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四娃子,快点去看一下解放碑上面好多钟了

口述人 何智亚
城市规划建设专家、摄影家

2011年7月,何智亚先生的办公室,位于江北李家花园隧道旁那幢门厅排列着一排白色大理石廊柱的大楼内。从这座民间至今简称为“天文台”的大楼往下看,李家花园隧道顶上的缓坡,草木青葱。“听说这个隧道要拆除?”我问。他放下手中的《重庆老城》,回答:“是的。”

后来这个隧道果然拆除了,而在重庆山河间,由22万字、582张图片构成的《重庆老城》所记录的那些老房影像的实体,有很多也早已拆除。《重庆老城》就像一部追忆逝水年华的亡灵书,将逝去的那些城与人定格在黑白影调中。何智亚蕴含于22万字深处那些星星点点的自传性随笔,则是这本如老城墙墙砖一般厚硬的画册最温暖最柔软的核心。

何智亚小时家住来龙巷,从家里跑几步,就能看见解放碑的钟。“家里穷,买不起钟,解放碑的大钟就成了家里的钟。妈妈一喊‘四娃子,快点去看一下解放碑上面好多钟了’,我就咚咚咚跑出去。我还认不到钟,只能回去给妈妈报告:长针指到几,短针又指到几。”

说起那解放碑,乃重庆第一地标,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中心,属于“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前身为1941年落成以激励抗战斗志的土木结构纪念碑“精神堡垒”;1945至1947年为纪念抗战胜利,拆除“精神堡垒”,在原址新建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碑顶装有四面自鸣钟的“抗战胜利纪功碑”(由时任市长张笃伦题名),成了国内唯一一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碑。

“抗战胜利纪功碑”1949年后改建,更名方案历经“纪功碑”“解放碑”“西南解放纪念碑”“重庆解放纪念碑”,最后落定“人民解放纪念碑”,由抗战胜利纪念碑变成解放战争纪念碑。2000年9月7日重庆市府公布的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分类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编号为“13343”,年代、地址备注为“1950年;渝中区解放碑地区;原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功碑,1945年建”的这座碑,正式名称还是“人民解放纪念碑”。

国家文物局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正本清源、兼旧顾新,“序号1884,编号7—1884—5—277,时代1947年”,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重庆不可移动文物“解放碑”,按双名制正式命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至今。碑上名称已属历史,不可再改,但碑前勒石为记,碑名不再折腾。

当年,解放碑地区好多居民跟何家一样,都有把碑钟当成家钟的经历,贫寒而豪华。因为在重庆坊间的城区歧视链上,听得到解放碑的钟声,是重庆主城最硬核的识别标志。也许所有的妈妈都想不到,20多年后,1997年8月,重庆市第一条大型商业步行街——解放碑步行街工程开工,何智亚——当年那个屁颠屁颠跑去帮妈妈看钟的小男孩,连时针指到四都不晓得是四点钟的四娃子,成了负责现场工程的常务副指挥长。

望龙门

1949年后,何智亚一家最先住在下半城望龙门巷的一座青砖大院。望龙门不是城门而是一条街道,因在此可望河对门南岸江边龙门浩巨礁而得名。

家里孩子多,经济拮据,妈妈就从望龙门河边的木船上买回成筐的橘柑。“我们几个娃儿就一起给橘柑剥皮去筋,橘皮、橘筋晒干后卖给附近的老药铺,剥出的橘瓣则用土碗盛满,拿到望龙门缆车站叫卖。我只有五六岁,和二姐、五弟三人光着脚、顶着寒风坐在码头石梯上高声吆喝:‘快来哟,甜橘柑,一分钱一碗。’”

小时候住过的望龙门

还记得院子里驻扎过一些解放军。当兵的都打着绑腿,腰间布口袋还装着手榴弹。“特别吸引我们的,是他们吃完饭后大锅里的锅巴。炊事员看见我们眼巴巴地围着铁锅不肯离开,就抄起铝铲把锅巴铲起来,一人分一块。那香喷喷、黄焦焦的锅巴至今难忘。后来他们走了,临行时把一些生活用品送给院子里的人家,我家分得一口旧羊皮箱子,母亲把它当成一件重要的家私,一直用了很多年。”

