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概述

大约在夏商之际,原始青瓷首先在浙江地域成功创烧。从这时起,直到成熟青瓷出现的东汉中期,为浙江古代青瓷生产的滥觞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浙江地区的窑业产品主要是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所谓印纹硬陶,是指使用瓷土作胎、烧制温度在1100℃左右、外腹拍印几何形纹作为装饰的盛储类器物。由于其主体纹饰基本为几何形,因此又称几何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同样采用瓷土制胎,但Fe 2 O 3 的含量一般要低于印纹硬陶,器表施钙釉,经过1100℃—1200℃的高温烧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色或褐色,击之可发出清脆之声,属于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处于瓷器的原始阶段,因此得名 (1)

印纹硬陶的出现要早于原始青瓷,至迟夏代初期,即已成功烧制。正是因为印纹硬陶在胎料的选择与制备、相对成熟的窑炉的建构、1000℃以上的高温烧成技术以及产品成型和装饰等方面的工艺积累,原始青瓷才有了赖以诞生的工艺技术基础。原始青瓷是在烧制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中,在不断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工艺的基础上,烧造而成的。因此,从诞生之日起,原始青瓷即与印纹硬陶相伴相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先秦时期的浙江原始青瓷,在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生产,无论是生产时间、窑场规模,还是器物种类、产品质量、装烧工艺等方面,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为汉代成熟青瓷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历史时期,原始青瓷烧制工艺从发生到发展,在春秋末至战国早中期,形成了浙江古代青瓷生产的第一个高峰。

浙江境内出土先秦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地点众多,从城址到窑址,从生活区到墓葬群,几乎覆盖了浙江的各个地区。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是先秦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重要产区,包括两大片区,即德清龙山片区和湖州青山片区。这一地区的考古调查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文物工作者先后发现了多处原始青瓷窑址,并对德清原始青瓷窑址中采集的标本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介绍和研究,构建了德清原始青瓷发展的年代框架 (2) 。2007—2012年,通过一系列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南部地区在内的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原始青瓷窑址分布与特征进一步显露。除了瓢山、北家山、南山、长山、火烧山、亭子桥等代表性的窑址发现外,东苕溪中下游地区已确定窑址150多处,不仅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发展序列完整,而且分布密集、生产规模大,证实了德清县具有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原始青瓷的诞生地及中心产地,至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烧造达到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证实了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市区南部在内的东苕溪流域在中国瓷器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3) 。除东苕溪流域外,钱塘江以南的萧山、柯桥、越城、上虞一带,先秦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窑址,也广有分布。

西汉早期到东汉早中期的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 (4) ,在浙江地区的墓葬中发现数量巨大。窑址发现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分布地域较大,在先秦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窑址的传统分布区,比如东苕溪流域和上虞,有所发现,在浙东的慈溪、浙西的龙游等地也有发现。相较于先秦时期而言,秦汉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流行的时间短暂,但因其刚好处于先秦原始青瓷衰落和成熟瓷器兴起之间的断裂带,实乃陶瓷发展史上的关键环节。了解和研究秦汉原始青瓷、印纹硬陶的总体特征,对梳理原始青瓷发展脉络、探索成熟青瓷的起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秦汉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作为浙江汉墓中最常见的器物组合,具有十分浓郁的地域特色,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丧葬习俗,也从某种程度上映射出浙江从相对独立的先秦土著文化逐渐融入汉代华夏文化的过程和节奏。

从夏商到秦汉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再到东汉中晚期成熟瓷器的产生,尽管产品的种类、造型和装饰上存在差别,但是窑址中所反映的烧造工艺、窑业技术却一脉相承,胎釉特征也相对稳定。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作为瓷器产生之前古代社会生活中常见、大宗的器物类型,涵盖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陶、瓷窑址的考古学研究,和对相关考古学材料的系统梳理,是手工业考古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本章将以时代为主线,简要梳理目前浙江境内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的生产、出土情况以及造型特征,总结原始青瓷的工艺技术成就。 7ruxpCCkXZVaiHR6EScUH+7hlDjHuYZhyPAonaF/RHtSVn5iraKOofUYct8/p5u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