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突破自己身上的壳

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微妙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有时候它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看法,有时候只是一个简单的理由。而一旦它变成一种习惯,就会影响我们的表现。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心理学实验:为了研究标签和刻板印象对人的影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克劳德·斯蒂尔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了一些数学能力上表现相当的男女,让他们做很难的数学测验,结果发现,女性的表现要比男性差。这个结果符合人们的刻板印象:女性在数学能力上比男性要差。为了消除这种刻板印象,他们在测验之前做了简单的提醒:“这次测验不是考察男女在性别表现上的优劣。本测验跟性别没有任何关系。”然后进行同等难度的数学测验,就多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实验发现男女在数学能力上的差异就神奇地消失了。

一句简单的话如何影响信念?这种信念又如何影响表现?这个实验最有趣的,是对这个结果的解释。像做很多难事一样,在做数学难题时,人是会体会到很多挫折感的。这时候,你要么忍受这种挫折感,继续苦苦寻找答案,要么逃避这种挫折感。在选择苦苦坚持还是放弃的微妙时刻,头脑中的某个信念,会起决定性的作用。“我是女生,所以我不行”这个刻板印象,就成了人们逃避挫折感的理由。虽然本质上人们都不喜欢它,甚至觉得它是一种偏见,可是就在那微妙的一刻,人们却选择了拥抱它。

其实,这件事讲的远远不只刻板印象。在任何一个有压力的微妙时刻,我们都在寻找这样的理由。只不过有些时候我们意识到了,就能够做出调整;有时候我们没意识到,这些理由就会变成我们躲避挫折感的“壳”。

人会通过理由来躲避挫折感这件事,我是从自己学习咨询的历程中学到的。很长时间,我都在接受老师的督导。督导特别考验人的眼光,老师要从只言片语中,发现你思维的锚点。也因为那是只言片语,你总可以跟老师解释:“我这么做有我的理由。”这些理由并不是反对她的意见,相反,它们要微妙得多。

记得有一次,我见了一个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很多,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说话,让我很难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来(这是一个理由)。于是,我去找老师督导。老师看完这个家庭的材料后,就说:“你总是听不到他们的话,而总是讲你自己想讲的话。所以你的回应就变得很随意,很散乱。”

因为老师是在小组里讲这些话,讲话的方式又那么严厉,所以我感觉到了一种压力。当然,我也知道,老师不希望我找理由,我也提醒自己,不要找理由。于是我想了想说:“是的。因为这个家庭说的话很多,我被他们带偏了。”

这时候老师正色说:“你要小心。我说的不是这个家庭,我说的是你。你这么说好像是因为这个家庭,你才听不到。听不到他人的话,不只是针对这个家庭,而是在很多地方你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你的模式,跟家庭无关。如果你不能改变你的模式,你就很难进步。”

我忽然意识到,哎呀,我又不自觉地为自己找了一个理由。我同时也意识到,为什么我需要一个理由。直面自己的问题所带来的挫折感实在太痛苦了,我想找个理由躲起来。

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慢慢学会不去找理由。现在,我能放下自己,去听话语背后的思路,而不去管它是不是一个公允的评价。当我真的把它当作一种反馈而不是评价时,我就获得了一种自由,从挫折中解放出来,去享受成长的快乐和自由。 ZdwHqNb5DrGBjIrQjBiQx+Vk6rzO53rxttXZM86wgGBJy0a+gzsFvXg6l0LGWB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