几十年过去,何智亚再也找不到那个老院子了,但记忆深处却总是抹不掉望龙门沿江的老巷子、高石梯和深深的老宅院留下的印象和眷恋。

来龙巷

后来他们家搬到上半城来龙巷川盐四里,这是父亲单位的房子。据何智亚考证,清光绪年间,来龙巷与柴家巷(现邹容路下段)交界处,有一座标明成化十九年(1483)廷试第二名(也称“榜眼”)刘春的牌坊,刻有两条龙和“来龙进宝”四字,来龙巷因此得名。

父亲单位的房子——川盐银行公寓旧址

川盐四里是从前川盐银行的房子。川盐银行成立于1932年,位于小什字新街口(现新华路47号重庆饭店内),先后在重庆城米花街、石灰市、来龙巷等地修建了6处成规模的高级公寓小区,分别命名为川盐一里至五里,还在夫子池旁边的魁星楼(魁星为主宰文运兴衰之星,旧时各地普建魁星楼或魁星阁,以佑本地士子科举夺魁)巷子修建了庆德里。

川盐四里院坝四周,青砖围墙高大。“隔壁国泰电影院(前身国泰大戏院,1937年落成,以放映电影为主,是抗战话剧演出中心;1949年后改名国泰电影院;1952年拆除新建,次年于原址落成,改名和平电影院;后曾更名东方红电影院,1979年复名和平电影院,1993年改回国泰电影院;2007年拆除,2013年在原址附近新建落成总建筑面积为3.5万平方米的国泰艺术中心)比我们院子地面高出4米多。电影开映前的电铃声,我们都听得见。院内三层高的三幢楼房,室内空间高大,地上铺着木地板,房门是双开黑色土漆大门。大窗户上原来安有食指粗的铁御棍,1958年都被拆下来炼了钢铁。”

母亲在重庆市民政局从事收容、收养管理工作。家里子女多,她后来只有辍职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还要帮人家做一些缝纫、代课、家教之类的零工。“我们每到寒暑假都要去打一些零工,以补贴学费和家用。记得劳动有折纸盒、做水泥袋子、拆棉纱、打麻鬃、打蜂窝煤、挖防空洞,甚至到朝天门河边去背米袋、化肥,踩着晃悠悠的跳板上船装货。一个假期下来,几个孩子也挣得到几十元。”

他还有一次到街上去擦皮鞋的经历。“自己动手,找了几块木板,钉了一个小箱子,装上家里的旧刷子和鞋油。瞒着母亲,和弟弟、三姐一起大着胆子在来龙巷和五四路交会处的石油公司门口摆开摊子,天气很冷,还下着小雨。那时穿皮鞋的人不多,好不容易等来一个穿皮鞋又愿意擦皮鞋的人,我特别认真地擦了有生以来第一双收费皮鞋,得了5分钱。碰巧被路过的邻居看见,回去给妈妈告了密。回到家,妈妈就把皮鞋箱没收了,擦鞋业务也就夭折了。”

何智亚又和姐姐、弟弟一起折腾新业务。“我们把家里的小人书收集起来,又到妈妈代课的蹇家桥小学借了一些,在下青年路国泰电影院门边摆起了小书摊。一分钱看两本,前后还收入了几块钱,都拿回去交给妈妈了。父母去世后,幺妹一家在川盐四里的老房子住到2007年,就拆迁了。”

临江门

对临江门的回忆,混杂着勤工俭学的汗水、游乐园和画廊的艺术感。1960年代初,位于夫子池的29中(1950年代建于孔庙部分旧址上)要在学校内挖防空洞。“妈妈跟学校老师联系后,我家几兄妹就利用寒暑假去打工找一点学费。我们的活路就是把挖出的泥巴担到临江门河边倾倒,一天来回几趟,中途都在临江门城门洞里歇脚。”

29中对街的大众游艺园,是1950年代初在孔庙部分旧址上改建的,相当于上海的大世界。“我小时候经常去看露天电影、玩游戏、看木偶、照哈哈镜。门票大人2角5分,小孩只要几分钱,可在里面耍一天。大众游艺园左边是重庆最有名的沙利文西餐厅(开张于1930年代的重庆西餐名店,现已不存),右边是群众艺术馆,是当时重庆的美展中心,我在私立达育小学(现中华路小学)读书,母亲常带我去群艺馆看各种展览,培养了我的艺术爱好和修养。”

1967年全家福:何家8个儿女和父母(后排右2为何智亚)

母亲姓苏,奉节人,出身书香门第。1930年代中期,在南京教会学校汇文女中读书,后因日军逼近南京,回奉节老家教书。外公是医生,兼有小工商业生意,擅书画篆刻。母亲受其影响,也爱好书画,擅篆书。“无论在中华路小学、凯旋路中学、育才中学读书,还是在重庆建院上大学、在重钢四厂上班,群众艺术馆只要有新的书画展、摄影展,我都不会缺席。算起来,前后已有30多年了,我对群艺馆至今仍怀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和留恋。”

