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嘉陵江大桥的桥名,是我父亲题写的

口述人 李方荣
书法家

口述人 李方来
装裱师

1978年65岁逝世的重庆博物馆美工李德益先生,是重庆书法史上被遗忘的书法大家。1960—1970年,重庆主城街头每根电杆上挂着的语录、标语牌,重庆市博物馆所有展板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他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老重庆地标嘉陵江大桥、重庆火车站、鹅岭公园、沙坪公园、北温泉、沙坪公园、冠生园、红星亭的名牌,也出自这位默默无闻的楷书或榜书大家之手。

他是重庆第一个出版书法字帖的书法家,1978年他书写的《简繁体对照字帖》出版后,学习书法的青年们人手一册。2017年,李德益104周年诞辰,我把这位应该被我们记得的书法大家,从烟笼雾锁的墨海纸山中打捞出来。

李德益大儿子李方荣,正在家里书房的桌上,用父亲传给他的那种漂亮的字体,给一个朋友写一幅“老来不生气”之类的自诫养生帖。2017年,他65岁,与父亲因病逝世时同龄。他说:“在重庆,认识和晓得我父亲李德益的人,实在太少,因为他已去世39年了。他去世两年后,重庆才成立了书法家协会。”

李德益题名的部分重庆名胜、老字号:北温泉

李德益题名的部分重庆名胜、老字号:冠生园、枇杷山公园红星亭

李德益题名的部分重庆名胜、老字号:枇杷山公园红星亭

李德益题名的部分重庆名胜、老字号:冠生园

但他父亲生前留下来的一些墨迹,重庆人民天天可见。比如上清寺嘉陵江大桥(又名牛角沱嘉陵江大桥,重庆主城首座大桥,1958年12月开工,1966年1月建成通车,全长625.71米)四个桥头堡上“嘉陵江大桥一九六六年一月”的桥名牌,灵秀俊逸、刚柔相济,就是他父亲最著名也最无名的作品。

李德益(1913—1978)

美人

李德益1913年出生于重庆市江津朱沱乡(现属永川)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李方荣说:“我父亲7岁开始在乡下念私塾。两年后,他的字就比其他同学都写得好。老师赵福堂,是第一个欣赏他的人。放假的时候,老师在他的写字本上特别留言:‘此书千急不可丢。’”李德益在用钢笔写于1950年代的一份自传草稿中说:“我11—12岁时在农村,就有人找我写家神、对子。旧封建社会说,童子娃儿写的家神是有发达的,是跟着人长的。”

到15岁,李德益在朱沱穆源安药铺当学徒。“父亲每日除开关铺门、扫地烫烟袋外,还要给老板娘下河清洗衣服,帮着做饭,学扎药包,年幼体弱的他连铺板都扛不稳。但他写的字,横平竖直,非常稳。镇上有两个书画装裱店,都先后聘请他为店里写字。”

李德益在自传中回忆道:“做店员时,我喜欢画画和写字。最初写门神对子,后来在裱画铺写两三家的对子,甚至有的大筵小席送的匾对,都找我写。其他邻近的乡场也来找我写,有人给钱与我,我还不要。我的想法是:一方面我写的字跟人家写得好的字相比还不足;另一方面,我想这样一点小事就要收人家的钱,似乎太自命清高。这样,来找我写字的、画花的,越来越多,熬更守夜地给人家干,也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甚至后来有些人还仿效我的字。”

不光写字,他还画花,就是在门帘、帐帘上画图案。李方荣说:“我父亲字写得好,镇上一个装裱铺的老板冯宾儒爱其才,将女儿冯大婫许配给他,这就是我的母亲。”冯家女儿是镇上有名的美人,外号“赛半场”,李德益凭一身好人品和一手好字,“写”得美人归。

写手

1946年,李德益从朱沱来到重庆竞争印刷厂当学徒,拜厂里负责设计的王哲农先生为师。李方荣说:“一年多以后,我父亲就成了王哲农的得力助手,许多银行来印支票,图案都是他画的。但他当学徒,没有工资,家里困难极了。好在这时王哲农的一个表侄,开了一家恒泰纱布店,就挖他去管账。”李德益在自传中回忆道:“我要走之前,王哲农先生这样向我说,如果你不去,我给你两百万法币作为每月放利生息,以补家庭生计。如果你要去,就不给。我考虑了一下,还是不要两百万,1947年底就离开了他。”王哲农也因他一走,缺了帮手,不得不歇息,回家过年。殊不知,回家就得了重病,1948年3月去世。

