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句章故城

一、句章故城的历史沿革

唐章怀太子为《后汉书·臧洪传》做注时引《十三州志》云:“勾践之地,南至句无,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彰〕伯〔霸〕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

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句章县,隶会稽郡。汉晋因之。

东汉班固撰《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县二十六:吴、曲阿、乌伤、毗陵、余暨、阳羡、诸暨、无锡、山阴、丹徒、余姚、娄、上虞、海盐、剡、由拳、大〔太〕末、乌程、句章、余杭、鄞、钱塘、鄮、富春、冶、回浦。”

西晋司马彪撰《续汉书·郡国志》:“会稽郡……十四城,户十二万三千九十,口四十八万一千一百九十六。山阴、鄮、乌伤、诸暨、余暨、太末、上虞、剡、余姚、句章、鄞、章安、永宁、东部。”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地理志》:“会稽郡。秦置。统县十,户三万。山阴、上虞、余姚、句章、鄞、鄮、始宁、剡、永兴、诸暨。”

综上所述,汉晋时期句章始终为会稽郡辖县之一。

东晋末年,孙恩起事,寇掠于东南沿海一带。作为沿海重要防御阵地之一的句章故城受到孙恩军队的屡次围攻和破坏。《宋书·武帝本纪》载:“安帝隆安……四年五月,恩复入会稽,杀卫将军谢琰。十一月,刘牢之复率众东征,恩退走。牢之屯上虞,使高祖戍句章城。句章城既卑小,战士不盈数百人,高祖常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贼乃退还浃口……五年春,孙恩频攻句章,高祖屡摧破之,恩复走入海。”可见,东晋末年连续惨烈的战事导致了句章城的衰落。

南宋罗濬等撰《宝庆四明志》卷十二《鄞县志·沿革论》云:“唐武德四年,废句章县,析置鄞州。”

二、句章故城的考古发现

2004—2012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了句章故城野外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探明了句章故城的大体范围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的余姚江—赶水河—横河—后河诸水围合而成的梯形水网之内,城址主体堆积范围在癞头山周边的堂墩与西高地一带。水网外围有大湾山、方家山、焦家山、癞头山诸山环绕,形成句章故城的防御屏障。城址范围约27万平方米,中心区域面积近5万平方米(图1-5)。

图1-5 句章故城(今貌)航拍图

2011年,发掘者在癞头山东南堂墩一带发掘时,在T105探沟中发现一座木构干栏式建筑基址(F3)。经碳14测定,F3木块样本最早的年代数据为公元前360—前280年,时代大致相当于战国中晚期。测年结果表明,句章故城的始建年代不晚于战国中晚期。

自2007年以来,发掘者在癞头山西北的西高地一带发现了明确的东汉—东晋时期城址堆积,其堆积的主体属于东吴至西晋时期。此外,在句章城外的焦家山、大湾山等地,还发现有东汉时期的窑址和汉晋时期的砖室墓。从城址内出土的大量钱纹罐、钱纹砖、人面纹瓦当、钱纹筒瓦判断,东吴至西晋时期是句章故城最为繁盛的时期(图1-6)。

图1-6 句章故城出土器物

1.人面纹瓦当 2.方胜纹筒瓦 3.钱纹砖 4.钱纹筒瓦 5.“富贵”铭文筒瓦

三、句章古港

港城相依、以港兴城是濒江沿海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句章城与句章港亦如此。自秦汉至东晋的600余年中,句章作为海上交通和军事行动的出入港口屡见于史册。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天子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从东方往”击东越,是为自句章出海之最早记录。

东汉阳嘉元年(132),“二月,海贼曾旌等寇会稽,杀句章、鄞、鄮三县长,攻会稽东部都尉”。

东吴永安七年(264),“夏四月,魏将新附督王稚浮海入句章,略长吏及男女二百余口。将军孙越徼得一船,获三十人”。

东晋隆安四年(400),“五月,恩复入会稽,杀卫将军谢琰。十一月,刘牢之复率众东征,恩退走。牢之屯上虞,使高祖戍句章城。句章城既卑小,战士不盈数百人,高祖常披坚执锐,为士卒先,每战辄摧锋陷阵,贼乃退还浃口”;五年,“春,孙恩频攻句章,高祖屡摧破之,恩复走入海”。

从这些记载来看,汉晋时期的句章与同一历史阶段、同属会稽下辖、相距不过百里的鄮县在港口功能上是有所区分的,后者主要是作为海上贸易的港口,前者则主要是作为军事交通的港口而存在。

句章古港的形成与其地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水系密不可分。句章故城外围的后河、横河、赶水河、村前河均连通余姚江,而余姚江又通往东海。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后河尾端北侧发现1号沟(G1);在西高地东侧发现连接村前河与后河的2号沟(G2);在1号沟(G1)北岸发现西北—东南走向的木构台阶式码头遗迹,长约20米,宽约9米,这些遗迹的时代均为东汉两晋时期。发掘者据此判断今之后河与古之余姚江交汇的河口区域可能为句章古港码头区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句章故城的考古调查与勘探中并未发现城墙,然而城墙是古代城址的重要标识之一,究竟是城墙尚未发现,还是原有城墙已荒废于历史长河中?或是句章故城本无城墙?这些疑问仍需由今后的考古工作来解答。

至于句章城隆安迁治之说,多见于明清以来的宁波地方志书中,因相关史料晚出,抵牾无定论,也无法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故在此不予论述。 76ABhfsNI2oXxfKBMwwlqRLNJJUyEHJVpiGYDtEOQklSTgKk9vk92FzaownpV/7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