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浪潮”之外

王仁湘先生将大约距今6000—5500年间仰韶时期的庙底沟文化彩陶,称为“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 ,这是丝毫不夸张的。细数起来,新石器时代的史前中国,有三次艺术的高峰。第一次,要数大约距今7800—6300年间,长江中游以沅水流域高庙文化为代表的刻纹白陶艺术。第三次,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辽西红山文化和江南良渚文化的治玉工艺,尤以良渚文化的玉器线刻最为精工。以今日之中国版图而言,第一、第三次艺术浪潮是在华夏的边缘地带发源,也同样是在华夏的边缘地带繁荣。而夹在这中间的第二次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艺术,则是由华夏的核心区逐渐向外辐射开来的。庙底沟文化彩陶之所及,西至甘青东部,东至华北平原,北至河套地区,南至江汉平原北部,涵盖了整个黄河中上游,而受其辐射影响的区域,东抵海岱、南越长江 。汇总起来,地理上第二、第三阶梯的史前中国,大部分区域都曾受到庙底沟文化势力的深入影响。而浙江算是一个例外。

现今的行政区划与史前时期自然形成的文化区有很大的不同。今天的一些省份在综述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候,往往需要先划分一下“势力范围”,比如浙江隔壁的江苏省。在庙底沟文化所处的那个时期,苏北的大汶口文化颇为喜爱庙底沟式的艺术风尚,而苏南的崧泽文化则有自己的坚持。这可能就是如今网络上戏称的“散装江苏”的深厚历史渊源吧。而浙江的情况却不同,尽管省内不同区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面貌各有侧重,但历时的文化主线目前看来还是只有一条。虽说“上山—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目前仍是未能贯通的三支谱系,但除了河姆渡文化晚期与马家浜—崧泽文化的年代有所交叠之外,三支谱系年代大致前后相继。

在河姆渡文化晚期,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崧泽文化这两支文化谱系的文化面貌以共生为主,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而此时的江苏境内,受庙底沟文化深刻影响的大汶口文化,正在与崧泽文化分庭抗礼。如此看来,崧泽文化所及之处,与区域内的河姆渡文化相融,而对异域的庙底沟文化有一股“抵抗力”。当然,庙底沟文化的彩陶未影响至长江下游地区,并不一定是浙江土著对中原艺术排斥。其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人群的流动。目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发现未明确证实有庙底沟文化先民迁入的现象。这很有可能说明两种文化的人群至少在浙江境内没有过多的交集,因此没有能发生物质交换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纵观整个新石器时代的浙江地区,“绘彩”这种美术活动虽有很早的起源和精湛的技艺,但并没有传承下来形成体系。 kKISEP7CPOX3Z1PVxjeTd5sEUJQjgbxEokQA0keoKfJb+VzSOWK2puTuTvq/ZA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