恒泰纱布店开了一年也垮了,李德益在白象街租房住下,1949年后,成为东水门居民段非常繁忙的“写手”。在段上,每天不是忙着在这里画壁画刊头,就是在那里写标语。人民公园文化馆办了一个美术班,他也去学习。

1951年5月,重庆人民法院举办司法展览,到文化馆来找会画画的人去画连环画。“父亲去画了一个多月,还没画完。西南人民科学馆在人民公园搞‘从猿到人’的展览,差会写字的人,就来美术班找人去写字。但班上同学的美术字都写得不好或者不会写,只好将我父亲从法院那边叫回去,帮科学馆写‘从猿到人’的展板。”

就像从猿到人的机会一样,这也是李德益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他在自传中写道:“这次活动结束后,开总结会议也要我参加。科学馆向美术班的负责同志征求意见,想我到科学馆去长期写字。在总结会上,科学馆的秘书席朝杰与我面谈此事,问我是否同意,这样的工作对我是非常合适的。当然,我是非常愿意的。”于是,李德益1951年调到西南人民科学馆,这个馆后来改组为西南博物院自然博物馆,最后又改为重庆市博物馆。三馆相承,一笔在手,李德益一直在里面写字、绘画。

招牌

李德益虽然一直在重庆市博物馆专职写字,但名气早已传到全国。李方荣说:“1970年,北京的军博办展览,前后两次邀我父亲去写字,写了两个多月。在军博写字期间,父亲的楷书、仿宋书体,军博领导、职工和观众都很喜欢。以至于展览开展后,很多观众站在展板前反复观看,有的人连续几天都来看。有人问他,为什么连续几天都来看,那人说,我第一次是来看展览,第二次、第三次纯粹是来看这漂亮的毛笔字。在北京,我还没看到过这么好的正楷字和仿宋字。”

李德益题写的“嘉陵江大桥”桥名及落成时间

鹅岭公园的园名牌,是李德益榜书代表作之一。李方荣拜访过当时鹅岭公园的美工、国画家李代锚先生,据其回忆,1973年鹅岭公园准备重新开放,但苦于大门一直没有一块正式的招牌,于是他和办公室主任刘凤英、美工周延文商量找个名人来写招牌。

他们首先想到请郭沫若先生题名。于是马上给郭公修书一封,恳求墨宝。大约半个月后,北京方面回了信,并寄来了郭老的题名。四字一排,共写了四排供挑选。但他们看后都觉得不太满意,于是决定不用,在本城另请高手书写。

李方荣说:“当时周延文是老美工,晓得我父亲在重庆已有较大名气,于是提出请我父亲书写。此建议经领导同意后,他亲自到博物馆找到我父亲。父亲很快写好,周延文将父亲手迹带回公园,领导和美工都一致叫好,当即决定采用李德益的题名。这就是鹅岭公园园名招牌的来历。”

李德益61岁的小儿子李方来是个装裱师,他当年亲眼看见父亲在家里书写“嘉陵江大桥”。他说:“大约是1975年,我转业住在家里,看见他写。他先是在报纸上练笔,相当于打草稿,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这个桥1966年前就修好了,后来有些乱,一直没题桥名。1975年社会有点安定了,才想起要题一个桥名,就托我父亲写了挂上去,一直挂到现在。鹅岭公园大门的园名招牌,他跟我说过,是一个傍晚,他心情特别好,提笔一气呵成。”

花圈

1978年12月,李德益因肺气肿心衰而逝世。李方荣至今难忘市博物馆在枇杷山公园为父亲举行的追悼会上的那些鲜花。各行各业的朋友,都没忘记李德益这位一笔一画、不收分文给他们题写招牌的老先生。李方荣说:“我们当子女的第一次经历这么隆重的场面:冠生园送来的花圈,一个嘎斯(苏联高尔基汽车厂昵称)车只拉得下一个花圈,可见花圈有多大。从追悼会会场到大门外,密密麻麻摆满了近50个花圈。父亲题过名的单位:鹅岭公园、沙坪公园、北温泉,都专程送来花圈。尤其是沙坪公园的花圈,全用真正的鲜花做成,由于太重了,需要两个人抬进会场,十分耀眼。”

红岩革命纪念馆的挽诗,从人品到书艺,痛怀并总结了李德益这位书坛大家的一生:“为民功楷数十载,始终如一无懈怠。书艺精湛人称颂,今失真璧众痛怀。” pY2viLoSvd30qZVuU/v07HMa9Zp0sf08HIJg/HHPeQZHfUrqYjjdoJqFXcMdFl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