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进入真实的世界

你头脑中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需要你用实践去弥补。你的思考和行动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阻碍你把我说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变成你进行实践的指导。思考有时候是一种逃避,对进入真实世界去体验痛苦和快乐的逃避。

我知道这件事,是因为有段时间我在心理咨询的专业上遇到了瓶颈。具体来说,就是咨询变得很平,很难带来访者去更深的地方,接触内心更深的情感和体验。于是,我就去找我的老师督导。

我说:“最近我一直在看书、整理笔记,想让自己咨询的思路更清晰一点,可是好像效果有限。”

谁知老师却说:“也许这就是你的问题。你总是想靠自己的思考来寻找答案,其实答案不在你的头脑里。”

如果答案不在我的头脑里,那它会在哪里呢?

我反复琢磨老师的话,后来我想到了。答案可能在关系里。我所学的咨询,是一个很注重关系的流派,所以老师说答案不在你的头脑里,那一定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我很相信关系对人的塑造和影响。我自己就有很多这样的经验:一个人的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等真的跟人互动了,头脑中很多机灵的反应就来了,这时候人反而会长出一些精气神来。

既然答案是在关系里,那我就应该去跟人聊天。所以在那段时间,我真的见了好多人,也从别人的经验和与别人的关系里,得到很多启发。

既然答案不在我的头脑里,我也不用去猜了。所以那段时间让我还学会了一件事。当我遇到来访者做出一个让我困惑的反应时,以前我总是猜测,而这些猜测没办法得到完全的验证;现在,如果我不明白,我会直接问。这有时候让我看起来没那么聪明,但来访者给了我很多出乎意料的答案,这是我无论如何靠自己的思考都想不到的。

后来我又碰到了我的老师,我就跟她说起我对“答案不在我的头脑里”的理解。谁知道她笑笑说:“既然你知道答案不在你的头脑里,那你为什么不问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啊,还是习惯从自己的头脑里找答案。”

“不是答案在关系里的意思吗?”

她说:“有一部分是,但并不全是。为什么我跟你说如何提升咨询水平这件事的答案不能从头脑里找呢?因为心理咨询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手艺,它需要你在当前的情境下很快做出反应。能做出这样的反应,就不只是需要在头脑中思考,更需要很多刻意练习。很多时候,思考可以提供练习的方向,但不能代替练习本身。只有通过有方向的练习和反馈,你的思考才能深化,你的技能才会不断成熟。你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练得太少。”

原来如此!跟艰苦的刻意练习相比,我还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相对容易的答案。

不过幸亏我的想法也没有太偏。因为无论是与他人建立关系还是刻意练习,本质都是跟外界的一种互动。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敢去问别人的意见,或者不愿意去专注练习,是因为这种互动需要我们去面对未知的外部世界,而从头脑中找答案则要容易很多。你甚至还可以告诉自己:“在行动之前,我得让自己想得更清楚。”

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有个醉汉围着一个路灯兜兜转转找东西。有个好心人上去问他丢了什么,他说丢了钥匙。好心人就陪着他一起找。找了一会儿没找到,好心人就问他:“你是在哪里丢的钥匙?”醉汉就指指旁边的公园。好心人哈哈大笑,说:“在公园那边丢的,你怎么到这边找啊。”醉汉听了也哈哈大笑,说:“难道你看不出来吗?这边比那边亮啊!”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从头脑中找答案,只是因为这里比较亮而已。这代表了一种特别朴素的自我中心主义。我们总以为,自己就有答案,只是因为自己这里比较亮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说,智慧是技能练习的产物,它表现为卓越的想法,但这些想法本身却不是通过“想”得来的。

我最近遇到的一个小朋友,给了我类似的启发。这个小朋友一直在父母身边长大,属于父母保护得很好的孩子。本来她只想在自己生长的城市读大学,但机缘巧合,忽然有了一个去英国读书的机会。于是她就不停地想该怎么选择,在头脑中模拟各种情境,她想:“我的英语不好,又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能力,连在国内都照顾不了自己,更别提去英国了!”

她不断在头脑中模拟去英国的各种场景,从头脑中找到的答案是别去,一定适应不了。可是出于某些原因,她还是选择了去。去英国的前一晚,她一夜没睡,在酒店里不停地给父母打电话,哭着说不想去了。父母当然也很担心,但他们下不了让女儿回家的决心,只能不停地安慰她。等到第二天天亮,要登机了,机票也退不了了,她心一横:“去吧!要完也完在那边了。”

结果到了英国,虽然她也遇到很多不便,但想象的困难也变得现实起来。打车啊,坐地铁啊,办各种手续啊,租房子啊,就算偶尔有失误,她也发现并不是毫无办法。慢慢地,她竟然开始适应起来。

现在这个朋友已经毕业回国。她说:“从登上飞机的那一刻,我才真正开始长大。”

这是最简单不过的走出心理舒适区的经验。但对那些身处其中的人,走出头脑的避难所,走进现实的世界,仍然会有惊心动魄的一面。

后来给别人传授经验的时候,她就经常说:“有些事想是想不明白的,你只有身处其中,才会发现自己的适应能力有多强。”

这事说起来简单,但又不太容易。难在我们的头脑虽然没有怎么做的答案,但它会记录疼痛的经验。所以当你去问它的时候,它经常用以前的疼痛经验提醒你,甚至阻止你。为了避免这种疼痛,有时候人们宁可停留在想象中,哪怕有时候这种想象所造成的痛苦,已经超过了解决现实问题的痛苦。就像精神分析理论所说,神经质的本质,就是用头脑中“想的痛苦”,来逃避现实中“做的难题”。

我曾遇到过很多朋友,来问他们要不要换个工作,要不要辞职创业,要不要换个城市闯荡,或者要不要转行当心理咨询师……面对这些问题,我也会说:“别想了。答案不在你的头脑里。你的头脑不会知道你接下来要遇到什么。这就像面对一个神秘的黑森林,有人说里面有宝藏,有人说里面有妖怪,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看武器和干粮有没有带,以及决定要不要进去。”

他们又问我:“我也知道要先去做,可是我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怎么办?”

这时候我会回答说:“你的能力不会够的。因为你的能力是要在这件事带给你的挑战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现在挑战还没来,你的能力还没长出来呢。能力从来不是判断你要不要做一件事的理由。不是等能力够了你再去做一件事,而是通过做这件事,让你的能力长起来。”

然后他们又问:“虽然我也知道你说得对,我也想进去,可我心里还是害怕啊。”

于是我就说:“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都有办法,只有‘怕’没有办法。或者说,‘怕’的办法就是‘不怕’。如果你问我,‘不怕’算什么办法呢?我就会问你,‘怕’又算什么问题呢?”

我们总是习惯说“虽然我想……但是我怕……”这样的句式,却不知道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把“怕”放到了一个要不要做这件事的决定性的位置。可是,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说“虽然我怕……但是我想……”呢?

带着怕去试试,因为你想。这才是做事真正的逻辑啊。否则,我们永远都不会有机会,去看看外面有什么,而只是兜兜转转地在我们的头脑中寻找答案。

虽然你早就已经知道,答案不在你的头脑里。 AannBS4HKFcmy6gH0ILS8ZVbspOBJr900MWyfZMDVYTed7DG8gajuuCgWJsBai4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