观点:(1)在距今7000—4000年之间存在着高海平面,即高于现代海平面2—3米;(2)在距今7000—4000年之间没有出现高海平面,即相对海平面是一个逐渐上升、不断接近现代海平面的过程

具体而言,赵希涛等人认为我国东部沿海全新世海平面有过7次明显的高低波动,距今6000—5000年,海平面高于现今海平面2—4米,此后海平面多次波动 。宗永强则利用长江三角洲平原和太湖流域的考古遗址,建立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全新世的相对海平面波动曲线。他认为从早全新世到8000年前,海平面迅速上升;在8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5米,之后海平面逐渐上升;3000年前至今,海平面已经非常接近现今的海平面

另据朱永其等对东海大陆架的研究,在距今15000年左右的冰期最盛期,古海岸线退却到现在陆架边缘水深155米处。当时陆架区为滨海平原,长江谷地刻蚀地面以下60—70米,钱塘江约下蚀40—45米,两岸支谷也有一定深度的刻蚀。杭州湾北岸,在金山卫以西有一支谷向北伸展;杭州附近也有一支谷,北通湖州。两处支谷谷底深达20—25米。杭嘉湖一带晚更新世古地面除孤立的石质山地矗露外,地表呈5—10米左右起伏。

随着全球气候转暖,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东海大陆架先遭海侵。距今约10000年时,海平面已升至-40米左右,长江和钱塘江谷地遭受海侵成为溺谷。距今9000年时,海平面在-25米左右。至距今8000年时,海平面在-10米。至距今7500年时,海平面位置在-5米左右,江南丘陵区相当大面积的低于-5米的支谷和低地受到浸淹,当时岸线位于丘陵区边缘的缓坡坡折处,上海地区为水深约20米的浅海。

距今7000年以来是长江三角洲发育的重要时期,海平面上升速度小于沉积物沉积速度导致由长江带来的物质在河口湾大量堆积,使河口湾被充满,最后河口湾渐渐形成了潮汐平原和三角洲的地貌形态。杭州湾北翼的太湖平原,在距今6500年时西部的岗身开始形成并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向海进积,长江三角洲的海岸线此后也在不断地由陆向海推进。杭州湾南翼的宁绍平原在距今7000年以来受到海水的影响较小,处于缓慢的海退过程,并形成了大片的湿地平原

距今6500年以来,我国东部海平面波动呈现出上升和下降交替进行的特点,经历了距今6000—5750年、距今4000—3750年、距今3500—3000年、距今2750—2500年、距今2000—1750年、距今1500—1000年6个海平面波动波峰期,但波动幅度较小,在-2—2米之间,波动速率较缓和,整体变化不大

(三)气候事件

这里梳理的气候事件,主要是指全新世以来对古代人群和史前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降温事件与洪水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发生在气候转型期,因此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进极为重要。

经历新仙女木冰期降温事件后,全新世早期(距今9450—8450年,前北方期、早北方期、晚北方期)长江三角洲气温开始回升。到了距今8400年,地球上又出现了一次持续400年左右的气候突变事件,东亚地区出现干冷气候,降温幅度高达8℃—10℃,气温比现代平均温度低10℃—14℃,平均大概只有5℃—6℃。而在有效温度低于11.43℃的情况下,无论依赖植物还是动物资源,狩猎采集者都是无法生存的

同时,大量资料表明距今5600—4800年是气候急剧波动、环境较差的时期,在距今5600年左右,出现了一次极干旱事件,使得东太湖迅速干涸甚至消失。距今5500—5300年之间气温急剧升高,年均气温较现在高3.5℃,温度这样陡降和陡升,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构成了严重障碍,促使其走向衰落。同时,这时也是太阳活动最频繁的时候,急剧的气候波动使得古代先民措手不及,先旱后涝,文化迅速衰落

除了面临气候波动导致的干旱,暖湿的气候是导致洪水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环太湖地区6个洪水高频发期与6个气候相对暖湿期相对应。从格陵兰所反映的气候变化来看,洪水的发生时期除了与高温期相对应以外,也与气候由暖到冷(或者由冷到暖)的转型相关,气候的频繁波动期往往与洪水的频发期相对应

北半球太阳辐射增强所引起的季风环流在距今9000—6000年达到最强盛阶段,同时印度洋西南季风加强,北非、西亚、中亚气候湿润,湖面扩张,这一时期的气候温暖湿润导致了降雨量的显著增多,而且在地理范围上是很广阔的,至少是半球性的

到了距今4200年时,地球上出现了气候突变事件,波及整个北半球中低纬度,导致中国北部出现大范围、持续性的干旱,南部持续干旱、局部频繁洪涝,气候频繁剧烈波动

这些气候事件都对浙江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6WeczIyPudjZmc2od12vekSkP8JY1BRlp4daPOMe+0BGzW67iYPAK/I2YXvKT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