凯旋路

凯旋路是何智亚中学时代的必经之路,古名三圣殿,是重庆上下半城的连接通道。1940年,由重庆市工务局修建,1942年建成,因抗战胜利之意命名为“凯旋”。1958年,何智亚进入凯旋路小学(现址渝中区教委)读高小,1960年进凯旋路中学(后改为红岩三中、53中、复旦中学)读初中。“国民政府军令部第一厅、第二厅旧址的青砖大楼就在学校大门右侧,至今保存完好。在附近住过的老师们说,当年国民党高官进出大院,宪兵荷枪实弹,戒备森严。学校那时没有食堂,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每天上午、下午、晚自习,都要从来龙巷家里和学校之间往返三趟,饿起肚子从凯旋路旱桥185步石梯坎爬上爬下三次,其滋味至今难忘。”

凯旋路坡长路陡,板板车(两轮平板货运人力车)上坡非常吃力。放学后,见有上行的板板车拉不动了,他们会去帮忙拉边绳或从后面推。“从学校门口起,拐过东华观,把板板车一直推拉到凯旋路上口的骨科医院为止,有时还能分得一两角钱,叫‘拉加班’。那时凯旋路人少车更少,常常看到环卫工人(不少是妇女)拉起两轮粪车,时而脚尖着地,时而两脚腾空,从凯旋路飞奔而下,民间戏称为篮球场的动作——‘跨三大步’。”

中学上学必经的185步凯旋路大梯坎

八一路升平电影院是他们常看电影的地方。这条路原名保安路,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因保安队驻此而得名。1960年代,因解放军剧院(落成于1953年,2006年10月正式停业)位于此路而改名八一路至今。“1942年,这里还开业了一个升平大戏院,解放后改名为升平电影院,主要放旧片,学生票只需8分钱。我在凯旋路中学读初中,《柳堡的故事》《秋翁遇仙记》《桃花扇》《三剑客》《夏伯阳》等电影,都是在这里买学生票看的。”

打铜街

打铜街(重庆名街,位于小什字和东水门码头之间,清代此街因铜匠铺聚集而得名)那边现为建设银行的交通银行旧址,是父亲的“领地”。父亲1937年毕业于成都志诚高级商职校,1938年开始在济康银行工作,1951年进入重庆市政府交际处做会计工作,1953年受聘给重庆市财政局开办的会计培训班授课,然后进入市财政局工作。“1954年建设银行在打铜街交通银行旧址开设网点,父亲就进了建行。我小时候经常去耍,记得那个大厅非常豪华气派,屋顶上还有彩色玻璃天花板。电梯是周围有镂空铁栏的那种老式电梯,几根钢索拉上拉下,我觉得特别有趣。”

对母城的情感是用脚走出来的。“很多年,从上半城家里到下半城的学校,有两条经典线路:一条是从来龙巷、青年路到解放碑,再穿过三八商店(现重百)、民权路、较场口到凯旋路,再到学校;还有一条是从来龙巷穿过群林商场,经邹容路、八一路、磁器街、凯旋路,再到学校。”

现为建设银行的打铜街交通银行旧址

第一条路线上的较场口,原来叫较场坝,何智亚至今还留有深刻印象。“抗战胜利后,被搭建成圆形铺面,成了小百货、杂货市场,市民临时需要出售或交换东西,只要用谷草打个圈,插在要卖的东西上面,摆在地上交易。我小时候曾跟着母亲把舅舅的一双旧皮鞋拿到这里卖,也用谷草打圈插在皮鞋上,但空等几小时无人问津,只有饿着肚子失望而归。”

第二条路线上,有一个小智亚必须去瞻仰的“圣地”,那就是苏帮菜名店陆稿荐(重庆卤菜、烧腊名店,前身为苏帮风味卤菜冷酒小店,母店为始创于1663年的苏州百年老字号“陆稿荐”,1960年代曾改为“苏州熟肉店”)。“古旧书店隔壁的陆稿荐,大玻璃后面挂起卤得黄桑桑的鸭子,每次经过我都隔着玻璃站几分钟,清口水长流!” 4mpAzgM8BTDPsOXZDD0N/PPZeEtL/sCQq10H4FqtU+nwETPGCUgZw4eDEvlBuJ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